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植物学的认识范例6篇

植物学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植物学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植物学的认识

植物学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景观园林设计;植物认知;识别;感官;教学

中图分类号:S6-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6-0038-03

1 引 言

植物就像大地一件斑斓多变的“外衣”,这件“外衣”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密,它不仅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也对现代污染严重的空气起到净化作用。因此,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对植物的设置越来越重视,植物课程也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建筑园林景观专业的必修课。从事景观园林设计工作的设计师,以及在校的学生都比较注重植物知识的学习。在一些发达国家,该专业的植物课程开设的更早。在欧美一些国家的景观设计专业的本科及研究生专业几乎都开设有植物课,且课程名称多样,内容丰富[1]。然而,在我国该课程的设置还是在近几年,对于如何学习景观植物这些非林学专业的学生时常感到有些困惑,往往不知道从何入手。笔者通过几年的景观植物的教学,认为该课程的难点首先是认识植物较困难;其次是植物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如何在景观中进行有机的结合是难题;再者就是植物与建筑及景观元素的关系如何把握。这三个方面是学习及运用植物的关键和难点。然而园林植物学课程最根本的立足点都是植物的识别和应用。“识别与应用”关键的第一步就是植物识别,在此将着重探讨植物识别基本的方式、方法。

2 景观植物识别的方式方法

植物识别是通向景观植物配置设计的必经之路,是植物配置设计基础的基础。认知和识别景观植物的方法和途径很多,要找到适合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不多。针对建筑、景观、园林设计专业学生感性认识能力强的特点,主要以刺激感官的方式来进行植物的识别,他们一般对形态、色彩、声音等具有物质特性的具体状态比较敏感。

感官也就是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上对植物进行识别。

2.1视觉

视觉是人们植物认识的第一感官。植物的外形特征是我们最先接受的信息之一。因此,刚开始接触植物应该从认知植物的名称及整体外形入手。根据一般建筑、景观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及专业要求,对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即乔、灌、草的划分和常绿、半落叶、落叶的划分以及针叶、阔叶的划分等,基本掌握植物的形态特征和季相特征,能在设计图纸上准确表达植物名称和设计意图是最关键的。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了解植物会比较容易。

(1)类型:识别植物首先要了解植物基本类型:①针叶类、阔叶类等;②常绿、落叶、半落叶;③乔、灌、草、藤本等。这些是认识植物的关键,也是后续植物识别的基础。

(2)结构:即组成植物的各个部位,植物的结构是组成植物形态的基本要素,也就是植物的根、茎(杆)、枝、叶、花、果。让学生对个体植物有初步的形象认知。不同的植物其根、茎(杆)、枝、叶、花、果都有自身独有的特点。了解了植物这些结构特征就基本上了解了植物基本的自然形态。

(3)形:植物的基本形状包含结构特点,是认识植物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之一。植物的形状除了主体的树形姿态外还有植物的叶、花、果等也呈现出各自独有的形态特征。

枝干:树形由树干和树冠组成,植物一般成年就基本形成了其固有的外形特征。比如乔木类的圆柱形、卵圆形、椭圆形、尖塔形、盘伞形……;灌木类的密球形、丛生形、偃卧形、匍伏形……。这些是植物呈现给环境的最直观的形态,也是植物造景的关键所在。其次,树干本身的纹理也丰富了枝干的表面特征。枝干的纹理除了没有纹理的光滑树干外,还有横纹、片裂纹、丝裂纹、纵裂纹、纵沟纹、长方裂纹、粗糙纹等。了解植物的纹理有助于认识在冬天落叶的植物,我们可以根据植物枝干的纹理大致区分出植物的范围,再根据其他的特征比如颜色和分枝状态等确定植物的品种。

叶形:自然界植物的形态丰富多彩,也最具有观赏性。植物的叶子有大有小;有单叶、复叶;有对生,有互生叶序;还有叶脉、叶缘的不同纹理等。叶的形状最为丰富,有针形(松)、条形(柳)、卵形(女贞)、掌状形(梧桐)、椭圆形(柿)、心形(紫荆)……,不同的形状和大小,具有不同的观赏特性。

花形:园林植物的花朵有各式各样的形状、大小和花序。花形有蝶形、喇叭形、十字形、异形等。园林植物中花形比较小的是六月雪的花,比较大的花有荷花和广玉兰的花(注:在中南地区)。不同的花序也影响花的外形特征。

果形:自然界中有些植物的名称就是以其果实的形状来命名的,许多植物的果实非常奇特比较容易记, 比如铜钱树的果实似铜钱;腊肠树的果实似香肠;秤砣树的果实似秤砣;紫珠的果实似紫色的珍珠[2];红豆杉的果实似红豆;其他的还有像元宝的,像耳朵的等等这些果实比较容易引人注意,因此也比较好记。

(4)季相:即植物的年周期,也就是植物随着一年四季更迭发生的变化。季相特征表现最明显的是落叶和半落叶植物。一般我们主要要了解植物的季相物候特征即植物的常绿、落叶、半落叶特征。了解植物的季相,可以帮助对植物的识别,同时也有利于植物造景的构思,植物的季相是植物造景的关键。

