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贵州新农村:人居环境在改善 由内而外透着美

贵州新农村:人居环境在改善 由内而外透着美

官仓洁净的街道。娄伦权 摄

人民网贵阳4月5日电(孙远桃)对贵州省桐梓县官仓镇三合村村民曹先佐来说,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早晨起来扫扫地、浇浇花,然后坐在门前的灯台树下看看书、下下棋,用心感受眼前的鸟语花香。

曹先佐今年63岁,在他家门前,是一个20多平方米的院子,种着桂花、桃花、月季等植物,茂盛的蔷薇把围墙包裹得严严实实,自成一片清凉世界。“现在的农村,吃的是原生态,住的是小楼房,到处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生活比城市还惬意。”曹先佐说。

在贵州的农村,越来越多的人和曹先佐有同样的共鸣。近年来,贵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统筹指导、分类推进,展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如今的农村,垃圾乱飞、污水横流的场景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有文化、有故事、有风景、有特色的美丽新农村。

青山绿水间 庭院变花园

山上有水果,地下种蔬菜,房前桃李花开,屋后竹林成排……走进桐梓县官仓镇红旗村,整洁干净的路面、粉饰一新的墙体、高低有序的绿植,还有三五聚集欢笑的村民,勾勒出黔北美丽乡村的勃勃生机。

“以前的官仓,可不是这样。”官仓镇党委书记娄立峰说,“仙山俯看太平场,街前市口乱建房,无论大街和小巷,垃圾遍地尘土扬,空中全是蜘蛛网,臭气冲天老鼠狂”是四年期官仓人居环境的真实写照,不仅严重影响了区域居民的正常生活,也让外来避暑的游客望而却步。

要发展必须改变。2015年,官仓镇以《国家卫生乡镇标准》9大项、52小项指标,全面、立体、强势推进创卫工作,通过众人协力齐动手,改厨改厕,清洁家园环境,硬化乡村道路,安装路灯、垃圾箱,搞好绿化,并建立了长效机制,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2016年,官仓镇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镇,并在2018年巩固国家级卫生镇暗访检查中名列全省第一。

环境美了,官仓的蝶变也由此开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乡村旅游,官仓倾力打造“青山绿水公园、花繁果硕田园、幸福和谐家园、健康长寿乐园”四张名片,把“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家园变花园,人在花园里,家在公园中”变成现实。

“家乡的环境好了,我们回乡发展也更有信息和干劲。”开阳县禾丰乡码头寨村民陈家祥说。禾丰乡坐落于群山之间,栖于青龙河畔,田间阡陌自成天然方块,每一季都有独特风景。2007年,一直在外务工的陈家祥凭借一手好厨艺,回乡办起农家乐。

游客纷至沓来,尴尬也随着将至。“那时候家里只有一层低矮的瓦房,厨房烧的是柴火,厕所用的是旱厕,客人上个厕所出来一身臭味,再也不会来第二次。”为了让“屋内的配置”和“屋外的风景”相匹配,留住往来游客,2008年以来,陈家祥利用开阳县打造美丽乡村的契机,对自己的房屋进行三次升级改造。

土瓦房变成小洋楼,烟火缭绕的厨房变得整洁明亮,人畜混用的旱厕改成带洗手池的水冲式厕所,同时村里还安排了专门的街道保洁……12年的时间里,陈家祥家变了样,禾丰乡也变了样,过去普通的小山村变成集田园风光、峡谷风光、民族风情、民间文化于一体的“十里画廊”景区,“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成为游客畅游禾丰的最美体验。

官仓镇和禾丰乡的“蜕变”,只是贵州农村变化的一个缩影。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宋辉介绍,近年来,贵州以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整合各类资源,分类分层次全面铺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农村厕所革命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村庄规划实现全覆盖,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稳步推进,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提升。

种养相结合 粪污变资源

虽然出生在农村,但代德主过去从没有想过,自己会每天和牲畜粪便打交道。

“以前说起猪粪牛粪大家都觉得臭,现在这些粪在我们这里变得可"香"嘞。”看着100亩正在茁壮成长的软枣猕猴桃,代德主内心满满的喜悦和希望。

代德主今年39岁,自小在桐梓县官仓镇公平村长大。过去家乡交通闭塞,发展落后,中专毕业后便选择外出务工。随着贵州村村通和组组通的实现,当地交通瓶颈彻底破除,气候舒适、土地肥沃、离县城近等系列发展优势日益凸显。

2018年4月,在外务工10多年的代德主选择回乡发展,并以“合作社+农户”和“三变”改革模式种植软枣猕猴桃,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此后,经常在村里“转悠”的他发现,饲养牲畜的村民都喜欢把牲畜粪便堆在房前屋后,天气一热,臭气熏天,一下大雨,污水横流,不仅破坏环境,还容易传染疾病。

面对这一“麻烦”,代德主却看到了商机。为了利用好这些牲畜粪便,代德主专程到省城请教有机肥专家,通过专家指导,代德主以每吨80元的价格对村里的牲畜粪便进行回收,制作有机肥。“合作社目前一共回收了600吨牲畜粪便,如果种植规模加大,收购的量也会更多,回收范围预计将辐射周边所有村寨。”在桐梓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体强看来,用回收的畜牧粪便制成的有机肥,不仅比外购的便宜一半,对改良土壤、培肥效果还更好,同时还为村民增加了一份“额外”收入,一举多得。

从“卖牛肉”转向“卖牛粪”,在贵州省松桃县盘石镇桃谷坪村,当地的人居环境也因为畜禽粪便的有效利用变得越来越美。

作为一家以发展畜牧业为主的企业,落户谷坪村的贵州梵净山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梵净高科公司)每年牛的存栏量在1000头以上,从2016年开始,梵净高科公司开始改变公司的发展策略,通过快速腐熟及无害化处理技术对畜牧粪便进行有机肥深加工。

“粪便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用好了照样可以变成宝贝。”梵净高科公司总经理王晓彤说,2017年,公司生产的3000吨有机肥和4000吨水溶肥料全部销售一空,实现有机肥销售收入820万元,生态效益渐显。

种养结合,变废为宝,这样的案例在贵州随处可见。通过积极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推广绿色发展模式。目前,贵州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64%,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6%,村民们美了村寨更富了口袋。

改变旧观念 百姓乐开颜

“要打造好一个村庄不难,难的是改变村民们长期形成的一些不良的习惯。”娄立峰说,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不仅仅是打扫卫生,而是要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只有这样,乡村的山才会长青、水才会长绿、天才会更蓝。

