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绿色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前言】: 城市的建设当中,绿色生态园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对生态系统的能量进行交换,更让生态效益也得到了提升,绿色生态园林规划设计,对城市的环境有着极大的改善作用,从而给人类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让城市生态系统能够可持续发展,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生态园林景观的作用
1.1观赏性和艺术性
在城市中进行绿色生态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不仅能够对人们居住的环境起到美化的作用,更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空间,从而让社会能够和谐的发展。
1.2改善生态环境
城市的生态环境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对于生态园林景观的建设,不仅能够让植物实现光合作用,从而有效的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而且植物能够给城市的空气起到净化的作用,从而提高空气质量。
2、 城市绿色生态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方法
2.1城市G色生态生态环境的园林景观设计
对于现代城市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其实,最终的目的就是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改善和保护,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文化发展环境,更让人们居住的舒服,所以,在对城市景观园林规划时,应该以城市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可以说,对于城市景观园林的设计,其发展有着跨越性的特点,由以往的重视景观规划和建设,到如今注重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往由于没有认识到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导致破坏城市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而现代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都是建立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的美观性与实用性而进行的。
在进行绿色生态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时,应该对绿化植物进行合理的选择,最好是运用本地的原生植物,然后进行绿色生态园林景观的建设。其实,在进行绿色生态园林景观建设时,运用本土的植物,更是对当地生态的保护,从而达到生态平衡的状态,避免外来引入植物度本地植物造成不利影响,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发展。同时本地植物的景观设计,一定程度上为打造城市特有植物景观奠定基础,为城市综合文化建设创造条件。例如,哈尔滨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以丁香花作为主要植物进行景观规划与设计,促进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同时,极大的提升哈尔滨“丁香之城”的美誉与城市形象。
2.2结合园林文化主题的景观规划设计
在对绿色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时,一般以园林主题为出发点,通过不同的形式,对规划设计进行展现,并往往以此为园林命名,如苏州皇家园林。由于城市规划和历史变迁等原因,城市园林建设往往包括了原有场地改建和新建两种方式。城市园林原有场地的规划设计,园林设计的整体风格往往由原有基础建筑风格决定,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必须以原有建筑风格为基础。在景观规划设计之前,设计人员必须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原有建筑历史与故事、分析原有建筑风格,为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和奠定基础。新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主要围绕园林主题,综合分析园林场地地形、城市气候环境、本地植物生长及形态特点,确定景观主题思想以开展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2.3利用立体绿化打造城市园林景观
城市化转型,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城市生活,使得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从而,造成城市土地急剧的紧缺,由于土地的紧张,在进行城市园林的设计时,多为小型园林,想要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中,进行园林的设计,从而加入更多的景观,这是目前园林设计人员必须考虑的难题。立体绿化园林景观设计是在遵循多年生植物用原则,分析植物生长特点,打造持续性的绿化立体景观。立体绿化园林景观在提高园林绿化面积的同时,合理布局景观规划和设计,如充分利用园林景观中的墙体、灯柱、高架绿棚、栅栏、凉亭等建筑,打造独特的观赏性强的立体绿化景观。
3、生态园林设计原则
3.1 整体优化原则
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时,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考虑和管理。
3.2多样性原则
景观要突出多样性,其实就是在进行生态园林景观的设计时,其生态镶嵌式结构拼块突出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由于每个自然环境有着极大的不同,所以,造成植物种类也非常的多。景观的多样性还包括垂直空间环境差异而形成的景观镶嵌的复杂程度。这种多样性,往往通过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植物配置来实现。还可通过多种风格的水景园、专类园的营造来实现。
3.3综合性原则
其实,在进行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时,自然和文化生活密不可分,对不同学科的知识,以及多种因素的综合,从而满足人类的需求。例如水生植物景观不仅要具有观赏和美化环境的功能,其丰富的种类和用途可作为科学普及、增长知识的活教材。
4、生态园林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日益明显。城市的转型,让人们集中在一起进行生活、工作。城市绿色生态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目的是对自然的改造,让人们生活的环境更加的舒适。随着人类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就必然包含有人工重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使城市人群更贴近自然而生活。 如何才能将与自然分离的城市通过人为的手段有机地融汇到大自然中,成为城市规划中的重大课题,而这一课题的实施,有赖于园林规划设计的再创造。在城市中营造园林,将自然景观融入到人造环境中,使之成为一个自由、合理、平衡的新的生活空间,这种自然回归力一直在有力地抗衡着城市与自然彼此疏离的倾向。这样,园林已不仅仅是提高人们休憩、 娱乐、 观赏的场所,而是同时考虑到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及对社会功能的满足和实现。
结束语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和倡导生态保护的大形势下,现代城市景观园林规划建设越来越受重视,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既要遵循人性化、本土化、实用性的原则,又要符合生态性与美观性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依纪.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J].现代园艺.2017(06).
[2]朱保全.生态园林中植物配置探析[J].绿色科技.2015(12).
【关键词】人类聚居环境;生态;园林景观规划
我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标志与结晶,并对世界园 林产生过巨大影响。新的历史时期赋予园林学科新的历史使命。广泛地借鉴、利 用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将园林学科与其它新兴边缘学科接轨已势在必行。园林 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取决于生态园林.在景观生态学中有“斑块”、“廊道”、“基质”、 “结点”等概念,景观生态学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赋予了新的内涵.
