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承德发布
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围场”)日照充足,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肥沃疏松的土壤十分适合马铃薯生长,所以一直有着中国马铃薯之乡的美誉。
多年来,围场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实现了马铃薯全程科学机械化种植管理,并不断自主研发培育新品种,引进脱毒、种薯栽培等新技术,使围场的马铃薯品质优、名气大、产量高。
目前,围场马铃薯种植面积约70万亩,总产量近200万吨,总产值约35亿元,已经形成了以种薯繁育为支撑、以商品薯生产为主导、以马铃薯加工为延伸,集科研、生产、加工、贮藏、销售功能为一体的较完备的产业体系。
“金豆豆”鼓足村民腰包
一想起去年十月马铃薯丰收的景象,围场西龙头乡马铃薯种植户赵继存仍会笑得合不拢嘴。“以前种马铃薯只能填饱肚子,如今确是赚足了腰包,让我们村民也过上了好日子。”
赵继存种植马铃薯已经10多年了,十几年前,老赵种地,除去种田费用,勤苦一年,也就落个吃饭钱。“如今咱们乡大力推广良种良法,积极推广试验示范,着力提高种植技术,提高马铃薯产量。积极引进新品种种植,切实提高单产,根据市场需要和马铃薯种植结构调整的需要,结合土壤结构、气候特点,按照高产、优质、抗性品种总体要求,积极引导农户从马铃薯种植的‘产量’意识向‘效益’意识转变。”赵继存一边拿起一个大马铃薯一边高兴地对记者说。
赵继存种植了300亩马铃薯,亩产8000斤。老赵说:“马铃薯以前是咱们的‘救命薯’‘温饱薯’,如今变成了‘致富薯’。到今天,靠着马铃薯,咱们脱贫奔小康,马铃薯成了‘小康薯’!”
老赵告诉记者,几年前,他所在的“旅农园薯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140余万元建起存储能力达到3000吨的马铃薯存储库,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马铃薯可以随着行情卖个好价钱。合作社成了该村农民脱贫奔小康的“致富酵母”。
走进围场广发永乡大杖子村马铃薯育种扩繁项目基地,冷棚里一株株马铃薯种苗在阳光的照射下绿意盎然,大棚里一派忙碌的景象,广发永乡大杖子村7组村民陈秀红正在棚里给马铃薯种苗浇水,她告诉记者,从2021年4月份基地建成后就一直在这里工作。
广发永乡总投资1430万元,在大杖子村建设马铃薯组培车间1861.63平方米;分选车间300平方米;冷棚29个,共涉及广发永乡车道沟村、协力永村,牌楼乡牌楼村、碾子沟村、厂沟村5个村。
据广发永乡负责人介绍,5个项目村每年都会和收购公司签订框架合作协议,所得收益平均分配给5个项目村,项目村增加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通过资产二次分配的方式开展困难救助和发展村级公益事业,带动脱贫户实现了脱贫增收,同时每年带动就业人口100人次。
“金豆豆”经深加工“身价”大涨
虽然通过一系列政策保证了马铃薯的销路,但围场仍不满足,又把目光投向了利润更高的深加工产业。自主研发出的水晶粉条、土豆酥、奶酪土豆块等系列产品,让这些“金豆豆”的身价倍增。记者走进泓辉公司生产车间看到,半自动化生产线上,生产马铃薯淀粉、粉条所产生的残渣,正用于酿造白酒。
“在马铃薯变成淀粉到粉条的时候就已经翻了几倍,从粉条再变成白酒就翻了几十倍,深加工能让马铃薯的生产价值充分发挥到最大化。我们一条马铃薯粉条的白酒生产线有850吨年生产量。”承德泓辉双合淀粉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俊聪说。
落户在木兰皇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里的一家企业,年产马铃薯雪花全粉1万吨,订单供不应求。研发出的马铃薯面条、马铃薯馒头也即将走向市场。同一地点的另一家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生产马铃薯淀粉、粉条的龙头企业,如今又研究出新花样,从废弃的马铃薯薯汁里提取蛋白做大型牲畜饲料,让马铃薯身价倍增。
近几年,围场马铃薯种植面积约在70万亩左右,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5亿元左右,应用领域包括食品领域、化工领域、医药领域等。“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推进塞罕坝高寒地区马铃薯产业示范带建设。种薯产值突破两亿元,深加工能力突破40万吨。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守住农业基本盘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农产品链条,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张勇成说。
科技赋能让“金豆豆”提质增产
7月21日,走进围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去年开工建设的围场马铃薯研究院部分区域已经投入使用。“我们正根据功能分区进行局部调整,同步开展科研设备安装与调试。”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勇成说。
在马铃薯研究院南侧,微型薯繁育实验基地内,3.3万平方米的繁育网棚里绿意盎然。技术员正根据微型薯长势进行植保作业,确保秋季丰产丰收。
“这里的繁育网棚年产微型薯1100万粒,培育的新品种、研发的新技术还能转化推广,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马铃薯研究院院长陈啸天说。
围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种业振兴为突破,转变传统的马铃薯发展方式,催生新业态,开辟新赛道。
2022年,为进一步提升马铃薯科研、创新和服务功能,围场将原马铃薯研究所升级为马铃薯研究院,采取“政企研学农”发展模式,打造集品种研发、种薯繁育、技术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机构。
好种子才能长出好产品。马铃薯研究院科研人员立足围场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有针对性地自主研发3个更适合本地种植的品种,打造种质自主品牌。同时,针对马铃薯多年连作重茬危害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制定河北省地方标准《冀北一作区马铃薯与燕麦轮作技术操作规程》,加强土壤改良,改变地力条件,降低马铃薯病虫的危害。
“研究院还有一个重要特质就是共享。我们着力打造开放型科技创新平台,所有实验设备共享、实验成果共享,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应用。”陈啸天说,今年8月,中国马铃薯种子交易大会将在围场召开,届时,他们将同步组建专家委员会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吸引更多专家学者,集聚育种科研力量。
功能完备的马铃薯研究院,还发挥“筑巢引凤”作用。目前,全省马铃薯大数据平台落户围场,石家庄、张家口、唐山、秦皇岛等马铃薯产区的产业发展信息在此汇集,该平台具有专家互动、预警监测、在线处置等多种功能,实现大数据赋能马铃薯产业的新突破。
相关知识
种植马铃薯种薯生产的技术要求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看区域·西部篇丨这里的土地连着世界的“餐桌”——西北地区特色农产业发展观察
【聚焦花椒大会】小花椒大能量 “七十二变” 成为致富金蛋蛋
秦安县首茬马铃薯原原种试种成功
马铃薯研究室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农经杂志产业观察 培育特色优势 拉长西兰花高效产业链
泰州海陵:“新农人”变身“兴农人”, 乡村振兴之路“添景”又“添金”
界首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
亚盛薯业:科学育种做强种子“芯片”
北方春播马铃薯种植技术及病害防治
网址: “金豆豆”为致富添“薯”光——我市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微观察(马铃薯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70732.html
上一篇: 适合冬季的五种鲜花,为生活增添一 |
下一篇: 市政府下发《通知》 不误农时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