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景观设计构思(精选5篇)

景观设计构思(精选5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景观设计构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景观设计构思

景观设计构思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景观艺术设计 价值取向 目标 实践主体

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新的学科概念,是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词。从学科分类及组合结构来看,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科与艺术设计学科的交叉学科。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它有别于景观规划设计,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今全国各高校很多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都增设了这一专业方向,并在传统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进行了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嫁接,学科结构中融入了部分景观设计的内容。客观地讲,目前中国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正处于探索阶段,从学科概念、学科性质到学科实践范围缺少一定的系统性、明确性和指向性。那么什么是景观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与景观学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景观学体系中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笔者将就以上问题,从景观学的引导、多元系统设计、学科价值取向的目标定位以及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进行系统的论述。

一、景观学引导下的艺术设计

景观学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它的英文对应词是landescape或者称为landscape Architeture,“景观”一词早期源于风景绘画,1885年丁·温默将其引入地理学,成为地理学术语,指特定区域或者类型单位的统称。

景观学是一门跨越了多个领域的复合系统学科,涉及到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生态、地学、农学、生命、社会、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学科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之上的环境应用学科,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将景观学这一复合系统加以归纳,那就是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城市建筑环境系统、人文社会环境系统所构成的并且跨越了三个环境系统的空间层次关系体。从景观艺术设计反观景观学体系,我们不难看出,景观艺术设计是作为景观学系统的视觉组织形式而存在的,是景观学展现其构成系统的手段,借助这种手段将各景观要素组织起来,以期最终获得与环境和谐统一高品质的景观形象。景观艺术设计依托景观生态学,通过对自然的尊重、表达,展现生态环境的和谐与优美,依托景观建筑学,创建城乡宜人的环境空间;依托景观人文学,表达人类行为心理的精神寄托及愿望,景观艺术设计成为景观形象高品质化生成的驱动力。

就景观学而言,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层次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在体现景观形象的创作上常常成为景观形象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景观艺术设计也涉及到景观学内容本身,但它更多的是遵循景观学的引导,关注景观形象要素,对各景观环境系统空间进行艺术化处理,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环境空间视觉形象的关系。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构成了一个交叉融合的设计系统,它是运用艺术融于景观科学的手段来协调景观形象在环境空间的发展关系问题,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它融合了园林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成熟经验,以其艺术的视野,从系统、和谐、优美的角度,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形象的创新问题。

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依据艺术和谐原则干预协调各景观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均衡关系时,更强调景观生成时对人精神上、视觉上、生理健康上的基本需求,通过景观环境空间艺术的创作,用以提升、陶冶公众的视觉审美经验。可以说,景观艺术设计也是一种改善人们使用与体验户外空间的艺术创造活动。

二、多元系统设计含义的艺术设计

景观艺术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聚居环境空间艺术的两个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从改善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室内设计起步,以室内室外环境一体化设计为核心,注重环境空间的自身形态,以及环境艺术的具体样式。而景观艺术设计更强调环境空间的综合形态、环境艺术的复合样式、环境表述的多层空间,具体表现在多元系统设计下的互融与综合。

1.综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将城市、广场、街道、园林、建筑、壁画、广告、公共设施等环境空间看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虽然它们有时是以几组形式出现,有时是以相对单一的个体出现,然而解决上述问题却要求兼顾到整体的环境,是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造环境空间基础上实现的二次创造。景观艺术设计涉及到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生态学、材料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并将这些知识纳入到景观艺术生成的总体设计系统之中。

2.复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所构成的复合设计系统,由于景观艺术设计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常常表现出设计内容界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其中包括基于景观空间形态的视觉系统设计,融于区域景观精神的形象系统设计,反映区域文化特征的风格样式系统设计,以及关注人的行为、心理的人文关怀系统设计等等。各系统之间相互融合与交叉,共同构建起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设计系统。

3.多层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空间呈现为多层性的表述特点,表现在从微观意义层面上的景观设计为主体到中观意义上的景观规划、宏观意义上的景观策划的多层与协调。

4.广泛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观念呈现出广泛性,《亚太景观》一书在导言中谈到现代景观设计带来的变化:“首先是观念上的,宏观的观念、生态的观念、构成的观念、文脉的观念、民众参与的观念等等。其次是创作方法上……所有这些凝结成现代的、后现代的、结构的、解构的、极简的、高技的……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广泛的创造可能性。”广泛的设计观念构成了景观艺术设计多元系统设计的哲学基础。

三、以生态价值取向为目标定位的艺术设计

广义上讲,景观艺术设计同样属于艺术设计学科的范畴。艺术设计是由多个与艺术有关的设计学科所组成的学科群,它涵盖了当今所有与艺术有关的设计活动,其中包括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染织服装设计等。景观艺术设计就艺术本体而言,与其他艺术设计门类一样,是按照艺术设计学科规律而运行的。但是,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的设计门类,因此,它有着明晰的景观学特征,景观学的学科内涵决定了景观艺术设计的独特性。景观艺术设计在具备了艺术设计学科特质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将景观学系统中的生态学所涵盖的内容作为学科环境系统的基础,将生态文明融于设计之中,并将其作为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为目标定位的。从某些方面讲景观艺术设计也可以称为生态景观的艺术设计。

