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研究由来
1.2 问题提出
1.3 气候介入的设计研究现状
1.3.1 建筑气候学方向
1.3.2 城市气候学方向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微气候介入街区形态设计的目的、对象与模拟
2.1 微气候介入街区形态设计的目的
2.1.1 身体主义——提升街区舒适度
2.1.2 能量视角——提升能效
2.1.3 在地文化——益于街区氛围
2.2 微气候介入街区形态设计的研究对象分解
2.2.1 街区
2.2.2 微气候
2.3 微气候介入街区形态设计的模拟工具
2.3.1 物理模型
2.3.2 数学模型
第3章 街区中的微气候要素原理及其设计机制
3.1 街区风要素及其设计机制
3.1.1 城市街区中的风
3.1.2 风在街区中的原理效应
3.1.3 街区风环境设计机制
3.1.4 风的氛围营造手法
3.2 街区日照和太阳辐射要素及其设计机制
3.2.1 城市街区中的日照和太阳辐射
3.2.2 日照和太阳辐射在街区中的原理效应
3.2.3 街区日照的设计机制
3.2.4 光的氛围营造手法
3.3 街区热效应和微气候设计机制
3.3.1 城市街区中的热及其特征
3.3.2 热力学街区模型
3.3.3 街区微气候环境设计机制
第4章 街区形态要素调控微气候策略
4.1 平面朝向要素
4.1.1 平面朝向调控风
4.1.2 平面朝向调控日照
4.1.3 平面朝向综合热感觉
4.2 剖面走势要素
4.2.1 剖面走势调控风
4.2.2 剖面走势调控日照
4.2.3 剖面走势调控热
4.3 围合程度要素
4.3.1 围合程度调控风
4.3.2 围合程度调控日照
4.3.3 围合程度调控热
4.4 密集程度要素
4.4.1 宏观密度与气候的关系
4.4.2 街区密度不同参数调控风热环境
4.4.3 密集程度调控日照
4.5界面要素
4.5.1 街区利用环境界面
4.5.2 街区利用建筑界面
第5章 微气候介入街区形态设计的整合策略和案例应用
5.1 整合路径和方法建构
5.1.1 宏观气候类型和气候区划
5.1.2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指导原则
5.1.3 街区形态要素相关性
5.2 干热
5.2.1 街区设计原则
5.2.2 街区形态设计整合策略
5.2.3 干热街区设计案例
5.3 湿热
5.3.1 街区设计原则
5.3.2 街区形态设计整合策略
5.3.3 湿热街区设计案例
5.4 寒冷
5.4.1 街区设计原则
5.4.2 街区形态设计整合策略
5.4.3 寒冷街区设计案例
5.5 夏热冬冷
5.5.1 街区设计原则
5.5.2 街区形态设计整合策略
5.5.3 夏热冬冷街区设计案例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总结
6.2 展望进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相关知识
基于微气候性能化设计的广东旧城街区景观环境更新优化研究
夏热冬冷地区基于微气候改善和优化的城市街区形态研究
我国在街区尺度的城市微气候研究进展
上海中心城典型街区空间形态与微气候环境模拟分析
基于被动设计理念的城市微气候设计策略
城市微气候调节策略研究.pptx
绿化形态对住区微气候的影响及优化模拟研究
城市形态与城市微气候的关联性研究
严寒地区城市住区微气候调节设计/以哈尔滨为例
寒地建筑场地规划微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网址: 微气候介入街区形态设计策略研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31076.html
上一篇: 【51538004】城市形态与城 |
下一篇: 智能微气候:精准调控背后的算法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