(5)色彩:园林植物的色彩是丰富多彩的,枝干、叶、花、果等都有其斑斓的色彩。

枝干色:植物的枝干的颜色一般能不为人们注意,这是因为枝干的色彩一般都呈黑、褐色、灰等色彩,颜色不是很鲜艳,但也有些植物杆有比较鲜艳的颜色,比如白皮松、悬铃木、梧桐、白桦树、红瑞木等植物的枝干的颜色很亮丽。像这样的植物很多,往往会成为植物造景的特殊材料。 因此了解植物色彩也是帮助识别植物的有效方法之一。

叶色:植物的色彩基本上体现在叶子上,叶色往往是人们认识植物色彩的关键。叶子的色彩除了本身固有的色彩特点以外,有的植物还会随着季节的变换而发生改变。绿色是植物的基本颜色,但绿色也呈现不同的绿,有嫩绿、浅绿、鲜绿、浓绿、黄绿、蓝绿、墨绿、亮绿、暗绿等。

花色:植物的花色是主要的观赏要素,千变万化的花色我们很难一一加以说明,通常用色系来划分,一般将其大致划分为红色系、黄色系、蓝色系、白色系等,但这些色系的色彩不是完全单一的,有些纯度或明度上的差异,比如红色就有粉红、大红、桃红等,而且同一品种也会有不同的颜色,比如月季就有红、黄、粉、白等颜色;还有的花不是纯色由2种以上的颜色构成,比如三色堇虽然有纯色的,但大多数是3种颜色组成。

(6)生命周期:植物是一个不断成长的生命体,也有其生长与衰亡的变化周期,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分为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衰老更新期。植物生长到一定的年龄才能成熟开花结果,树形也会随着年龄的生长逐渐长高、丰满,过了壮年期后树的冠形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稀疏最终衰亡。这些特征会使景观发生变化影响到最初景观设计的效果。不过有些乔木衰亡的过程相当漫长,部分生长速度较慢的树有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生命周期。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可以对植物景观设计做长远的设想以达到远期效果。

2.2 听觉

自然界中有些植物在外力的作用下会发出能引起人们情感变化的声音,比如:松涛、万壑松风、听雨荷、雨打芭蕉、竹林淅淅……[3]这些都是描写植物在动力作用下的声响。这些声音往往会引起人们情绪上的波动,有触景生情的思绪涌现;往往会引发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思绪。这些听觉感受既是记忆植物的一种方法也是营造景观环境气氛的手段之一。

2.3味觉

对植物的的味觉感受会增强我们对植物的认识程度,植物的不同味道会刺激我们的记忆。最明显的是不同果树的果实,也有些植物的叶子有期独特的味道,比如薄荷的叶子就有清凉的味道,鱼腥草的整个植株都有鱼腥味……等,这些植物自身独特的味道是我们识别植物的有一种方法。

2.4 嗅觉

自然界有些植物带有其独特的气味,有的植物是其自身的气味,有的是花或果散发的气味。根据气味划分芳香植物与有特殊气味的植物。有的植物的气味很特别,比如鱼腥草整个植株的气味都有鱼腥味;常常被人类所利用的是一些芳香植物。除了常被人们用作香料的草本花卉比如薰衣草、迷迭香、百里香、兰花等等以外,还有许多有芳香味的乔木、灌木,比如木本植物如松树(松香)、樟树(樟脑)、桂花、檀香、甜橙、核桃、花椒等,灌木如玫瑰、栀子、含笑、茉莉等。这些植物的香味各异,都会使人感到精神享受。在识别植物时了解了其不同的气味就可以基本认识植物的品种。同时芳香植物也对园林景观的营造起点缀作用。

2.5 触觉

有许多植物有刺、毛等附属物,这些附属的刺、毛等也有一定的观赏性;也有植物很光滑无任何毛刺感。这些都是植物给人们的触觉感受。比如构树叶面上有许多毛,用手触碰的感觉是软绵绵的;广玉兰的叶片光滑,并有较强的光洁度。

以上是感官识别植物的几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横向、纵向的联系。对植物的这些特征需反复记忆,在有条件的学校利用实际的园林景观项目,进行植物配置设计训练,以达到认识植物、运用植物的目的。

3 景观植物识别教学实践

3.1 进行实地教学

在前期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实地教学,将学生带到植物品种丰富的校园或植物园中,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生长在自然界中的个体植物,对植物结构进行直观认知。不同的季节里植物的季相特征不是单纯孤立存在的,在季节的更迭过程中植物会随着时间而慢慢潜移默化地变化,因此,在了解每个季节的植物特征时,需要有全局的观念。要有“横向和纵向”的认识概念。所谓的“横向”是植物的季相变化;“纵向”即植物的自然生长变化。这是认识植物的关键所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有机会跟踪实际的景观园林项目,参与从选苗、移苗栽苗、养护管理等整个过程,全面了解植物在工程项目中的运用,这样从实践中加深对植物的认识。3.2植物资料收集整理

绘制、收集、查询植物资料。在进行上述学习过程中应同时对植物具体结构和特征进行手绘(写生)、拍照、记录,并参考相关植物书籍资料,利用网络资料查询,加深对所学植物的认识,让该植物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形象。识别植物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所以认识植物必须反复的进行眼、手、脑的综合运用,加深对植物的记忆。

