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梅韻古今:梅花的起源與演變
梅花原產於中國,分布廣泛,是中國最具本土意義的植物之一。梅花在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梅及梅花的開發利用歷史涵蓋整個中國歷史文化發展全過程,經歷了“果子實用”至“花色審美”再至“文化象征”的完整歷程。
(一)秦漢之前:梅果入饌 酸味添香
“梅”字的定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最早見於金文,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中對“梅”字的解釋(圖表一),顯示了其在漢代纔逐步固定為今日所說果樹之專名,而在此之前“梅”字可能指代其他形似梅的果樹。
圖表一 《說文解字》記載“梅”
秦漢以前,梅主要處於實用階段,先民們主要關注梅子的實用價值。追溯至七千年餘前的新石器時代,梅實已經開始被采用。考古發現在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嶺南地區等地從新石器時代至漢代多個遺址中出土了大量梅核(圖表二、圖表三),證明了梅果在先秦時期的廣泛應用及其在當時社會中的重要性。
至遲西周以來,梅已成為重要的栽培果樹。《山海經·中山經》載“又東北三百裡,曰靈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桃、李、梅、杏”,梅與其他植物如桃、李、梅、杏等類並舉,《周禮》、《禮記》中的相關記載也進一步證實此時的先民對梅的自然類屬有一定認知。
商周時期,梅的果實成為重要食品,其應用方式主要為三種。首先,梅果可直接食用。其次,制作乾梅,以利於保存及改善品質與口味。《禮記·內則》所提“桃諸、梅諸”即桃乾、梅乾,《大戴禮記·夏小正》“五月……煮梅,為豆實也”即將青梅先行蒸煮後曬乾制成,均說明了梅乾在日常食用與祭祀中的應用。最後,梅實用作烹調魚肉等的調味品。《尚書·商書·說命下》載“若作和翼,爾惟鹽梅”,在人工釀制醋尚未流行之前,梅實是最重要的酸味原料,其地位幾乎與鹽相等。梅實的作用不僅用於調味,還具有除腥、催熟的雙重作用,考古發現中的梅核也通常出土於鼎或罐等器型內,且與獸骨、鯽魚等共出均可佐證(圖表三)。
圖表二 漢代考古遺址出土梅核
圖表三 新石器時代至西漢時期出土梅核情況統計表
(二)漢晉隋唐:梅花初綻 賞心悅事
漢魏六朝時期,梅花審美欣賞開始興起,標志著梅文化發展的新階段。人們開始關注梅花的花樹形象,欣賞其芳菲物色的美感,並將其引入詩歌、音樂和繪畫等領域。梅花以其早春獨步和色白香清的特征,成為人們感應自然節律、體味時序變遷的載體。南朝時期,梅花在宮廷、王公貴族園林以及文人生活交往之間的栽培和欣賞尤為盛行。蕭綱《梅花賦》“層城之宮,靈苑之中……梅花特早,偏能識春”,以及《子夜四時歌七十五首·春歌》“杜鵑竹裡鳴,梅花落滿道”,分別描繪了梅花在宮苑園林和民間游春活動中的流行。由此時為開端的賞梅之風影響至今,形成多處古代梅花名勝(圖表二十五),其中江西大庾梅嶺在此時便見有記載,並逐漸負有盛名。
這一時期梅花的觀賞價值主要體現在其花容花色上,其色白、有香的特性在詩歌中被特別強調。梅花不僅以其自然美被贊賞,更因其在文化和情感交流中的象征意義而被賦予了深層的情感和寓意。《說苑》所載“越使諸發執一枝梅遺梁王”、《荊州記》中記載陸凱折梅寄遠之事,進一步證明了梅花作為禮物的珍貴和美好象征,在交往中成為表達離別相思之情的媒介。
