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发挥协同创新优势 科技助力攻坚克难

发挥协同创新优势 科技助力攻坚克难

  鸽产业联盟 为脱贫攻坚插上科技的“翅膀”

  

  鸽业联盟技术专家在鸽舍观察鸽子生长情况。资料图

  鸽肉营养丰富,我国民间素有“一鸽胜九鸡”的说法。据统计,当前全国肉鸽市场需求量约为每年6亿只,且近年来肉鸽年均需求增幅保持在15%-20%的水平,肉鸽市场增长势头强劲。同时,我国种鸽存栏量约4500万对,全国每年新增种鸽需求量约900万对,但供应量仅为350万对,种鸽市场潜力较大。

  “肉鸽养殖成本低、周期短、效益高、占地少,尤其适合以山区为主的集中连片贫困区。按照一般家庭养殖数量1000-2000只,平均45天出栏一批的速度,一年的纯利能达到6万元以上。”国家鸽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秦玉昌介绍说。

  鸽业作为近年来新兴的养殖产业之一,品种依赖进口,育种技术落后,生产模式单一,产业整体规模化、科技化程度较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牵头组建了国家鸽业科技创新联盟,汇聚全国优势资源,旨在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自2017年11月成立之初,鸽产业联盟就把科技产业扶贫作为重点工作,并在我国北方贫困山区进行大力推广。2018年4月,鸽产业联盟落地太行山区贫困县——河北阜平,并在阜平经济开发区成立了联盟实体——河北阜平硒鸽实业有限公司,推动鸽产业联盟精准扶贫项目——“阜平首家硒鸽产业富民示范项目”的实施。该项目总投资3.7亿元(其中,阜平硒鸽健康产业园投资2.6亿元、食品加工园区投资1.1亿元),项目全部投产后,存栏种鸽将达到55万对,每年可向全国市场供应优质种鸽60万对,富硒乳鸽1000余万只,实现年销售收入2.9亿元、利润6600余万元;将为阜平县周边农村居民提供就业岗位3800个,年稳定输出约4000万元岗位工资;通过利益联结机制每年向1.2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1470万元,加快了阜平县老百姓脱贫致富的进程。

  “以前自己养水貂,因为不懂技术,不但没有挣上钱,还赔了本儿。现在在这里打工,不光每月有固定收入,还能学技术。”在阜平硒鸽健康产业园里,正给鸽子喂食的王林口乡东王林口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建华(现已脱贫)说。

  鸽产业联盟阜平扶贫项目还形成了包括种鸽繁育、硒鸽养殖、饲料加工、屠宰加工、食品深加工、鸽粪加工、果蔬种植、观光旅游共同发展的生态循环产业集合体,带动了856户原粮种植户和834户果蔬种植户的同步增收。如今,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加入到肉鸽养殖行业中。

  此外,鸽产业联盟组织推动的“南疆四地州肉鸽养殖民生工程项目”也于2018年8月正式启动。该项目将通过采用“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对口扶贫+新技术”的运行模式,为南疆四地州开发建设增强“造血功能”,促进该区域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发展。

  “鸽产业联盟通过‘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园区+贫困户’的模式,一方面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一方面促进产业做大做强,为阜平县等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秘书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表示。

  牦牛助力帕米尔 驮来扶贫新产业

  

  新疆塔县牦牛良种繁育基地引进大通牦牛。资料图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简称“塔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牦牛因适应高海拔、低气压、空气稀薄的高原环境而成为当地农牧民群众的主要生产、生活资料,不仅提供肉乳等畜产品,也是当地干部和牧民群众守疆固边的重要交通工具,更是发展高寒生态畜牧业的主导畜种。因此,牦牛产业既是塔县畜牧产业发展的重点,也是塔县产业扶贫的重点,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地位。但由于长期未进行系统选育,塔县牦牛养殖存在靠天“吃饭”、粗放经营、良种率低、改良手段落后、养殖水平低、周转速度慢、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牵头成立的“国家牦牛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联盟”,从成立伊始便致力于利用牦牛产业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大通牦牛是世界上第一个牦牛培育新品种,具有良好的肉用性能。针对塔县牦牛良种率低的问题,我们将大通牦牛引到这里,通过牦牛联盟专家的前期筛选鉴定,确保了引进的种牛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较高的生产性能。大通牦牛很快受到了塔县当地农牧民群众的欢迎。”国家牦牛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副所长阎萍介绍说。