3.3 植物课程应设在不同季节

认识植物是具有很强的阶段性的,这在4年本科学习中,仅仅只有1次短短的课程是不足以让学生对植物有更深的认识。

植物的生长除了时间性外还具有较强季节性,不同的季节植物会呈现不同的季节特征。因此,该课程的设置应该根据其特点,在总课时量不变的情况下将时间分散安排在第3~7学期之中的不同季节中,每次课程时间在3周左右,这样有利于对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季节里的季相特征进行识别。比如课程开设时间是在春天,学生往往只会对春天植物的“长相或特征”有所认识而对植物在其它季节(夏、秋、冬)的季相特征就不太认识了,相反若植物课程开设在秋季或冬季也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完整的认识植物的季相特征对于景观设计是非常必要的。景观设计对植物的景观要求是一年四季的景观效果,只突出某一个季节而忽略其它季节的景观效果是不完整也是不完善的设计。

4 结 语

植物识别的方法很多,以上是识别植物的几种最直接,最简捷的方法之一。仅供对植物有兴趣的师生参考。当然识别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任课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争取最便捷、最有效的获得必要的植物知识。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植物学的认识范文2

摘要:结合当今大学的实际情况,报道药用植物野外实习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分批实习,限制标本采集数量,改革考核模式,培养学生野外仔细观察、对植物的识别、描述能力、检索鉴定能力,从而保证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质量。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药用植物学》是运用植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具有防治疾病和保健作用的植物的一门学科,与中药的基源研究、品质评价、临床效用及开发研究密切相关,是中药学、药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必须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以实践性、基础性和综合性为学科主要特点。而野外实习是《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学生的重要实践活动。笔者针对目前该校开展野外实习的问题,提出了以下的建议,旨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独立、团结协作能力,为今后从事中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打下基础。

1 野外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习经费短缺、师资比过低

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费、食宿费和景点门票不断上涨,交通费及高额的门票使实习经费变得异常紧张。按政府部门的有关规定,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学费与其他专业学生的学费没有区别,实习费用即成为学校的额外支出,这部分费用与野外实习构成了一定的矛盾。另外,缺乏师资培养经费,能带教野外实习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少。据专家论证和国内外高校的实际情况,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师生比一般规定为1:14,而本校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师生数量,2009年带教教师7人,学生254人,师生比为1:36.29;2010年带教教师7人,学生318人,师生比1:45.43;2011年带教教师8人,学生361人,师生比l:45.13;2012年带教教师8人,学生382人,师生比l:47.75。而且在所有带教教师中,主要是青年教师,占到70%的比例。青年教师理论知识强而实践经验匮乏,带教困难,而野外实习教学实践性很强,需要经常在野外了解、认识、熟悉、辨认各种植物,而植物种类多样,记忆也非常困难,没有严格的培训计划是很难培养成熟的带教老师,这已成为开展野外实习的瓶颈。

1.2 实习地点过于集中,教学时间短而集中

在传统《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中,药用植物辨认和标本制作是一项基本任务,均以辨认药用植物、采集标本为前提。而在整个实习过程中仅对实习地点的植物种类、常用生药进行基本识别,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学到的仅仅是表面地识别药用植物的水平上,而且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教师周围总是形成多层包围圈,无片刻闲暇。这种实习模式表面上看具有一定规模,而实质上却收效甚微,因为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很多,但学生能记住的内容却很少。另外,目前很多大专院校都设有药学或生物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基本上开设药用植物学或植物学课程,而野外实习均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1.3 考核模式不当

考核是教学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考核制度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与之对应。不合理的考核制度束缚了学生学习的自主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本校虽然把药用植物野外实习作为单独一门课程,但考核仅仅只要求每组采集150份植物标本,每个同学制作、鉴定一份标本,而且制作、鉴定的这份标本是在老师讲解后进行鉴定,所以导致一些学生不重视实习,将野外实习当成了观光旅游;同时考核内容主要围绕常见药用植物的采认、重点科的掌握以及标本的制作进行,而植物形态描述、未知植物的检索、已知植物正确与否的鉴定以及资源调查方法等涉及不多,整个实习过程最后在考核的方法上导致了"重结果、轻过程"的局面。

2 改进对策和建议

2.1 充分利用校园植物资源

针对实习经费短缺,笔者提出以下改进对策,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校园植物资源,本校内植物种类丰富,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参考书,根据《药用植物学》及多种参考书描述植物的基本特征,鉴别校园内的常见物种。也就是教师可以采取平时实习和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在不影响实习质量的基础上,可以降低实习成本,减轻学校和学生的经济压力。同时,在平时实验中,植物分类部分的实验带领学生到校园认识、鉴别植物,充分利用校园植物资源,让学生识别校园内各种药用植物和其他如观赏植物等,这样做能够与教学进度相协调,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选择实习地点,确定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的实习内容;便于学生多次观察,增强记忆;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在校园内组织实习,也不需要经费、经济、安全、易于组织。而且识别校园植物是学生了解物种、走向大自然的第一步。针对教师少学生多的特点,本教研室进行了一些改革,将实习时间固定,在每年的9月初;学生分两批实习,中药专业7天,药学专业5天,这样学校野外实习的师生比就有了转变。