隋唐五代,梅花的審美欣賞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唐代梅花的園林栽培普遍,遍布宮廷、士大夫的私營園林中,其栽培和觀賞方式也趨於多樣。詩歌、音樂、舞蹈、繪畫和書法中更為頻繁出現梅花主題,顯示了梅花在文化藝術中的重要地位。
中晚唐時期,梅花的審美認識進一步深化,梅花的觀察和欣賞越來越具體、細致。梅花的美感特性形成初步認識,梅花的花期、色、香等特征被更深入地認識與贊美。梅花樹立起生機獨發、風格特異的積極形象,被賦予傲視流俗的人格態度。這一時期的梅花審美認識,為宋代梅花審美認識的發展和文化高漲奠定了基礎。
(三)宋元明清:梅韻流長 梅意象盛
宋元明清時期,梅花被賦予了文化象征意義,並成為民族品格的符號。宋代是梅花審美文化發展的高峰。梅花被尊為群芳之首、花品至尊,更進號“花王”,其品德意義被推向極致,成為民族品格的寫意符號。梅花的象征意義進一步豐富:一是“清氣”,強調了梅花的純潔和高潔,象征著超越世俗、獨善其身的高尚品質和自由追求;二是“骨氣”,因其在嚴冬中綻放的堅韌不拔,象征著奮發獨立、勇於承當、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和氣節意志;三是“生氣”,以美化的生機勃勃,象征著積極向上、仁施德化、生動活潑、闊大諧暢的精神氣勢和社會風貌。
明清時期,梅花的審美價值和象征意義進一步深入人心。梅花成為廣泛分布的園藝品種,梅花的栽培和欣賞活動普及到社會各階層,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梅花在文學和藝術領域的地位更是顯著,文人墨客在詩歌、繪畫、音樂等藝術形式中頻繁地表現梅花。梅花紋被更為廣泛應用於工藝品裝飾中,特別與其他元素如竹、喜鵲等相結合,構成了富有象征意義的圖案,如“喜上眉梢”、“喜報春光”、“雀梅爭春”以及“四君子”等(圖表四、圖表五)。在這一時期,梅花的形象和象征意義得以進一步豐富與提昇,成為中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圖表四 梅花與其他組成寓意
圖表五 梅花圖案(“喜上眉梢”、“喜報春光”、“雀梅爭春”、“四君子”)
二、梅香詩韻:詩詞中的梅花意象
(一)落梅映哀愁:魏晉南北朝詩歌中的梅花
魏晉南北朝時期,梅花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形象相對單純。這一時期的梅花意象並非僅是欣欣向榮的歡愉,更多地帶有悲劇色彩。梅花作為報春的象征,表達春來花開的喜悅與春去無情的哀愁。詩人們更傾向於描寫“梅花落”,樂府《梅花落》的流行便是明證。許多以“早梅”為題的詠物詩,往往從花開寫到花落,更多地關注於花落的瞬間。如張正見《梅花落》中“芳樹映雪野,發早覺寒侵”,梁何遜《詠早梅詩》中“應知早飄零,故逐上春來”,均體現此種情感。梅花的飄逝被聯想為美人遲暮,梅花成為宮怨、閨怨的媒介和寓具。梅花的形象在這一時期呈現為美麗、柔弱而感傷,與宮廷文人的幽怨綺靡精神相呼應。
梅花的觀賞和審美心理在這一時期逐漸形成,梅花的芳菲美麗成為觸發韶華悲憫、傷春怨逝的誘因和寄托。這種賞花惜逝的感情,可以說是梅花觀賞之初最普遍,也是整個歷史發展中最基本的審美心理。後世梅花與幽怨佳人之間的人格聯想,以及“宮梅”一類幽怨感傷的形象,均可追溯至該階段。
(二)梅花綻春意:唐詩中的梅花
唐代詩歌創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詠梅詩在內容表達上更為豐富。初唐時期,詠梅詩多承襲南朝的傳統,以傷春或閨怨為主題。詩人們通過詠落梅來表達對春天的留戀和對閨中女子的同情。這一時期的梅花詩多與春心、宴樂、春愁、閨怨等主題聯系在一起,繼承了南北朝遺風。