1、当前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问题
园林景观艺术设计是将建筑美与自然相结合的建筑艺术,不仅对建筑物本身的质量有极高的要求,而且需要极高的现场施工的控制和管理能力,是在不破坏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的前提下,进行建筑施工的工程项目。也只有充分落实于实践,遵循规律,保证建筑物质量,才能将人工建筑和自然完美结合,从而创造出集美感、艺术和人力智慧于一体的园林建筑。而我国的生态理念下的园林建筑艺术起源于起步较晚,发展较慢,是结合我国传统的建筑建筑文化和西方的园林意识而成的。就我国而言,生态理念下的园林建设仍然属于一个新型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遇到许多阻碍。尤其是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规划时,园林设计师由于缺乏相应的经验和专业素质,往往是照搬西方国家的园林设计或者是自己闭关进行设计,这样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都是缺乏合理性的。园林规划设计必须结合实际,从实际出发。例如要提高居民对园林的使用率,不能将园林当做一个展示品;要完善园林内市民活动的基础设施,如椅子、运动设施、小型活动广场等等。在设计时还需要考虑整个园林的通达性,使其更具备使用性能。园林景观设计不能只关注图片或者想象中的效果,要从实际使用出发,结合当地的人文景观和人文历史文化,从根本上使建筑、人文以及自然融为一体。
2、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2.1生态园林景观规划概念
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原意为房子、住所、家务或生活所在地,“Ecology”原意为生物生存环境科学。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和人及自然环境的生态结构、相互作用关系,是多学科交叉的科学。生态园林景观规划指以整个园林景观规划为对象,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方法,所营造的园林绿地系统。主要研究景观规划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原理、景观地域审美格局,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资源等内容。
2.2生态园林景观规划基本原则
把生态园林的景观规划不是轻而易举能够完成的,这项工程十分复杂,系统性极强,实际施工过程中,要想从最大程度上实现生态园林规划施工的预期效果,要遵循科学、合理、全面、有效的原则和理念。第一,施工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当地的发展水平和社会构成为基础和依据种植树木,充分发挥园林建设的美化、绿化功能,美化城市形象;第二,合理的选择植被。要很据地形准确计算出树木之间的距离,以保证其正常的生长,不同树种之间的搭配也很重要,不要造成树种的单一性,为了避免单调性,应该选用不同种类的树种,并予以恰当合理的搭配,给人以超享受的视觉盛宴;第三,园林建设不能铺张浪费,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以最低的投入换取最高的回报,以节约为原则,尽量满足政府的低碳标准。第四,园林施工要兼顾美化和实用,主体景色和搭配景色比例要恰当,给人以井然有序、有条不紊的感觉。
2.3生态园林景观规划构成要素
(1)地形地貌。自然地形地貌决定了某个区域的自然、经济、文化属性,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规划设计诉求。高山、平原、沟壑、河谷等地形地貌既有表达出环境特征,也体现其美学价值。因此,在充分挖掘利用地形优势,因地制宜,并通过改造、遮蔽、借景等手法,规划出最适宜的空间结构。
(2)气候。园林设计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当地的自然气候,要对其进行充分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并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来进行园林建设施工时间的规划和园林内个物种的选择,以此来保证园林的顺林建设和长久使用。要掌握其自然气候规律,尊重其规律,利用其规律,更好的进行园林景观建设。
(3)水体。自然水体不仅给人各种感官的享受,同时也往往是区域内景观设计的精华所在(如溪水、泉水、河流、湖泊等),“亲水性”使得滨水空间成为极具人气的景观。因此,应加强关注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如河流水体堤岸的生态功能设计,避免混凝土或砌石陡岸,维系好水体与陆地之间的物种连续性;尽量使用自然排水引导地表面径流;利用生态方法设计湿地净水系统,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等。力求达到水环境的生态功能与景观审美享受并重的目的。
3、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构想
3.1尊重自然,协调物种关系
植被的选取与种植是与园林规划设计关系最为密切的部分,植被的种类和布局可以说直接影响到园林景观的欣赏效果,所以选择植被这一环节务必要引起高度的重视。要以尊重自然为基本原则,将园林内各物种生存条件考虑入内。使园林充分发挥它减少污染、使人们赏心悦目的功能,美化城市的外在形象,协调城市各部分环境,发挥其美学价值。观赏价值重要,使用价值同样不能忽略,兼顾欣赏和使用价值是最好的,这样才能保证植被自身的协调性。
3.2以人为本,关注人文生态
以人为本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理念之一,这是因为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个性,是在自身历史和自然发展中不断形成的,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发展性,这其中与自然的交流和共进必不可少。因此,在人的天性中就存在于自然相亲近的本性,这是人类生存在这个自然中的根本所在。所以,在进行城市生态园林建设规划时一定要考虑考绿化与自然,让园林真正的使人们能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和原则,让生态园林充分发挥出它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效益,让它成为地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一大特色。
3.3技术支持,科学造景
在园林建设上利用遥感和gps技术可为是一大进步,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提高了园林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促进园林建设的发展,各种先进科技的使用可以说在现代社会支撑起了城市园林的发展。这些先进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规划中的引入,能够体现城市园林的现代化,这也从根本上区别了我国生态园林发展的阶段时期。
4、结 语
在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普及的现代,我国生态理念下的园林建设不断突破与发展,但是目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文章就当前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进行分析探究,以此希望能够给予我国园林规划和建设一些帮助,并且希望这些问题能够引起相应的重视,在未来城市园林的发展上能够更加光明和迅速。
参考文献:
[1]金长明,基于园林景观设计在生态规划理念下的相关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2,8(5).
[2]黄莉群.生态园林[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3]魏兴琥.景观规划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关键词:生态规划理念;园林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艺术审美;环境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迅速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环境优美雅净、空气清新、生态环保,要求园林景观不仅要起到观赏、艺术、生产的作用,还要具有生态价值。所以,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师要顺应时展要求,把生态规划理念融入园林景观设计,运用自然环境条件和现代艺术审美理念,巧妙利用原始地形地貌,倾心打造优质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从而使现代园林景观发挥越来越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一、生态规划理念的概述
生态设计是一种把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融入设计过程,使设计作品能维护自然生态的设计。生态设计是设计师利用生态学理念,综合来自社会、经济和自然等方面的宏观信息,以现代人的艺术审美标准进行设计,作品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兼顾人们生活的功能性与作品的观赏性,最大限度地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位。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是传统园林设计的延续,设计师运用生态思维,强调生态过程的组织和条理,兼顾美感和维持生态环境和谐,强调艺术和美的表达。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是设计师把人们对形式美的追求引向关注自然、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资源,实现自然资源的科学、可持续利用,使园林景观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设计。我国的园林景观生态设计要注重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设计中按照自然规律,减少影响环境的设计手法和景观元素,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达到资源的恢复和再生。要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合理利用自然的光、风、水等资源,以林地取代草坪、地方性树种取代外来园艺品种,减少化肥和除草剂的使用,最大限度地保持原始地形地貌,顺应自然环境条件,打造优质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二、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原则