  通过牦牛联盟扶贫专项——“塔县牦牛遗传改良及产业扶贫”项目购置的首批70头大通牦牛从青藏高原起运,跨越戈壁荒漠,星夜兼程,经过四天三夜长途运输落户帕米尔高原塔县牦牛良种繁育基地。该项目通过繁育基地建设、引进牦牛选择、适应性观测、良种繁育配套技术及饲养管理培训等工作,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打造塔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桥头堡。

  “今年卖两头大的,估计能卖到16000元。”塔吉克族牧民吾斯曼别克·库尔班说。他家有16头大通牦牛,去年卖了两头,得到1.5万元,顺利实现了脱贫。

  大通牦牛引入塔县后,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评价和赞誉。县领导到牦牛良种繁育基地对引进的良种牦牛进行了考察,在现场与科技人员进行了交流,并对牦牛联盟的扶贫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塔吉克族是我见过的最淳朴的民族之一,他们和边防战士一起守卫着祖国的边防,捍卫着新疆的安宁,我们要尽全力让这里的人们生活得更好。为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塔县的牦牛产业急需升级发展。”县委副书记范磊表示。

  小小猕猴桃 结出“致富果”

  

  猕猴桃联盟专家指导农民修枝。资料图

  猕猴桃被誉为“水果之王”“VC之冠”。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世界猕猴桃种植面积为240万亩,中国110万亩,占世界的45%。按照目前的面积和单产增加趋势,未来几年国内将年均增产5%,全球猕猴桃总产量将达到310万吨,中国预计人均消费1公斤,仅国内市场需求就为130万吨,市场潜力很大。

  “猕猴桃种植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区、武陵山区、滇黔桂石漠化区等集中连片贫困区,因其种植效益高,投资回报大,3年挂果后,通常利润可以达到每亩1.5万元以上,是理想的扶贫产业。”国家猕猴桃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所长方金豹介绍。

  由于种植品种杂乱、生产技术匮乏、投入品良莠不齐、生长调节剂滥用等问题,致使猕猴桃产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为解决制约我国猕猴桃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强猕猴桃领域科技资源合理配置和开发共享,集中力量开展协同创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2017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牵头成立了“国家猕猴桃科技创新联盟”。

  “成立之初我们便将科技扶贫作为猕猴桃联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紧密结合各贫困地区实际情况,以助力产业为导向,以科技传递为引领,全方位组织猕猴桃联盟各成员单位积极投身精准扶贫攻坚战。”方金豹说。

  猕猴桃联盟在贵州省水城县引进猕猴桃新品种30多个,开展猕猴桃栽培管理技术、花果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控指导培训、发放猕猴桃技术书籍、建立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2000亩,以科技支撑当地猕猴桃产业发展。此外,猕猴桃联盟还组织全国专家前往西藏自治区乃东区、湖南省永顺县、河南省栾川县和卢氏县、安徽省金寨县等贫困县,通过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助推这些地区猕猴桃产业转型升级。

  “以前外出打工一年最多存2万块钱,现在回家种猕猴桃,一年有15万元收入。”水城县米箩镇俄嘎村村民王顺友说。他将家里的5亩土地入股,不仅获得了土地入股分红金,还通过技术入股参与到猕猴桃基地的管理中,又有了保底工资。王顺友只是众多依靠猕猴桃脱贫致富的贫困户中的一个缩影。

  下一步,猕猴桃联盟将继续发挥科技在脱贫致富中的作用,在云贵石漠化区、湖南武陵山区、河南秦巴山区、安徽大别山区、西藏山南地区等地持续开展猕猴桃产业扶贫,提升贫困地区科技生产水平,用猕猴桃这个小果子来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的大梦想。

  实现棉产业转型升级 新疆开出“脱贫幸福花”

  

  南疆棉花科技扶贫现场会上展示棉花施药作业。资料图

  作为新疆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南疆地区有1962个深度贫困村、162万贫困人口,自然资源禀赋差,农业生产效率低,除了棉花外,其他作物很难实现高效种植。而南疆棉田大多由少数民族农户种植经营,生产管理水平低,节水灌溉、机采棉种植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普及率低,棉农收入偏低。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牵头成立的国家棉花产业科技创新联盟,一直致力于棉花产业脱贫攻坚事业。“棉花联盟”在新疆经济最不发达、少数民族比例最大、植棉技术最落后的兵团第三师五十一团流转了155户民族棉农土地1308亩,实施了“南疆优质棉持续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工程”,为南疆棉花提质增效、棉农脱贫增收探索出了新途径。

