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策略

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策略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3种锈病(秆锈病、叶锈病和条锈病)中发生面积最广,对小麦生产最具毁灭性的气传叶部病害,引起植株叶片早衰,灌浆不良,籽粒秕瘦,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条锈病在全世界分布广泛,发生普遍,危害严重;在我国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云南等小麦产区均有发生,主要在西北、西南、黄淮等地的冬麦区流行危害,以及西北春麦区发生严重,一般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时可造成小麦绝收。

      一、危害症状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鞘、茎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可发生。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着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期染病,叶片初期形成褪绿条斑,后逐渐形成隆起的疱疹斑(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近椭圆形,鲜黄色,在叶片上沿叶脉纵向排列成整齐的虚线条状。后期表皮轻微破裂,散出鲜黄色粉末(夏孢子)。发病严重时,叶片表面布满夏孢子堆,病叶向叶背纵向卷曲,病叶的背面也能产生条状鲜黄色的夏孢子堆。小麦接近成熟时,在叶鞘和叶片背面形成短线条状较扁平的黑褐色冬孢子堆,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表皮不破裂。叶背受害症状比叶面显著。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为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柄锈菌属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是专性寄生菌。条锈病菌主要寄生于小麦,个别小种可侵染大麦、黑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该病菌有明显的致病性分化现象,全世界已鉴定出的条锈菌生理小种近100个,我国已发现32个生理小种,条锈菌生理小种很易产生变异,1950年已来出现过5次优势小种的改变。

      菌丝丝状,有分隔,生长在寄主细胞间隙中,用吸器吸取小麦细胞内养料,在病部产生孢子堆。夏孢子堆长椭圆形,裸露后呈粉状,橙黄色。夏孢子球形或卵形,单胞,淡黄色,大小(18~28)微米×(18~24)微米,表面有细刺,有6~12个散生发芽孔,排列不整齐。冬孢子堆多生于叶背,长期埋生于寄主表皮下,灰黑色。冬孢子棍棒形或梭形,大小(30~53)微米×(12~20)微米,双胞,褐色,下端色浅,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略溢缩,大小(36~68)微米×(12~20)微米,有中等长度的短柄。

      三、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环,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其侵染循环可分为冬麦和春麦上夏孢子越夏、冬麦秋播出土后侵染秋苗、以菌丝体在叶中或以夏孢子在孢子堆中越冬及春季侵染新叶流行4个环节。通常平原冬麦上的夏孢子在夏季麦收前,通过气流远程传播到高寒地区的自生麦苗和晚熟春麦等寄主上越夏,作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秋季,高寒地区越夏的夏孢子随气流远距离传播至平原冬麦区后,遇有适宜的温度(菌丝体和夏孢子的发育适温分别为13℃~16℃、9℃~11℃)条件,导致冬麦秋苗感染,秋苗发病开始多在冬小麦播后1个月左右。当旬均温度下降到2℃以下之后,病菌以菌丝体在麦叶组织内休眠越冬。翌年小麦返青后,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复苏扩展,当旬均温度上升到5℃以上时,开始显症产生夏孢子,持续20多天,夏孢子经气流传播到周围返青后的麦苗新叶上,若遇雨或结露,病害逐渐扩大侵染,就会造成春季病害流行,成为该病主要危害时期。

      四、发生条件

      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及危害,除与菌源、侵染力和致病力有关系外,还与品种抗性、气象因素、耕作制度、栽培管理水平等密切相关。

      1.菌源基数。菌源越夏或越冬积累量与小麦初期发病轻重密切关系,越冬菌源量大,当茬品种抗性差,距越夏菌源近,冬麦区播种早,一般秋苗发病较重,翌年发病就会严重,反之则轻。

      2.品种抗性。不同品种对小麦条锈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一般大面积种植具同一抗原的品种,由于病菌小种的改变,往往造成抗病性丧失易感病。

      3.温度。温度对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气温0℃~32℃利于病害发生,气温高于36℃,病菌经两天即失去活力。冬季温暖病菌越冬率高,返青拔节期遇高温多雨天气有利于条锈病春季流行。

