兰科—香荚兰亚科
真核生物域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单子叶植物纲
天门冬目
兰科
香荚兰亚科
香荚兰亚科(学名:Vanilloideae)是兰科的亚科。香荚兰亚科包含15属180种,分布在朱兰族和香荚兰族中。香荚兰亚科遍布亚洲、澳洲和美洲的热带地区。
Lindley (1836)以及Garay (1986)曾经将此视为独立的香荚兰科(Vanillaceae),但根据其单雄蕊和结构松散的花粉块,香荚兰亚科应被视为一类单雄蕊兰科植物。根据近期分子研究观点,此演化支应该是树兰亚科和兰亚科的姐妹群亚科,并位于兰科中。
1.朱兰属
朱兰属(学名:Pogonia)是兰科下的一个属,又名须唇兰属,为陆生兰。该属共有约7种,分布于东亚与北美。中国有3种:朱兰、云南朱兰与台湾朱兰。
(1)形态特征
地生草本,较小,常有直生的短根状茎以及细长而稍肉质的根,有时有纤细的走茎。茎较细,直立,在中上部具1枚叶。叶扁平,椭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草质至稍肉质,基部具抱茎的鞘,无关节。花中等大,通常单朵顶生,少有2-3朵;花苞片叶状,但明显小于叶,宿存;萼片离生,相似;花瓣通常较萼片略宽而短;唇瓣3裂或近于不裂,基部无距,前部或中裂片上常有流苏状或髯毛状附属物;蕊柱细长,上端稍扩大,无蕊柱足;药床边缘啮蚀状;花药顶生,有短柄,向前俯倾;花粉团2个,粒粉质,无花粉团柄与粘盘;柱头单一;蕊喙宽而短,位于柱头上方。
(2)朱兰
朱兰(学名:Pogonia japonica)为兰科朱兰属下的一个种。
①产地生境
生于山顶草丛中、山谷旁林下、灌丛下湿地或其他湿润之地,海拔400-2000米。产中国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东、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西北部、四川和贵州。日本、朝鲜半岛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②医药用途
全草:苦'寒。清热解毒,润肺止咳,消肿,止血。用于肝炎,胆囊炎,毒蛇咬伤,痈疮肿毒。
③保护级别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
2.肉果兰属
肉果兰属(学名:Cyrtosia)为兰科的一属植物。5种,分布于东南亚和东亚,西至斯里兰卡和印度。中国有3种。其中肉果兰产于台湾中部。
(1)形态特征
腐生草本。根状茎较粗厚,生有肉质根或肉质根膨大而成的块根。茎直立,常数个发自同一根状茎上,肉质,黄褐色至红褐色,无绿叶,节上具鳞片。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顶生或侧生,具数朵或多朵花;花序轴被短毛或粉状毛;花苞片宿存;花中等大,不完全开放;萼片与花瓣靠合;萼片背面常多少被毛;花瓣无毛;唇瓣直立,不裂,无距,基部多少与蕊柱合生,两侧近于围抱蕊柱;蕊柱中等长,上部扩大,无蕊柱足;花药生于蕊柱顶端背侧;花粉团2个,粒粉质,无附属物。果实肉质,不开裂。种子具厚的外种皮,无翅或周围有狭翅。
(2)肉果兰
肉果兰(学名:Cyrtosia javanica)为兰科肉果兰属下的一个种。生于竹林下。产中国台湾中部。印度、斯里兰卡、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尼西亚。
列入中国《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极危(CR)。
3.山珊瑚属
山珊瑚属(学名:Galeola)是单子叶植物,属兰科,本属约2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从中国南部和日本至新几内亚岛,以及非洲马达加斯加岛均可见到。中国产4种。
(1)形态特征
腐生草本或半灌木状,常具较粗厚的根状茎。茎常较粗壮,直立或攀援,稍肉质,黄褐色或红褐色,无绿叶,节上具鳞片。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顶生或侧生,具多数稍肉质的花;花序轴被短柔毛或粃糠状短柔毛;花苞片宿存;花中等大,通常黄色或带红褐色;萼片离生,背面常被毛;花瓣无毛,略小于萼片;唇瓣不裂,通常凹陷成杯状或囊状,多少围抱蕊柱,明显大于萼片,基部无距,内有纵脊或胼胝体;蕊柱一般较为粗短,上端扩大,向前弓曲,无蕊柱足;花药生于蕊柱顶端背侧;花粉团2个,每个具裂隙,粒粉质,无附属物;柱头大,深凹陷;蕊喙短而宽,位于柱头上方。果实为荚果状蒴果,干燥,开裂。种子具厚的外种皮,周围有宽翅。