说给群众听,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为了扭转群众不良的生活习惯,官仓镇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抓两头、带中间”,不仅成立了老促会、义务巡逻队、少先队等卫生监督队伍,还对村、部门、村民组、农户实行月度卫生评比,并分别给予黄牌警示和流动红旗鼓励。

同时,通过“重法治 ·感党恩·淳民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运用“八九不离十”群众工作法,要求镇班子成员每年召开群众会80场以上、让所挂村90%以上的群众认识、走访所挂村农户达100%,宣传动员群众,提高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以前需要我们上门督促群众打扫卫生,现在大家会自觉维护村里的环境。”三合村党支部书记翁明忠说,自官仓镇实行卫生月度考核以来,三合村没有被贴过一次黄牌,村民充分认识到整洁的乡村环境给自己带来的尊严感和旅游发展红利。如今,大家比卫生、比整洁、比发展,如果遇到破坏乡村环境的事情发生,无论谁看到都会上前阻止。

人能改造环境,环境也能改变人,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在开阳县的穿洞村,人居环境整治除了日常评比,村规明约则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从2013年至今,我们的村规民约已历经4次修改,每一次村庄清洁都是重点内容。”村委会主任李志军告诉记者,通过村民共同表决形成的村规民约,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也成为治理村庄最大的“法宝”。

“群众的荷包鼓了,对环境卫生的要求自然会提高。”从过去的“问题村庄”到如今的富美村庄,修文县谷堡镇折溪村村支书惠玉华深有感触。惠玉华说,过去的折溪,产业落后,交通不便,农户一年忙到头仅能维持温饱,哪有有功夫讲究卫生。近年来,折溪村通过大力发展金秋梨和猕猴桃产业,人均收入超过两万元,家家户户住上小洋楼,日子也越过越洋气。

“要让乡村真正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要从一点一滴出发,不断激发村民维护好、建设好美丽家园的积极性,让村庄整洁的观念入脑入心。”贵州省相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贵州将会继续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十百千”示范工程为抓手,两年内重点打造10个示范县、100个示范乡镇和1000个示范村,从而实现农村外在美、内在美、持续美的和谐统一。

官仓美丽乡村一角。

人民网贵阳4月5日电(孙远桃)对贵州省桐梓县官仓镇三合村村民曹先佐来说,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早晨起来扫扫地、浇浇花,然后坐在门前的灯台树下看看书、下下棋,用心感受眼前的鸟语花香。

曹先佐今年63岁,在他家门前,是一个20多平方米的院子,种着桂花、桃花、月季等植物,茂盛的蔷薇把围墙包裹得严严实实,自成一片清凉世界。“现在的农村,吃的是原生态,住的是小楼房,到处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生活比城市还惬意。”曹先佐说。

在贵州的农村,越来越多的人和曹先佐有同样的共鸣。近年来,贵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统筹指导、分类推进,展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如今的农村,垃圾乱飞、污水横流的场景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有文化、有故事、有风景、有特色的美丽新农村。

青山绿水间 庭院变花园

山上有水果,地下种蔬菜,房前桃李花开,屋后竹林成排……走进桐梓县官仓镇红旗村,整洁干净的路面、粉饰一新的墙体、高低有序的绿植,还有三五聚集欢笑的村民,勾勒出黔北美丽乡村的勃勃生机。

“以前的官仓,可不是这样。”官仓镇党委书记娄立峰说,“仙山俯看太平场,街前市口乱建房,无论大街和小巷,垃圾遍地尘土扬,空中全是蜘蛛网,臭气冲天老鼠狂”是四年期官仓人居环境的真实写照,不仅严重影响了区域居民的正常生活,也让外来避暑的游客望而却步。

要发展必须改变。2015年,官仓镇以《国家卫生乡镇标准》9大项、52小项指标,全面、立体、强势推进创卫工作,通过众人协力齐动手,改厨改厕,清洁家园环境,硬化乡村道路,安装路灯、垃圾箱,搞好绿化,并建立了长效机制,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2016年,官仓镇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镇,并在2018年巩固国家级卫生镇暗访检查中名列全省第一。

环境美了,官仓的蝶变也由此开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乡村旅游,官仓倾力打造“青山绿水公园、花繁果硕田园、幸福和谐家园、健康长寿乐园”四张名片,把“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家园变花园,人在花园里,家在公园中”变成现实。

“家乡的环境好了,我们回乡发展也更有信息和干劲。”开阳县禾丰乡码头寨村民陈家祥说。禾丰乡坐落于群山之间,栖于青龙河畔,田间阡陌自成天然方块,每一季都有独特风景。2007年,一直在外务工的陈家祥凭借一手好厨艺,回乡办起农家乐。

游客纷至沓来,尴尬也随着将至。“那时候家里只有一层低矮的瓦房,厨房烧的是柴火,厕所用的是旱厕,客人上个厕所出来一身臭味,再也不会来第二次。”为了让“屋内的配置”和“屋外的风景”相匹配,留住往来游客,2008年以来,陈家祥利用开阳县打造美丽乡村的契机,对自己的房屋进行三次升级改造。

土瓦房变成小洋楼,烟火缭绕的厨房变得整洁明亮,人畜混用的旱厕改成带洗手池的水冲式厕所,同时村里还安排了专门的街道保洁……12年的时间里,陈家祥家变了样,禾丰乡也变了样,过去普通的小山村变成集田园风光、峡谷风光、民族风情、民间文化于一体的“十里画廊”景区,“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成为游客畅游禾丰的最美体验。

官仓镇和禾丰乡的“蜕变”,只是贵州农村变化的一个缩影。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宋辉介绍,近年来,贵州以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整合各类资源,分类分层次全面铺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农村厕所革命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村庄规划实现全覆盖,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稳步推进,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提升。

种养相结合 粪污变资源

虽然出生在农村,但代德主过去从没有想过,自己会每天和牲畜粪便打交道。

“以前说起猪粪牛粪大家都觉得臭,现在这些粪在我们这里变得可"香"嘞。”看着100亩正在茁壮成长的软枣猕猴桃,代德主内心满满的喜悦和希望。

代德主今年39岁,自小在桐梓县官仓镇公平村长大。过去家乡交通闭塞,发展落后,中专毕业后便选择外出务工。随着贵州村村通和组组通的实现,当地交通瓶颈彻底破除,气候舒适、土地肥沃、离县城近等系列发展优势日益凸显。

