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磷肥利用率低的原因,磷肥如何施用

磷肥利用率低的原因,磷肥如何施用

#磷肥利用率低的原因,磷肥如何施用#

一、磷肥利用率低的现状



相对氮肥、钾肥而言,目前磷肥的利用率是较低的。我国磷肥的当季利用率大体在 10% - 25% 的范围内,而氮肥利用率约为 40% 左右,钾肥的利用率也在 50% 左右。这与磷肥的化学性质和土壤条件密切相关。

一个原因是由于磷肥在土壤中的固定。不论水溶性、枸溶性和难溶性磷肥都存在这个问题。当水溶性磷肥施入土壤后,在酸性土壤中,它与铁、铝进行化学反应,形成磷酸铁铝沉淀;在石灰性土壤中则与钙化合,形成较难溶的磷酸钙盐。

另一个原因是磷在土壤中的运动很弱。这个原因实际上是第一个原因的结果。运动性小导致利用率低是因为养分必须与根系接触才能被作物真正吸收,这就涉及到生物有效性的问题。土壤溶液中磷的浓度通常只有 0.05ppm 或更低,质流能供给根系的磷很少,作物磷的获得主要是靠扩散,但磷的扩散系数很小,24 小时的移动距离只有 1 - 4 毫米,所以,磷的利用率就很低。

磷肥利用率低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同时,过量施用磷肥还可能导致耕地状况的恶化并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提高磷肥利用率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磷肥利用率低的原因(一)土壤条件的影响

土壤条件对磷肥利用率有着关键影响。首先,土壤 pH 值显著影响磷肥的溶解度和有效性。据研究,在酸性土壤中,磷肥容易被固定,从而降低其利用率。例如,当土壤 pH 值小于 6 时,磷酸根离子容易与铁、铝离子结合形成沉淀,如在一些酸性红壤地区,磷肥的利用率往往较低。其次,土壤质地和结构体也会影响磷肥的施用效果。砂质土壤对磷肥的吸附能力较弱,容易导致磷素流失。一般来说,砂质土壤中磷肥的流失率可高达 30% 左右。而粘质土壤则可能因为磷肥的固定作用而导致利用率降低。此外,土壤中的其他元素如钙、镁、铁、铝等也可能与磷发生竞争吸附,进一步降低磷肥的利用率。例如,在富含钙、镁元素的土壤中,磷肥的有效性可能降低 20% 至 30%。




(二)施肥技术不当

施肥技术不当会极大地影响磷肥利用率。一方面,施肥量不足或过量都可能导致磷肥利用率降低。如果施肥量不足,无法满足作物对磷的需求;而过量施肥则可能导致磷素在土壤中积累,降低磷肥的利用率。据统计,当施肥量超过作物需求的 30% 时,磷肥利用率可降低 15% 至 20%。其次,施肥时间和方法也很关键。在作物生长初期过量施用磷肥可能导致磷素被固定或流失,而在作物生长中后期施用则可能因作物对磷的需求降低而导致利用率下降。此外,磷肥的施用方法如浅施、表施等也可能导致磷素流失或固定,从而降低磷肥的利用率。浅施时,磷肥容易受到雨水冲刷和阳光照射的影响,导致其有效性降低;表施则可能使磷肥与土壤接触不充分,难以被作物吸收。

(三)作物种类和品种差异

不同作物对磷的需求量和吸收能力存在明显差异,这直接影响了磷肥的利用率。豆科植物具有较高的固磷能力,能够利用土壤中的难溶性磷,因此其磷肥利用率相对较高。例如,大豆等豆科作物可以通过与根瘤菌共生,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氮肥,同时提高对磷肥的利用效率,其磷肥利用率可达 30% 左右。而一些对磷需求较低的作物,如禾本科作物,其磷肥利用率可能相对较低。此外,不同品种的作物对磷肥的利用能力也存在差异,一些具有优良磷素吸收能力的品种往往能够提高磷肥的利用率。例如,某些抗逆性强的水稻品种对磷肥的利用率可比普通品种高 10% 至 15%。



(四)土壤微生物作用

土壤微生物在磷肥的转化和利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些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磷,将其转化为作物可吸收的无机磷,从而提高磷肥的利用率。例如,一些芽孢杆菌属的微生物可以将有机磷分解为有效磷,使磷肥利用率提高 10% 左右。然而,也有一些微生物可能与作物竞争磷素,导致磷肥利用率降低。此外,土壤中的磷素循环和转化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通气条件等。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微生物活性增强,有利于磷肥的转化和利用;而通气不良的土壤环境则可能抑制微生物的活动,降低磷肥的利用率。

(五)环境因素影响

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水文条件等也会对磷肥利用率产生影响。在干旱地区,由于水分不足可能导致磷肥的溶解度和有效性降低。据调查,在干旱地区,磷肥的利用率可比湿润地区低 15% 至 20%。而在多雨地区,则可能因为雨水冲刷导致磷素流失。例如,在一些暴雨频繁的地区,土壤中的磷素流失严重,磷肥利用率仅为 10% 左右。此外,地形和水文条件也可能影响磷肥的施用效果。在坡地种植作物时,由于雨水冲刷作用可能导致磷素流失严重;而在低洼地区种植作物时,则可能因为排水不良导致磷素积累过多或过少,从而影响磷肥的利用率。

