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转载]基本的花藝設計歷史

[转载]基本的花藝設計歷史

[转载]基本的花藝設計歷史

(2006-11-23 11:23:19)

  古代的埃及、希臘、羅馬,花與植物在文化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當時的人們如何使用這些花與植物。而後,羅馬、哥德、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和比德麥亞風格和青年風格。古老時期的文化為花藝設計重大影響的見證。
回顧過去,古時的風格甚至影響了當代的花藝設計。

設計的起源&演進
花藝設計緣自"人與花"的關係。從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的故事中,便可求得印證。據說,當他們為蛇所引誘偷食禁果,被上帝知悉,將他們貶為凡人時,其餐桌上的水果盤中,即有番紅花做為裝飾。而後,獲得人類新體驗的亞當、夏娃,摘取無花果的葉子遮蔽身體,並於葉上加入花作為裝飾。今日的花束、胸花、頭花即源至於此。
亞當的後代子孫諾亞,致力於農耕,珍愛禽獸。自他而後,人們有了家庭制度。為撫育種族,人們逐漸四處尋求適合居住的地方。在遷徙的生活中,人們經常使用綻放的野花來裝飾和打扮。這些種族來到尼羅河畔,肥沃的土地使得種族開始繁衍,由部落至國家,同時培育出不朽的文化。神殿、金字塔、人面獅身…等偉大建築興建完成,這便是著名的古埃及文化(3000B.C.)。
為配合神殿祭祀之用,祭壇上供奉埃及的象徵花卉—蓮花。從埃及『死者的禮拜』壁畫中,可明確的看到,以蓮花及蓮葉為主材設計的直立樣式,上中下三段層次分明的三節花型,此稱為「節的設計」。此外,開羅美術館珍藏的「向太陽獻上供物的王室一家」畫中,右下角的花束,其把手大小及樣式,與現代的圓型花束頗為相似。
3,000B.C.~1,600B.C.,以愛琴海為中心的克里特島「米諾瓦」文化,即古希臘文化接替了古埃及。據聞,克里特島的守護神是章魚,於是製作的陶器、土產等均以章魚為背景,昔日花藝設計上習慣採用螺線設計,最早也以其觸鬚為構想而逐漸被設計和引用。
關於花的傳說以及有關花語,在希臘人豐富的想像力之下,流傳而下許多感人肺腑的神話。
753B.C.,亞力山大大帝建立波斯帝國,定都拜占庭,神殿祭祀用大型供花,稱為「拜占庭式圓錐型」。
當耶蘇基督被處死刑後(約32B.C.),花環、教堂裝飾、花綵等逐漸普及。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在法國凡爾賽藝術象徵瑰麗豪華的影響下,花藝設計特別推崇螺線造型;英國方面則採用羽飾、集合花等纖細手法來設計,維多利亞玫瑰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設計。
1776A.D.,美國脫離英國獨立,開始創新格調將花藝使用在商業行為上。例如:耶誕節、母親節、情人節、復活節等餽贈設計普遍受人們喜愛,更使人們的因花而美化了生活。
東方的日本,除傳承其固有的「華道」之外,二次大戰後受駐日美軍之影響,開始研習西洋花藝。
中國最早則受佛教之影響,「供花」成為祭祀禮中的供品之一。唐代逐漸擺脫供花形式,成為雅俗共賞的藝術。宋代得力於文學風氣之盛,把焚香、點茶、掛畫、插花合稱四藝,為中國歷史上花藝鼎盛期。

