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兰亚科—树兰族(一):竹叶兰
真核生物域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单子叶植物纲
天门冬目
兰科
树兰亚科
树兰族
树兰族(学名:Epidendreae)是单子叶植物纲兰科树兰亚科的一个族,共约340属,全球均有分布,主要见于热带。我国有29个亚族含72属。
1.坛花兰属
坛花兰属(学名:Acanthophippium),又名钟馗兰属,是兰科下的一个属,为陆生兰。该属共有约15种,分布于热带亚洲至新几内亚岛和太平洋岛屿。中国有3种,分布于南方诸省区。
(1)形态特征
地生草本。假鳞茎肉质,卵形或卵状圆柱形,具少数节间,常被数枚膜质鳞片状鞘,基部具多数粗短的肉质根,顶生1-4枚叶。叶大,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收狭为短柄并具1个关节,具折扇状脉,两面无毛。花葶侧生于近假鳞茎顶端,通常粗短,肉质,直立,不分枝,远比叶短,被数枚覆瓦状排列的大型膜质鞘;总状花序具少数花;花苞片大,凹陷;花梗和子房粗厚,肉质,近直立;花大,稍肉质,不甚张开;萼片除上部外彼此联合成偏胀的坛状筒;侧萼片基部歪斜,较宽阔,与蕊柱足合生而形成宽大的萼囊;花瓣藏于萼筒内,较萼片狭;唇瓣具狭长的爪,以1个活动关节与蕊柱足末端连接,3裂;侧裂片直立;中裂片短,反折,唇盘上具褶片或龙骨状突起;蕊柱长,上部扩大,具翅,基部具长而弯曲的蕊柱足;蕊喙不裂;花粉团8个,蜡质,近倒卵形,每4个为一群,其中2个较小,共同附着于1个粘质物上。
(2)坛花兰
坛花兰(学名:Acanthephippium sylhetense)为兰科坛花兰属下的一个种。生于海拔540-800米的密林下或沟谷林下阴湿处。产中国台湾(台北、乌来、大雪山、高雄、兰屿)和云南南部(勐腊、景洪)。分布于锡金、印度东北部、缅甸、老挝、泰国和马来西亚。模式标本采自印度东北部。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
2.合萼兰属
合萼兰属(学名:Acriopsis)是兰科下的一个属,约12种,分布于热带亚洲至大洋洲。中国仅有1种,分布于云南南部。
(1)形态特征
附生草本,具聚生的假鳞茎。假鳞茎卵形或近卵球形,具2-3个节,顶生2-3枚叶,基部具发达的根。叶狭长,禾叶状。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侧生于假鳞茎基部,疏生多数小花;花苞片小;两枚侧萼片完全合生而成一枚合萼片,位于唇瓣正后方;中萼片与合萼片相似;唇瓣上半部3裂或不裂,通常呈直角而外折,上面具褶片,基部具爪,爪与蕊柱下半部合生而成狭窄的管;蕊柱近直立,上部有2个臂状附属物,具或不具蕊柱足;花药上方有巨大的兜状药帽;花粉团2个,具1个狭的粘盘柄和小的粘盘。
(2)合萼兰
合萼兰(学名:Acriopsis indica)为兰科合萼兰属下的一个种。种名indica意为印度的。生于海拔1300米的散生的山毛榉科植物的树于上。产中国云南南部(勐腊)。也分布于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尼西亚(爪哇)。
保护级别: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濒危(EN)。
3.筒瓣兰属
筒瓣兰属(学名:Anthogonium)是兰科下的一个属,为陆生兰。该属仅有筒瓣兰(Anthogonium gracile)一种,分布于中国西南部至泰国、缅甸、斯里兰卡、尼泊尔等地。
(1)形态特征
地生草本,地下具假鳞茎。假鳞茎扁球形,被少数鳞片状鞘,顶生少数叶。叶狭长,具折扇状脉,基部具柄,常较长而包卷呈假茎状,无关节。花葶侧生于假鳞茎顶端,直立,纤细,常不分枝;总状花序疏生数朵花;花不倒置,具细长的花梗,外倾或下垂;萼片下半部联合而形成窄筒状,垂直于子房,上部分离,稍反卷;花瓣中部以下藏于萼筒内,上部稍反卷;唇瓣位于花的上方,基部具长爪,贴生于蕊柱基部,上半部扩大并且3裂;蕊柱细长,顶端扩大并且骤然向前弯,具翅,无蕊柱足;花粉团4个,蜡质,扁卵圆形,近等大,每2个成一对,无花粉团柄和粘盘。
(2)筒瓣兰
筒瓣兰(学名:Anthogonium gracile)为兰科筒瓣兰属下的一个种。生于海拔1180-2300米的山坡草丛中或灌丛下。产中国广西西部(凌云)、贵州西南部(兴仁)、云南(文山、屏边、蒙自、景东、勐腊、勐海、思茅、普洱、顺宁、镇康、绿春、昆明、广南、嵩明、太姚、双柏、大理、怒江流域)和西藏东南部(墨脱、林芝、波密)。也分布于热带喜马拉雅、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模式标本采自尼泊尔。