三、磷肥的正确施用方法(一)因土施用

不同的土壤条件对磷肥的反应不一样。中性和碱性土壤选用过磷酸钙较为适宜,因为过磷酸钙在这类土壤中能较好地发挥作用。例如,每亩用量一般在 5 千克 P₂O₅ 较为经济。而酸性土壤则应选用钙镁磷肥,酸性土壤有利于非水溶性的磷酸盐溶解而发挥肥效,有时枸溶性磷肥和可溶性好的磷矿粉的肥效可以接近水溶性磷肥。



(二)氮磷钾肥配合施用

氮、磷、钾配合施用能相互促进,提高化肥利用率。磷肥一方面在较高温度下能够更有效地被利用,产生良好的肥效,另一方面,充足的磷可以提高氮的利用率,起到以磷养氮的作用。例如,大葱喜肥,对氮素反应敏感,施用氮肥有明显增产效果,但进入叶鞘充实期,对钾的吸收量比氮高,且苗期缺磷会严重影响最终产量,所以氮磷钾配合施用才能增产并提高商品性。

(三)与有机肥混合施用

磷肥与有机肥混合施用可以减少土壤对磷的吸附和固定。有机肥料中的有机胶体和粗有机质可保护水溶性磷酸盐,防止其与铁、铝、钙等离子接触,避免被固定,同时促使难溶性磷释放,增强根系活力,提高磷肥肥效。例如,过磷酸钙与有机肥料混施,能改善土壤的 pH 条件,有利于过磷酸钙发挥肥效,另一方面,磷肥的施用也有利于有机肥的保氮,减少有机肥的氮损失。

(四)适期施用

作物苗期是需磷关键期,磷肥应作基肥、种肥、秧田和苗床施肥、蘸秧根及早期追肥。因为作物磷肥营养临界期一般都在生育早期,如水稻、小麦在 3 叶期,油菜在 5 叶期以前,这一时期作物对磷素的需要绝对量虽然不大,但此时因缺磷造成的损失,是以后不能靠追施磷肥来补偿的。

(五)筛细施用

过磷酸钙要打碎过筛,这样可以使磷肥颗粒变小,增加与根系的接触面积,利于根系吸收。

(六)分层施用

由于磷肥在土壤中移动性小,所以底层和浅表层都要施用。一般可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合理分配施用量。例如,在肥力较低的土壤中可适当增加底层的施用量,以满足作物后期生长的需求。

(七)根外喷施

用过磷酸钙浸出液进行叶面喷施,用肥少、肥效快、利用率高。不同作物适用不同浓度,一般在晴天早晚喷施效果较好。比如在一些蔬菜作物上,采用根外喷施磷肥可以快速补充磷素,提高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八)配施微肥

在施用磷肥的同时配施微肥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如在小麦上配施锌肥和硼肥,增产效果更好。微肥可以促进作物对磷的吸收和利用,增强作物的抗逆性。

(九)适量施用

磷肥后效长,一次施用较多时不必每茬都施,一般 1 - 2 年基施一次即可。同时还要根据不同作物目标产量和土壤肥力计算适当用量,考虑氮、磷、钾三种 “营养餐” 的平衡。例如,若每茬作物都施磷肥,可能会导致磷素在土壤中积累,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

(十)避免与碱性肥料混施

草木灰、石灰等碱性物质会降低磷肥有效性,应错开施用时间。因为磷肥大多数呈酸性,与碱性物质混用后会引起酸碱反应,降低肥效。例如,过磷酸钙不能与石灰、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混用,磷矿粉不能与石灰、石灰氮、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混用。

四、总结磷肥利用要点

磷肥作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肥料之一,其利用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提高磷肥利用率需要综合考虑土壤条件、施肥技术、作物种类和品种、土壤微生物作用以及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因素。

在土壤条件方面,应根据土壤的 pH 值、质地和结构体等选择合适的磷肥种类,并注意土壤中其他元素对磷肥利用率的影响。在施肥技术方面,要合理控制施肥量,选择合适的施肥时间和方法,避免浅施和表施等不当施肥方式。对于不同作物种类和品种,要了解其对磷的需求量和吸收能力,选择具有优良磷素吸收能力的品种。同时,要充分发挥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促进微生物对磷肥的转化和利用。此外,还应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根据不同的气候、地形和水文条件,采取相应的施肥措施,提高磷肥的利用率。



然而,在提高磷肥利用率的同时,也要避免过量施用磷肥带来的负面影响。过量施用磷肥不仅会导致资源浪费和农业生产成本增加,还可能引起土壤中有害元素的积累、土壤理化性质恶化等问题,对耕地状况和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科学合理地施用磷肥,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和土壤肥力状况,确定适当的施用量和施肥方法,实现磷肥的高效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提高磷肥利用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施肥措施,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相关知识

磷肥的种类、性质、及施用
磷肥是什么?磷肥施用时间是什么时候?
磷肥果树巧施用
磷肥
磷肥对植物的作用有哪些?磷肥如何科学使用?
磷肥的作用及施用方法
钾肥 磷肥 氮肥 各自的作用
磷肥对植物生长的重要吗?给果树施磷肥有什么用?
水旱轮作制度下磷肥施用对油菜生长的影响
兰花的磷肥施用

网址: 磷肥利用率低的原因,磷肥如何施用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55688.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对水稻产量及养分
下一篇: 立式园林树木修剪机械的设计(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