1.注重自然环境的生态性
一切自然生态形式都具有存在的合理性,都是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结果。所以,园林景观建设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出发,坚持适应自然、尊重自然、改造自然、保护环境,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顺应自然规律,保证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2.注重资源利用的高效性
地球资源是有限的,由于过度开采和消费,地球资源日趋枯竭,社会发展已经超越资源供应能力。所以,现代园林景观必须高效利用资源,提倡循环利用,利用风、太阳、水等可再生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景观的自然生态功能,创造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
3.注重维护场地的完整性
园林景观的设计、建设都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尽可能地减小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要尽量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利用原有的植被、地形、水系,利用废弃设施塑造新的园林景观,不要全部推平重建,既不改变原有场地的文化历史和自然风情,又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生活功能。选择与配置合理的生态植物,将不同植株混植,形成一个整体的园林景观,可以使园林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空间。
4.注重园林景观的经济性
景观生态设计在满足游客的游览、休息和娱乐、健身等基本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要节约成本,利用有限的投资,达到最佳的设计要求,营造一个优美、卫生、健康、舒适和方便的园林空间环境。如,可利用植株代谢所产生的枯枝败叶作为植物的天然养料,利用废弃砖块堆砌园林小品,减少园林景观建设的经济负担。
三、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1.园林景观的生态种植
现代园林景观中的生态种植体现了生态规划理念。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师在设计时要尽可能地利用本土植物和能自然再生的植被,即使必须选择外来植物,也要选择具有良好适应性、存活率高的外来植物。在种植时,本土植物与外来植物要进行合理配置,保证植物的健康生长,充分发挥其生态作用,并有效降低管理、养护和种植等方面的成本投入。要运用植物相生相克的生态原理营造园林植物群落,既要体现园林植物景观的多样性,又要体现整个园林景观的统一性。园林景观的生态种植体现在孤植、丛植、群植上。如,群植就是在一定区域内种植众多不同的植物,通过合理布置形成一个整体景观,使之成为园林内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既实现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又提高园林景观的游赏价值。
2.园林景观的植物种类
植物是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的主角,植物品种的多样化是园林景观自然生态环境的体现,也是生态规划理念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运用。植物品种要充分考虑适应性,不能单一种植一类植物,种类要尽量丰富,要考虑植物的高矮、色彩等因素,也要考虑植物对环境的要求,使整个生态园林系统健康、绿色、环保。如果只注重园林景观的美化效果,不考虑当地地理环境对植物存活的影响,不考虑植物之间的相容相克属性,那就是浪费,就不是生态设计。如,橡胶树只能在南方生长,不适应北方的气候环境,如果盲目将橡胶树引入北方公园种植,结局就是橡胶树的死亡。又如,把玫瑰花和木樨草种植在一起,木樨草不久就会凋谢,而玫瑰花也会因木樨草释放的物质中毒死亡,这样就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违背了园林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初衷。
3.园林景观的自然标准
园林景观建设虽然是人工建设,但它始终是以绿色环保为主、以自然化为标准,要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身体健康水平的目标。所以,生态园林建设要营造自然场景,多种植树木花草,增加绿地面积,这就是将生态规划理念运用到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具体体现。如,在池塘旁种植一小片竹林、樟树林等,竹林、樟树林都适宜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健康生长。又如,在沿河或沿路上营造一些防护林带,可以防风固沙、减轻污染、净化环境,实现生态效益。在一些水体景观中种植一些水生植物,既可以净化水质,也可以美化水体景观,使之充满生机与活力。生态设计要保证人工设计与自然生态的协调性,遵循生态循环的规律,减小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4.园林景观的分散建设
园林景观的生态建设既有公园形式,也有绿化带、植被护坡等形式。园林景观分布在城市中,可以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如果只是集中建公园、造景观,就会使绿化公园成为城市的装饰,难以发挥生态作用,大环境的污染也会掩盖生态园林原本的功用,所以生态园林要分散建设,园林景观设计应处理好园林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如形状和大小、密度和容量、连接和隔断、区位和层序等。生态景观布局要注意合理安排,建筑空间要疏密相间,人工环境要尽量自然,适当增加多样景观,如利用原有水体建设水体景观,使水产生流动跌落,给人以视觉美感。这样不仅可以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温,而且可以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契合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在生态景观建设中也要适当增加锻炼器材和锻炼场所,使居民在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使整个园林景观成为一个健康的自然生态系统。
结语
将生态规划理念融入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共同需求。未来的园林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现状,探索生态园林的设计手法,发挥园林景观的生态作用,使园林景观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实现最大化,不断改善人居生活品质和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波,成受明,程新良,王伯伟.基于人地和谐与生态优先理想的城市设计――以龙泉驿中心城区和皇冠湖为例.城市规划,2010(6).
[2]宁旨文,王宇康,池慧敏,赵植锌.兼顾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园博会景观设计――第四届广西(北海)园林园艺博览会.园林,2014(10)
[3]段斐.关于构建生态园林城市的思考.陕西农业科学,2004(5).
【关键词】生态环境 园林景观规划 设计
自然生态环境与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息息相关,更是我们人类与各种动植物都赖于生存的大空间。从古至今,人类为了拓展和创造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一直在不断地改造自然,以致如今的生态环境千疮百孔,很多物种都已渐渐退减甚至消亡。而园林景观作为人类高速发展中的城市乡镇里的自然环境的缩影,我们在建设园林景观时就应该着重自然环境、经济、资源相协调,注重园林规划设计的生态性,处理好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一、认真看待和处理园林建设与生态平衡
园林,令人第一画面便是皇家园林亦或贵族的花园之类的联想,似乎很遥远。而人类社会需要发展,需要生产价值,工业生产给人类创造出了无限的物质需求和经济价值,却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环境污染,于是人们开始怀念清新的空气和鸟语花香的大自然,开始大兴城乡建设,大量的资金、资源都投入了绿化上,很多城市的大小园林和社区单位的大小绿地的翻新频率快得令人咂舌,这似乎变成了不停的在破坏。盲目的规划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在破坏环境,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我们应着眼整个城市的生态坏境,合理布局,根据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园林绿地,进行合理布置,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要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持我们城市的生态平衡,使园林生态系统改善城市小气候,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条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营建卫生、清洁、美丽、舒适的城市。
二、创新园林规划思路
城市园林景观环境是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城市规划模式严重的忽略了对城镇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公正的关注,现今我们人类已经直接感受到了藐视环境所带来的巨大代价。城镇建设和园林景观体系的规划必须走出以经济作为唯一目标的误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构建基于经济、社会、环境、技术等多元价值目标的规划是城市开敞空间体系规划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这就要求重塑生态园林城市的景观要素,要具有以人为本的城市观念、适应空间和生态的自然观念、保护环境资源的发展观点、整合环境的设计观念来整合规划要素。
三、园林设计的形式和原则