2018年4月,在外务工10多年的代德主选择回乡发展,并以“合作社+农户”和“三变”改革模式种植软枣猕猴桃,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此后,经常在村里“转悠”的他发现,饲养牲畜的村民都喜欢把牲畜粪便堆在房前屋后,天气一热,臭气熏天,一下大雨,污水横流,不仅破坏环境,还容易传染疾病。

面对这一“麻烦”,代德主却看到了商机。为了利用好这些牲畜粪便,代德主专程到省城请教有机肥专家,通过专家指导,代德主以每吨80元的价格对村里的牲畜粪便进行回收,制作有机肥。“合作社目前一共回收了600吨牲畜粪便,如果种植规模加大,收购的量也会更多,回收范围预计将辐射周边所有村寨。”在桐梓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体强看来,用回收的畜牧粪便制成的有机肥,不仅比外购的便宜一半,对改良土壤、培肥效果还更好,同时还为村民增加了一份“额外”收入,一举多得。

从“卖牛肉”转向“卖牛粪”,在贵州省松桃县盘石镇桃谷坪村,当地的人居环境也因为畜禽粪便的有效利用变得越来越美。

作为一家以发展畜牧业为主的企业,落户谷坪村的贵州梵净山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梵净高科公司)每年牛的存栏量在1000头以上,从2016年开始,梵净高科公司开始改变公司的发展策略,通过快速腐熟及无害化处理技术对畜牧粪便进行有机肥深加工。

“粪便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用好了照样可以变成宝贝。”梵净高科公司总经理王晓彤说,2017年,公司生产的3000吨有机肥和4000吨水溶肥料全部销售一空,实现有机肥销售收入820万元,生态效益渐显。

种养结合,变废为宝,这样的案例在贵州随处可见。通过积极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推广绿色发展模式。目前,贵州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64%,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6%,村民们美了村寨更富了口袋。

改变旧观念 百姓乐开颜

“要打造好一个村庄不难,难的是改变村民们长期形成的一些不良的习惯。”娄立峰说,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不仅仅是打扫卫生,而是要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只有这样,乡村的山才会长青、水才会长绿、天才会更蓝。

说给群众听,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为了扭转群众不良的生活习惯,官仓镇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抓两头、带中间”,不仅成立了老促会、义务巡逻队、少先队等卫生监督队伍,还对村、部门、村民组、农户实行月度卫生评比,并分别给予黄牌警示和流动红旗鼓励。

同时,通过“重法治 ·感党恩·淳民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运用“八九不离十”群众工作法,要求镇班子成员每年召开群众会80场以上、让所挂村90%以上的群众认识、走访所挂村农户达100%,宣传动员群众,提高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以前需要我们上门督促群众打扫卫生,现在大家会自觉维护村里的环境。”三合村党支部书记翁明忠说,自官仓镇实行卫生月度考核以来,三合村没有被贴过一次黄牌,村民充分认识到整洁的乡村环境给自己带来的尊严感和旅游发展红利。如今,大家比卫生、比整洁、比发展,如果遇到破坏乡村环境的事情发生,无论谁看到都会上前阻止。

人能改造环境,环境也能改变人,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在开阳县的穿洞村,人居环境整治除了日常评比,村规明约则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从2013年至今,我们的村规民约已历经4次修改,每一次村庄清洁都是重点内容。”村委会主任李志军告诉记者,通过村民共同表决形成的村规民约,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也成为治理村庄最大的“法宝”。

“群众的荷包鼓了,对环境卫生的要求自然会提高。”从过去的“问题村庄”到如今的富美村庄,修文县谷堡镇折溪村村支书惠玉华深有感触。惠玉华说,过去的折溪,产业落后,交通不便,农户一年忙到头仅能维持温饱,哪有有功夫讲究卫生。近年来,折溪村通过大力发展金秋梨和猕猴桃产业,人均收入超过两万元,家家户户住上小洋楼,日子也越过越洋气。

“要让乡村真正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要从一点一滴出发,不断激发村民维护好、建设好美丽家园的积极性,让村庄整洁的观念入脑入心。”贵州省相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贵州将会继续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十百千”示范工程为抓手,两年内重点打造10个示范县、100个示范乡镇和1000个示范村,从而实现农村外在美、内在美、持续美的和谐统一。

官仓新农村。王印 摄

人民网贵阳4月5日电(孙远桃)对贵州省桐梓县官仓镇三合村村民曹先佐来说,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早晨起来扫扫地、浇浇花,然后坐在门前的灯台树下看看书、下下棋,用心感受眼前的鸟语花香。

曹先佐今年63岁,在他家门前,是一个20多平方米的院子,种着桂花、桃花、月季等植物,茂盛的蔷薇把围墙包裹得严严实实,自成一片清凉世界。“现在的农村,吃的是原生态,住的是小楼房,到处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生活比城市还惬意。”曹先佐说。

在贵州的农村,越来越多的人和曹先佐有同样的共鸣。近年来,贵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统筹指导、分类推进,展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如今的农村,垃圾乱飞、污水横流的场景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有文化、有故事、有风景、有特色的美丽新农村。

青山绿水间 庭院变花园

山上有水果,地下种蔬菜,房前桃李花开,屋后竹林成排……走进桐梓县官仓镇红旗村,整洁干净的路面、粉饰一新的墙体、高低有序的绿植,还有三五聚集欢笑的村民,勾勒出黔北美丽乡村的勃勃生机。

“以前的官仓,可不是这样。”官仓镇党委书记娄立峰说,“仙山俯看太平场,街前市口乱建房,无论大街和小巷,垃圾遍地尘土扬,空中全是蜘蛛网,臭气冲天老鼠狂”是四年期官仓人居环境的真实写照,不仅严重影响了区域居民的正常生活,也让外来避暑的游客望而却步。

要发展必须改变。2015年,官仓镇以《国家卫生乡镇标准》9大项、52小项指标,全面、立体、强势推进创卫工作,通过众人协力齐动手,改厨改厕,清洁家园环境,硬化乡村道路,安装路灯、垃圾箱,搞好绿化,并建立了长效机制,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2016年,官仓镇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镇,并在2018年巩固国家级卫生镇暗访检查中名列全省第一。

环境美了,官仓的蝶变也由此开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乡村旅游,官仓倾力打造“青山绿水公园、花繁果硕田园、幸福和谐家园、健康长寿乐园”四张名片,把“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家园变花园,人在花园里,家在公园中”变成现实。

