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云鹤
7月20日,山东省政协召开月度协商会,围绕“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协商议政。会上,政协委员、专家积极发言交流,建言献策。
省农科院基地管理中心主任、黄三角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贾曦认为,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离不开科技创新,也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对我们从事盐碱地相关研究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来说,迫切需要转变过去‘改土适种’的传统思路,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力,为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提供更坚强的科技支撑。”目前,盐碱地科技创新存在几个问题,一是盐碱地适生作物以“小作物”居多,不易出大的科研成果,相关的产业规模也不大,从业科技人员比较少;二是盐碱地科技投资不足,且缺乏相对稳定的科技专项支撑;三是黄三角国家农高区在盐碱地科技资源统筹以及科技创新规划方面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四是创新成效不突出,耐盐碱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农机装备等仍较为匮乏,而且缺乏技术集成和转化应用。
为此,贾曦建议,一是加强科技资源统筹。加强区域内现有存量科技资源统筹,作为本地化平台载体,其人员在创新任务使命感以及对地方农业生产熟悉程度等方面,具有很强优势,且具有一定稳定性,应针对各自基础及发展需求,统筹规划、填平补齐、整体提升;在此基础上按照实际发展需要和目标,快速扩大科技资源增量。例如,建设开放共享、功能完备的公共科技创新支撑平台,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此外,吸引更多的大院大所到黄三角建立属地化实体研发机构,以利于形成相对稳定的本地化研发团队,对于“走读式”科研人员,也有利于提高其归属感,促使其把精力和掌握的资源向黄三角倾斜;三是所有存量和增量科技资源应全部纳入统一的平台共享体系,实现实物共享、服务共享和信息共享,避免重复投资和资产闲置浪费,助力提升科技创新力。
二是探索建立新的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和管理方式。传统科研项目组织模式多为“分任务、分资金”,合作相对松散,团队难以动态调整,项目负责人协调难度大。应积极探索把“项目式”管理改为“科研任务式”管理,设立稳定的盐碱地创新专项,由黄三角国家农高区负责具体实施,按照盐碱地科技发展规划和产业需求,在全国遴选领军人才牵头,以属地创新载体为依托,组建省内外相关学科专家参与的联合创新团队,探索形成“由问题定团队、由团队定任务、由任务配经费”的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和第三方绩效考评制度,团队成员可以动态调整,经费可以动态分配,瞄准“卡脖子”问题集中攻关。
三是建立盐碱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黄三角地区以区县为单位,依托区域内大型农业企业或其他农业经营组织,建立区域性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政府以专项资金补助的形式,对省内外科研教学机构及科技企业提供的技术成果,进行集中示范展示,将园区建成农业科技成果的“赛马场”和“超市”,以筛选适宜当地推广应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地方农技部门、科研机构全过程参与,在科技成果筛选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各项技术进行组装集成,依托其本地化科技队伍,开展农民应用场景培训,促进科技成果落地实施。
相关知识
盐碱地如何变身新粮仓、新菜园?
大美惠济开启跨越发展新征程
城市话题|继中国科学家重大发现后,变废为宝的盐碱地该如何规划?
盐碱荒滩成了米粮仓——来自山东省东营市的调查
今日报纸头条
破“碱”重生 河口街道盐碱地百合盛开
攻关 唤醒沉睡的耕地资源——新疆盐碱地治理状况调查
马淑花:粉煤灰改良盐碱地
我国科学家揭示作物主效耐碱基因 可大幅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
盐碱地绿化常用土壤改良方法
网址: 转变“改土适种”传统思路 开启盐碱地综合利用新征程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66290.html
上一篇: 酸性土壤怎么改良 —【发财农业网 |
下一篇: 土壤改良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