2.2 学生分批实习,限制采集标本的数量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随意采集、随意丢弃植物标本的现象,在实习前一周,教师必须做好必要的宣传和讲解,还要重点强调对标本采集的要求,重点讲清学生在采集植物标本的同时,还要更好地保护资源环境。因此,在实习过程中必须保证以实地观察为主、采集为辅,能认清的则不采,需要采集的标本要严格控制"质"与"量"的关系。所谓"质"就是指标本既要有代表性和完整性,又要突出药用部位和鉴别特征,还要附上详细的产地、生境、性状等记录;"量"是指严格控制标本采集数量,同种植物每组不得超过两份,两份标本本组同学可以互相传递着观察、识别,进一步用于复习和练习制作标本。对于个人而言,老师在讲解时可用手机或数码相机将要认识的植物及时拍摄下来,以备复习和制作标本时使用。坚决杜绝过去那种随意采集、随意丢弃的现象,并将这种行为作为学生平时表现和考核的二个评价指标。同时,学生采集标本时,要分工协作,如:有的同学负责采集标本,有的同学负责记录,有的同学负责收集采集好的标本,有的同学负责拍照。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又可以保证采集单份标本而不至重复采集造成浪费。

2.3 明确考试模式

药用植物实习考核应该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药用植物标本的识别和制作:在实习基地,学生在实习时间内识别出50 种药用植物(学生自采40 种,教师另采10 种),学生学习使用规范术语描述药用植物的基本特征、所属科及其生长环境。观察描述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要求学生除了观察植物形态、解剖特征以外,还要仔细观察植株生长环境、群落特征,并且能够用专业术语准确表达,这些是学生进行检索鉴定的前提基础。在以前的辨认中,学生每看到一株不认识的植物,总是直接去问指导教师,教师也往往是直接给出答案,一种植物常常要问教师多次后才能记住。改革后,教师不再直接告知这是什么植物,而是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和解剖,用专业术语讲出该植物的特征,并与已经掌握了的该科的主要特征相比较,判断是哪个科的植物,这样有利于巩固和验证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又可避免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指导者,学生必须自己动眼、动手、动脑,然后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自觉性明显增强。(2)查阅检索表进行药用植物标本的识别。培养检索鉴定能力是野外实习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它包括对已知科属"种"的检索,未知植物"科、属、种"的检索,还包括已知科属种植物"真伪"的鉴定检索。野外实习认药是关键,但更重要的是认药方法--检索表的使用。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做到一通百通,离开教师后,对不认识的植物也可独立查出属于哪一个科,为何种植物。检索表是辨认植物的一把"金钥匙",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把这把"金钥匙"。教师在实习中进行专门讲授、辅导、练习,令学生最终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与此同时,练习已知植物"真伪"的鉴定检索,这一过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遇事不盲从,就是教师讲解的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要掌握自己鉴定真理的实践方法。(3)药用植物实习报告的撰写与汇报(以PPT形式)。(4)药用植物实习全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考核(团队精神、互助互爱、实践动手能力等)(见表1)。

表1 中药学本科专业《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综合考核表

考核项目

内容要求

分值

总体表现

遵守实习纪律,圆满完成布置的工作任务,各方面表现良好。

20

实习报告的汇报

以PPT形式总结报告,专科专属资源调查报告。

25

药用植物种类识别

完整描述3-5种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不得与其他同学重复。写出教师给定的30种药用植物的科名、种名及药用部位。

35

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每组采集的药用植物标本150份以上,每组上交合格的腊叶标本80份以上。

20

检索表的使用与编制

把十种花大、特征明显,易于解剖观察的花自主检索到科,编制给定的20种药用植物分类检索表。

10

另外,野外实习的教学改革中,还需邀请辅导员参与野外实习,可加强学生管理。辅导员平时与学生接触较多,更熟悉和了解学生。邀请他们参与野外实习,并做好学生的动员、分组、带教等组织工作,使带教老师专心教学,不用分心管理,争取在野外实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更多知识,从而提高实习效率。

总之,通过改革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方法,既能使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又能提高其综合素质,激发学习兴趣,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以上各种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仍需在野外实习中不断改革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姚振生.药用植物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植物学的认识范文3

Abstract: To ensure teaching quality of botany increase steadily,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jiang university emphasizes theoretical teaching of botany, at the same time, strengthens the fieldwork of botany. Specific measures: ①Optimize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professors attend classes and fieldwork; ②In the context of compression theoretical class hours to ensure hours of practice teaching; ③Pay attention to stimulate student interest in teaching, combining practice content and geographical features;④Strictly abide by examination system , require students to understand100 to 200 kinds of common plants; ⑤Guide students to innovate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关键词: 野外实习;教学质量;反思

Key words: fieldwork;teaching quality;reflection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247-02

0引言

植物学是生物科学各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之一。植物学野外实习是植物学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和巩固植物学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由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知识内化过程。

学生修完《植物生物学》和《植物生物学实验》课程以后,通过植物野外实习检验自己对植物学理论的掌握程度,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的认识,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植物生物学实习主要是在国家级或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中开展。

理论与实践是认知事物两个环节,相互促进,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实践需要理论指导,同时又给理论带来新的内容,促进理论的发展。植物生物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生命科学所有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分子生物学蓬勃发展的形势下,新兴学科不断出现,国内和区内许多高校采取了压缩传统学科学时数来适应这种变化的做法。现在植物生物学基础学科学时数大大减少,导致教学质量滑坡。多年的植物学教学总结表明,有不少学生学完《植物生物学》后不能把一些基本概念与植物具体结构对应起来,更不会运用工具书去检索自己不认识的植物,这与植物学教学课时缩减有很大的关系。当然,在新兴学科与边缘学科迅猛发展的今天,减少传统学科的学时数来加强主干学科的教学,以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无疑是正确的人才培养机制,但不能忽视或弱化植物生物学等宏观知识在生命科学中的作用,而使生命学科的发展受到制约,因为新兴学科的发展需要基础学科的支撑。孔子提出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有很大的影响,近三年来,我院结合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强化植物生物学的教学工作,尤其强化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植物生物学的实践教学,有效扼制了植物学教学质量滑坡。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解决问题,必须在源头上找出思想根源,学习动机和目的的正确树立,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情感态度对学习过程有明显地调控作用。不少大学生进入高校,思想有所放松,缓解高中阶段学习的压力和紧张,学习的主动性下降,甚者认为,学好植物学与将来的就业没有多大关系,拿到学分通过考试就万事大吉。针对以上结症所在,教师应时刻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通之以理,晓之以情,让学生明确学好植物学对他们将来从事科研或教学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道理。在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发挥,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2强化野外实习,促进学生对植物学认知的飞跃