“家乡的环境好了,我们回乡发展也更有信息和干劲。”开阳县禾丰乡码头寨村民陈家祥说。禾丰乡坐落于群山之间,栖于青龙河畔,田间阡陌自成天然方块,每一季都有独特风景。2007年,一直在外务工的陈家祥凭借一手好厨艺,回乡办起农家乐。

游客纷至沓来,尴尬也随着将至。“那时候家里只有一层低矮的瓦房,厨房烧的是柴火,厕所用的是旱厕,客人上个厕所出来一身臭味,再也不会来第二次。”为了让“屋内的配置”和“屋外的风景”相匹配,留住往来游客,2008年以来,陈家祥利用开阳县打造美丽乡村的契机,对自己的房屋进行三次升级改造。

土瓦房变成小洋楼,烟火缭绕的厨房变得整洁明亮,人畜混用的旱厕改成带洗手池的水冲式厕所,同时村里还安排了专门的街道保洁……12年的时间里,陈家祥家变了样,禾丰乡也变了样,过去普通的小山村变成集田园风光、峡谷风光、民族风情、民间文化于一体的“十里画廊”景区,“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成为游客畅游禾丰的最美体验。

官仓镇和禾丰乡的“蜕变”,只是贵州农村变化的一个缩影。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宋辉介绍,近年来,贵州以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整合各类资源,分类分层次全面铺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农村厕所革命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村庄规划实现全覆盖,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稳步推进,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提升。

种养相结合 粪污变资源

虽然出生在农村,但代德主过去从没有想过,自己会每天和牲畜粪便打交道。

“以前说起猪粪牛粪大家都觉得臭,现在这些粪在我们这里变得可"香"嘞。”看着100亩正在茁壮成长的软枣猕猴桃,代德主内心满满的喜悦和希望。

代德主今年39岁,自小在桐梓县官仓镇公平村长大。过去家乡交通闭塞,发展落后,中专毕业后便选择外出务工。随着贵州村村通和组组通的实现,当地交通瓶颈彻底破除,气候舒适、土地肥沃、离县城近等系列发展优势日益凸显。

2018年4月,在外务工10多年的代德主选择回乡发展,并以“合作社+农户”和“三变”改革模式种植软枣猕猴桃,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此后,经常在村里“转悠”的他发现,饲养牲畜的村民都喜欢把牲畜粪便堆在房前屋后,天气一热,臭气熏天,一下大雨,污水横流,不仅破坏环境,还容易传染疾病。

面对这一“麻烦”,代德主却看到了商机。为了利用好这些牲畜粪便,代德主专程到省城请教有机肥专家,通过专家指导,代德主以每吨80元的价格对村里的牲畜粪便进行回收,制作有机肥。“合作社目前一共回收了600吨牲畜粪便,如果种植规模加大,收购的量也会更多,回收范围预计将辐射周边所有村寨。”在桐梓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体强看来,用回收的畜牧粪便制成的有机肥,不仅比外购的便宜一半,对改良土壤、培肥效果还更好,同时还为村民增加了一份“额外”收入,一举多得。

从“卖牛肉”转向“卖牛粪”,在贵州省松桃县盘石镇桃谷坪村,当地的人居环境也因为畜禽粪便的有效利用变得越来越美。

作为一家以发展畜牧业为主的企业,落户谷坪村的贵州梵净山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梵净高科公司)每年牛的存栏量在1000头以上,从2016年开始,梵净高科公司开始改变公司的发展策略,通过快速腐熟及无害化处理技术对畜牧粪便进行有机肥深加工。

“粪便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用好了照样可以变成宝贝。”梵净高科公司总经理王晓彤说,2017年,公司生产的3000吨有机肥和4000吨水溶肥料全部销售一空,实现有机肥销售收入820万元,生态效益渐显。

种养结合,变废为宝,这样的案例在贵州随处可见。通过积极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推广绿色发展模式。目前,贵州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64%,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6%,村民们美了村寨更富了口袋。

改变旧观念 百姓乐开颜

“要打造好一个村庄不难,难的是改变村民们长期形成的一些不良的习惯。”娄立峰说,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不仅仅是打扫卫生,而是要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只有这样,乡村的山才会长青、水才会长绿、天才会更蓝。

说给群众听,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为了扭转群众不良的生活习惯,官仓镇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抓两头、带中间”,不仅成立了老促会、义务巡逻队、少先队等卫生监督队伍,还对村、部门、村民组、农户实行月度卫生评比,并分别给予黄牌警示和流动红旗鼓励。

同时,通过“重法治 ·感党恩·淳民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运用“八九不离十”群众工作法,要求镇班子成员每年召开群众会80场以上、让所挂村90%以上的群众认识、走访所挂村农户达100%,宣传动员群众,提高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以前需要我们上门督促群众打扫卫生,现在大家会自觉维护村里的环境。”三合村党支部书记翁明忠说,自官仓镇实行卫生月度考核以来,三合村没有被贴过一次黄牌,村民充分认识到整洁的乡村环境给自己带来的尊严感和旅游发展红利。如今,大家比卫生、比整洁、比发展,如果遇到破坏乡村环境的事情发生,无论谁看到都会上前阻止。

人能改造环境,环境也能改变人,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在开阳县的穿洞村,人居环境整治除了日常评比,村规明约则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从2013年至今,我们的村规民约已历经4次修改,每一次村庄清洁都是重点内容。”村委会主任李志军告诉记者,通过村民共同表决形成的村规民约,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也成为治理村庄最大的“法宝”。

“群众的荷包鼓了,对环境卫生的要求自然会提高。”从过去的“问题村庄”到如今的富美村庄,修文县谷堡镇折溪村村支书惠玉华深有感触。惠玉华说,过去的折溪,产业落后,交通不便,农户一年忙到头仅能维持温饱,哪有有功夫讲究卫生。近年来,折溪村通过大力发展金秋梨和猕猴桃产业,人均收入超过两万元,家家户户住上小洋楼,日子也越过越洋气。

“要让乡村真正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要从一点一滴出发,不断激发村民维护好、建设好美丽家园的积极性,让村庄整洁的观念入脑入心。”贵州省相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贵州将会继续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十百千”示范工程为抓手,两年内重点打造10个示范县、100个示范乡镇和1000个示范村,从而实现农村外在美、内在美、持续美的和谐统一。

开阳县穿洞村民居。

人民网贵阳4月5日电(孙远桃)对贵州省桐梓县官仓镇三合村村民曹先佐来说,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早晨起来扫扫地、浇浇花,然后坐在门前的灯台树下看看书、下下棋,用心感受眼前的鸟语花香。