把生态价值取向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设计目标是景观艺术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它不是单纯的学术思潮的流变,而是源于人类对生存状况的担忧,是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的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等矛盾所激发的环境形态的演变结果。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在帮助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拓宽研究范畴的同时,也使景观艺术设计的内涵得到了扩展和丰富,在生态为先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们开始重新确定健康的生存观,逐渐认识到生命与美的相互依存性,健康的生命是美的形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景观艺术的必要支持系统。逐渐确立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完美统一为目标的生态景观艺术之美,为景观艺术设计带来景观视觉空间形式之外崭新的美学标准。生态学的内容包括对生态系统外表与内在、形式与内容、结构与元素、直观与精神、情感与理性等多层面的生命体验与创造,当代景观艺术之美实质上,在包含艺术设计所拥有的艺术性、实用性、多元性、创新性的同时,更多的是融入了生态体系结构的合理性、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生态物种的多样性。它是一种健康、质朴、理性的生命之美。景观要素的健全之美,生态系统的秩序之美,生态要素的多元丰富、生态结构的有序运行成为当代景观艺术设计表现与再现的对象,成为超越外表形式,区别于传统环境艺术设计的新审美要求。

另外,生态价值取向也改变着景观艺术设计实践评价标准。对景观艺术设计成果的考察不仅仅是在形式、形象上,而是对景观空间系统内在品质的评价,更多地关注景观功能、人文、效率、生态等多种价值的平衡。除了景观艺术设计成果的艺术性之外,景观的可识别性、舒适性、心理满意程度,对活动行为的支持程度等都成为新的景观艺术设计评价标准,特别是景观生态现状的健康程度、生态景观的安全性等评价标准的引入都使景观艺术设计有了更新的评价标准,并为当代景观艺术设计实践提供了科学的评价支持。

四、微观景观为实践主体的艺术设计

正如上文所述,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其实践范围广泛,内容综合而庞杂,既涉及到景观空间的各个层面,又融合了环境要素的全部内容。但是,如果只是从广义的概念出发而缺乏具体目标的限定,景观艺术设计学科建构将会一直处在模糊不清的状态。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增设景观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后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即在庞大的景观学科中,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范围或者说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的问题。

纵观景观学科的实践范围,不难看出景观学科涉及到自然生态、城市环境、人文社会的全部内容,包含着从宏观景观到微观景观的各个层面。可将其归纳为宏观层面——景观策划;中观层面——景观规划;微观层面——景观设计。

1.宏观层面——景观策划

宏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建立在经济、旅游、生态等专业的基础上,包括进行大规模的景观生态保护、治理改造、景观资源开发、旅游策划规划等。这类景观实践主要侧重于景观前期的策划。核心是协调土地的利用与管理。是在大规模、大尺度上进行景观体系的把握,具体项目有:区域控制性规划、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等。策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2.中观层面——景观规划

中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指有一定的规模,涉及到某一地域历史、文化、生态及地方特色整体风貌内容的较大型景观规划,包括与人类社会、文化相关内容,以及生态、历史等多学科的应用。规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3.微观层面——景观设计

微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主要指规模尺度较小,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联的景观环境设计,包括城市地形、水体、植被、建筑、建筑物以及公众艺术品等等。设计对象是城市开放空间,包括广场、公园、商业街区、居住区环境、城市街头绿地以及城市滨水地带等。其目的在满足景观环境功能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提高景观的艺术品质,以此丰富人的心理体验和精神要求。设计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通过以上景观学科实践范围分层及各层次完成的主要任务,可以看出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主要体现在景观学科的微观层面的内容上。它主要应包括:针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针对建筑环境、庭院环境的艺术设计;针对城市公园、园林的艺术设计;针对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开发的艺术设计;针对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景观的改造与更新设计等。

当然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多层次相融的关系体,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不可能截然分开,尤其是中观和微观景观有着交叉联系,直接作用于景观艺术空间内容的生成。之所以这样划分,是为了便于理解和认识景观空间不同层面的渐进关系,较清楚地说明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范围。

结语

近年来,景观艺术设计伴随着中国城市景观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人们对城市景观艺术形象期望值的不断提高,短短几年已发展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设计门类,然而与“遍地开花”的景观艺术实践工程项目相比,其学科发展与理论建构显得相对滞后。正因为这一缘故,景观艺术设计面临着许多课题,从学科观念、支撑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主体,都有待作深入细致的研究,毕竟它已经成为当今设定该专业培养方向的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景观教育的发展与创新——2005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美)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郑曙旸.景观设计.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景观设计构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广场景观;环境设计;植物种植;灯光照明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现代的城市居民日益需要经常性的休闲活动来平衡身心,保持健康的体魄。对此,梧州市人民政府在2003年适时提出了实施“三百项目”和“三年一大变”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于是,一个融娱乐、休闲、赏景于一体的,以健身、康体、大众参与文化活动为主题的梧州市政广场景观及周边环境改造工程设计方案由此产生,并在方案招标中获得选用。

