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太白山弃耕地植物群落演替的生态学研究
253 * 秦岭太白山弃耕地植物群落演替的生态学研究 Ⅰ.演替系列的群落基 本特征及其生活型谱分析 高贤明 陈灵芝 黄建辉 万师强 王巍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3) 摘要摘要 研究了太白山弃耕地处于各演替阶段 的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分析了演替系列的群 摘要摘要 落生活型谱,结果证明,在次生裸地的演替过程中,群落组成成分在生活型谱上显示了明显的 变化趋势:随着演替的进展,群落由一年生生活型植物 (T)占优势迅速地过渡到以地面芽植物 生活型 (H)和高位芽植物生活型植物(Ph)占优势。在整个演替过程中,一年生植物,无论是物 种数还是个体数,在群落中所占的比重均呈倒 “J”型下降,而高位芽植物则呈 “S”型上升。 关键词关键词 太白山 弃耕地 群落演替 生活型谱分析 关键词关键词 1 引言1 引言 1 1 引言引言 群落演替的研究一直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本世纪初期,C1ements(1916)系统 地提出了演替学说 ,为群落演替的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随着近年来计算机及其它学科的 发展,群落演替的研究也逐渐地由定性描述阶段发展到定量分析阶段,并通过群落与环境之间 关系的动态分析和模拟,建立演替的动态模型,用来反映群落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以及预测群落 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Kapp,宋永昌译,1986:McCook,1994)。 群落演替的研究是基于对同一群落在不同的时间系列中的变化来进行的 。但由于演替, 尤其是森林群落的演替是一漫长的过程,在短期内很难获得演替过程的全部信息。因此,如何 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尽量多地了解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基本信息是研究的关键 。通常,人们通过 对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 (立地条件)、群落受到相同或相似的干扰,但发育的时间明显不同的 群落类型作为研究群落演替的对象 (Daubenmire,陈庆诚译,1982;Mueller-Dombuis和Ellen- berg,鲍显诚等译,1986)。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生境的破碎化和由此而导致的生态系统的退化正日益引起生态学 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研究次生裸地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功能,以及多 样性等方面的变化规律 ,有助于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演替的实质,掌握演替的内在机制,为退化 生态系统的人工恢复和重新组建寻找有效的途径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方法2 研究方法 2 2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区环境概况 地处暖温带南部边缘太白山是秦岭主峰 ,最高峰拔仙台海拔3767 m,为暖温带第一高峰 。 年均温 1~5℃,年降水量1000 mm左右。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在海拔1500 m左右的村落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国家基础重大项目(85-PD-31-03)的部分内容;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生态室熊高明先生参加野外调查;野外工作得到了陕西省林业厅、陕西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等有关单 位的支持和帮助 254 附近地势较平坦的山坡下部,存在着一定面积的农田以及由于土地日益瘠薄而被撂慌的弃耕 地。农田主要农作物为莜麦 (Avena nuda)。由于撂荒的时间不同,因而发育着处于不同演替 阶段的群落类型。 2.2 样地选择 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组成,选择了刚被撂荒的以一年生草本
相关知识
华东师大科研团队揭示长期演替进程中植物生态适应策略的变化规律
土壤微生物群落在亚高山草甸植被恢复过程中的作用
臭柏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环境的变化
太白山兰科植物资源及其保护利用
引入草木樨对半干旱黄土高原区早期植物群落演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英文)
园林生态学第九章城市植物群落的类型与配置
秦岭绿色版图上的奇花异草 世界罕见的“生物基因库”
太白山北坡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垂直分布格局研究
三江平原湿地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边坡生态修复中植物群落类型设计方法研究
网址: 秦岭太白山弃耕地植物群落演替的生态学研究.pdf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67180.html
上一篇: 城市森林建设植物生态效益的研究 |
下一篇: 植物微生态.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