曹先佐今年63岁,在他家门前,是一个20多平方米的院子,种着桂花、桃花、月季等植物,茂盛的蔷薇把围墙包裹得严严实实,自成一片清凉世界。“现在的农村,吃的是原生态,住的是小楼房,到处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生活比城市还惬意。”曹先佐说。

在贵州的农村,越来越多的人和曹先佐有同样的共鸣。近年来,贵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统筹指导、分类推进,展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如今的农村,垃圾乱飞、污水横流的场景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有文化、有故事、有风景、有特色的美丽新农村。

青山绿水间 庭院变花园

山上有水果,地下种蔬菜,房前桃李花开,屋后竹林成排……走进桐梓县官仓镇红旗村,整洁干净的路面、粉饰一新的墙体、高低有序的绿植,还有三五聚集欢笑的村民,勾勒出黔北美丽乡村的勃勃生机。

“以前的官仓,可不是这样。”官仓镇党委书记娄立峰说,“仙山俯看太平场,街前市口乱建房,无论大街和小巷,垃圾遍地尘土扬,空中全是蜘蛛网,臭气冲天老鼠狂”是四年期官仓人居环境的真实写照,不仅严重影响了区域居民的正常生活,也让外来避暑的游客望而却步。

要发展必须改变。2015年,官仓镇以《国家卫生乡镇标准》9大项、52小项指标,全面、立体、强势推进创卫工作,通过众人协力齐动手,改厨改厕,清洁家园环境,硬化乡村道路,安装路灯、垃圾箱,搞好绿化,并建立了长效机制,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2016年,官仓镇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镇,并在2018年巩固国家级卫生镇暗访检查中名列全省第一。

环境美了,官仓的蝶变也由此开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乡村旅游,官仓倾力打造“青山绿水公园、花繁果硕田园、幸福和谐家园、健康长寿乐园”四张名片,把“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家园变花园,人在花园里,家在公园中”变成现实。

“家乡的环境好了,我们回乡发展也更有信息和干劲。”开阳县禾丰乡码头寨村民陈家祥说。禾丰乡坐落于群山之间,栖于青龙河畔,田间阡陌自成天然方块,每一季都有独特风景。2007年,一直在外务工的陈家祥凭借一手好厨艺,回乡办起农家乐。

游客纷至沓来,尴尬也随着将至。“那时候家里只有一层低矮的瓦房,厨房烧的是柴火,厕所用的是旱厕,客人上个厕所出来一身臭味,再也不会来第二次。”为了让“屋内的配置”和“屋外的风景”相匹配,留住往来游客,2008年以来,陈家祥利用开阳县打造美丽乡村的契机,对自己的房屋进行三次升级改造。

土瓦房变成小洋楼,烟火缭绕的厨房变得整洁明亮,人畜混用的旱厕改成带洗手池的水冲式厕所,同时村里还安排了专门的街道保洁……12年的时间里,陈家祥家变了样,禾丰乡也变了样,过去普通的小山村变成集田园风光、峡谷风光、民族风情、民间文化于一体的“十里画廊”景区,“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成为游客畅游禾丰的最美体验。

官仓镇和禾丰乡的“蜕变”,只是贵州农村变化的一个缩影。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宋辉介绍,近年来,贵州以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整合各类资源,分类分层次全面铺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农村厕所革命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村庄规划实现全覆盖,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稳步推进,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提升。

种养相结合 粪污变资源

虽然出生在农村,但代德主过去从没有想过,自己会每天和牲畜粪便打交道。

“以前说起猪粪牛粪大家都觉得臭,现在这些粪在我们这里变得可"香"嘞。”看着100亩正在茁壮成长的软枣猕猴桃,代德主内心满满的喜悦和希望。

代德主今年39岁,自小在桐梓县官仓镇公平村长大。过去家乡交通闭塞,发展落后,中专毕业后便选择外出务工。随着贵州村村通和组组通的实现,当地交通瓶颈彻底破除,气候舒适、土地肥沃、离县城近等系列发展优势日益凸显。

2018年4月,在外务工10多年的代德主选择回乡发展,并以“合作社+农户”和“三变”改革模式种植软枣猕猴桃,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此后,经常在村里“转悠”的他发现,饲养牲畜的村民都喜欢把牲畜粪便堆在房前屋后,天气一热,臭气熏天,一下大雨,污水横流,不仅破坏环境,还容易传染疾病。

面对这一“麻烦”,代德主却看到了商机。为了利用好这些牲畜粪便,代德主专程到省城请教有机肥专家,通过专家指导,代德主以每吨80元的价格对村里的牲畜粪便进行回收,制作有机肥。“合作社目前一共回收了600吨牲畜粪便,如果种植规模加大,收购的量也会更多,回收范围预计将辐射周边所有村寨。”在桐梓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体强看来,用回收的畜牧粪便制成的有机肥,不仅比外购的便宜一半,对改良土壤、培肥效果还更好,同时还为村民增加了一份“额外”收入,一举多得。

从“卖牛肉”转向“卖牛粪”,在贵州省松桃县盘石镇桃谷坪村,当地的人居环境也因为畜禽粪便的有效利用变得越来越美。

作为一家以发展畜牧业为主的企业,落户谷坪村的贵州梵净山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梵净高科公司)每年牛的存栏量在1000头以上,从2016年开始,梵净高科公司开始改变公司的发展策略,通过快速腐熟及无害化处理技术对畜牧粪便进行有机肥深加工。

“粪便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用好了照样可以变成宝贝。”梵净高科公司总经理王晓彤说,2017年,公司生产的3000吨有机肥和4000吨水溶肥料全部销售一空,实现有机肥销售收入820万元,生态效益渐显。

种养结合,变废为宝,这样的案例在贵州随处可见。通过积极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推广绿色发展模式。目前,贵州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64%,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6%,村民们美了村寨更富了口袋。

改变旧观念 百姓乐开颜

“要打造好一个村庄不难,难的是改变村民们长期形成的一些不良的习惯。”娄立峰说,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不仅仅是打扫卫生,而是要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只有这样,乡村的山才会长青、水才会长绿、天才会更蓝。

说给群众听,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为了扭转群众不良的生活习惯,官仓镇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抓两头、带中间”,不仅成立了老促会、义务巡逻队、少先队等卫生监督队伍,还对村、部门、村民组、农户实行月度卫生评比,并分别给予黄牌警示和流动红旗鼓励。