一、现状分析

设计中的梧州市政广场景观及周边环境改造工程项目包括市政府办公大楼、文化中心和新迎宾馆(现在的江滨大酒楼)周围地块,占地面积约4万多平方米,座落在梧州市的行政、文化中心位置;三大建筑物坐落其中,造型独特,雄伟壮观,各具特点。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政府广场,喷泉、雕塑、绿化相互衬托,融为一体,景观效果很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政府大楼前广场虽然景观很好,但面积较小,入口太窄,铺装地不足,对广场的开放、外延不够,缺乏大气的景观效果。(2)三大建筑物的每个广场主题内容不够明确,缺少文化内涵。(3)三个广场之间各有一条街道相隔,广场与广场之间的协调性不够,缺乏相互间的有机联系。(4)三个广场在原设计时,只考虑灯光照明,夜景效果则欠考虑。

二、设计构思

基于该环境特点和特定的功能要求,结合梧州地域文化特色,以文化为内涵,以宝巾市花为艺术特征,让传统文化与现代信息相互交流,将广场建成一个高起点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娱乐休闲赏景相结合的、亚热带地方风情特色的行政、文化中心场所,充分展示梧州城市的新形象,因此,在设计构思时重点考虑如下几点:(1)重点突出政府广场的植物景观效果,充分展示行政中心的形象。(2)强调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以雕塑、园林小品的表现形式,赋予文化内涵,突出时代气息。(3)加强三大建筑物前广场景观空间的有机结合,使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营造一个大气整体的环境空间景观。(4)强调以植物造景为主,特别是突出亚热带棕榈科植物和市花宝巾以及开花乔木,既突出景观效果,又注重生态效益。(5)加强灯光夜景的景观效果。

三、总体布局

梧州市政府广场景观工程,既是政府办公楼、文化中心和新迎宾馆的前庭广场,又是奥奇丽路延线上的一块公共绿地,也是市政广场功能互补的活动场所。因此,在总体布局上,着重考虑政府广场前的植物景观和提高灯光夜景效果,以圆形、椭圆形、扇形和自然流线形进行构图,通过对交通流线上的组织分析,利用铺装、绿化、灯光、水景和园林小品这些景观元素,把三大建筑物前的景观空间有机地融为一体,互相渗透,互为对景,组成各具特色的、简洁大方的、色彩明快的景观空间。整个布局大致分为政府广场、文化中心广场、新迎宾馆广场三个景观空间和一条奥奇丽路街景。

(1)政府广场(喷泉广场):在保留原有喷泉、雕塑和绿化的基础上,着重充实提高广场的植物景观效果,重新铺植草皮,多植大树,特别是棕榈科乔木(如大王椰子、国王椰、短穗鱼尾葵等),再配植一些常绿开花灌木和色块植物(如宝巾花、红继木、黄金叶、黄榕、大叶红草、福建茶等),组成一个具有平面疏密变化、立面层次丰富、色彩对比强烈的群落景观。以简洁明快的植物景观效果来衬托政府行政中心的形象;以增加广场铺装、不同标高平台和卵石小径来加强政府广场与文化中心广场、市政广场的过渡与衔接,运用古榕、丛状短穗鱼尾葵、小叶榄仁、桂花和花灌木以及色块植物等植物景观来协调广场之间景观的联系。

(2)文化中心广场(宝巾花广场):以广场砖拼合图案的铺装为主,在文化中心建筑前的广场中心以一组用石材或进口地板砖拼合的宝巾花图案(因工期紧未做)和周围广植宝巾花(梧州市花)以及特定设计的宝巾花灯来点出广场的主题,烘托出梧州市花宝巾花的文化氛围和植物特色。在文化中心建筑南面布置了一片以阵列式种植垂榕的方式形成绿荫停车场,在与奥奇丽路交接的广场东侧,开辟一块带状的绿荫休闲生态停车场,以种植2~3行高大粗壮、树形健美的油棕(后改为小叶榕古榕)作为阵列式种植组成群植效果,停车场地作镶草生态铺装,以这种大气的带状植物景观作为政府广场与新迎宾馆广场之间有机联系的纽带。

(3)新迎宾馆广场(叠水广场)。在新迎宾馆入口以北的广场中心,以玻璃钢制作的三层叠水钵(高8.8米)结合环形八个涌泉景观的椭圆形水池,既作为新迎宾馆广场的主体景观,也作为宝巾花广场的视觉中心。远观近赏,主景壮观美丽。新迎宾馆人口两侧以高大粗壮、树姿优美的大王椰子来衬托宾馆建筑,简洁大方。在宾馆之西、文化中心之南的通往市政广场道路,选用华盛顿椰子流线型列植于道路两旁,整齐美观,富于动感。整个广场以大王椰子、华盛顿椰子来突出棕榈科植物的景观特色,装点新迎宾馆的亚热带风情。