此花有栽培,具有较高的园艺价值。
4.竹叶兰属
竹叶兰属(学名:Arundina)是兰科下的一个属,1-2种,分布于热带亚洲,自东南亚至南亚和喜马拉雅地区,向北到达中国南部和日本琉球群岛,向东南到达塔希堤岛。
(1)形态特征
地生草本,地下具粗壮的根状茎。茎直立,常数个簇生,不分枝,较坚挺,具多枚互生叶。叶二列,禾叶状,基部具关节和抱茎的鞘。花序顶生,不分枝或稍分枝,具少数花;花苞片小,宿存;花大;萼片相似,侧萼片常靠合;花瓣明显宽于萼片;唇瓣贴生于蕊柱基部,3裂,基部无距;侧裂片围抱蕊柱,中裂片伸展;唇盘上有纵褶片;蕊柱中等长,上端有狭翅,基部无明显的蕊柱足;花药俯倾;花粉团8个,4个成簇,蜡质,具短的花粉团柄,多少附着于粘性物质上。
(2)竹叶兰
竹叶兰(学名:Arundina graminifolia),属于兰科竹叶兰属。
①产地生境
生于草坡、溪谷旁、灌丛下或林中,海拔400-2800米。产中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南部、广东、海南、广西、四川南部(米易)、贵州(榕江、兴义)、云南(邓川、凤庆、景洪、西畴、屏边等)和西藏东南部(墨脱)。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斯里兰卡、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琉球群岛和塔希提岛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尼泊尔。
②医药价值
根状茎、全草(山荸荠):苦,平。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止痛,利尿。用于肝炎,关节痛,腰酸腿痛,胃痛,淋证,小便涩痛,脚气水肿,瘰疬,肺痨,牙痛,咽喉痛,感冒,小儿惊风,小儿疳积,咳嗽,食物中毒,跌伤,蛇咬伤,外伤出血。
5.白芨属
白芨属(学名:Bletilla)是兰科下的一个属。约6种,分布于亚洲的缅甸北部经我国至日本。中国产4种,分布于北起江苏、河南,南至台湾,东起浙江,西至西藏东南部(察隅)。
(1)形态特征
地生植物。茎基部具膨大的假鳞茎,其近旁常具多枚前一年和以前每年所残留的扁球形或扁卵圆形的假鳞茎;假鳞茎的侧边常具2枚突起,彼此以同一方向的突起与毗邻的假鳞茎相连成一串,假鳞茎上具荸荠似的环带,肉质,富粘性,生数条细长根。叶(2-)3-6枚,互生,狭长圆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叶片与叶柄之间具关节,叶柄互相卷抱成茎状。
花序顶生,总状,常具数朵花,通常不分枝或极罕分枝;花序轴常常曲折成“之”字状;花苞在开花时常凋落;花紫红色、粉红色、黄色或白色,倒置,唇瓣位于下方;萼片与花瓣相似,近等长,离生;唇瓣中部以上常明显3裂;侧裂片直立,多少抱蕊柱,唇盘上从基部至近先端具5条纵脊状褶片,基部无距;蕊柱细长,无蕊柱足,两侧具翅,顶端苞床的侧裂片常常为略宽的圆形,后侧的中裂片齿状;花蕊着生于苞床的齿状中裂片上,帽状,内屈或者近于悬垂,具或多或少分离的2室;花粉团8个,成2群,每室4个,成对而生,粒粉质,多颗粒状,具不明显的花粉团柄,无粘盘;柱头1个,位于蕊喙之下。蒴果长圆状纺锤形,直立。
(2)白芨(白及)
白芨(学名:Bletilla striata)或作白及,是白芨属下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种加词“striata”意为“有条纹的”。
①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和贵州。在北京和天津有栽培。朝鲜半岛和日本也有分布。生于海拔100-32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栎树林或针叶林下、路边草丛或岩石缝中。
②主要价值
观赏:白及的花朵比较漂亮,能在阴暗的环境中开花。可在室外种植,也可采用盆栽方式,还比较适合插花。
药用:白及的块茎具有消毒止血以及预防伤口感染等诸多功效,杀菌抗癌的效果也比较良好。
工业:白及作为糊料生产也能发挥其积极价值作用,因为白及的黏性比较好,所以这就是成为糊料的重要基础。白及无污染、无害,能够保障材料的应用安全。白及也能应用在纺织领域中。
酿酒:白及也可作为酿酒原料等。