目前,新疆大学植物生物学课程由原来的两个学期压缩到一个学期,汉族班理论课学时为64学时,少数民族班级略高,授课学时为80学时,所有班级的实验课学时均为48学时。野外实习两次,共三周。另外,在教学计划中还设置了包括植物学特色实验的“生物科学专业特色课程”,实践环节的学时数远远超过理论课。充分强调植物学野外实践环节,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融入社会,融入大自然,学以致用。教师主要指导学生野外实习工作有:①苔藓植物、维管束植物资源调查、群落数量动态等生态因子测定;②采集标本,制作标本;③分类鉴定标本;④编制植物名录,学习野外调查方法,监测群落组成及数量动态,研究植物群落分类。⑤实物学习,认识野外大多数常见的植物种类及其用途,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维持良好生态环境的情怀。

3坚持教授上课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确保教学资源充分发挥

教授的职称不但是对其科研水平的肯定,也是长期从事教学科研成果反应。对于教学规律掌握和理解愈深,越能从实际出发进行可行的教学改革。我院植物学教学工作一直坚持教授讲授理论课、主持实验课,指导学生野外实习,及时把握植物学教学动态,创新教学方法。把最好的教学资源配置给学生,达到最优的教学资源组合。于此同时,继往开来,放眼未来,高级职称的教师也担任培养中青年新教师理论和业务工作,培养后起之秀,实行植物学教学可持续发展。青年教师必须经过两年跟班带实验后方可指导实验课,考核合格后才能讲授理论课、带学生野外实习。这样,不仅保证了教学质量,同时提升了中青年教师理论和教学实践能力,促使教学工作长远发展。

4重视课堂理论教学,推行多样化的教学实践

植物学的认识范文4

论文关键词:野外实践,行动导向,植物标本,能力培养

《药用植物识别技术》是中药类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首先介绍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植物的命名等基本知识,然后重点以植物尤其是药用植物的分类学为主,分科介绍各类药用植物的主要特征,为《中药鉴定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中医用药的安全与有效提供重要保障。《药用植物识别技术》平时教学主要以多媒体课件、挂图、部分植物标本和教材辅助教学,学生体会不到药用植物的各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长什么样,挂图、课件、腊叶标本不能形象的展现药用植物的主要特征。那么药用植物野外实践主要是安排学生到实地去认识药用植物,学生能够用利用眼看、手摸、鼻子闻、口尝等直接的感官去认识常见的药用植物。药用植物野外实践有它自身的优点,并且通过药用植物野外实践能培养学生很多方面的能力。

一、药用植物野外实践优点

1.亲近大自然,亲身感受药用植物

中药主要是古代人们在生产与生活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是人们与大自然作斗争的杰出成果。中药以植物药居多,占中药构成的87%,所以古代记录中药的文献叫做“本草”。药用植物野外实践将上课地点由教室搬到了大自然,摒弃了教室看不到药用植物实物的弊端,将药用植物活生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加强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理论实践一体化

药用植物野外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边结合课本描述,边看药用植物实物,实现了《药用植物识别技术》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学生用感官亲自体会药用植物的形、色、香、味,不用再去死记硬背,实践之后记忆深刻久远。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本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课题编号:YK201204

作者简介:张静(1981-),女,硕士,讲师,执业中药师,河北省中药高级鉴别师,主要从事中药品质鉴定与中药质量分析。

3.目的明确、任务清晰、行动中学习

在药用植物野外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由于以考核为前提,学生有了明确的任务,他们都有自己的目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

4.实地考核,成绩公开、公平、公正

学习到了一定阶段,我们针对每一名学生进行药用植物形态特征描述及看植物写植物名称的实地教学考核。我们采集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药用植物,随机编号,学生抽签。考核中我们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使每位学生考出自己的真是水平。使每位学生满意。

二、学生能力培养

在《药用植物识别技术》野外实践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对药用植物基本知识的掌握能力,更加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采集药用植物标本的能力、药用植物腊叶标本制备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一般课堂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说话等不良习惯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积极学习、争先恐后、争着动手、积极查阅文献、争着认识药用植物的场景。

1.利用工具书、查阅文献能力

野外实践之前,我们准备好了《中国药用植物志》、《河北药用植物志》、《中国药典》(一部)等教学工具书,以供学生及时查阅。同时每名学生还带上自己的《药用植物识别技术》教材。看到药用植物后首先记录其基本特征,比如根是直根系还是须根系、茎的长度和直径、颜色和表面特征、叶的形状、大小、颜色、上下表面气孔情况、有没有毛,叶是互生、对生、还是轮生或簇生、但也还是复叶、花冠的类型、雄蕊的类型,柱头、花柱、子房的情况、果实种子的情况等。然后查阅文献,最后确定植物的学名。