(4)奥奇丽路街景:整条路为南北向,全长750m,路宽14m。设计时以柱状垂榕和“星光灿烂”钻石灯组成一道白天景观优美、夜景五彩缤纷的亮丽风景线,而且柱状垂榕在道路平面衬托下,竖向景观明显、突出。

四、绿化设计

整个绿化设计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注重生态、改善环境的原则。以植物造景为主,充分利用植物的生长习性,以点、线、面的形式进行种植,通过植物高矮、疏密、色彩的合理搭配,以简洁大方明快的植物配置来突出植物的空间和色块的景观效果及生态效益。

(2)以棕榈科植物为主,常绿开花乔木相结合,突出亚热带地方风情特色。如大量采用一些大王椰子、油棕、国王椰、华盛顿椰子、短穗鱼尾葵、散尾葵、美丽针葵和古榕、木棉、小叶榄仁、垂榕、桂花、大叶紫薇等高大粗壮,树形优美,枝叶茂盛,花大色美的南方特色树种,充满亚热带风情。

(3)大量种植宝巾品种,突出梧州市花特色。如在宝巾花广场周围广植各个品种(大红、水红、紫、黄、白、花叶等)的宝巾花,以突出宝巾花梧州市花的城市象征物,以尊重市民热爱乡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4)运用彩叶植物的特点。为了突出色块种植的景观效果,如政府广场大面积运用了福建茶、黄榕、大叶红草的绿、黄、红色搭配种植,对比强烈、色彩艳丽、富有动感,充分展现流线型色块的景观效果,用彩叶草等点缀八个花钵,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双面红继木球点缀于绿树丛中,达到丰富植物景观效果的目的。

五、灯光设计

针对三栋主要建筑的功能、特点及周边环境,在夜景照明总体设计中,通过建筑立面照明、硬质景观照明、绿地照明、水景照明和道路照明等夜景照明手法,进一步提升广场、建筑、园林和水景及道路相关景观夜景的景观效果,让夜晚的政府广场庄严雄伟,文化广场光彩飞扬,新迎宾馆金碧辉煌,奥奇丽路星光灿烂。

(1)政府大楼庄严雄伟,其灯光设计以黄光来勾勒大楼的主线条,以投光灯、泛光灯来照射大楼的外表面,玻璃幕墙采用蓝色内透光,充分体现建筑结构和材质的美感。文化中心造型独特,线条流畅,灯光设计以内透光表现主体建筑,通过黄、白两色投光协调主体建筑。新迎宾馆夜景的灯光设计以黄光为主色调,适当的蓝光构图,形成着实的灯光配景。

(2)政府广场、文化中心广场、新迎宾馆广场及周边绿地的夜景以市花宝巾花庭院灯为主要景观照明,以草坪灯、投光灯为辅助照明,通过宝巾花灯和一组用花岗岩石材或进口地板砖拼合成宝巾花图案的地埋灯(因工期紧未做),将政府广场、文化中心广场和新迎宾馆广场有机地过渡和结合成一体,并提升文化中心广场的文化内涵,充分突出宝巾市花的主题。在政府广场雕塑水池两侧的绿地内各点缀了三株椰树灯增加夜间绿地的景观效果。奥奇丽路则以“星光灿烂”钻石灯组成带状的夜景景观效果。

(3)新迎宾馆广场中心水池的主体景观(三层叠水钵和八个环形涌泉)采用防水的彩色水底投光灯,让夜景的叠水涌泉水光交融,流光溢彩。六、铺地设计 为了统一广场硬质景观效果,文化中心广场和新迎宾馆广场的铺地选用与政府广场一样的广场砖材料,以白砖为主铺成大方块(3.5m×3.5m),以红、蓝砖作色带(宽1.2m)将白砖拼合成纵横整齐的方格图案,图案整齐美观,纵深透视感强。以统一的铺装材料将三个广场空间景观融为一体,加强相互间的联系,整体效果很好。

七、给排水设计

(1)给水:政府广场的绿化淋水采用自动喷淋系统装置淋水,其余绿化淋水采用设置龙头接管淋水。(2)排水:广场排水一律采用暗渠集中排水。

八、结语

景观设计构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思潮;景观设计;立体主义;影响;设计方法

前言

纵观历史,每次艺术思潮的崛起必定震动各个设计领域,工业设计、建筑设计、艺术设计、景观设计等。“解构主义”主导下的景观空间割裂与再组合的设计风格,现代主义主导下的景观设计摆脱自然的设计风格,等等在各种艺术思潮的指导下,景观设计有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然而,现代社会中,生态主义、立体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诸多艺术思潮遍布中国景观行业,以此为噱头的景观设计层出不穷,致使城市风貌混乱,且与本土文化相冲突等出现诸多的社会问题。全球化的今天,西方的艺术思潮如此充斥着中国的景观事业,并影响着景观设计的全过程,暂且不予评价其是否对错,且论完全的拿来主义是否适应中国现阶段的景观设计,这就是我们需要反思的主要问题。

