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现在是大多数四川人最爱的主食。然而四川人从什么时候爱上这种食物的呢?记者2月5日从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经过长达9年对成都平原先秦遗址的植物考古,考古人员发现,成都平原的古蜀先民,早在4000多年前就开始从旱地作物改种水稻,从此吃上了大米饭。
据从事植物考古的考古院馆员姜铭介绍,工作人员迄今已经对成都平原出土的上万粒种子进行研究。他们发现,四川人并非一开始就吃大米。在对距今5000多年的什邡桂圆桥遗址土壤进行分析时,旱作植物的种子是当时的主要构成。种植旱地作物,可能与西北地区人口迁徙入川有关。姜铭透露,这种旱作农业传统,在5000多年前的甘肃马家窑文化能够找到影子。然而这些旱地作物到了成都平原极可能“水土不服”。为了填饱肚子,先民们不得不到处寻找更适合种植的食物,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宝墩遗址,考古人员从土壤中浮选出了粟、黍等种子,但水稻的种子占了半数以上,“由此完全可以说明,当时水稻已经开始变为人们的主要农作物。”
有意思的是,丰饶的成都平原因为人口增长过快,相对高产的水稻也无法满足巴蜀先民的需求。考古发现,到了三星堆文化时期,小米的种植比重开始回升。姜铭透露,考古人员近年对这个年代的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时,发现小米的比例一度接近水稻,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在三四千年前,人类生产能力极为有限。成都平原水患严重,人们要吃饱肚子,不得不寻找一些相对的高地补充种植旱作植物,以此作为救灾备用粮。
随着植物考古的深入,研究人员还发现,虽然从4000多年前开始,四川人吃大米的口味从未改变,但好吃的四川人有可能在几千年前,就开始尝试水果的种植。这些被研究的种子中,考古人员已经发现了葡萄属、猕猴桃属、桃、梅、核桃楸等种子。姜铭认为,虽然目前并不能直接断定这些就是当时人们食用的水果,但他们出现在灰坑中,应该就和人类的活动有关。
相关知识
金沙遗址祭祀区植物考古新进展:古蜀先民以何为食?
金沙遺址祭祀區植物考古新進展:古蜀先民以何為食?
植物考古:谁知“盘中餐”?粒粒看考古
出土大量植物遗存 探寻濛溪河遗址先民的生存之道|2023考古六大
解码梅州先民餐桌上的 “秘密”——五华狮雄山秦汉城址植物考古
传说还是史实:有关“五谷”的考古发现
陕西横山杨界沙遗址植物遗存的初步研究
正月初二,打卡金沙花市,玩转古蜀花境
多学科视野下农安五台山遗址聚落考古研究
钟华:河济地区先秦时期植物考古初探
网址: 成都平原先秦遗址植物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古蜀先民就吃上大米饭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6397.html
上一篇: 我院举行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植物考 |
下一篇: 雷雨:三星堆下一步将对植物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