如果把园林作为一种艺术的处理手法的话,那么,尽管它有多少的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性质,它都必须还要遵循理性主义的原则,这是因为现代园林通常是一种实用场所,还因为园林会涉及环境安全的内容。现代园林通常都是功能体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其要求把相关的功能因素放在优先位置考虑,不能因为追求某种预定的纯艺术形式而与功能抵触。园林除了附属的功能之外,其本身也具有功能义务,除了悦目以外,园林的场所必须让人感到舒适,要提供最起码的树荫、座椅、散步路等功能,还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性质,进一步加供如慢跑径、水池及游泳池、运动场地和设施等健身娱乐内容。园林的功能除了实现一些实用意义外,其原则还为艺术表现形式的本身提供了重要的价值观保障。园林的传统中有着很强的娱乐意味,但是不能过分,对于这种表现过分的追求只会使艺术走向庸俗。在功能体现范畴内适当追求视觉享受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为此附加过多与其功能无关的内容,它的艺术性就会遭到破坏。园林本身和园林中的各种设计元素都已经具有了很强的装饰效果,功能性必须格外强调才能引起关注,没有必要再刻意过分添加非功能因素。
四、生态规划设计理念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结合
生态设计的原则,园林景观设计具有科学、艺术和社会3个方面要素构成,三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不同的景观设计师和景观作品对三个方面有不同的侧重,因而指导思想和表现形式不尽相同,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如果从这点来理解,生态设计思想作为景观设计中科学原则的重要部分,应当贯穿设计过程的始终。在现今,园林景观设计师的任务和责任已转变为帮助人类合理的进行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为人类创造户外活动空间,所有的景观设计都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生态设计应是景观设计中的一个普遍原则。生态设计思想与园林景观设计的结合,作为生态景观设计,不应单纯地把重点放在设计和自然本身上面。作为一个设计师,他所寻求的不应是武断的硬性的设计,而是去充分的利用自然提供的潜力,当然这还要必须根据自然本身的限制条件来设计。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绿化及生态环境的加强与改善也成为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生态环境的质量不仅受到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关注、一些事业单位也越来越重视环境景观设计,因此既懂得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和花卉苗木养护,又懂得“绿色经济”经营管理的人才具有广泛的就业前景。通过设计,使环境具有美学欣赏价值、日常使用的功能,并能保证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和价值取向及设计者个人的审美观念。
参考文献:
[1]谷茂,《园林生态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关键词:生态 园林 景观 规划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1 前言
生态园给人们带来了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充分展示了植物与建筑相结合的艺术美感,不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植物配置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重点,直接影响到园林建设的工艺水平与环境质量,因此,作为园林设计的专业人员,必须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艺术触觉,对植物进行优化配置。
2 生态园林的概念与涵义
2.1 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指的是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园林系统,是将生态学融入园林设计的一种新式园林设计理念。生态园林集艺术美和生态美于一身,将灌乔木与草本植物群进行科学化、复合式规划种植,使植物搭配融洽、相互协调,形成丰富的色彩层次。
2.2 生态园林的涵义
根据以上概念,笔者将生态园林的涵义归纳如下:
(1)能美化人们的生活、休闲环境,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2) 运用富有美感的植物配置方法将人工种植的植物群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能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品质;(3)将植物进行科学配置,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对人们的居住环境进行有效调节,包括改善居住环境的空气质量、降低噪音、防风、净化水体、吸收有害物质等[1]。
3 生态园林设计遵循的原则
3.1 统一性原则
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要综合考虑植物的形态、色彩、曲线等,尽量让植物组成的景观丰富多样,线条和构造不能太过僵硬。同时,植物的搭配必须和谐统一,不能突兀杂乱、没有系统,既要让植物群显得富有变化性、层次感,又要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画面。草木虽无声,但设计者可以通过对植物进行不同的配置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心境。如果植物的形态和色彩搭配过于杂乱,就会使人感觉心烦意乱,但太过整齐划一、缺乏动感又会使人觉得索然无味,因此在对生态园林进行设计时,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植物配置方法,使园林景观丰富而统一。
3.2 景观性原则
在生态园林中,各处景观应该同时具备图画美和音律美。图画美是指园林中的每一处景观从任何角度看都能独立成景,从园林整体来看也十分和谐;音律美是指园林景观设计必须如音律一般结构完整,富有节奏感、层次感。另外,园林设计既要表现出独立景观的个体美又要表现出各个景观相互搭配的群体美。作为园林设计专业人员,在布置园林时,要熟悉植物的特性和造景功能,整体把握植物群落,除了要遵循美学原理外,还要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审美,对植物群进行科学配置,营造植物群与四季配合的动态变化[2]。
3.3尊重自然原则
在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 要尊重自然, 依托自然。 对地理条件要合理的利用,少动土方,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进行规划设计,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还能够让景观真实自然。自然起伏的地形更加富有诗情画意。在对园林植物的配置中,要将植物作为主体,植物具有丰富的自然色彩,是生活环境中无法或缺的一种景观。 在配置时,要注意到植物的生长规律,随意但不能杂乱。在规划园林景观时, 要体验地方特色, 我国土地面积广阔,每个地方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在设计时要把握好地方区域的特色,创造出有个性的景观空间。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不断的创新,创新是要在尊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小区原生态的地形以及景物精心设计。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居民的心理要求和活动的规律, 因为居住的主体是人,居住环境对人的影响十分大,在设计时,要对残疾人、儿童以及老人的心理、行为活动进行考虑,合理的设置休息、锻炼、交际的设施和场地。 让各个空间既有区别又能够相互融合,从而方便人们的使用。
4 在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形式
植物的种植应该根据当地的环境决定, 要种植一些好维护、病虫少且对人体没有危害的植物,要做到虚实相衬,与自然相融合。 在规划设计时要注意到植物的自身生长环境以及园林景观的布局要求。 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在搭配时,要考虑到季节的变化。 在引进植物时,率先考虑能够改变生态环境和能够适应特殊环境的植物。
4.1 自然式
自然式植物配置方法主要包括三种:孤植、丛植和群植。
(1)孤植,是一种凸显单株植物个体美的种植方法,是指在考虑图画美和构图美的情况下,对单株植物进行独立种植;(2)丛植,是一种既能体现植物的个体美感又能体现植物的群体美的种植方法,是指按照自然化配置和艺术构图的规律,将4~6 株或8~9 株不同植物混合种植在一起形成一个植物丛;(3)群植,是一种体现大面积植物群群体美的种植方法,是指将1~2 种乔木与灌丛按组合原则搭配在一起,组成大面积植物群。
4.2 规则式配置
常见的规则式植物配置方法主要包括六种:(1)行植:将植物排列成直线,进行等株距、等行距种植;(2)正方形种植:按照方格形状进行等距种植;(3)三角形种植:将植物排列成等边三角形,进行等株距种植;(4)与正方形种植相似,但行距要大于株距;(5)环植:将植物围成圆环形状,进行等株距种植;(6)带状种植:通常用于大面积的植物种植,将多行植物种成防护带形状。
5.建筑小品设计
景观小品和园林建筑的设计能够增添人文色彩, 体现小区的文化底蕴,也可以缓解居民的压力。 对园林建筑的设计,比如亭子、花架等,可以采用层次错落以及回环曲折的方式来让园林景观环境变幻多端,让园林环境的外观形象多姿多彩。对园林小品的设计比如灯具、雕塑等,要简单且要突出特色,给人以无限遐想, 运用园林建筑小品可以让文化艺术氛围得到充实,能够很好地反映小区特色。
6.低碳设计方法
对进行规划设计的小区特色要进行分析, 然后设计出符合此小区的景观,在设计中,若是想要节约成本并且有良好的景观效果,那么就要充分考虑到对景、借景的表现手法。在选择材料时,不要盲目的选择高科技的材料,可以将乡土材料运用到城市园林建设当中,可以突出当地的特色,尽最大可能的运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7.其它规划和设计的手法
为了让生态园林能够展现出优美的环境, 因此就需要利用各种规划设计的手法。
7.1 平面和立体的手法
绿化中的基本形式是平面绿化, 但是城镇小区内可以进行绿化的地十分少,因此,为了小区空间美感的增加,就需要提高绿化量,所以就要利用立体面和空间来延伸绿化,从而达到此要求。 对绿门、绿墙以及绿柱等进行修剪,不仅能增加绿量,还能进行艺术处理。 用植物来刻画和点缀,空间色彩也得到了丰富,主体面的动感景观也增加了不少。
7.2绿化和文化的结合
绿化和文化两者是不能分离的, 只有在绿化中有了文化色彩,景物才会有生命,才会有丰富的内涵。 绿化中采用不同的文化就能体现出不同的理念。 可以用字画、雕塑等来表现文化。 用故事来表现文化,才可以让景观活灵活现充分的展现出来,才能将小区的主体和思想完全的显示出来。
7.3 绿化和硬化的手法
