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考古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人类与植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植物。
植物考古希望通过考古发掘发现和分析植物遗存,认识和了解古代人类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
良渚莫角山出土炭化稻米
良渚文明是中国东部海岸带史前人类文化发展的顶峰,植物考古研究表明,这得益于长江下游地区在崧泽至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的迅速发展。这其中还涉及到水环境变化以及人类对环境变化的弹性适应、人地关系的变迁等问题。
良渚池中寺遗址
良渚莫角山东坡炭化稻谷堆积层
本期学术讲座,震旦博物馆特邀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生膨菲。
老师将简述植物考古的相关知识,带领听众了解植物考古学者如何利用多种科技考古方法探索良渚先民的生业方式,讲述长江下游区域史前稻作农业活动与人类环境适应的故事。
*此系列讲座为上海市“社会大美育”系列活动
主讲人
生膨菲,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青年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研究方向为生物考古,致力于研究考古出土人类和动、植物遗存探讨古代人类农业活动与环境适应策略。主持国家社科青年基金1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目前在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Antiquity、学术月刊、考古与文物、西域研究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篇,有合著《东南地区民族植物学调查与研究》。
活动介绍
主题:AM 学术讲座 | 植物考古所见良渚稻作文明
时间:2023年9月2日(周六)14:00-16:00
地点:震旦博物馆1F多功能厅
主讲人: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 生膨菲
活动流程:
13:30-14:00 活动签到(钢铁侠处)
14:00-16:00 讲座分享
参与方式:活动公益免费,限额90人,需提前预约报名,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报名。
更多活动信息
欢迎加入震旦博物馆活动交流群
扫码立即加入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蒋乐平:以万年为尺度,见证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史前基础
【学术预告】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系列讲座(第二讲)/中国考古百年纪念学术讲座:植物考古-4000年前的面条
新书|郑云飞:植物考古四十年
五谷的传说和考古发现(上)
赵志军: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与农业起源研究(续)
从植物考古探寻农业起源——2023年第一期农博讲堂成功举办
植物遗存视角下蒋庄...中国农村研究网
赵志军: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与农业起源研究
考古新发现与新趋势
郑云飞:在浙江 为植物遗存寻根克难攻坚 提升服务 全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 杭州市部门一把手网络访谈
网址: AM 学术讲座|植物考古所见良渚稻作文明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6409.html
上一篇: 小麦传入中国的研究植物考古资料 |
下一篇: 植物考古学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