(2)山珊瑚
山珊瑚(学名:Galeola faberi)为兰科山珊瑚属下的一个种。种名faberi以19世纪来中国传教、收集植物的德国植物学家花之安(Ernst Faber, 1839-1899)的名字命名。
生于海拔760-1700米的山地林中树干上或林下岩石上。产中国海南(三亚市、保亭、琼中)、广西西南部(龙州、靖西)、云南东南部(建水、西畴、麻栗坡)。分布于泰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的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尼西亚(爪哇)。
4.盂兰属
盂兰属(学名:Lecanorchis)又名皿柱兰属、无叶兰属,是天门冬目兰科下的一个属,为腐生兰。该属共有约20种,分布于东南亚至太平洋岛屿,向北到达日本和中国南部。中国有5或6种。
(1)形态特征
腐生草本;根状茎圆柱状,细长,稍坚硬或近肉质,分枝或不分枝。茎纤细,近直立,分枝或不分枝,疏生鳞片状鞘,无绿叶。总状花序顶生,通常具数朵至10余朵花;花苞片小,膜质;花小或中等大,通常扭转;在子房顶端和花序基部之间具1个杯状物(副萼),杯状物上方靠近花被基部处有离层;萼片与花瓣离生,相似;唇瓣基部有爪,通常爪的边缘与蕊柱合生成管,罕有不合生,上部3裂或不裂;唇盘上常被毛或具乳头状突起,无距;蕊柱较细长,向顶端稍扩大,略呈棒状;花药顶生,2室;花粉团2个,粒粉质,无花粉团柄,亦无明显的粘盘。
(2)盂兰
盂兰(学名:Lecanorchis japonica),生于林下,海拔约850-1000米。产中国福建北部(武夷山)、湖南西南部(通道)。日本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5.香荚兰属
香荚兰属(学名:Vanilla),又名香草兰属、梵尼兰属、香果兰属等,是兰科的一个属,拥有约110个物种,分布于全球热带地区。中国约有2-3种。除台湾和云南南部已知的2种外,自福建南部、广东、海南、广西、贵州至云南均采到该属标本。
本属于1754年由Plumier基于J. Miller建立,名字来自西班牙语的词语"vainilla"的短式"vaina"(意思为sheath),而该词转化自拉丁文中阴道一词。
(1)形态特征
攀援植物,长可达数米。茎稍肥厚或肉质,每节生1枚叶和1条气生根。叶大,肉质,具短柄,有时退化为鳞片状。总状花序生于叶腋,具数花至多花;花通常较大,扭转,常在子房与花被之间具1离层;萼片与花瓣相似,离生,展开;唇瓣下部边缘常与蕊柱边缘合生,有时合生部分几达整个蕊柱长度,因而唇瓣常呈喇叭状,前部不合生部分常扩大,有时3裂;唇盘上一般有种种附属物,无距;蕊柱长,纤细;花药生于蕊柱顶端,俯倾;花粉团2或4个,粒粉质或十分松散,不具花粉团柄或粘盘;蕊喙通常较宽阔,位于花药下方。果实为荚果状,肉质,不开裂或开裂。种子具厚的外种皮,常呈黑色,无翅。
(2)主要价值
广泛已知的成员包括香荚兰(V. planifolia),是一种在商业上用以获得香草调味料的品种。本属是唯一被广泛用于工业(在食品工业和在化妆品产业)的兰花品种。
香荚兰属为常绿植物,广泛分布于热带美洲到热带亚洲、新几内亚和非洲西部。它的调味特质为阿兹特克人所知。
(3)香荚兰
香荚兰(学名:Vanilla planifolia),是香草的一种,常用作甜品的香料。
①植物学史
香荚兰原产于墨西哥埃尔塔欣地区,西班牙殖民者荷南·科尔蒂斯将其带回欧洲。1841年之前,墨西哥是世界上唯一的香荚兰种植地,因为香荚兰需要一种特定的蜜蜂Melipona授粉。1841年,马达加斯加一位12岁的奴隶发明了人工为香荚兰授粉的方法。现在,马达加斯加已经是世界最大的香荚兰出产国。
②分布范围
香荚兰原产于中美洲,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以内,海拔700米以下地区。商业性生产仅限于墨西哥、马达加斯加、科摩罗群岛、留尼汪、印尼等热带海洋地区,塞舌尔、毛里求斯、波多黎各、斯里兰卡、塔希提、汤加、乌干达、印度等地也有少量栽培。中国1960年从印尼引种香荚兰成功之后,先后在福建、海南和云南栽培成功。被广为栽培供香料用。
③主要价值