1 景观设计的发展

1.1 景观的定义

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的旧约圣经,西伯来文为“noff”,从词源上与“yafe”即美(beautiful)有关。在圣经上下文中,它是用来描述写所罗门皇城耶路撒的冷壮丽景色。因此这一最早的景观含义实际上是一种景象。【1】通俗一些,景观就是观看景色,是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对美追求的方式。

1.2 景观设计的发展

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设计原则是“以人为本”,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人提供丰富多彩的景观空间享受;另一方面讲,景观设计是运用多项设计原则构想设计蓝图,再以一定的方式实施;当然,景观设计也是人们对于社会生活需求的反应,是一种感性的社会实践。

景观设计起源于欧洲,随着景观设计从模仿自然到理性的形态和自然结合,再到“现代主义”摆脱自然的设计原则。当前,多种意识形态存在的今日,多元化的景观设计原则形成了一种多元且冲突的景观设计观。景观设计随着社会形态、文化信仰的变迁,表现出了不同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从时间的角度出发,景观设计的变迁史与艺术思潮的变迁史同步进行,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艺术思潮,同样也有着不同的景观设计。

2 艺术思潮的起源

纵观世界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更替,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艺术不断地涌现出新的形式、新的形象与新的活力。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1】

艺术起源于生活,是对于过去生活的提炼与再创造,是人们对于现代生活的感性认识,也是对未来生活的蓝图描绘;而艺术思潮则是一定社会时期、政治生活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意识形态,是对当代社会价值、生活方式等的反映和升华。

2.1 艺术思潮的定义

艺术思潮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内,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变革和政治斗争的发展)以及艺术自身的发展。在艺术领域里形成的具有广泛影响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创作潮流。它是社会思潮的构成部分之一。也是社会的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艺术思潮影响景观设计的主要表现

对某一特定时期,艺术思潮是对当时社会体制、文化生活与社会问题的最直接反应,以意识形态成形影响着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艺术思潮与景观设计存在着必然的联系,20世纪,环境的逐渐恶化,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一个公共的社会论点,一系列的有关生态的思想逐渐成形,“生态主义”成为主流社会议题,随之,麦克哈格1969年出版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运用生态学原理阐释生态景观设计的思想基础和工作方法。

总之,艺术思潮影响景观设计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及主流价值观的转变而改变,而艺术思潮也起到指引景观设计方法的作用,渗透于景观设计方法的整个体系之中,形成独特的景观设计风格。

3 艺术思潮对于景观设计方法的影响――以立体主义影响景观设计方法为例

3.1 立体主义的概况

自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初,西方文化出现了一场深刻、剧烈、广泛的突变,一场以反权威、反传统为特征的文化变迁运动浪潮席卷了文化的方方面面,它完全改变了视觉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它从思想方法、创作手段、表现形式、表达媒介上对人类自古典文明以来发展完善的传统艺术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革。而立体主义是当时最有影响的艺术运动之一。【2】

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和思维方法,开阔了艺术家观察事物的视野。当时艺术家们争相用平面去表现二度、三度、四度等多度空间。

“要用圆柱体、圆球体、圆椎体来表现自然”――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立体主义的两位创始人: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和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对于立体主义的探索起源于塞尚的理论和创作实践。毕加索的《亚维农少女》(图1)则为立体主义绘画诞生的标志。

立体主义艺术抛弃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透视法,不为时空所限的将描绘对象的自然形体概括为几何形体、加以分解,再从不同角度、层次上将他们结合起来,用以表述描绘的对象,从而在平面上创造出了三度、四度空间的效果。【2】

立体主义艺术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为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艺术手法,其对后世的设计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3.2 立体主义影响景观设计的核心理念

立体主义的设计逻辑与设计手法对当代的景观设计产生了众多的影响。第一,立体主义反对单视点,主张多视点的将物体的诸多面同时展现出来,这就抛弃了传统的景观设计以轴线为视线焦点的设计方式,而采用多视点、多角度的空间设计引导方法。第二,立体主义反对对客观事物的模仿与再现,主张将景观空间进行拆分与重构,采用几何图形为空间的设计元素,结合多视点的设计逻辑进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丰富多变的空间形象。第三,后期的综合立体主义还结合表现主义,采用最简单的形状和鲜艳的色彩,从而使景观脱离了具象,并拥有活泼且生动的景观氛围。【3】