③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二级,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极危(CR)。
④植物文化
白芨这个名称的由来坊间说法不一,有人说是某位犯罪者名叫白芨,因被逼供而受伤呕血,狱卒不忍他辛苦忍受,所以依照该囚犯的说法取了白芨为他疗伤而愈,该囚犯的名字就叫做白芨,所以此植物也在那之后始被称为白芨。
另一个说法是,古时某位老农利用其植物治愈了一位因救皇帝而受重伤的爱将,皇帝为了打赏该名老农夫,所以依照老农夫的要求,指示太医院制定此植物名称与该老农同名为白芨,编入药书之中。
根据本草纲目,白芨应该是由其形态而得名,指其块茎白色,且相连而生。
6.粉口兰属
粉口兰属(学名:Pachystoma)是兰科下的一个属,为陆生兰。约5种,分布于热带亚洲至新几内亚岛和太平洋岛屿。中国仅见1种,分布于南方诸省区。
(1)形态特征
地生草本,或罕为腐生植物,地下具肉质根状茎,无假鳞茎和明显的茎。叶1-2枚,常在花后发出,狭长。花葶细长,直立,不分枝,具数枚鞘。
总状花序具数朵稍疏离的小花;花苞片大,宿存,被毛;花不甚张开,常下垂;萼片相似;侧萼片基部稍歪斜,与蕊柱足合生而形成萼囊;花瓣等长于萼片而较狭;唇瓣无爪,基部稍凹陷,贴生于蕊柱基部或蕊柱足末端,前部3裂;侧裂片直立,中裂片伸展;唇盘肉质,具数条纵贯的龙骨状脊突;蕊柱细长,圆柱形,上端稍扩大,具短的蕊柱足或无足;蕊喙不裂,先端钝;花粉团8个,蜡质,近梨形或倒卵形,等大,每4个为一群,无明显的粘盘和粘盘柄。
(2)粉口兰
粉口兰(学名:Pachystoma pubescens)为兰科粉口兰属下的一个种。通常生于海拔800米的山坡草丛中。产中国台湾(南投、高雄等地)、广东(连南、信宜)、香港、海南(崖县、陵水、白沙、儋县)、广西南部(东兴)、贵州西南部(罗甸、望谟)和云南(西畴、广南、腾冲、保山一带)。广布于热带喜马拉雅至东南亚和太平洋的一些岛屿。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尼西亚。
根状茎:清热解毒,化痰止咳。
7.黄兰属(头蕊兰属)
黄兰属(学名:Cephalantheropsis)又名头蕊兰属,是兰科植物的一个分支。头蕊兰属约有15种,原产于欧洲、亚洲及北美洲。中国有2种,分布于南部。
(1)形态特征
地生草本,具多数细长、被绒毛的根。茎丛生,直立,圆柱形,具多数节,基部或下部被筒状鞘。叶多数,互生,基部收狭并下延为抱茎的鞘,与叶鞘相连接处具1个关节,具折扇状脉,干后呈靛蓝色。花葶1-3个,侧生于茎中部以下的节上,直立或斜立,常不分枝,具多数花;花序柄基部被数枚鞘;花苞片早落;花中等大,上举,平展或下垂,张开或不甚张开;萼片和花瓣多少相似,离生,伸展或稍反折;花瓣有时较宽;唇瓣贴生于蕊柱基部,与蕊柱完全分离,基部浅囊状或凹陷,无距,上部3裂;侧裂片直立,多少围抱蕊柱;中裂片具短爪,向先端扩大,边缘皱波状,上面具许多泡状的小颗粒;蕊柱粗短,两侧具翅,基部稍扩大,顶端截形;蕊喙短小,卵形,先端尖;柱头顶生,近圆形;药床狭小;药帽卵状心形;花粉团8个,蜡质,狭倒卵形,等大,每4个为一群,共同附着于1个盾状的粘盘上。
(2)黄兰
黄兰(学名:Cephalantheropsis obcordata)为兰科黄兰属下的一个种。产福建南部(南靖)、台湾(台北、台东)、广东(信宜、阳春、怀集、博罗)、香港和海南(东方、白沙、琼中)。常生于海拔约450米的密林下。也分布于锡金、印度东北部、缅甸、老挝、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日本(琉球群岛)。模式标本采自印度东北部。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相关知识
【植物界全系列】树兰亚科—树兰族:竹叶兰
【植物界全系列】树兰亚科—树兰族:虾脊兰
【植物界全系列】树兰亚科—鸟巢兰族:线柱兰
【植物界全系列】树兰亚科—万代兰族:万代兰
【植物界全系列】兰科—兰亚科:红门兰
【植物界全系列】杜鹃花科—水晶兰亚科
【植物界全系列】壳斗目—胡桃科:化香树
【植物界全系列】兰科—杓兰亚科:兜兰
【植物界全系列】天门冬目—兰科:主要价值
180.【植物界全系列】管状花亚科—旋覆花族(二):花花柴
网址: 【植物界全系列】树兰亚科—树兰族:竹叶兰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0628.html
上一篇: 杏林宝鉴 | 一口万年的仙草只是 |
下一篇: 兰科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