主要用于制造冰淇淋、巧克力、利口酒等食品的配香原料;还可用于化妆品业、烟草,发酵和装饰品业上;同时可作药用,其果荚有催欲、滋补和兴奋作用,具有强心、补脑、健胃、解毒、驱风、增强肌肉力量的功效,作芳香型神经系统兴奋剂和补肾药,用来治疗癔病、忧郁症、阳痿,虚热和风湿病。
a化学成分
据科学分析,香荚兰果荚含有香兰素(或称香草精)以及碳烃化合物、醇类、羧基化合物、酯类、酚类、酸类、酚醚类和杂环化合物等150—170种成分。
b.香料
香荚兰是典型的热带雨林中的一种大型兰科香料植物,据科学分析,香荚兰果荚含有香兰素(或称香草精)以及碳烃化合物、醇类、羧基化合物、酯类、酚类、酸类、酚醚类和杂环化合物等150-170种成分。由于它具有特殊的香型,广泛用作高级香烟、名酒、奶油、咖啡、可可、巧克力等高档食品的调香原料。现已成为各国消费者最为喜欢的一种天然食用香料,故有“食品香料之王”的美称。在中国,香荚兰被名列“五兰”之首(香荚兰、米籽兰、依兰、白兰、黄兰)。
c.园艺
香荚兰叶形挺拔整齐,叶色浓绿光亮,姿态优美、淡雅而有风度;同时它长势强健,适应性强,极耐阴,是室内绿化装饰的优良喜阴观叶植物。它适于家庭及办公室布置摆放。可单独观赏;也可以和其它观花植物配合布置,以衬托出其它花卉的鲜艳和美丽。此外,它还是现代插花极佳的配叶材料。香兰的株态,有高昂挺秀的雄伟,有弧曲妩媚的柔美,也有层次分明的盆景秀丽,更有旋扭逶迤的造型典雅。甚至连它的叶环,也被比作娇小姐和贵夫人的戒指。它的假鳞茎,无论是球圆、扁圆和椭圆,还是橄榄圆、葫芦圆和冬笋圆,无不充满艺术的美妙,给人以团结和圆满的感悟。
d.医药
香荚兰具有补胃、开胃、除胀、健脾等医学效果,是一种天然滋补养颜良药。
医书记载,“香荚兰叶禀金水之气而似有火,人知其花香之贵。而不知其叶有药方,盖其叶能散久积陈郁之气甚有力,即今之载置右者”,治大便秘结,大小肠滞积,舌苔厚腻,咽干肺燥,口臭难闻的患者22例,采用秋兰花20-30朵,兰叶50g,水煎后,待微温冲蜂蜜30g服,连服2-3次获奇效。这符合肺与大肠相表里之论。也曾用鲜兰根50-100g,洗净,捣烂敷患处,治疗跌打损伤,皮下出血,肌肉肿瘤,二次即愈,治疗8例等。
6.倒吊兰属
倒吊兰属(学名:Erythrorchis)是兰科下的一个属。共3种,主要分布于东南亚,自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至菲律宾,向北可达日本琉球群岛,向西可达印度东北部。中国仅1种。
(1)形态特征
腐生草本。茎攀援,圆柱形,多分枝,无毛,红褐色或淡黄褐色,无绿叶,节上具鳞片。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顶生或侧生,具多数花;花序轴与花均无毛;花苞片宿存;花质地较薄,不充分开放;萼片与花瓣常靠合;唇瓣近不裂,宽阔,中央有1条肥厚的纵脊,纵脊两侧有许多横向伸展的、由小乳突组成的条纹;蕊柱中等长,稍向前弓曲,基部具向下斜出的短蕊柱足,与唇瓣的纵脊相连接;花药生于蕊柱顶端背侧;花粉团2个,粒粉质,无附属物;柱头大,凹陷;蕊喙小。果实为长的圆筒状蒴果,干燥,开裂。种子具厚的外种皮,周围有宽翅。
(2)倒吊兰
倒吊兰(学名:Erythrorchis altissima),为兰科倒吊兰属下的一个种。
①产地生境
生于竹林或阔叶林下,攀援于树木或石上,海拔500米以下。产中国台湾(苗栗、宜兰、屏东)和海南南部(三亚)。印度东北部、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日本琉球群岛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尼西亚。
②保护现状
列入中国《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相关知识
【植物界全系列】兰科—兰亚科:红门兰
【植物界全系列】兰科—杓兰亚科:兜兰
【植物界全系列】兰科—兰亚科:绶草
【植物界全系列】杜鹃花科—水晶兰亚科
【植物界全系列】天门冬目—兰科:主要价值
【植物界全系列】树兰亚科—树兰族:竹叶兰
【植物界全系列】豆科—蝶形花亚科:相思子
【植物界全系列】树兰亚科—万代兰族:万代兰
【植物界全系列】杜鹃花目—杜鹃花科:杜香
【植物界全系列】唇形科—薰衣草亚科
网址: 【植物界全系列】兰科—香荚兰亚科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29587.html
上一篇: 一种对花叶病毒高抗性的大豆单倍型 |
下一篇: 假如水稻高秆为显性.抗病为显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