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宋浩
新华路一头紧接丝绸市场,一头是热闹的庆春路。这条并不宽的马路,绿荫如盖,沿街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充满着市井烟火气。
在靠近庆春路的路口,有一条岳官巷,吴家人的精神家园吴宅就藏在这里面,它也是杭州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宅。
凤凰山管理处供图
这座大宅门外表看起来不起眼,但在百年前,吴宅占地近八亩,南北长108米,东西约宽80米,是三路五进的大宅子,内有10多座屋宇。
它辉煌鼎盛过,也平民亲切过,岁月奔流,不变的是它刻在骨子里的自然之气、简朴之美,和始终萦绕在梁间堂下的学人风范。
粉墙黛瓦,高窗格棂,青石院落,邻里相亲……我们对话一代代在吴宅里生活过的人们,聆听这座百年老宅的故事。
檐下读书花厅嬉闹
吴宅里的美好全画了下来
吴家后人自廷字辈起,分散天涯各处,下一代中像吴云这样从小在吴宅长大的并不多。
吴云出生于1953年,排曾字辈,是吴廷璹的女儿,现居杭州。她从小就在吴宅长大。
“每天一早起来摘无花果吃,晚上就在院子里纳凉,数星星、讲故事。秋天打桂花腌桂花,采了葡萄,一家家分过来。”讲起小时候在吴宅生活的过往,吴云时不时停下来,眼中全是回忆。
她数起吴宅里的一个个堂厅的名字,就像相声贯口:大厅守敦堂,二厅道福堂,三厅肇新堂,还有花宜馆、锡祉堂、载德堂、补松庐、四宜轩、竹园。每个地方都有一个庭院。
印象最深刻的是花宜馆,俗称“花厅”。这里有假山、池塘、玉兰花、腊梅花、桂花、夜来香、枫树、枇杷树、无花果、瓶儿花树……“花厅进门是回廊美人靠,边上种着石笋和芭蕉,墙上有两个雕花石窗,透过去可以看到假山……池塘边有棵腊梅花俏探池边,左面种着一棵枇杷树,我哥哥会偷爬上去采,听到奶奶脚步声就不敢动了……”
吴云记忆中的四宜轩 吴云绘
吴云记忆中的花厅,今已不在 吴云绘
这些童年记忆,在60年之后,都被吴云用画笔一笔笔画在了手绘册上。2017年,吴家迎来近一个世纪后的大重聚,商讨重修年谱。回到吴宅,当年的花厅已经见不到了,吴云凭借记忆,重现了早已湮灭于岁月中的院落。
对照族谱中的1930年代吴宅平面图,如今的吴宅只剩原来的1/3大。
吴宅起初并不姓吴,这座宅子始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山东人殳云桥、殳云山兄弟修建。因为殳云桥担任过学官(教育系统官员),所以巷子就被叫为“学官巷”,杭州方言“学”“岳”同音,后来讹传为“岳官巷”。
从文保相关部门了解到,以前的吴宅分东、中、西三部分建筑,中部和东部是在明代基础上扩建而成的;西部则为清代建筑,吴云的童年乐园花宜馆就座落在此,是一个环境幽雅的庭院式空间。
殳氏之后,宅子几经转手,清咸丰年间,被吴振棫买下,从此姓“吴”。
当时吴家购宅有个故事,吴振棫特别嘱咐儿子,此款项只可购屋居家读书,不可经商置地生财。而吴家的先祖们为官在外,也都清廉从政,退休后就开塾教子,以诗书传家。
吴家全家照。中间坐着的是吴士鉴夫妇。
吴家住在这里,出过吴振棫、吴庆坻、吴士鉴三代名人,科举中第的也多。吴廷珷老人告诉我:守敦堂的樑上挂有7块“功名匾”,家族中每一个中过功名的人,都会挂到上面。而他直到1953年去北京航空学院读书之前,在吴宅生活的这十几年里,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锡祉堂的檐下读书。
从大宅门到大杂院
住进来的孩子都知道读书的重要
新中国成立后,吴家廷字辈一代16个兄弟大多到了外地,在北京、西安、兰州、舟山、贵州等各地工作和学习,吴宅空了很多房子,渐渐有一些远房亲戚或朋友住进来,比如“金家、赵家、沈家、孙家、詹家、袁家、王家”。
康先生是赵家的外孙,小时候就跟在外祖父母身边生活。花厅也是他小时候的乐园。他跟吴廷璹的外孙吴伟雄相差一岁,是很好的玩伴,两个男伢儿常在花园里躲猫猫,几十年后远隔重洋仍保持联系。对一条长廊他们印象深刻,那就是吴庆坻《蕉廊脞录》中的“蕉廊”,以前种着芭蕉。
吴云记忆中的蕉廊一角。假山石上有“峭蒨”的字样 吴云绘
孙女士1945年出生,上世纪50年代初搬进了吴宅,住在三厅一楼。“宅子里面非常考究,地上木板都是一整大块的,窗户上面是一块一块的明瓦,大概是石英做的,不是普通的玻璃,(吴廷珷说,其实是贝壳做的)整个很高大,所以打扫起来是真累。”家里都备一个很高的梯子,专门用来打扫屋子用。
吴宅里头考究的地方远不止此。
在曾字辈吴曾询的记述里,吴宅全宅无雨路,所有通道都有防雨檐。也就是说,下雨天从大厅下轿之后,到各处厅、堂、馆可以不淋雨、不湿鞋。
这座宅子风格朴素、含蓄、内敛。吴家后人在回忆录这样写道:“吴宅进门后,竟是意想不到的简朴和与高雅,看不到一般豪宅复杂的雕刻与绘画,一排排玻璃高窗,简单的格子窗棂,楼下厅堂折叠式的木门既可拉长为墙,又可折缩为门,围墙之内,没有一般门和墙的压近的拘束。”
那时候,还有考古的人来,“常有人来拍照,十几个一起。他们说这是明代的建筑。”后来,吴宅作为南方民居的典型,和北京四合院一起记载在高校建筑系教材“中国古代建筑史”中,附有总平面图和中路纵剖面图。