绿化和硬化是互补、促进的关系。 常常有人抱怨硬质的铺装不舒适,但是却很少听到有人抱怨说植物太密,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以适量为前提,若是无法做到适量,那么植物就要尽可能的多,而不是尽可能的少,因为植物多并不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和厌恶。 而铺装太多不仅浪费了钱财,还会让人厌恶。在硬化部分可以利用绿化来让此空间更加的生动, 绿化部分可以利用硬化来丰富此空间的活力。 在小区的规划中,要尽量避免人工因素,要尽可能的保证景物的自然形态。
8.结语
总之,为了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在设计生态园林时,要对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从而提高生态园林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实现为人们建设良好居住环境、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亮.大型住宅地区园林设计及其植物配置初探[J].现代园艺,2011
关键词:生态园林设计景观规划原则提高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是中国园林工作者创建的跨世纪城市园林理论,是制订城市绿化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运用生态园林观点,重新认识园林绿化的三个效益,是一门园林经济学,是具中国特色的城市园林模式。建国以来,中国的城市园林建设与管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50年代是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在这个时期的城市园林基本上属于保护、整修和维持原状;60年代是我国经受三年自然灾害后,进入一个较快发展时期,城市园林工作者不失时机以“见缝插绿”精神,挤人社会主义建设行列;70年代末,城市园林工作者总结教训,意识到要保护城市绿色生命,必须连片成团,提出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方针;80年代,我国老一代园林工作者,系统地总结建国30多年来,城市园林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北方以天津为代表提出大环境绿化,南方以上海为代表提出生态园林。1991年历史跨入第八个五年计划,上海市人民==便决定将“生态园林规划与实施”列入“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之一。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园林建设已迈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2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2.1以人为本体现博爱
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社会、经济、艺术、科技、政治等综合手段,来满足人在城市环境中的存在与发展需求。它使城市环境充分容纳人们的各种活动,而更重要的是使处于该环境中的人感受到人类的高度气质,在美好而愉快的生活中鼓励人们的博爱和进取精神。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任何空间环境设计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出对人的关怀,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创造出满足其各自需要的空间,如运动场地、交往空间、无障碍通道等。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也在随着发生变化,城市景观设计应适应变化的需求。
2.2尊重自然显露自然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等要素构成城市的宝贵景观资源,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创造。古代人们利用风水学说在城址选择,房屋建造,使人与自然达成“天人合一”的境界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参考榜样。今天在钢筋混凝土大楼林立的都市中积极组织和引入自然景观要素,不仅对达成城市生态平衡,维持城市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以其自然的柔性特征“软化”城市的硬体空间,为城市景观注入生气与活力
2.3保护资源节约资源
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砖瓦厂的废弃材料,砾石作为道路的基层或挡土墙的材料,或成为增加土壤中渗水性的添加剂,石材可以砌成挡土墙,旧铁路的铁轨作为路缘,所有这些废旧物在利用中都获得了新的表现,从而也保留了上百年的砖厂的生态的和视觉的特点。
3提高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生态景观园林是提高城市品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体现人类生活水平主要指标之一,是人与自然共存的实现,站在世界生态景观设计的前沿,为保护美化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是景观园林工的责任和目标。 作为同西方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是中华文化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中国园林体系代表了东方园林景观的最高造诣。现代生态景观园林是中国景观园林工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城市化步伐加快,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吸收共享科学技术进步条件下,创建的跨世纪城市景观园林理论,是制订城市发展规划,环境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建国以来,中国的城市景观园林建设与管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50年代是国民经济恢复阶段;60年代是我国经受三年自然灾害后,进入一个较快发展时期;70年代末,城市景观园林规划总结教训,意识到要保护城市绿色生命,必须连片成团,提出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方针;8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系统地总结建国30多年来,城市景观园林规划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北方以天津为代表提出大环境绿化,南方以上海为代表提出生态景观园林。1991年历史跨入第八个五年计划,上海市人民政府将“生态景观园林规划与实施”列入“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之一。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园林建设已迈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3.1提高小区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水平
提高生态园林绿化率,同时关注垂直绿化、遮阳、园林景观;在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中考虑降低噪声,以适当的绿化形成减噪设施;控制步行区的风效;讲求对原有小区绿化和数木的保护,以及原有自然地形的维护;主干道动态景线两侧推土植草,降低车道对住宅的噪声干扰,产生全新视觉形象,一步一景,予人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建筑物朝向尽量保证南北向,并利用自然的地形安排建筑物,避免了建筑物相互之间过多的干扰,达到最佳组合。
3.2采用节约能源的设计方案
绿色住宅注重实用保温材料与构造,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如在建筑物的内外表面采用高性能的保温材料,高效节能玻璃等新型节能建材,从而对建筑物起保温隔热作用,采用外墙遮阴和屋顶隔热措施,控制建筑队热量的吸收,与自然通风降温手段相配合,减少空调费用。
3.3选用环保绿色材料。
在建筑施工期间,选择较少污染和较少浪费资源的生产方式,更多的采用生态环保材料,绿色材料。在建材选择方面,减少使用热带硬木,用塑料、再生铝材作代用品,注意材料的耐久性,如用花岗石铺地,水磨石地砖,减少材料的维护与更新,选择可再生型材料,重复利用资源,选择当地材料,减少运输能耗。
3.4研制再生能源
研制如太阳能、风能的收集、储存装置和热接受装置。太阳能、风能是绿色能源,充分利用这些能源合适绿色环保的内容。
3.5建筑平面采用节能的设计,讲求自然通风与采光。
自然通风良好的建筑平面在夏季可取代空调的作用,注重自然采光,利用天然水资源和地形的隔热性来控制建筑的温度,在寒冷的气候中创造热汇,在炎热的气候中创造温度差以产生凉爽的空气流。
3.6充分利用太阳能
合理的规划空地及高大植被,以便利用太阳能和地形条件。采用集中太阳能热水系统,每户设计的热水装置与太阳能热水系统相连接。
3.7全面的节水设计
以“零排水”作为社区排水浇灌系统的目标。利用现有的山涧和低洼地带形成连通的水系,即时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生态的排水浇灌系统。雨季时存积雨水,供园区浇灌用,通过保护自然系统来恢复土壤和地下水的渗透、净化和储存功能。减少硬质铺装路面,尽量使用渗透性良好的铺装材料。采用生活污水处理后回用的方式,生活污水经过中水站处理,用于社区内的清洁,绿化,洗车等,从而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在地下水源的建设中采取严格的水源保护措施,不会对地下水造成任何威胁。
4结语
总之,生态园林绿化设计应当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绿地的建设者要根据小区总体规划,制定出一个比较周密完整的设计方案,它不仅应该符合总体规划所规定的功能要求,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方针,而且应该突出地方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从而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易.自然之韵——生态居住区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生态; 园林; 景观; 设计
Abstract: in today's urbanization level unceasing enhancem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destruction aggravate, population density big, people are eager to contact with nature, to enter nature. Want to consider in nature, species and economic factors and establish ecological landscape to meet people's entertainment, leisure and aesthetic need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cepts of landscape, analyzes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design concept and urban landscape design method of combining the.