3.3 立体主义影响景观设计的设计手法

3.3.1 多视点的景观路径

传统景观设计采用单一的视线设计手法,不能在空间中创造丰富的视线景观通道,而立体主义主张多视点的将物体表现出来。立体主义倡导下的景观设计采用多视点与多视线为引导的方法进行设计,开辟多种观看视点和观看视线。将景观空间分割开来,内部穿梭着各种视线景观通道(图2)。此图为一个岸线景观设计,采用多视点和多视线划分空间,人们穿梭在各空间中,从不同的视角观看,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景观通廊景观空间。

3.3.2 重构的平面设计

立体主义改变对象的维度与空间,在绘画上表现为由许多几何图形组成的平面,看似随机的平面组合,其实有着明确的构图逻辑形式,这正是立体主义解读现实物体的表现。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图3)。

立体主义引导下的景观设计通过几何图形的拆分与重构,创造出多种形态各异的小空间,在平面上表现出了生动的韵律感与丰富的节奏变化,空间场所之间不断地更替变化。(图4)结合平面的重构表现在立面上增加高度的变化,使原本无变化的景观立面增加高度上的波动起伏。景观道在和水面或路面的相衔接处,采用三角驳岸从道路向水面过渡,制造道路和水面的过渡空间。三角形是运用最多的几何图形,运用三角形图案形成挡土墙、陆地、铺装、小品、广场等多方向性空间和多种空间效果(图5)。

3.3.3 丰富的色彩设计

在景观的色彩上,采用立体主义鲜艳色彩的手法,在景观的硬质地面采用侧才鲜艳的铺装等设计,鲜艳明快的颜色使空间生动有趣。(图6)

4 艺术思潮影响景观设计方法的现实意义

4.1 艺术思潮影响景观设计方法的内涵

立体主义引导下的景观设计方法新颖且独特,赋予景观设计设计独特的理念内涵,更新了景观设计的具体手法与现实变现。因此,可以说,艺术思潮丰富了景观设计的每个层面,并为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且多样化的理念源泉。

诸多的艺术思潮创作手法也为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元素与设计方法,艺术设计独特的表现形式更为景观设计的独创性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景观设计虽然被认为是感性的设计,但是,以艺术思潮指导景观设计的构思可以使景观设计有明确的理论体系,可以使景观设计在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设计原则上有明确的依据,有益于构建完整的景观设计体系。

4.2 艺术思潮对于景观设计方法的指导意义

对于不同意识形态下、不同时空背景下的景观设计,有着特定的主流艺术思潮作为指引,但全球化与多元化的今天,众多艺术思潮同时充斥左右着设计师的价值取向问题,如何选择适宜的方法以指导景观设计,形成出色的景观设计作品成为关注的重点。

首先,应足够了解景观设计的背景及所处的时空大环境,充分理解景观设计需要服务的群体与应展示的空间形象;其次,应充分理解所要选择的艺术思潮理念,分析其设计逻辑、设计方法及具体的形象展示效果;最后,应选择适当的方式使用艺术思潮的理念,是将设计逻辑贯穿景观设计全过程,还是应将其分解后部分适用于景观设计中,或是使用众多的艺术思潮理念共同完成景观设计。

在多元与包容的现代景观设计观中,将景观理念充分的表现,以服务于群体为重要的设计意图,因此,选择正确的艺术思潮对于景观设计至关重要。

4.3 当代中国景观设计的未来道路

当代中国的景观设计是多元化多方向发展的,“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极简主义”等等辞藻普遍出现于景观设计方案中,无可否认这些艺术思潮对于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引意义,但景观设计也有地域之分,完全的照搬欧洲的设计风格无外乎会不适合中国当代的景观。

中国有悠久的造园历史,从古代造园艺术已经开始,到明清时期形成了完整的园林设计风格,其造园的精髓完全体现了中国悠久且深邃的传统文化。中国当代的景观设计应与古典园林相衔接,将中国的古典园林精髓发扬光大。

在各种景观设计艺术理论充斥的当代,如何进行适宜中国地域风格的景观设计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首先,符合时代背景的景观设计理念的选择是首要的前提,这就需要当代主流的艺术思潮对景观设计指引;然后,景观设计应与中国的景观设计历史承接,传承文化;最后景观设计应将历史和当代的艺术思潮进行衔接,设计出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景观设计。

备注:

图1、3引自《毕加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图2、5 引自《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P33-36)

图4引自《上海十六铺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图6《New world landscape》

参考文献:

[1]游娟.景观与艺术.硕士学位论文,湖北美术学院,2007(6)

[2]李晓琼.立体・构成・解构――立体主义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影响的探讨[J].中外建筑,2005(1):50-51.邓位,于一平.毕加索的记忆――巴塞罗那当代立体主义景观设计[J].世界建筑,2009(6):98-101.

[3]邓位,于一平.毕加索的记忆――巴塞罗那当代立体主义景观设计[J].世界建筑,2009(6):98-101.