吴云收藏的吴庆坻、吴士鉴夫妇、爷爷吴秉瀓夫妇、父亲吴廷璹照片。吴庆坻的时代照片很少,她偶然从湖州刘家小莲庄的合照中发现的。
吴家兄弟中吴廷璹留守在杭州老宅,因为他排行第五,孙女士小时候就叫他五伯伯。“五伯伯是医生,浙医大毕业,开一间诊所,我小时候生病,妈妈就带我去配药。”
就这样,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吴宅里住进了四五十户人家,成了“七十二家房客”的大院。
但在吴家人吴云、还有房客孙女士的记忆里,童年的大杂院生活美好又亲切——大家住一起挺热闹,过年过节送盘饺子、送串粽子,“有好东西会互相分享分享,下雨天家里没人,邻居老人家会帮你收衣服。”谁生病了就有“驻院”医生看病,夏天夜晚各家都在院子和檐下吃饭、乘凉。邻里关系你来我往,其乐融融。
照孙女士的话讲,住过吴宅的孩子,都知道读书的重要。“住在书香门第里,多少沾染点风气,要知道从小耳朵听到的就是,这家人出了多少大学生,南大、北大、清华、北航的,都有。”
20多年后再次重修
吴宅将成杭州文化历史的展览地
吴女士是1980年代结婚后住进吴宅的,她住在孙女士的楼上。她嫁进这里,她的孩子出生的在这里,在附近的小学、中学读完了九年教育。那时候已经有人陆续搬出吴宅了。
吴宅1986年被列为文保单位,各家不能做改动,不能装空调。像卫生间、洗澡间、水龙头都是共用的,不是很方便。每年过年的时候放烟花,吴女士记得巷子口都会开来一辆消防车守着,生怕有火灾。
1995年,全部住户都搬出去了,杭州市文物部门对吴宅进行了修缮。
1999年初,经过修缮后面貌一新的吴宅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成为杭州市传统工艺馆、杭州市文物监管品交易市场。从此,48家古玩铺子,大到古董家具、小到书画印石,这里成了杭州著名的古玩市场。
吴云画的花厅一角 吴云绘
进入21世纪,不少杭州人闲时会走进这个古玩市场看看。这座明代的木质宅院,仍肉眼可见地保留着自然之美、简朴之美。
廷字辈吴廷玉的女儿张棠从海外回杭寻访祖宅后,她写道:我走到这里,玉市场静悄悄的,卖家与买家在古宅的各个院落中喝着茶、聊着天。我从母亲小时见过“停放轿子”的轿厅走进来,在古宅中来回穿梭、思索……
孙女士也已是古稀之年,1960年代末就离开了吴宅,去了北方参加建设,2003年前后,她回到杭州带孙女。孙女学校离吴宅不远,接孙女放学时她会绕过来看看,那些一整大块的木板、青石板还在。有几次,她也会带着小孙女进来,看自己50年前住过的地方,讲这座宅子原来的样子,讲儿时的她在哪个堂前打桂花,收集起来做成桂花糖。
曾经其乐融融的邻里都搬出吴宅了,但是孙女士的手机里有了个吴宅三厅的微信群,散落的邻里,大家又在群里相聚了。他们组织过两次聚会,大家一起回吴宅看看,回忆少年、青年的记忆。
如今,继1990年代末大修20多年后,又迎来一次修葺。西湖风景区管委会凤凰山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表示,这次修缮2019年底动工,预计2020年完成,之后吴宅将作为杭州市政协文史馆。
“曾许人间第一流”,生于斯长于斯的清代诗人吴庆坻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某种程度上,吴宅这座老建筑,也称得上“人间第一流”。它承载着吴家这个家族诗书传家的家风,也为杭州这座城市增添了岁月沉淀后的文化历史底蕴。
本文为钱江晚报新闻资讯客户端“小时新闻”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客户端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要求删除稿件、赔礼道歉、赔偿本文采编成本及维权支出等。侵权举报、版权合作请联系:qbwl@8531.cn
相关知识
从大宅院到文史馆,闹市中的大宅门藏着城市一缕文脉
探寻史前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省政府文史馆馆员研究员参加“文明汇聚·光耀河州——史前文化临夏论坛”侧记
中年男子头戴粉红花过闹市称为展示个性
城市广场的设计与研究
一座变电站里藏着的雄安绿色发展密码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赓续天府文脉!成都市天府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今日成立
把握青岛历史文脉 RCEP基因扎根老城开新花
花建:城市高价值空间,后疫情时代文旅产业发展的抓手
2019江油李白文化节:用文脉沟通世界
从“工业强县”到“文旅优县”的长兴发展之路
网址: 从大宅院到文史馆,闹市中的大宅门藏着城市一缕文脉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6264.html
上一篇: 【中国香史】香学巅峰,苏东坡的绝 |
下一篇: 揭秘千年雷峰塔倒后 千年经卷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