Keywords: ecological; Garden;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是传统园林设计的延续,是兼顾美感和维持生态环境和谐的一种设计方式。应以保护自然能资源,维护自然资源的循环过程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合理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园林景观是人性化的设计,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适应自然景观,保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一、园林景观
1、园林景观特性
园林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观,艺术性和功能性兼而有之,对人类生理、心理的影响是有积极意义的。园林景观生态学在景观层面上来说,强调的是对人的作用,中国的古典园林侧重于意境的渲染,而西方的园林则偏重于美学视觉效果。
2、园林景观的生态特性
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于植物体内,这一过程是生物圈与太阳能发生联系的唯一环节,也是生物圈赖以生存的基础。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系统则是其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园林设计目的是为了创造人类理想的家园。无论是人工建造的园林,还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天然财富,都可以看成是一种生命的存在,能够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循环。
近年来,人类在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考虑园林这一生态特性。生态园林,是根据植物的共生、循环、竞争等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共同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
3、园林绿地景观
园林绿地景观是由形状、功能存在差异且相互作用的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是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如公园、花园、庭园、小游园等。廊道是指与两侧景观要素显著不同的线状或带状的景观要素,如道路绿化带,环城绿化带,防护林带,河、湖、渠流的绿化带等。廊道建设可使不同的区域浑然一体,增加区域连通性。只有在借助天然的地理位置和条件的基础上建设园林生态景观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生态规划设计理念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结合分析
1、生态设计的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具有科学、艺术和社会三个方面要素构成, 三者密不可分, 相辅相成。不同的景观设计师和景观作品对三个方面有不同的侧重, 因而指导思想和表现形式不尽相同, 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 设计就存在缺陷。如果从这点来理解, 生态设计思想作为景观设计中科学原则的重要部分, 应当贯穿设计过程的始终。在现今, 景观设计师的任务和责任已转变为帮助人类合理的进行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为人类创造户外活动空间, 所有的景观设计都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 生态设计应是景观设计中的一个普遍原则。在设计过程中, 不应当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 应将人看作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因子, 生态设计意味着人为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 遵循生命的规律, 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但是这个最小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 所以生态设计应当是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条件下朝这个方向的努力。
2、生态设计思想与园林景观设计的结合
作为生态景观设计, 不应单纯地把重点放在设计上面,也不能完全放在自然本身上面, 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结合”上面, 这其中包含着人类的合作和其他生物的伙伴关系的意思。作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 他寻求的不应是武断的硬性的设计, 而是去充分地利用自然提供的潜力, 当然这还必须要根据自然本身的限制条件来设计。例如, 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 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 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 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 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 并且保留当地传统的一些文化特点。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 这些原则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 但具体到每个设计, 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 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于这些原则, 都有可能被称作“生态设计”。充分利用场地上原有的建筑和设施, 赋予新的使用功能。高效率地用水, 减少水资源消耗是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一些景观设计项目, 能够通过雨水利用, 解决大部分的景观用水, 有的甚至能够完全自给自足, 从而实现对城市洁净水资源的零消耗。在这些设计中, 回收的雨水不仅用于水景的营造、绿地的灌溉, 还用作周边建筑的内部清洁。或者利用自然净化的机理设计各种人工湿地, 水的流动、水生植物的生长都与水质的净化相关联, 使景观被理性地融合于生态的原则之中。
3、人类与城市园林景观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
尽管从外在表象来看, 大多数的景观或多或少地体现了绿色, 但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的, 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形成和保持效果的景观, 并不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的。设计中应该多运用乡土植物, 尊重场地上的自然再生植被。自然有它的演变和更新的规律, 从生态的角度看, 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 更有生命力。一些设计师认识到这一点, 他们在设计中或者充分利用基址上原有的自然植被, 或者建立一个框架, 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 这也是发挥自然系统能动性的一种体现。从大的尺度来看, 一片森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 一片水域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 一片湿地作为一个湿地生态系统; 从小的尺度上看, 景观内的一个池塘、一小片树林、一条溪流同样可以被视为生态系统。在对某一尺度上的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所要考虑和实现的目标, 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使各个生态系统内部的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尽可能达到动态平衡, 同时与相邻生态系统保持有机的联系。任何尺度意义上的景观, 特别是城市景观系统, 与其关系最紧密的是人类自身。
人类的活动和影响自始至终全方位的贯穿于整个景观系统。无论是在时间和物质空间上, 还是在精神空间上, 均对不同尺度的景观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
生态园林强调植物的健康生长是发挥生态效益的前提, 主张运用植物相生厢克、生态原理营造园林植物群落,强调植物群落功能和景观的统一性, 从而形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植物群落, 最大程度地实现生物多样性。白塔山风景区的种植规划划分为古建园林景观区、生态保护林景观区、山体彩化色叶林景观区、风景林景观区四个植物特色分区。通过植物群落整体季相、小块面的节奏变化、色彩变化, 产生引人入胜的景观效果。在生态效益的基础上更要有较高的游赏价值。
园林设计, 作为一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 会涉及多种学科的知识, 而设计中引人生态理念, 也是园林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具体项目中, 需要园林设计师、生态学家、建筑师、规划师等的团结协作才能共同完成。我们应当重视生态系统空间关系的研究, 把握住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相结合这个核心, 促进协调发展, 还应当注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 为创造人类理想的家园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燕. 谈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园林文化内涵[J]. 知识经济, 2011,(20) .
