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4月16日,农业农村部在安徽省阜阳市召开全国小麦赤霉病防控现场会,分析研判发生形势,安排部署防控行动。会议要求,各地迅速行动起来,坚决打好防控攻坚战,全力保障小麦生产安全。

那么小麦赤霉病的危害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措施都有哪些?

一、小麦赤霉病的危害症状

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可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以穗腐危害最大。湿度大时,病部均可见粉红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病穗上常呈现以红色为主基色的霉层,故称赤霉病。

1.苗腐。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的病菌侵染引起。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幼苗死亡。手拔病株易自腐烂处拉断,断口褐色,带有黏性的腐烂组织。

2.基腐。又称脚腐,从幼苗出土到成熟都可发生。初期茎基变褐软腐,以后凹缩,最后麦株枯萎死亡。

3.秆腐。初期在剑叶的叶鞘基部呈棕褐色,接着扩展到节部以后上面长出一层红霉,病株易被风吹断。

4.穗腐。发病初期,在颖売上或小穗基部出现小的水渍状淡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变成枯黄色,同时不断扩大蔓延到全粒或全小穗,甚至整穗发病。以后在颖壳的合缝处或小穗基部生出一种黏胶状的粉红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到后期高湿条件下,粉红色霉层处产生蓝黑色小粒(病菌子囊壳)。麦穗得病后,麦粒皱缩干瘪,严重时全穗枯腐。

当前是小麦赤霉病易感流行期,防治措施先学起来

二、小麦赤霉病的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寄主病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夏、越冬,也可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而越冬。翌年在这些病残体上形成的子囊是主要侵染源。子囊壳产生的子囊孢子可借气流、风雨传播,溅落在花器调萎的花药上萌发,先营腐生生活,然后侵染小穗,几天后产生大量粉红色层,经风雨传播引起再侵染。

三、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

防治策略应采取以推广抗病品种再侵染为主,辅之以减少菌源、栽培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目前,已经选育出了一批比较抗病的品种,并且在生产上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总的来说,其抗病性和丰产性还不够理想。

2.加强农业防治,消灭或减少菌源数量。

a.播种时要精选种子,减少种子带菌率。播种量不宜过大,以免造成植株群体过于密集和通风透光不良。

b.控制氮肥施用量,实行按需合理施肥,氮肥作追肥时不能太晚。

c.小麦扬花期应少灌水,不能大水漫灌,多雨地区要注意排水降湿。

d.采取必要措施消灭或减少初侵染菌源,小麦扬花前要尽可能处理完麦秸、玉米秸等植株残体;前一茬作物收获后应及时灭茬,促使植株残体腐烂,减少田间菌源数量。

e.小麦成熟后要及时收割,尽快脱粒晒干,减少霉垛和霉堆造成的损失。

3.药剂防治。

a.种子处理是防治芽腐和苗枯的有效措施。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100千克种子用药100~200克湿拌。

b.喷雾防治是防治穗腐的关键措施。各地应根据菌源情况和气象条件,适时作出病情预测预报,并及时进行喷药防治。防治穗腐的最适施药时期是小麦挑旗期至盛花期,施药应宁早勿晚。比较有效的药剂是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等内吸杀菌剂。每公顷用药450~600克,兑水喷雾。

相关知识

花椒溃疡病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杨树花叶病毒病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桃树蚜虫发病症状、发生规律、致病原因以及防治措施详解
南瓜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核桃根结线虫病的症状、病原、致病机理、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盆栽兰花褐锈病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止方法
花卉苗木锈病的发病规律
山茶花病虫害原色图谱以及病因、症状、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
史上最全樱桃病害大集合!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大全(附带图解)
了解叶霉病的发病原因、规律,基础的防治措施要牢记

网址: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8079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我国青杨叶锈病的研究概况和防治策
下一篇: 牵牛花白锈病的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