2.药用植物标本的采集能力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药用植物标本的采集能力。对于不同类型的药用植物,其标本应该如何采集,比如特别高大的药用植物如何采集、一般的药用植物应该如何采集。采集药用植物时尽量选取具有典型代表特征的药用植物。尽量选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特征齐全的植物。

3.药用植物腊叶标本制备能力

药用植物采集完成之后就是腊叶标本的制备了,制备腊叶标本时对于比较高大,超过1米的药用植物,我们要求折成“N”字形,要求上端带花和果、中段带叶、下段带根。对于枝叶十分茂盛的植物可以剪去部分的叶。对于叶很厚、肉质的植物药用开水烫后才压制等。学生通过野外实践,能够具备独立制备药用植物腊叶标本的能力。

4.团结协作能力

野外实践教学期间我们学生是以小组为单位,既有小组任务,也有个人任务,个人任务考核个人的认真程度与做事态度,小组任务主要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团结协作的能力。他们只有密切合作,合理分配任务,才能在规定的时间较好的完成指定任务。通过药用植物野外实践教学我们的学生大多能在规定时间内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

三、讨论

药用植物是我国中药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在防病、治病、日常保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药用植物识别技术》课程野外实践教学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了教学效果,更加培养了学生很多方面的专业技能。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分配、对课程教学教师的要求都比较高,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相当于导演,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周巧英.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与实践教学的反思[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4):21-23.

[2]袁小江.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11(02)

[3]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对我们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2008(33)

[4]基于核心技能培养的《中药鉴定学》之教学实践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1):161-162.

植物学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中职涉农专业 《植物生物学》 教学改革

中职涉农专业生物学教材《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由周云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编辑出版,该版教材旨在为提高植物生物学的教材水平和教学质量而设计。在谈该教材课程教学改革之前,先对该教材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植物生物学》教材简介

2011年编辑出版的第三版《植物生物学》,在保持了2004年编辑出版的第二版《植物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和特点的基础上,本着加强基础、提高质量、跟进植物科学发展新进程、培养学生学习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原则进行了修订,本版教材有如下四个特点:

(1)教材设置十七章节。本版教材内容包括绪论和17章正文,主要知识板块为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发育;植物的水分生理、矿质营养和光合作用,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植物界的多样性,主要植物类群及其系统发育与进化。同时,还简要介绍了植物与环境和植物资源保护利用的基本知识,以及真菌界的系统地位和主要代表特征,内容设置科学合理,适合中职涉农专业学生生物学学习的需要。

(2)知识更新遍及各章。本版教材在内容上的修订力度较大,吸收了近年植物科学领域的有关新成果,加强和充实了植物生理方面的内容,其知识更新遍及各章。其中,对于有些不同的观点进行了客观介绍而不急于下结论,以供读者分析思考和探索。

(3)知识“窗口”特色突出。设置知识“窗口”是本教材的突出特色,本版的知识“窗口”共有28个,大多由相关专家撰写,这些“窗口”从多个方面反映了植物科学的新进展,知识处于学科前沿,有助于师生了解植物科学的一些研究近况。

(4)教材配套数字课程。本版教材配套建设了数字课程,这些数字课程包括各类群代表植物的彩色照片、部分植物生长发育的录像片段,植物拉丁文及其发音,以及与植物生物学有关的国内外主要学术期刊网站等。

二、对《植物生物学》(第三版)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通过对教材《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特点的分析,我认为,作为中职涉农专业生物学课程,其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提高学生对《植物生物学》(第三版)价值的认识

生物科学是影响21世纪人类生产的一大重要学科,世界各国已充分认识到生物技术在高科技领域中的特殊地位,并予以高度重视。我国也已把生物技术列入“863”高科技计划,作为重点研究和优先发展的课题。2011年修订的《植物生物学》(第三版)包括绪论和十七章节,其知识反映了当今植物科学的新进展,知识处于学科的前沿,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教师在对中职涉农专业学生授课时,应先介绍本门课程的发展史、研究对象、知识体系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让学生明白《植物生物学》(第三版)乃是目前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农业生物技术人才的最适用教材,以增强中职涉农专业学生学习《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的目的性和积极性。

(二)让《植物生物学》(第三版)教学活起来

课堂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活起来是生物教学活起来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源情况的不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活起来进而使生物教学活起来。例如,在《植物生物学》(第三版)课堂教学中,对于生物微观结构和生理发展过程等教学内容,教师可灵活运用幻灯、动画、多媒体、网络等多样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生物发生的现象和过程,从中受到启发和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同时,视听结合教学能使学生对《植物生物学》(第三版)遍及各章的新知识进行轻松愉快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生物科学最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的课堂教学活起来。

(三)改革《植物生物学》(第三版)教学模式

在《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的教学中,需要教师的变通,让教学遵循灵活性原则,即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独特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中职涉农专业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目前比较常见的教学模式是: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新授课――总结――复习本课内容――处理习题――下课,这种单纯的知识教学是当前广为盛行的所谓“规范”的教学模式。从本人多年的教学体会来看,这种完全采用讲授法的教学模式无法吸引现在的中职涉农专业学生,达不到教学的目的,也起不到真实的教学效果。本人提倡采用讲授、阅读、学术讨论、小组学习、现场调查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多种教学模式的融合,它将传统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增加讨论课,以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激发兴趣、提高素质的目的。例如,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28个知识“窗口”的阅读以及对教材配套的数字课程的学习,或由教师指导适当开展一些学术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使学生了解植物生物学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或热点,十分有助于活跃学生的学术思想,并可引导和激发学生探求植物科学未知领域的欲望。