同时,通过“重法治 ·感党恩·淳民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运用“八九不离十”群众工作法,要求镇班子成员每年召开群众会80场以上、让所挂村90%以上的群众认识、走访所挂村农户达100%,宣传动员群众,提高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以前需要我们上门督促群众打扫卫生,现在大家会自觉维护村里的环境。”三合村党支部书记翁明忠说,自官仓镇实行卫生月度考核以来,三合村没有被贴过一次黄牌,村民充分认识到整洁的乡村环境给自己带来的尊严感和旅游发展红利。如今,大家比卫生、比整洁、比发展,如果遇到破坏乡村环境的事情发生,无论谁看到都会上前阻止。

人能改造环境,环境也能改变人,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在开阳县的穿洞村,人居环境整治除了日常评比,村规明约则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从2013年至今,我们的村规民约已历经4次修改,每一次村庄清洁都是重点内容。”村委会主任李志军告诉记者,通过村民共同表决形成的村规民约,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也成为治理村庄最大的“法宝”。

“群众的荷包鼓了,对环境卫生的要求自然会提高。”从过去的“问题村庄”到如今的富美村庄,修文县谷堡镇折溪村村支书惠玉华深有感触。惠玉华说,过去的折溪,产业落后,交通不便,农户一年忙到头仅能维持温饱,哪有有功夫讲究卫生。近年来,折溪村通过大力发展金秋梨和猕猴桃产业,人均收入超过两万元,家家户户住上小洋楼,日子也越过越洋气。

“要让乡村真正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要从一点一滴出发,不断激发村民维护好、建设好美丽家园的积极性,让村庄整洁的观念入脑入心。”贵州省相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贵州将会继续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十百千”示范工程为抓手,两年内重点打造10个示范县、100个示范乡镇和1000个示范村,从而实现农村外在美、内在美、持续美的和谐统一。

开阳县禾丰乡码头寨。

人民网贵阳4月5日电(孙远桃)对贵州省桐梓县官仓镇三合村村民曹先佐来说,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早晨起来扫扫地、浇浇花,然后坐在门前的灯台树下看看书、下下棋,用心感受眼前的鸟语花香。

曹先佐今年63岁,在他家门前,是一个20多平方米的院子,种着桂花、桃花、月季等植物,茂盛的蔷薇把围墙包裹得严严实实,自成一片清凉世界。“现在的农村,吃的是原生态,住的是小楼房,到处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生活比城市还惬意。”曹先佐说。

在贵州的农村,越来越多的人和曹先佐有同样的共鸣。近年来,贵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统筹指导、分类推进,展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如今的农村,垃圾乱飞、污水横流的场景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有文化、有故事、有风景、有特色的美丽新农村。

青山绿水间 庭院变花园

山上有水果,地下种蔬菜,房前桃李花开,屋后竹林成排……走进桐梓县官仓镇红旗村,整洁干净的路面、粉饰一新的墙体、高低有序的绿植,还有三五聚集欢笑的村民,勾勒出黔北美丽乡村的勃勃生机。

“以前的官仓,可不是这样。”官仓镇党委书记娄立峰说,“仙山俯看太平场,街前市口乱建房,无论大街和小巷,垃圾遍地尘土扬,空中全是蜘蛛网,臭气冲天老鼠狂”是四年期官仓人居环境的真实写照,不仅严重影响了区域居民的正常生活,也让外来避暑的游客望而却步。

要发展必须改变。2015年,官仓镇以《国家卫生乡镇标准》9大项、52小项指标,全面、立体、强势推进创卫工作,通过众人协力齐动手,改厨改厕,清洁家园环境,硬化乡村道路,安装路灯、垃圾箱,搞好绿化,并建立了长效机制,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2016年,官仓镇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镇,并在2018年巩固国家级卫生镇暗访检查中名列全省第一。

环境美了,官仓的蝶变也由此开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乡村旅游,官仓倾力打造“青山绿水公园、花繁果硕田园、幸福和谐家园、健康长寿乐园”四张名片,把“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家园变花园,人在花园里,家在公园中”变成现实。

“家乡的环境好了,我们回乡发展也更有信息和干劲。”开阳县禾丰乡码头寨村民陈家祥说。禾丰乡坐落于群山之间,栖于青龙河畔,田间阡陌自成天然方块,每一季都有独特风景。2007年,一直在外务工的陈家祥凭借一手好厨艺,回乡办起农家乐。

游客纷至沓来,尴尬也随着将至。“那时候家里只有一层低矮的瓦房,厨房烧的是柴火,厕所用的是旱厕,客人上个厕所出来一身臭味,再也不会来第二次。”为了让“屋内的配置”和“屋外的风景”相匹配,留住往来游客,2008年以来,陈家祥利用开阳县打造美丽乡村的契机,对自己的房屋进行三次升级改造。

土瓦房变成小洋楼,烟火缭绕的厨房变得整洁明亮,人畜混用的旱厕改成带洗手池的水冲式厕所,同时村里还安排了专门的街道保洁……12年的时间里,陈家祥家变了样,禾丰乡也变了样,过去普通的小山村变成集田园风光、峡谷风光、民族风情、民间文化于一体的“十里画廊”景区,“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成为游客畅游禾丰的最美体验。

官仓镇和禾丰乡的“蜕变”,只是贵州农村变化的一个缩影。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宋辉介绍,近年来,贵州以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整合各类资源,分类分层次全面铺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农村厕所革命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村庄规划实现全覆盖,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稳步推进,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提升。

种养相结合 粪污变资源

虽然出生在农村,但代德主过去从没有想过,自己会每天和牲畜粪便打交道。

“以前说起猪粪牛粪大家都觉得臭,现在这些粪在我们这里变得可"香"嘞。”看着100亩正在茁壮成长的软枣猕猴桃,代德主内心满满的喜悦和希望。

代德主今年39岁,自小在桐梓县官仓镇公平村长大。过去家乡交通闭塞,发展落后,中专毕业后便选择外出务工。随着贵州村村通和组组通的实现,当地交通瓶颈彻底破除,气候舒适、土地肥沃、离县城近等系列发展优势日益凸显。

2018年4月,在外务工10多年的代德主选择回乡发展,并以“合作社+农户”和“三变”改革模式种植软枣猕猴桃,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此后,经常在村里“转悠”的他发现,饲养牲畜的村民都喜欢把牲畜粪便堆在房前屋后,天气一热,臭气熏天,一下大雨,污水横流,不仅破坏环境,还容易传染疾病。