[2] 丁一佳. 浅析景观植物配置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1,(10) .
[3] 唐剑卿. 浅析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J]. 科技资讯, 2012,(04) .
[4] 凌士义,户天顺,魏韵佳. 论园林设计对城市景观的影响[J]. 科技资讯, 2012,(03) .
关键词:生态规划;理念;园林;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园林设计, 作为一个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 会涉及多种学科的知识, 而设计中的生态理念, 也是园林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具体项目中, 需要园林设计师、生态学家、建筑师、规划师等的团结协作才能共同完成。我们应当重视生态系统空间关系的研究, 把握住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相结合这个核心, 促进协调发展, 还应当注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 为创造人类理想的家园而共同努力。
一、.园林景观的生态特性
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于植物体内,这一过程是生物圈与太阳能发生联系的唯一环节,也是生物圈赖以生存的基础。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系统则是其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园林设计目的是为了创造人类理想的家园。无论是人工建造的园林,还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天然财富,都可以看成是一种生命的存在,能够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循环。近年来,人类在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考虑园林这一生态特性。生态园林,是根据植物的共生、循环、竞争等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共同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
二、生态规划理念下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考虑地方性因素
设计应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根据场所的现有条件采取适宜的生态设计,首先要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或者居民的生活习惯,为设计者提供参考,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设计要考虑场所的自然过程,依据场所中得地形、水、风、土壤、植被等因素,将这些因素合理的搭配到场所的设计之中,保证景观的和谐发展。植物和建材的使用生态设计的重要方面,根据生物区域选择适宜的树种,尽量多的使用乡土树种,以减少管理和维护的成本。
2、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本
自然资源包括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为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保护和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尽可能的减少土地、水、生物等资源的使用,尽量提高其使用效率。不同的配置方式其资源的耗费量不同,例如在园林设计中用林地取代草坪,乡土树种取代外来品种,便可减少灌溉用水、化肥、除草剂等的使用。
三、生态规划理念下园林的景观设计策略
1、保留原有植被
尽可能保留场地的原有植被,这是小绿地建设中常常忽略的一个问题,保留原有植物,并非不加选择地将所有原有植物加以保留,而是要依据植物的生长状况、景观效果加以评价,当留则留。通常在城市中,经历了若干年的开发经营,几乎很难有原生的植物尤其是群落保留下来,比较常见的是次生群落及人工植被,由于这些植物与环境间长期共存,已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故而一般情况下应尽可能保留。
2、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保护人文古迹及老园林设计,主要是人工景观,在环境资源拼块和残存拼块的基础上引进新的拼块,长时间高强度的人为干扰,使残存景观逐渐消亡,进而形成以引进拼块为特色的人为干扰景观。这种景观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弱,它们的存在源于人类的大量引进拼块和努力维护,依赖于持续而有目的的经营管理,而老的自然景观尽管粗糙不堪却历经多少年月,有着自己的自然群落,更可以自我修复和自我生长,这种古代的园林景观应该保留,也必须保留,要遵循“互惠共生”原理,协调好植物之间的关系。
3、保护园林设计,提高全民文明素质
我们每到一处美景,总会或多或少发现“某某到此一处”的字样,或者有些情侣、游客的签名。可以看得出这些人对此处美景的眷恋和喜爱,殊不知这种破坏性的行为恰恰起了反作用,让本来天然而成,自然的景观大煞风景。因此,保护园林设计及提高全民文明素质是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事情,唯有提高每个人的自觉性,才能让这些古老的美丽的景观完整地存在下来。
4、 维持园林物种多样化,模拟自然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环境显著特征之一,是近年来生物学与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指的是“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3个层次上去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所有生物个体所包含的各种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既包括了同一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变异,也包括了同一种群内的基因差异。复杂的生存环境和多种生物起源是造成遗传多样性的主要原因。物种多样性是指多种多样的生物类型及种类,强调物种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代表着物种演化的空间范围和对特定环境的生态适应性,是进化机制最主要的产物。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生境类型、植物、动物、微生物群落等生物链及其环境等所组成。而物种被认为是最适合研究生物多样性的生命层次。城市园林景观的生态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生物的多样化,物种的多样化水平决定着本群落的动态特点和稳定水平。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中,各个物群对群落所在的环境和资源的利用不是直接的竞争,而是处于一种互补的状态,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系统的稳定性。同时,物群的完整和多样性可以使系统的脆弱性得到改善,降低物种受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程度。因此,维持生物的多样化是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应该尽量设置与地带性植被结构相近的生物群落。
5、 建立城市环境防护体系
在城市扩建的过程中,一些沿河或沿路的防护林带,往往因河岸整治、人造景观或道路拓宽而被毁掉。其他地区的防护林带也在无休止的开荒耕种或滥砍滥伐,以及农用地在转为城市开发用地的过程中被肆意切割或占用,使得原有防护林网的完整性及其防护功能受到严重损坏。在城市周围、城市功能分区的交界处形成较大规模的绿化隔离带,不仅能防风固沙、减轻污染、净化环境,而且有利于优化城市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6、协调植物间的相互关系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体内会向外释放次生代谢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会对周围的植物造成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促进其它植物的生长,也可能会抑制其生长。在生态设计中应遵循“互惠共生”原理,使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植物可以相互依存、共同获利。例如黑接骨木有利于云杉的生长;皂荚、白蜡与七里香之间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松树、云杉、山杨等都能互利共生。但胡桃与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却不宜种植在一起。这些都是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总之,现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演化过程中一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工作, 其工作的领域如此广阔, 前景如此美好。但是, 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所肩负的责任。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类自身, 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理解自然的演化过程, 那么景观规划设计就只能是用来装点门面而已。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创造我们共同的、美好的家园, 每个人都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影. 浅析城市园林设计的意义[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28)