  “南疆整体棉花单产水平低于全疆的15%,部分地区单产水平低于全疆的30%-50%。同时,南疆棉区品质不佳,未能充分发挥光、热资源。联盟通过引进种植中棉所“96A棉花”新品种,使得五十一团示范区棉农种植的棉花品质提升了2个品级,达到了优质棉要求。”国家棉花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李付广说。同时,棉花联盟对南疆传统“矮密早”种植模式进行了创新,采用的“宽早优”种植新模式成功地实现了机械作业,有效地减少了田间用工,工作效率由原来1个人管理30-50亩提高到100-200亩。棉花联盟在市场机制下推行“众筹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新模式,通过引入优质棉“良种+良法”的生产新模式、棉花全程机械服务、棉花全程水肥运用服务和航空植保及大数据服务,成功实施了“种-水-肥-药-械”一体化操作,在引入先进植棉技术、提高棉田生产管理水平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为精准扶贫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

  棉花联盟扶贫的效果是显著的。与周边民族棉农棉田相比,示范田棉花单产提高了30%-40%,按照原低产田每亩300公斤籽棉来算,示范田平均增产数量达每亩100公斤,每亩可增收约600元;同时示范田棉花品质提高了2个品级,若通过联盟“订单生产、订单销售”,每吨可加价1000元左右,则示范田每亩又可增收约100元。除了棉田产量和品质提高增加的收入外,棉农流转土地每亩650元,流转土地后,农民还可在流转的土地上务工5个月,务工费每亩180元,棉农土地流转租赁费加返聘示范田务工费收益达每亩830元。示范田棉花科技扶贫效果明显,实现了南疆贫困棉农的精准脱贫。

  “与原来的低产棉田相比,示范棉田增产明显,加上成本的节约和品质的提高,收益有望翻番。棉花联盟开展的棉花扶贫让五十一团的民族棉农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兵团科技局副局长张军表示。

  “尽管面临‘最贫困团场、兵团改革、民族兄弟语言不通’三重困难,生产中又出现极端恶劣天气等问题,但棉花联盟从未轻言放弃,而是克服种种困难,与兵团科技局‘访惠聚’工作队共同努力,在南疆生产出了‘双30’以上标准的高品质棉花。下一步,联盟将把这一成功模式推而广之,坚决助力南疆脱贫攻坚战。”李付广信心满满。

  “扶贫小蜜蜂”酿造“甜蜜大事业”

  

  蜜蜂养殖专家李建科教授(左三)现场授课。资料图

  中华蜜蜂,又称“中蜂”,是中国独有的蜜蜂当家品种,具有适应性广、采集力强、采蜜期长、消耗饲料少、抗螨抗病能力强等优点,非常适合中国山区定点饲养,是带动偏远山区农民脱贫致富、落实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支撑产业。

  “中蜂自行觅食,不需要每年购种和每天饲喂饲料,与其他禽畜养殖相比,养殖成本大大降低,且不需要重体力劳动,农村居民合理安排农闲或外出务工时间就可养殖,适用面很广。中蜂养殖已逐渐成为贫困山区扶贫项目的优选。”国家蜂产品科技创新联盟秘书长贾金龙介绍说。

  以“三区三州”为代表的我国深度贫困地区与现有的中蜂养殖地有将近90%的重叠,蜜蜂扶贫大有可为。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牵头成立的国家蜂产品科技创新联盟,从联盟创立之初就一直致力于蜂产业扶贫攻坚工作。近年来,联盟深入全国14个特困片区,足迹踏遍特困片区的22个县市,把蜂业科技创新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探索和推广“宁陕科技帮扶模式”“鹤峰1528模式”“陇南电商直通车模式”,把中蜂产业发展成脱贫攻坚的利器,闯出一条具有蜂业特色的扶贫之路。

  宁陕县作为陕西省南部的一个贫困县,是“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地和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县内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其中包括大量的椴树、漆树、五倍子等优质蜜源植物。据估算,宁陕森林载蜂量可达10万箱以上,年产优质蜂蜜1000吨以上,产值超1亿元。然而,就是在这个“流淌着液体黄金”的殿堂,迄今还有贫困户3844户、8925人,依然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县。在这里,蜂产业承载着当地百姓的脱贫致富梦想,全县有2160余户农户从事中蜂养殖。曾经在当地,养蜂主要靠天,蜂农希望提高养殖技术却不知从哪做起。蜂产品联盟专家团队深入宁陕调研,积极开展扶贫扶智工作,并确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李建科教授作为对口宁陕帮扶责任专家。经过几轮调研后发现,当地虽有养蜂习惯,但老百姓缺乏科学养蜂观念和技术。在当地,老百姓依然靠传统观念养蜂,土法树洞养殖管理粗放,毁巢取蜜,常常是将带有蜜蜂幼虫的蜂巢取出弄碎、制作土蜂蜜,这种杀鸡取卵式的落后生产方式,难以保证其产品的卫生标准和质量;饲养技术不过关,政府扶持购买蜂群后,蜂农不懂蜜蜂在缺蜜粉季节还要饲喂,因而蜂群常常饿死或飞逃;冬天在不该饲喂的时候依然喂稀糖水,这样蜜蜂因兴奋而飞出,遭遇外界低温而冻死;蜂病防治难,蜂农对蜜蜂重要病虫害缺乏认知和防治手段,尤其是对于中蜂癌症——中囊病束手无策,坐以待毙。