面对这一“麻烦”,代德主却看到了商机。为了利用好这些牲畜粪便,代德主专程到省城请教有机肥专家,通过专家指导,代德主以每吨80元的价格对村里的牲畜粪便进行回收,制作有机肥。“合作社目前一共回收了600吨牲畜粪便,如果种植规模加大,收购的量也会更多,回收范围预计将辐射周边所有村寨。”在桐梓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体强看来,用回收的畜牧粪便制成的有机肥,不仅比外购的便宜一半,对改良土壤、培肥效果还更好,同时还为村民增加了一份“额外”收入,一举多得。

从“卖牛肉”转向“卖牛粪”,在贵州省松桃县盘石镇桃谷坪村,当地的人居环境也因为畜禽粪便的有效利用变得越来越美。

作为一家以发展畜牧业为主的企业,落户谷坪村的贵州梵净山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梵净高科公司)每年牛的存栏量在1000头以上,从2016年开始,梵净高科公司开始改变公司的发展策略,通过快速腐熟及无害化处理技术对畜牧粪便进行有机肥深加工。

“粪便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用好了照样可以变成宝贝。”梵净高科公司总经理王晓彤说,2017年,公司生产的3000吨有机肥和4000吨水溶肥料全部销售一空,实现有机肥销售收入820万元,生态效益渐显。

种养结合,变废为宝,这样的案例在贵州随处可见。通过积极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推广绿色发展模式。目前,贵州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64%,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6%,村民们美了村寨更富了口袋。

改变旧观念 百姓乐开颜

“要打造好一个村庄不难,难的是改变村民们长期形成的一些不良的习惯。”娄立峰说,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不仅仅是打扫卫生,而是要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只有这样,乡村的山才会长青、水才会长绿、天才会更蓝。

说给群众听,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为了扭转群众不良的生活习惯,官仓镇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抓两头、带中间”,不仅成立了老促会、义务巡逻队、少先队等卫生监督队伍,还对村、部门、村民组、农户实行月度卫生评比,并分别给予黄牌警示和流动红旗鼓励。

同时,通过“重法治 ·感党恩·淳民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运用“八九不离十”群众工作法,要求镇班子成员每年召开群众会80场以上、让所挂村90%以上的群众认识、走访所挂村农户达100%,宣传动员群众,提高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以前需要我们上门督促群众打扫卫生,现在大家会自觉维护村里的环境。”三合村党支部书记翁明忠说,自官仓镇实行卫生月度考核以来,三合村没有被贴过一次黄牌,村民充分认识到整洁的乡村环境给自己带来的尊严感和旅游发展红利。如今,大家比卫生、比整洁、比发展,如果遇到破坏乡村环境的事情发生,无论谁看到都会上前阻止。

人能改造环境,环境也能改变人,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在开阳县的穿洞村,人居环境整治除了日常评比,村规明约则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从2013年至今,我们的村规民约已历经4次修改,每一次村庄清洁都是重点内容。”村委会主任李志军告诉记者,通过村民共同表决形成的村规民约,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也成为治理村庄最大的“法宝”。

“群众的荷包鼓了,对环境卫生的要求自然会提高。”从过去的“问题村庄”到如今的富美村庄,修文县谷堡镇折溪村村支书惠玉华深有感触。惠玉华说,过去的折溪,产业落后,交通不便,农户一年忙到头仅能维持温饱,哪有有功夫讲究卫生。近年来,折溪村通过大力发展金秋梨和猕猴桃产业,人均收入超过两万元,家家户户住上小洋楼,日子也越过越洋气。

“要让乡村真正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要从一点一滴出发,不断激发村民维护好、建设好美丽家园的积极性,让村庄整洁的观念入脑入心。”贵州省相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贵州将会继续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十百千”示范工程为抓手,两年内重点打造10个示范县、100个示范乡镇和1000个示范村,从而实现农村外在美、内在美、持续美的和谐统一。

梨花盛开时节的修文县折溪村。

人民网贵阳4月5日电(孙远桃)对贵州省桐梓县官仓镇三合村村民曹先佐来说,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早晨起来扫扫地、浇浇花,然后坐在门前的灯台树下看看书、下下棋,用心感受眼前的鸟语花香。

曹先佐今年63岁,在他家门前,是一个20多平方米的院子,种着桂花、桃花、月季等植物,茂盛的蔷薇把围墙包裹得严严实实,自成一片清凉世界。“现在的农村,吃的是原生态,住的是小楼房,到处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生活比城市还惬意。”曹先佐说。

在贵州的农村,越来越多的人和曹先佐有同样的共鸣。近年来,贵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统筹指导、分类推进,展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如今的农村,垃圾乱飞、污水横流的场景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有文化、有故事、有风景、有特色的美丽新农村。

青山绿水间 庭院变花园

山上有水果,地下种蔬菜,房前桃李花开,屋后竹林成排……走进桐梓县官仓镇红旗村,整洁干净的路面、粉饰一新的墙体、高低有序的绿植,还有三五聚集欢笑的村民,勾勒出黔北美丽乡村的勃勃生机。

“以前的官仓,可不是这样。”官仓镇党委书记娄立峰说,“仙山俯看太平场,街前市口乱建房,无论大街和小巷,垃圾遍地尘土扬,空中全是蜘蛛网,臭气冲天老鼠狂”是四年期官仓人居环境的真实写照,不仅严重影响了区域居民的正常生活,也让外来避暑的游客望而却步。

要发展必须改变。2015年,官仓镇以《国家卫生乡镇标准》9大项、52小项指标,全面、立体、强势推进创卫工作,通过众人协力齐动手,改厨改厕,清洁家园环境,硬化乡村道路,安装路灯、垃圾箱,搞好绿化,并建立了长效机制,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2016年,官仓镇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镇,并在2018年巩固国家级卫生镇暗访检查中名列全省第一。

环境美了,官仓的蝶变也由此开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乡村旅游,官仓倾力打造“青山绿水公园、花繁果硕田园、幸福和谐家园、健康长寿乐园”四张名片,把“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家园变花园,人在花园里,家在公园中”变成现实。

“家乡的环境好了,我们回乡发展也更有信息和干劲。”开阳县禾丰乡码头寨村民陈家祥说。禾丰乡坐落于群山之间,栖于青龙河畔,田间阡陌自成天然方块,每一季都有独特风景。2007年,一直在外务工的陈家祥凭借一手好厨艺,回乡办起农家乐。