[4]董立惠.浅谈现代艺术思潮对欧洲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J].科技资讯,2009(17):220

[5]杨存锁.浅析西方现代艺术思潮下的中国艺术之路,安徽文学,2009(8)

[6]高妍彦.艺术哲学对于景观设计发展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东北示范大学,2007 (5)

作者简介:

景观设计构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桥梁;景观设计;探索。

城市桥梁设计要重视其景观设计。桥梁的美是环境美的一部分,良好的桥梁景观设计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桥梁景观设计是对桥梁及引道的布线、桥型、桥塔、桥亭、桥栏、桥灯、桥梁色彩在满足功能、技术、经济的前提下进行景观尺度、景观生态、景观文化及美学方面的综合考量与组织,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美学、历史文化、环保、功能、技术、经济的统一。

1、桥梁景观的技术美学特性。

桥梁景观设计必须符合桥梁功能、技术、经济要求,并以此为原则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如桥型的美学比选,桥体结构部件的比例调整,桥梁选线与城市或大地景观尺度的和谐,桥梁的防护涂装在城市整体色彩中的感觉等。桥梁景观的这种以功用与技术为重的特点即为其技术美学特性。但当景观价值有明显优势而功能得以满足、技术也可行的情况下,有时经济因素还可向后靠。如风景区的桥梁或城市结构要害之桥梁等。因此桥梁景观设计的某些关联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位次会有不同。

2、桥梁设计的基本准则

(1)良好的结构方案是良好结构设计的重要前提。

在结构设计中,无论多么完美的结构计算都无法弥补经结构构思而形成的结构方案中的不足,相反,良好的结构方案却能够部分弥补结构计算中的不足。WWW.133229.cOM由此可见结构构思的重要性。

(2)功能决定结构。

桥梁的跨越功能是桥梁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桥梁的跨越功能决定了桥梁必须有桥跨结构,而为了支承桥跨结构,必须有支承结构。桥梁要使其上的车辆或行人等安全、舒适地通过,桥梁须能承受车辆、行人等荷载,且不产生过大的变形而影响使用。

(3)桥梁不能为绝对的美学而景观。

桥梁首先是解决通行功能并在技术可能与经济之间优化,这是桥梁设计规范的基本要求。桥梁景观设计是对桥梁及引道在满足功能、技术、经济的前提下进行景观尺度、景观生态、景观文化及美学方面的综合考虑与优化设计。

(4)从大处着眼,使桥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桥梁景观设计的核心就是要与周边环境和谐、融入自然,既显示桥梁本身的美而又不独善其身。要想获得好的作品,就应从实际出发,量体裁衣,灵活、准确地运用造型法则,精心构思桥梁造型、合理安排桥梁的轮廓空间组合,既要简单又要明确。

(5)于细微处入手,注意其附属结构与桥梁的协调统一。

桥梁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通行,其次是供作鉴赏。桥梁附属结构则为桥梁主体的通行能力与景观价值增光添彩、锦上添花。如栏杆的主要功能是保证安全,这是美感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在满足安全、经济耐久、施工方便、工序简单、便于更换的前提下,其靓丽的颜色和优美的线性无疑会让人眼前一亮。

3、桥梁景观设计内容

(1)景观本体的形式美。

这是历来就受各方面关注的领域,如桥梁、引道的水平及竖向线形的美学设计;桥型的美学比选;各种结构部件的比例调整;相关的桥塔或桥头堡或桥亭或收费站的建筑设计等。

(2)桥梁及引道的景观设计。

这是随人们对生态环境日益关注而新出现的内容,如桥梁及引道的软、硬质景观设计;桥梁整体色彩设计;桥梁选址与环境景观尺度的和谐与调整;护坡工程的美学与环保;桥梁建设与水体环境景观的复原;桥梁夜景观设计等。

(3)观景系统。

该系统又可分成观桥系统与桥面观景系统,其内容根据桥梁的重要性或有取舍。如观桥系统的布点及视线分析;人桥亲和的观赏处及流线设计;桥面观景的流线及视线分析等。

4、桥梁景观设计方法步骤

首先便是桥梁景观的规划,其次才是景观的深化设计。桥梁景观规划应对景观环境进行分析提出桥址设想;对桥梁区位进行分析提出桥梁的景观定位;并根据景观定位进行景观空间布局;此外还有配套建筑的规划及桥梁夜景观的分区与分级等。桥梁景观规划目的是对景观有统一部署,以更好地反映桥梁的特性。桥梁景观规划应与桥梁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步,待可研通过有关部门评审后再作景观深化设计。

5、桥梁景观设计现状及问题

(1)桥梁景观设计存在一些误区。其一是桥梁景观"包装"式设计方法。在社会或桥梁设计界有这么一种传统认识,即桥梁设计就是结构设计,景观设计仅仅是对桥梁设计后的包装。这种将桥梁设计与桥梁景观设计脱节的做法是一种误区。桥梁景观设计要早期介入,建筑师应在桥位的勘测阶段便介入到设计工作中,并对桥梁、调治构造物、引道路堤、引道线型进行综合思量使之成为有机整体。另外建筑师还应对桥位方案从政治、经济、技术、环保上进行多方面比较,从景观高度提出桥型设想,或对结构专业提出的桥型方案进行景观论证,以便作为决策或方案深化的依据。