      4.降雨。在越冬菌源数量大,且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前提下,春季降雨是小麦条锈病流行的重要条件。早春干旱无雨或降雨少,早期条锈病少。早春有雨,有利于越冬菌侵染新叶,并点片发生,但中后期干旱,条锈病发病轻。早春雨水绵绵,条锈病发生早、迅速蔓延大流行。返青拔节期和后期均干旱,条锈病发生极轻。4月底至5月中旬有雨,以后条锈病普遍发生,后期造成局部地区条锈病中轻度流行。

      5.耕作制度。耕作制度因素中,作物布局、种植顺序,以及作物熟制与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连作田菌源积累量多,邻作田抗病力弱易发病。

      6.栽培管理。栽培技术通过影响田间菌源量和创造有利于小麦生长的小气候及植株的抗病性而影响病害发生与流行。冬麦区播种过早、施用未充分腐熟的粪肥、株间通风透光差、禾本科杂草严重,或抗病力减弱的情况下易发病。南方地区雨后排水不良、湿气滞留的地块发病重。

      五、综合防治策略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工作,要贯彻落实“减少菌源为主,适期用药防治”的植保方针,尽量采取农业措施控制病害发生,对非施药不可的,应根据生产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小麦田使用农药的规定要求,选择对口农药进行防治。

      防治小麦条锈病,要坚持“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防治策略。小麦条锈病一旦发生,蔓延很快,如果防治不及时,就会快速扩散,影响防治效果。

      (一)有机小麦田条锈病的防治

      1.种子管理。引进小麦种子时,可轮换选用抗病品种。

      2.栽培管理。(1)麦区合理布局小麦品种,避免种植单一小麦品种,不单种具有垂直抗性的品种,应选种抗源类型不同的品种,减少病害的流行与蔓延。(2)合理轮作换茬,不与寄主作物轮作、邻作,提倡与葵花、大豆、油菜、花生、蚕豆、豌豆、马铃薯(土豆)、甘薯(地瓜)、南瓜、大葱、大蒜、甜菜、烟草等非寄主作物实行两年以上轮作,消除或降低土壤中残留的病原菌,减少菌源。(3)施足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合理施用氮、磷、钾肥,促使小麦生长健壮,增强小麦抗病力。(4)根据当地生态条件类型及条锈病的发生规律,在秋苗易发生锈病的地块,适当晚播(常推迟播种5~7天),可显著减轻秋苗的发病,减少越冬菌源。(5)合理密植,可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晋、冀、鲁、豫、陕、甘等秋播冬麦区每667平方米小麦保苗密度一般在12万~25万株。(6)合理灌排,北方干旱区及发病重的麦田后期需及时灌水,减轻产量损失。南方多雨地区雨后清沟排水,防止湿气滞留,避免积水诱发病害。(7)及时清除狗尾草(谷莠子)、毒麦、节节麦、稗草、虎尾草、小蘖等禾本科杂草和自生麦苗,控制越夏菌源,减轻病害传播、蔓延。(8)适时追肥,避免过多、过迟施用氮肥,防止小麦贪青晚熟,加重受害。(9)条锈病发生重的地块,在小麦收获后彻底烧毁病残体,随后深翻26厘米以上,减少田间菌源量。

相关知识

小麦七大病害发生新特点及综合防治策略
全国小麦病虫害发生防治概况及对策思考
全国小麦病虫害发生防治概况及对策分析 实现小麦病虫可持续治理
小麦条锈病正在肆虐,全国农技中心紧急通知加强防控!
权威预测:今年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面积8.4亿亩次,中等偏重发生
小麦冬季病虫害有哪些?小麦冬季病虫害防治技术
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策略
2019年小麦重大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控技术方案
关中主要小麦品种抗条锈病鉴定及抗病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策略

网址: 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策略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80797.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什么是锈病,植物锈病如何防治
下一篇: 花生锈病的防治方法 —【发财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