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梅文化源远流长,梅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丝毫不逊色于“国花”牡丹。在中国文学史和绘画史上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梅花诗词文赋和梅花绘画。在梅花盛开时节,古人往往以梅抒情、喻人,以“梅”见天地、见自然、见人见己。时至今日,由于梅花对于中国人的特殊意义,以及中国人对梅花的喜爱,梅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服饰、陶瓷、屏风、手扇等,梅花图案和纹饰早已作为审美和品性的代表,进入众多的文化设计作品中。
“梅”字早被中国文献书写和注释,许慎《说文解字》中云:“梅,枏也,可食。從木,每聲。”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六篇上《木部》
“枏”即“楠”字,清人段玉裁通过考证认为《诗经》中的“梅”实际上包含了“梅”“楠”两种植物,“《召南》之‘梅’,今之酸果也;《秦》《陈》之‘梅’,今之楠树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41页)“梅”原先是对酸果类植物的统称,其果实被用于食物调味方面,即今天“醋”的功能。《尚书·说命》记载商王武丁曾对宰臣傅说言道:“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您对于我和国家的重要性,就像作羹时的盐和梅一样),可见梅在当时饮食中应用之频繁。
我国对于梅的认识和利用可以上追到五六千年前湖北一带的山区,根据考古工作者对裴李岗文化出土的梅核的分析,梅早在我国的四川地区生存着。先秦时期的梅多为野生植物,西汉时期最早出现了人工栽培的梅树。扬雄《蜀都赋》中有“被以樱、梅, 树以木兰”,可见当时梅花已经被作为观赏植物种植,其种植区域也由川地向周围延伸出去。已故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愉先生曾将我国古代梅花栽培史分为四个时期:自汉初至南北朝为艺梅初盛时期、自隋初至五代为渐盛时期、宋元为兴盛时期、明清为昌盛时期。魏晋以后,文人对梅花的偏爱便已初现端倪。陆凯《赠范晔诗》云: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寒梅迎春
“一枝春”后来被用来特指梅花,而梅树常使人联想到自己相思不得见的故友,可见该诗影响力之大。尽管南北朝时期的“梅”一度作为比较伤感的意象出现在文学作品当中,但文人雅客们“踏雪寻梅”“折梅赏枝”的风韵在后世得到了全面的继承和发展。
唐代的成都和杭州形成了若干有代表性的梅园、梅林。咏梅诗在唐代也已经出现得比较频繁,几位耳熟能详的大诗人几乎都从不同角度描写过梅花。如白居易的《酬刘和州戏赠》中写道:“池边新种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莫怕长洲桃李妒,今年好为使君开。”杜牧的《梅》云“轻盈照溪水,掩敛下瑶台。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来。偶同佳客见,似为冻醪开。若在秦楼畔,堪为弄玉媒。”不过由于唐人更偏爱牡丹,因此对于梅花的欣赏便不及宋人。牡丹素来被认为是“花之富贵者”,其雍容华贵的姿态正符合唐代万国来朝的盛况。相比之下,宋代的审美偏向素雅清秀,点点寒梅可谓正合宋人心意。
宋代是中国梅文化的全面鼎盛时期,在欣赏梅花、梅树的同时,宋人通过对其生长习性的比附,给予了梅无比高尚的人格品质。说起宋人对梅花的喜爱,耳林和靖的那首《山园小梅》(其一)最为有名: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成为历代咏梅诗的典范,“梅”“水”“月”等意象共同描绘了一幅美丽图画。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更是千古流传。宋人文人对梅花的喜爱达到了极致,林逋的“梅妻鹤子”典故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超出了梅花作为植物的本真特质,赋予了梅花更多的人文意象。“梅”与“美”同音,宋代文人也常把梅树比作美人。
除了比作美人,宋人也喜欢将梅树比作仙人和高士(林雁:《从人化的全面性谈梅文化》,《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10页),梅花凌寒的傲气和傲骨与中国人的“梅花精神”相吻合。靖康之变,金灭北宋,赵宋王朝被迫南迁至杭州,在危亡时刻,有岳飞、文天祥等冒死抵御外辱、勇敢保卫河山。也有有忠贞之士拒绝敌方高官厚禄,选择归隐山野。于是梅花“冰美人”成为南宋文人眼中不畏霜雪的斗士形象,其高洁的品性为人敬仰和钦佩。这爱国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就是对梅花的高声咏唱: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人们赞梅、咏梅、写梅、画梅,梅花也成为人们种植和欣赏的重要花卉,南宋范成大所著的《梅谱》(也称《范村梅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梅花园艺品种的专题谱录,其中详细讨论了十二种梅花的特性,记载了世界上第一座梅花品种园,对后世海内外的梅花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岛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董德英)
编辑:徐霞
审核:王怡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相关知识
中国兰花文化的起源
侯芳梅做客成都市民道德讲堂:讲述中国插花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第五十四期 兰花文化的起源
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及发展
花茶起源【花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花部的兴盛与扬州地域文化(1)(2)
【暴打文化冰箱论】探讨樱花起源
花部的兴盛与扬州地域文化
中国花文化起源与形成研究(一)
网址: 中国梅文化的起源与兴盛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30431.html
上一篇: 国花你选谁?历时30年“国花”未 |
下一篇: 洛阳牡丹花会简介 洛阳牡丹花会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