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清代书法为何迎来“篆隶中兴”

清代书法为何迎来“篆隶中兴”

8月3日,“高古苍浑——沈阳故宫博物院藏篆隶书法对联展”在沈阳故宫师善斋、协中斋开展。清代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篆书、隶书两种衰微的书体在清代再次兴盛,迎来“篆隶中兴”。

展览以展出书体分为“清代篆书”“清代隶书”两个单元,通过36件(套)书法作品展现“中兴期”的篆书、隶书以及清代碑学书法家“求质”“尚朴”的审美取向。

本次展出的书法作品不仅包含王澍、孙星衍、何绍基、吴廷琛等名家篆书对联作品,还包含伊秉绶、翁方纲、赵之谦、阮元等名家隶书对联作品。

清代,考据之风、金石学、碑碣学盛行,篆、隶两种书体随之升温,热度回升,出现了一批篆书、隶书书法大家,将篆、隶两种书体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阶段,清代也成为魏晋以来篆书、隶书发展的鼎盛期。

在展览第一单元,对清代篆书进行展示介绍。纵观清代篆书历史,其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是以王澍等为代表的“复古”阶段,中期是以邓石如等为代表的“变革”阶段,晚期则是以吴昌硕等为代表的“融彻”阶段。

本单元展出了清代篆书“复古”阶段代表书家王澍的作品“篆书七言联”,其句为:“蓬莱有雪识松性,碧落无云称鹤心。”署款“良常王澍”,钤印“王澍之印”白文印、“虚舟”朱文印、“恭寿老人”长方印。此作品结字匀称端庄,法度分明,笔力内凝,圆润婉转。

在展览第二单元展出了篆隶中兴先驱代表——伊秉绶的作品“隶书五言联”,集中展示了清代学术风气的转变对隶书复兴的促进作用。伊秉绶的隶书风格是在广泛吸取汉代砖瓦铭文、隶书碑刻等基础之上形成的。在精准领悟汉隶特征同时,伊秉绶准确把握汉碑敦厚古朴的艺术特点,加入个人理解,形成其“融颜入隶”的独特风格,舒缓平淡的同时不失大气雍容,与书法大家赵孟頫、董其昌书风形成鲜明对比。本单元展出其隶书五言联:“甘菊藏为枕,寒梅画作屏。”署款“书为碧堂一兄正之。伊秉绶。壬午得于吴门,癸未重装蘧庵记。”钤印“西湖长”白文方印、“伊秉绶印”朱文方印、“柘湖”朱文椭圆印、“留研草堂”朱文长方印、“何氏有元四家书楼之印”朱文方印。此作品隶书个性鲜明,圆韧波磔。章法亦具特色,立意古拙,直追秦汉。

清代隶书直追古法,取法魏晋铭碑、唐碑,并在此基础上向汉碑字体回归,在继承汉代隶书后又赋予新的精神。清中期,擅长隶书的名家人数众多,形成汉以后的一代高峰。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勇 图片:卢佳琦摄/沈阳故宫博物院提供)

原标题:《清代书法为何迎来“篆隶中兴”》

阅读原文

相关知识

当代江苏画坛花鸟画又一代表人物:花明的艺术世界
清代郑板桥兰花图欣赏
清代特色花坛五一摆到北陵
清代青花免费鉴定
树阵广场、花篱迷宫、多功能草坡……中兴绿地将提升成高品质社区公园
吴昌硕及其写意花卉鉴赏
迎来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这种花为何被称为“谷雨花”
吴昌硕及其写意花卉赏析
清代—插花艺术的衰微期
藏在王府博物馆的清代史

网址: 清代书法为何迎来“篆隶中兴”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7089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йĻڸʿĻ
下一篇: 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