  对此,“蜂产品联盟”带着先进的养蜂理念和养蜂技术,在8个月时间内先后6次深入宁陕开展科学养蜂技术、蜂病防控、蜂种选育和产品加工等环节技术指导,开展现场培训10余次,向贫困地区群众培训便于管理的活框取蜜养蜂方式,有效解决了中蜂的现代化饲养技术问题、中囊病的防控问题,户均增收4000元,显著地提高了产蜜量和养殖户的收入。

  “老百姓养的蜂不再跑了,蜂群强大了,蜂群产蜜量从5公斤提高到10公斤,翻了一番,收入随之提高,我心里很是欣慰。每次现场培训,蜂农围着我总有问不完的问题。”李建科教授说。因为长期和蜂农在一起,他也被亲切地称为“蜂汉子”。

  当地的“疯婆娘”养蜂专业合作社建立了标准化示范蜂场和蜂蜜加工厂,合作社现有社员263人,其中留守妇女社员138人,为70多户贫困户每户无偿提供5-8箱蜂群。合作社按照“园区+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土地入股、产品回收、园区务工、技术入股共建养蜂扶贫示范基地,资金入股分红等多渠道带动贫困户增收。“‘疯婆娘’是合作社的品牌,如今却成了我的绰号,但这也是让我自豪的绰号。”宁陕梨子园养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世红说。

  有了蜂产品联盟的保驾护航,短短几年,宁陕全县中蜂数量由不足4000箱发展到1.8万箱,蜂蜜产量126吨,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产业初具规模。全县有516户贫困户养蜂7854箱,年产蜂蜜39.3吨,户均增收4000元。2018年7月,宁陕县被授予“蜂业提质工程示范县”称号。“疯婆娘”合作社被国家优质蜂产品科技创新联盟命名为“优质成熟蜜生产基地”。

  在湖北恩施,蜂产品联盟探明了当地有毒蜜源植物,成功研制了蜂蜜中雷公藤甲素检测试纸条,一举解决了困扰当地几十年之久的难题,同时建立了“中蜂1528”精准扶贫模式,确保蜂农当年收入不低于8000元。在甘肃陇南,蜂产品联盟凭借当地发展电商的东风,帮助蜂农建立网店和微店,指导蜂农科学宣传,实现特色、优质土蜂蜜的火爆销售。

  “2020年要确保全部农村人口实现脱贫,全国还有500多个贫困县要摘帽。而这些县贫困程度更深、贫困规模更大,是硬骨头中的硬骨头。不忘初心,勇担脱贫攻坚历史重任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义不容辞的使命和担当。在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历史交汇期,如何进一步开展好精准扶贫工作,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心中的答案愈发清晰。”梅旭荣表示。

(责编:张桂贵、杜燕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知识

打造千亿产业链“第一环”,科技创新助力“云花”绚丽绽放
济宁市教育局 学校传真 科技下乡 助农兴农 产学结合 协同育人—济宁市高级职业学校科技服务队赴曲阜开展“三下乡”活动
从靠资源吃饭到以科技实力争先 煤炭大省山西探索绿色创新发展之路
从靠资源优势吃饭到以科技实力争先 煤炭大省山西探索绿色创新发展之路
发挥生态优势 特色农林产业风生水起
2024中关村论坛丨花皙蔻牡丹ESG创新实践助力构建人类美好星球
建设中医药强省正当时▏豫健生物:全面融入中原医学科学城建设,破浪前行风帆劲 奋勇争先势昂扬
第九届中国(深圳光明)文化科技周启幕,激荡“文化+科技”创新火花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 三地并肩“向绿而行”
广东花果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网址: 发挥协同创新优势 科技助力攻坚克难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345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理論指導實踐 青春獻給“三農”
下一篇: 国家质检总局2013年第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