游客纷至沓来,尴尬也随着将至。“那时候家里只有一层低矮的瓦房,厨房烧的是柴火,厕所用的是旱厕,客人上个厕所出来一身臭味,再也不会来第二次。”为了让“屋内的配置”和“屋外的风景”相匹配,留住往来游客,2008年以来,陈家祥利用开阳县打造美丽乡村的契机,对自己的房屋进行三次升级改造。

土瓦房变成小洋楼,烟火缭绕的厨房变得整洁明亮,人畜混用的旱厕改成带洗手池的水冲式厕所,同时村里还安排了专门的街道保洁……12年的时间里,陈家祥家变了样,禾丰乡也变了样,过去普通的小山村变成集田园风光、峡谷风光、民族风情、民间文化于一体的“十里画廊”景区,“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成为游客畅游禾丰的最美体验。

官仓镇和禾丰乡的“蜕变”,只是贵州农村变化的一个缩影。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宋辉介绍,近年来,贵州以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整合各类资源,分类分层次全面铺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农村厕所革命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村庄规划实现全覆盖,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稳步推进,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提升。

种养相结合 粪污变资源

虽然出生在农村,但代德主过去从没有想过,自己会每天和牲畜粪便打交道。

“以前说起猪粪牛粪大家都觉得臭,现在这些粪在我们这里变得可"香"嘞。”看着100亩正在茁壮成长的软枣猕猴桃,代德主内心满满的喜悦和希望。

代德主今年39岁,自小在桐梓县官仓镇公平村长大。过去家乡交通闭塞,发展落后,中专毕业后便选择外出务工。随着贵州村村通和组组通的实现,当地交通瓶颈彻底破除,气候舒适、土地肥沃、离县城近等系列发展优势日益凸显。

2018年4月,在外务工10多年的代德主选择回乡发展,并以“合作社+农户”和“三变”改革模式种植软枣猕猴桃,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此后,经常在村里“转悠”的他发现,饲养牲畜的村民都喜欢把牲畜粪便堆在房前屋后,天气一热,臭气熏天,一下大雨,污水横流,不仅破坏环境,还容易传染疾病。

面对这一“麻烦”,代德主却看到了商机。为了利用好这些牲畜粪便,代德主专程到省城请教有机肥专家,通过专家指导,代德主以每吨80元的价格对村里的牲畜粪便进行回收,制作有机肥。“合作社目前一共回收了600吨牲畜粪便,如果种植规模加大,收购的量也会更多,回收范围预计将辐射周边所有村寨。”在桐梓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体强看来,用回收的畜牧粪便制成的有机肥,不仅比外购的便宜一半,对改良土壤、培肥效果还更好,同时还为村民增加了一份“额外”收入,一举多得。

从“卖牛肉”转向“卖牛粪”,在贵州省松桃县盘石镇桃谷坪村,当地的人居环境也因为畜禽粪便的有效利用变得越来越美。

作为一家以发展畜牧业为主的企业,落户谷坪村的贵州梵净山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梵净高科公司)每年牛的存栏量在1000头以上,从2016年开始,梵净高科公司开始改变公司的发展策略,通过快速腐熟及无害化处理技术对畜牧粪便进行有机肥深加工。

“粪便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用好了照样可以变成宝贝。”梵净高科公司总经理王晓彤说,2017年,公司生产的3000吨有机肥和4000吨水溶肥料全部销售一空,实现有机肥销售收入820万元,生态效益渐显。

种养结合,变废为宝,这样的案例在贵州随处可见。通过积极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推广绿色发展模式。目前,贵州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64%,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6%,村民们美了村寨更富了口袋。

改变旧观念 百姓乐开颜

“要打造好一个村庄不难,难的是改变村民们长期形成的一些不良的习惯。”娄立峰说,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不仅仅是打扫卫生,而是要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只有这样,乡村的山才会长青、水才会长绿、天才会更蓝。

说给群众听,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为了扭转群众不良的生活习惯,官仓镇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抓两头、带中间”,不仅成立了老促会、义务巡逻队、少先队等卫生监督队伍,还对村、部门、村民组、农户实行月度卫生评比,并分别给予黄牌警示和流动红旗鼓励。

同时,通过“重法治 ·感党恩·淳民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运用“八九不离十”群众工作法,要求镇班子成员每年召开群众会80场以上、让所挂村90%以上的群众认识、走访所挂村农户达100%,宣传动员群众,提高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以前需要我们上门督促群众打扫卫生,现在大家会自觉维护村里的环境。”三合村党支部书记翁明忠说,自官仓镇实行卫生月度考核以来,三合村没有被贴过一次黄牌,村民充分认识到整洁的乡村环境给自己带来的尊严感和旅游发展红利。如今,大家比卫生、比整洁、比发展,如果遇到破坏乡村环境的事情发生,无论谁看到都会上前阻止。

人能改造环境,环境也能改变人,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在开阳县的穿洞村,人居环境整治除了日常评比,村规明约则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从2013年至今,我们的村规民约已历经4次修改,每一次村庄清洁都是重点内容。”村委会主任李志军告诉记者,通过村民共同表决形成的村规民约,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也成为治理村庄最大的“法宝”。

“群众的荷包鼓了,对环境卫生的要求自然会提高。”从过去的“问题村庄”到如今的富美村庄,修文县谷堡镇折溪村村支书惠玉华深有感触。惠玉华说,过去的折溪,产业落后,交通不便,农户一年忙到头仅能维持温饱,哪有有功夫讲究卫生。近年来,折溪村通过大力发展金秋梨和猕猴桃产业,人均收入超过两万元,家家户户住上小洋楼,日子也越过越洋气。

“要让乡村真正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要从一点一滴出发,不断激发村民维护好、建设好美丽家园的积极性,让村庄整洁的观念入脑入心。”贵州省相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贵州将会继续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十百千”示范工程为抓手,两年内重点打造10个示范县、100个示范乡镇和1000个示范村,从而实现农村外在美、内在美、持续美的和谐统一。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馨蓓安玫瑰花红花葡萄籽提取物片,由内而外打造亮白健康肌
重庆武隆: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人居环境好起来 居民生活美起来
空中花园设计城市绿化与人居环境改善的创新方案
改善人居环境 提升城市品质
扎实推进乡村绿化美化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农业农村部:促进乡村绿化美化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园林景观建设的对策
黑龙江野生宿根花卉在新农村绿化中的应用.pdf
小微湿地建设是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址: 贵州新农村:人居环境在改善 由内而外透着美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9135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设f(x)=3,g(x)=sin
下一篇: 餐厅环境应如何改善才能够满足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