進入盛唐到中唐時期,杜甫對詠梅詩的題材進行了擴展。他的作品中通過描寫驛路道旁的梅花,表現了羈旅生活的艱辛和客居他鄉的思鄉之情。中唐時期的詠梅詩內容更加豐富,除了傳統的傷春、惜春等主題外,還出現了以梅花表現異鄉生活的艱辛,表達對故鄉以及友人的思念之情。
晚唐時期,梅花的悲劇色彩和節操品格被突出,描寫梅花悲劇命運的詩作佔據主流。詩人們開始注目於梅花凌寒開放的精神,並對此大加歌頌。如鄭谷的《梅》、齊己的《早梅》,不僅表現了梅花的堅韌不拔,也為後世的梅花意象奠定了基礎。
(三)梅格傲霜雪:北宋詩詞中的梅花
北宋時期,梅花不僅在文人雅士的心中佔據了特別的位置,更成為吟詠的熱門主題。梅花意象從柔弱的“春花”蛻變為堅韌不拔、在風雪中依舊傲然挺立的“冬花”。梅花的“隱士”與“君子”形象深入人心,成為表達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載體。
北宋中後期,詞作中對梅花的描寫更加注重表達詞人內心細膩而微妙的情感。詞人們通過梅花這一意象,描繪出更為復雜和深刻的內心世界,象征孤傲獨立、卓然不群的士大夫人格,使得花與人、人與花,花格與人格合而為一,形成“人花通靈”的模式。
蘇軾在《定風波·詠紅梅》中寫道:“詩老不知梅格在,吟詠,更看綠葉與青枝。”這不僅是對梅花神韻與風骨的深刻捕捉,更是將梅花那孤傲、瘦削、耐寒的形象特征,及其不與眾花爭艷的獨特自然習性,提昇至“品格”的高度。由此,梅花所象征的高潔與堅毅,與詞人的高潔品質與不屈不撓的精神完成了統一。
(四)梅香浸幽逸:南宋詞中的梅花
南宋時期,梅花在文人心中的地位愈發崇高,繼續被作為表達情感和理想的載體。南宋的文人們掀起了一股愛梅、植梅、賞梅、詠梅的狂潮,梅花成了宋代文人最為熱衷的題材之一。梅花組詩的數量也由十首猛增為百首,如南宋詩人劉克莊、劉辰翁、方回等均有《梅花百詠》傳世。
面對國勢的衰微和政局的動蕩,文人們將梅花視為君子節操與民族氣節的象征,寄托其對理想與自由的渴望。梅花的孤高、堅韌和不屈,成為文人們在動蕩時代中堅守理想和自由的象征。梅花更引申有隱逸的意象,不僅體現在其孤高不群的自然特性上,更在於其蘊含的遠離塵囂、追求精神自由的深層文化意義。此種梅花意象奠定了後世文人對梅花的理解和描繪,更影響了元代至明清時期的詩歌意象。梅花逐漸發展成為中國文化中一個永恆的符號,象征著高潔、堅韌和不屈的民族精神。
文/中山大學歷史學博士 胡百慧
【廣告】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刊發或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聯系我們:hyzixun#126.com
相关知识
東西問丨中華文化中的賞花傳統有何美學內涵?
解語花:中國藝術品常見花卉紋飾
臺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年3月正式出版專著的大陸作者名單
新版《花木蘭》 古老中國故事與全球文化共舞
中国盆栽史
[转载]基本的花藝設計歷史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蘊含着“天造地設”的文化自信
李燕杰:“鑄魂師”的多面人生
花道的歷史
賞花經濟,如何玩出新『花』樣
网址: 梅花映華夏:從古詩詞看梅文化的歷史淵源及文化傳承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91815.html
上一篇: “益”起植树丨播种希望,收获未来 |
下一篇: 酒店项目样板间操作环节详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