(四)拓展《植物生物学》(第三版)教学视角

对《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的教学,教师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还应尽量拓展教学视角,以培养中职涉农专业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1.哲学视角。尽量拓展哲学视角,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向学生开展生物科学方法论和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树立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性是其突出特点的观念,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哲学素质。

2.美学视角。从不同的方面让学生感受美,如生物的自然美,生物学知识的科学美,教学语言和课堂结构的节奏美,教学器具的结构美,生物学家的心灵美等。正确引导学生追求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做到以美引真,以美促善。

3.心理学视角。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遵循和运用其规律指导教与学,可使教师更有效地教,学生更有效地学,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科学性和效率性。

4.伦理学视角。让学生接触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像人口、健康、粮食、环境、能源和资源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伦理道德观和对人类的爱心,最终实现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

三、结语

中职涉农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新的课题。尽管我们对《植物生物学》(第三版)课程从教材情况、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改革思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需思考如何更好地实现《植物生物学》(第三版)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以从真正意义上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冰心,马元元.生物学教学中的视角转换[J].大学教育,2014,(3):115-116.

植物学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90-03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根据本科生所选专业不同,教学内容有所侧重。笔者长期从事农学专业本科生《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工作,课程教学以普通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为核心,并适当结合农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主要作物的重要病害进行讲授,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主要讲授植物病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包括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历史、植物病害的概念、植物病害症状学、病原学、诊断学、流行学和防治学等。各论部分主要按照作物种类对主要植物病害进行讲解,包括水稻病害、小麦病害、棉花病害、杂粮作物病害、果树病害、蔬菜病害等。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大、基础性较强、知识面广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科技水平的迅猛提高、各种先进技术和方法的广泛应用,新知识、新概念、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等不断涌现,植物病理学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学科得到迅速发展,《普通植物病理学》的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内容日益更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亦提出了新要求。为适应形势需要,我校将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为“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强实践、国际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学科发展和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需求,在制定的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概念、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笔者通过参考最新教材,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学科进展,不断跟踪最新相关研究成果,将植物病理学新知识、新概念、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等融入到《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体系,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并提供相关内容的参考文献,供学生深入学习和阅读。

一、植物病原分类系统的更新

植物病原种类多,分类系统复杂。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植物病原分类系统不断变化。例如,之前我国在《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中大多采用Ainsworth的真菌分类系统,将真菌归属于真菌界,下分黏菌门和真菌门两个门,真菌门再分成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共5个亚门,但是《Dictionary of the Fungi》第9版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应用到真菌分类上,将原来的真菌划归三个不同的生物界,即原生动物界、藻物界(假菌界或管毛生物界)和菌物界,并且这一分类系统逐渐被认同,在最新出版的《普通植物病理学》教材中均采用了这一分类系统。同样地,随着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植物病原细菌和植物病原病毒的分类系统也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并且不断有新的属、种报道。所以,应该对教学内容中的植物病原分类系统进行及时更新。韦继光等[1]认为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内容应该紧跟学科发展步伐,从病原学方面,介绍了植物病原菌物、植物病原细菌和植物病原病毒的分类变化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亦将植物病原菌物、植物病原细菌和植物病原病毒分类变化和最新进展补充到教学内容中,使得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植物病原生物分类系统的变化,紧跟学科发展步伐。

二、吸纳最新的学科研究成果,丰富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和理论

技术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使得植物病理学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这其中有对某些知识的重新认识,有对某些知识的扩展,有对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更新等。例如,近几年小麦条锈病菌转主寄生现象的研究新成果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认识,认识到小麦条锈病的转主寄主有小檗[2,3]和十大功劳[4],小麦条锈病菌整个生活史中转主寄生现象不容忽视,其生活史过程中产生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5种孢子类型,并且转主寄主小檗在我国分布广,种类多,这方面的最新研究使得人们对于小麦条锈病菌的变异和小麦条锈病的病害循环等有了重新认识。2004年,Sesma和Osbourn[5]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的研究结果。该研究发现,稻瘟病菌可用侵染叶表不同的方式侵染水稻根部,形成根部病原菌所特有的侵染钉,并且侵染维管束组织,导致系统侵染,这一发现使人们认识到真菌可以改变侵染策略,改变其生态位,促进了植物病害流行学的发展。近年来,寄主植物与病原生物互作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补充了寄主植物与病原生物的识别机制,包括病原生物关联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病原生物效应分子识别等。在讲授植物抗病性时,重点补充了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包括植物抗病防卫基本信号通路、基因沉默、活性氧迸发等。我国对植物检疫对象名单进行了重新制定,植物检疫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2007年5月29日我国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1992年7月25日由农业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同时废止。2009年我国农业部新的《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和《应施检疫的植物及植物产品名单》,该次的全国农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与2006年的相比,总数量由43种下降到29种,减少了14种,其中撤消了15种,新增1种,更改2种。在讲授植物检疫部分时,及时补充了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理论知识,更新了植物检疫对象名单。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植物病原鉴定技术、病害诊断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了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病原鉴定方法和基于信息技术的植物病害诊断方法。同时,将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和遥感技术的病害监测方法以及基于新媒体技术的病害测报新技术和新方法纳入到《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内容中。在讲授植物病害发生原因分析和病害流行时,补充了气候变化对植物病害发生流行的影响。在讲授植物病害防治技术和方法时,补充介绍了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病害、无人机喷药防治病害等内容。对讲授的植物病害种类进行适当调整,增加新的重要性植物病害种类,按照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危害性、病害症状、病原特征、发生流行规律、预测预报、防治等系统地进行知识组织。