另一种桥梁景观设计的误区便是"伪桥型"现象。有些部门盲目追求"时代风尚",将梁板结构的桥附加上悬索拱,使桥梁外观感觉与桥梁实际结构完全不符。这种情况若出现在建成后的桥梁景观更新中情有可愿,然而有些桥梁设计者为迎合社会风尚,使"伪桥型"变成一种设计。这种违背桥梁设计基本原则的设计方法是桥梁景观设计上的另一种误区。

(2)由于我国桥梁设计以功用为主导的传统,专业设计部门中建筑师拥有量的不足,建筑师在其中并未发挥出应有作用,使桥梁景观设计工作的开展受到制约,也使桥梁景观设计工作跟不上社会的要求。

(3)设计思路狭窄,模仿较多,自主创新设计意识较弱。有时设计周期过短,为了赶时间,就要生搬硬套,很少进行创新和论证。

结束语:

以往的桥梁设计侧重于结构、经济与交通功能方面的优化分析,而现代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将桥梁的环境景观提高到一新的认识高度,如桥两侧的引道及桥头绿地的景观生态、桥梁工程与城市或大地景观尺度的和谐、桥梁工程对水体生态的保护等。在设计中,我们应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应以环境美、景观协调、速度快、质量好,来创建生态工程。

参考文献:

[1]《桥梁美学》,樊凡著,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

平面图形的形态元素及其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平面图形中的形态元素,是现代设计中的基本形元素,我们在景观设计中总是会运用其变化和组合来构成设计作品。平面图形的形态主要有两种形态:自然形态和几何形态。1.“自然形态”是设计学中的一种最基本的形象元素,因此要研究平面艺术必须从自然形态的研究开始。自然形态是一种原始的形态,直接作为设计形态是困难的,只有通过变象、变异,才能成为设计中有用的元素。所以,在景观设计中,我们通常不会把写实的自然形态的图案作为空间表达的方式,而是利用景观中已有的软质景观,如植被,水景等来造景,从而塑造空间的自然形态。2.“几何形态”是几何形的抽象化,它从自然形态演变而来,却不是直接反映自然形态,只是反应自然现象的某种规律性。从景观设计来讲,几何形态是具象的、客观的,是一种构成的结果。但是从设计构思来说,它又是抽象的,是理智的图案思维活动。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几何形态的图案得到广泛的应用,这是因为图案的几何造型,更适用于机械化的大规模生产,它是严密的、有规律的、具有节奏的造型和组织形式,是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表现形式。平面图形的形态变化及其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平面图形的形态变化方式主要有“变象”和“变异”两种方式,通过这两种方式的变化,平面图形可以演变出无数种可设计的图形形态。“变象”是最为古老的图形处理方式,它是指图形从写生中的写实到保持了原始图形一些重要特点的抽象变化过程与结果。其目的是为了适用形态、适应生产条件,同时符合美的法则和人们的审美要求。景观设计是讲求视觉艺术美感的创造性设计,景观的造型和形态的美感是设计最基本的视觉目标,是属于艺术的范畴和领域。所以,景观设计中的变象也是至关重要的。“变异”则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的形式来进行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的特点是将直观所获得的材料通过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定理、原理,使认识从感性到理性。景观设计中的空间造型设计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形式考虑,而是受功能、结构、材料等因素的制约,这其中不少是需要依靠理性和抽象思维才能进行的。因此,从“变异”的视觉图形符号的角度出发,必然要依靠抽象思维来进行表达工作,它也是设计中最为基本和普遍运用的一种视觉语言思维方式。

平面艺术形态对现代景观设计发展的影响

景观设计的发展是在自然形式和几何形式的视觉语言交替变化的,其发展历程是伴随着建筑与建筑内外环境语言与风格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平面语言和风格是伴随时展演进的,通过绘画、雕塑、传统工艺美术对建筑及景观艺术影响深刻。但景观设计又不同于纯粹的二维图形艺术,它是三维的,空间的,需要用科学的手段把二维图形空间化;它既要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遵循生态科学规律。所以,一个成功景观设计作品,不仅要把平面美学和空间美学结合起来,也要需要保证一个设计产品的基本功能属性。

相关知识

景观设计构思(精选5篇)
环境景观设计案例(精选5篇)
公园绿化景观设计(精选5篇)
2024年520情人节活动通知(精选5篇)
营销活动策划方案怎么做精选5篇
环境设计实习报告(共5篇) .docx
环保观念(精选5篇)
城市园林景观绿化(精选5篇)
景观生态学论文(精选5篇)
公园景观绿化设计(精选5篇)

网址: 景观设计构思(精选5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3547.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长城》 为何文青要用艺术品和A
下一篇: 【直播回顾】围观!2021首届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