景观生态格局分析是研究景观构成要素在生态环境中的变化规律的一种分析方法,其主要集中研究景观的空间异质性和生态学过程在相关尺度下的变化规律。对景观生态格局的构成进行分析是研究景观功能性和动态性的前提条件。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的直接目的在于深入分析景观结构的构成特征及空间配置关系,并用于指导人们进行生态景观的营造。“传统意义上,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有三种:基底(ma-trix)、缀块(patche)和廊道(corridor)”。在风景园林生态系统中基底(matrix)在整个园林的生态环境中起支配作用。在缀块相关方面人们常常着重研究缀块面积、缀块数量和缀块周长。廊道通常相互交错,交织成网络,同时廊道的类型具有多样性,其结构和功能类型也呈现多样化,与周围缀块或基底的相互作用发生更复杂的演化。景观结构单元的划分以观察尺度为参考线。基于不同的尺度,缀块、廊道和基底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例如,一条河流在城市整体尺度上是缀块,但是在整个生态景观单元中又算做基底,还有可能是某个较大尺度上廊道的一部分。在某一空间位置和时间上景观异质性具有不均匀性和不同的复杂度。具体来说是指缀块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上所占面积的百分比具有不均等和不同的复杂程度,可以形象地表述为景观构成单体的多样性。同样这种变化也明显依赖空间位置的改变,受景观的主要驱动力影响明显。通常在研究这些异质性指数时需要运用相关的数学方法,并需要实地调研获取相关信息。景观格局的异质性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上表现出不同的指数特征,在地理位置上越靠近的景观构成要素就越相似,景观特征的变化与空间地理位置的改变密切相关,这种规律与线性统计学方法要求取样的独立性和随机性完全不相符,单纯的线性统计学方法不适用于表述景观格局的特征指数。我们需要运用更适合于景观格局分析的空间统计学方法(如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来进行指数化分析统计。
二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的特点
基于“缀块、廊道、基质”这一生态景观学理论,可以将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细分为景观构成要素的空间形态的分析与景观构成要素的空间关系及其空间构型的分析。概括地说景观生态格局分析具有两个非常典型的特征。在进行景观生态格局分析时运用多维度的方法去研究景观格局主体,能较全面客观地反映景观格局的整体特征。伴随着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进步,采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同时异地及同地异时等大量的相关景观数据,并使用计算机处理这些客观的地理信息数据。将景观格局伴随时的变化情况与影响格局变化的驱动力相联系起来,然后探究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及机制,从而获取对景观格局更深入的了解。在实际操作中,通常包含一系列景观格局指数来分析某一地区(如青藏高原杜兰县),某一时间段(如1991~2001年)的景观格局变化情况。一般来说,人工景观主要受地区经济发展这一因素的驱动,同时适宜的气候及地理条件会促进这种格局的变化。而对于草地、湿地和林地等自然景观,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自然条件。对于不同的生态景观格局系统,我们需要对其相关的驱动力因子作具体剖析,研究不同景观的时空变异特点。这种多维度的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较准确地描述景观生态格局与生态过程的相互联系。同时还可以对格局变化驱动因子做定量分析,挖掘驱动因子与景观格局间的动态量化关系。在景观规划的实际应用中,通过影响驱动力来实现对景观格局布局的优化或预测某一驱动力影响下的景观格局未来可能发生的潜在变化。对能体现出景观的主体特征的重要局部地区(或样带)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主体生态格局的分析和解释变得更加容易。“城市景观生态学中常采用对主要局部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分析城市主要梯度上的景观特征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规律,进一步阐述城市化进程对城市景观格局产生的影响”。实际上这种方法不仅仅只用于城市景观的分析,它同时也适用于研究河流、湖泊、道路等景观格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分析其景观格局特征时同样具有应用价值。这种方法在风景园林的景观格局分析中也极具应用价值。但在实际研究中必须尊重一个前提条件:被选取的局部景观能够充分反映被研究的景观格局的显著特征。
三风景园林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的动态化研究
各种生态过程在一定尺度上的相互作用构成了风景园林的景观生态格局。对于风景园林生态格局进行分析的根本目的是研究在一定的尺度上格局与过程间的相关联系和作用关系。收集其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与景观格局相关的景观格局指数来表述其时空的变化规律,联系相关的生态过程,分析和阐述生态格局与过程在该尺度上的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进而全面科学地进行风景园林规划。在生态学过程中,每种类型的过程受到的影响因子各不相同,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特征。这要求我们不能选一个广泛反映景观格局特征的指数和一个特异的生态过程相关联在一起。对于特定的生态过程需要针对其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并选取影响该过程的主要驱动力因子,运用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的方法,计算其在某一生态过程的景观格局指数。“景观的空间异质性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变化的,生态过程也是如此。”在分析园林景观生态格局的动态变化过程在某一段时间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的时候,除了开展的水平和时间纬度的分析外,还需要考虑其它影响因子对景观格局的影响。这种垂直方向上的分析在景观生态格局分析中也非常重要,因此在进行风景园林的景观生态格局分析时也需要考虑垂直方向上的景观信息。多维度的分析生态格局,并研究垂直层面上相关要素的空间组合对景观格局特征的影响,能更科学全面地反映风景园林的景观生态格局主体特征。在进行风景园林的故居分析时需要重点关注格局与过程之间的作用关系,这种格局和过程与一般意义上的格局和过程明显不同。一般意义上景观格局是静态的,是某一时刻的包含具体内容的信息集合。恰如具体的某一时刻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类型图或依据遥感影像解析绘制的景观类型图,其特点是直观反映某一瞬间的信息特征,由此计算出来的各种景观格局指数只是反映了这一瞬间的格局信息。现实中生态过程是动态的、发展的、可延续性的,其在一段时间(30天、一个季度、几年或一个时间段)内发生显著变化。生硬地将计算得来的一个静态格局指数同一个呈动态变化的过程捆绑在一起,不具备实际操作的可能性,是不科学的。应将动态变化的属性赋予静态的景观生态格局单体,使之与生态过程科学的有机关联。
四景观生态格局分析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相关知识
生态园林景观规划优选九篇
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范文
生态园林景观规划汇总十篇
花海景观规划设计公司
园艺疗法疗养花园景观规划设计
【UAS】生态园林建设导向下上海植物园北区景观提升研究
红花减压提取工艺优选
“佛山鲜花同城配送”入选品牌强国优选工程成员单位
“绿”满椰城花似锦 生态园林谱新章
LA花之都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论坛大会圆满召开
网址: 生态园林景观规划优选九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6941.html
上一篇: 城市发展中的生态问题与生态规划 |
下一篇: 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