三、植物病害防治理念的更新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以及人们对农业安全生产的关注,并且随着气候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制度和栽培方式的改变等,一些新的病害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病害,植物病害防治理念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人们从过去的吃饱需求,过渡到现在的吃好需求,从追求农产品的产量,过渡到不但追求产量,更关注质量,这就要求农业生产过程中植物病害防治必须适应这些需求的变化。我国的植保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一般在《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中主要介绍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和有害生物可持续治理,近年来,国际上提出了有害生物生态治理(ecologically based pest management,EBPM)的理念,我国提出了“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以构建我国新型植物保护体系。这些新的理念的提出受到广泛重视,特别是我国在有害生物治理方面,主推“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所以,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在《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中更新植物病害防治理念。2012年10月25日,我国农业部余欣荣副部长在中国植物保护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暨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科学防控高层论坛上发表讲话,要求全面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现代植保理念,进一步推进了有害生物治理的理念的发展。在教学中,结合社会关注的生物安全问题,补充了植物病害管理对生物安全产生的积极或消极作用[6],启发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

四、教学幻灯片的更新和补充

根据更新的教学内容,笔者对教学幻灯片进行了更新和补充。通过网络收集和自己拍摄植物病害症状和病原数码图片,更新和补充了大量病原和病害图片,使其能更加清晰地反映病害的各种症状和病原的形态特征,更好地反映教学内容。对一些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问题,提供了参考文献,供学生进行阅读和更好地了解教学内容。并且,加强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制作或收集了一些动画和视频,用于反映病原释放过程、病原侵入过程、病原传播过程和病害发生过程等。教学过程中,通过播放动画、视频等,增强了教学直观性,更加形象地表达了相关教学内容,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制作成了一套形式更加新颖、内容更加丰富、图像更加清晰的幻灯片。

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科发展动向和前沿,了解学科最新研究问题和热点,特别是对于一些理论性或改变过去认识的研究进行了解,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然而,每年都有大量的植物病理学方面的文献发表,同时也有大量与植物病理学有关的文件、规范、法规等,信息量非常多,从中选择具有重要意义的文献资料困难很大,要较好地完成《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内容的更新,做好关于植物病理学学科新进展的文献资料的甄别和筛选尤为重要。由于任课教师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很难全面了解整个学科的发展动态。因此,加强多个高校有关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交流,对于促进教学将具有重要意义。

与更新教学内容相配合,笔者也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利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注重传统知识和科学前沿知识相结合,注重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由于课堂学生多、学生缺乏兴趣造成的教学效果较低的现象[7]。詹刚明等[8]在教学中注意了语言技巧的应用,笔者也注意了同样的问题,并在教学中加以实施,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和认识。同时,笔者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将考核方式改为平时作业、课程论文、期末考试(各占总成绩的20%、20%、60%)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考核和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避免了学生期末考试临时突击、片面追成期末考试成绩的弊端。另外,笔者根据更新后的教学内容,设计构建了《普通植物病理学》考试系统,实现了试卷自动生成和计算机辅助阅卷。为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的《普通植物病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步开设了《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程,使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际观察,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韦继光,袁高庆,赖传雅,等.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内容需紧跟学科发展步伐[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7,26(增刊):188-190.

[2]Yue J.,Szabo L. J.,Carson M.Century-old mystery of Puccinia striiformis life history solved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Berberis as an alternate host[J]. Phytopathology,2010,100(5):432-435.

[3]Zhao J.,Wang L.,Wang Z.Y.,et al. Identification of eighteen berberis species as alternate hosts of 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 and virulence variation in the pathogen isolates from natural infection of barberry plants in China[J].Phytopathology,2013,103(9):927-934.

[4]Wang M.N.,Chen X.M.First report of Oregon grape (Mahonia aquifolium)as an alternate host for the wheat stripe rust pathogen (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under artificial inoculation[J]. Plant Disease,2013,97(6):839.

[5]Sesma A.,Osbourn A.E.The rice leaf blast pathogen undergoes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typical of root-infecting fungi[J]. Nature,2004,(431):582-586.

[6]王海光,马占鸿,黄冲.植物病害管理与生物安全[J].植物保护,2007,33(3):1-7.

相关知识

通识教育:植物学—认识花
仙人掌花作文6篇
园林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范例6篇
三年级花作文汇编(6篇)
园艺专业简介
昆明市民植物所吃花吃草吃果 体验“舌尖上的植物多样性”
2022年基于深度学习的花卉种类识别研究2000字(8篇).docx
一本超全的花卉图片带你了解花卉的启蒙时代
花卉品种繁多,按照植物学系统分类你知道能分为哪几种吗?
现代园艺论文范例8篇

网址: 植物学的认识范例6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619.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献给养花新手的园艺小技巧
下一篇: 为什么彼岸花种球不发芽 室内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