Ancient Egypt(3,000~30 B.C.)
沒有人知道人們何時開始摘花或讚美一把花,據花卉歷史學家推測,早在進化初期,人們已開始為花所傾倒,亦即當人們試著分辨何者有害、何者有益的植物、何者植物具由毒性、何者植物可做為食物或為藥用之時。
從新石器時代的壁畫顯示,甚至遠在石器時代,花卉已受矚目、崇敬和崇拜。
對現代的花藝設計家而言,經由師徒相授的傳統,及不斷的經由歷史的研究,花藝設計得以與過去相連結。追溯傳統雖然相當困難,但對於有創造性的花藝設計師而言,了解花藝歷史,了解當時的花卉愛好者,如何構思、利用手邊的花材創作,可點燃創作的火花,並啟發未來。古埃及不儘是最古老的文明國家之一,同時擁有豐富的歷史。雖無任何證據可證實古埃及人在家中擺設插花作品,但植物素材在古埃及人中辦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肥沃的尼羅河河谷是許多水生植物的原生地,埃及國王又熱心於收集各種植物,常派探險隊遠征國外,尋找新的標本。在壁畫或浮雕中得到證實,花束、花環與花綵常被當做禮物送人,也被用在節日與慶典中。人們日常戴著精心做成的花卉項圈及頭飾。一缽花、一籃蔬果都會被用在寺廟中的祭品,或被放在宴會桌上以為裝飾。
在埃及石雕的花都是側面,花束通常三朵一組,最大朵被安置在最中間,其他兩朵放置在它的下面兩側。在當時,幾乎沒有任何所謂的插花技巧,但其花莖、果實、花、葉有可能被綁在一起,單獨或縫在衣領、花圈或花綵上。
埃及人比較喜歡明暗度中等,透明、明亮、強烈的顏色,如藍色、綠色。黑色、磚紅色、藍綠色、金色和玫瑰色。同色的花、果實則須分開插。
埃及的藝術受律法與宗教風俗嚴格控制,因此,埃及人利用花卉受限於極度的依照習俗,花型對稱不柔和,最重要原則為簡單,有次序、具有幾何的規矩性,重複且間隔使用為其特性。
在約1,000B.C.古墓的遺跡中發現,埃及人所使用白睡蓮、矢車菊、飛燕草和莎草等花材。發現到的花藝設計,包括:花束、花環、人體裝飾。

古代時期(1100 B.C.~300 A.D.)

傳承自古埃及時期文明,這一時期包含二個階段:
古希臘時期(1100 B.C.~150 A.D.);
羅馬帝國 (200 B.C. ~300 A.D.)。
歐洲文明主要從這二個階段而來。當今,仍舊能發現承自這兩種古典文明元素,包括:哲學、民主、司法、數學、文學、醫學、戲劇、雕刻、建築和繪畫。

一位西方藝術歷史學家認為,埃及藝術對西方文明特別重要,因為希臘宗師與埃及人一起上學,而西方人又是希臘人的學生。但希臘人遠不如征服者羅馬人,羅馬人全盤採納希蠟文化,將希臘文化當成自己的文化,因此希臘與羅馬文化利用花的方式相同。

古希臘的建築,你可發現取自植物素材為靈感來源的裝飾物,花和葉。在古希臘常用在建築物之植物為多種爵床屬(莨苕)植物。裝飾物以木料或石材裝飾於建築物中,柱子上的葉片為格式化。
古希臘時期以葉片製成的花環裝飾建築,最常以月桂葉串成花綵。月桂為純潔和神聖的象徵。阿波羅神殿的入口以月桂樹枝當裝飾。在一年中的不同時間裏,花會擺置在墓地來榮耀死者,這是一種習俗,主要為玫瑰和紫羅蘭。
花環為主要的花藝作品。有花綵的製作,但遠不及羅馬時期的普遍。
在節慶中,希臘人會戴桃金孃花冠。新娘,演說家,死者皆會。桃金孃花冠如此受歡迎,在雅典甚至有桃金孃花冠的市場。

第二古代時期的羅馬帝國,在凱撒大帝的命令下,好戰的羅馬人征服了包含希臘在內,建立了龐大帝國,甚至接收了不少的希臘文化元素。
最初是在宗教及民俗節日時以花敬神及勇士,以及將花做為個人娛樂之用。所有花材幾乎被用於製做花綵或被撒在街頭、地上、床上及賓客身上。
這時期花綵製作者均為花卉業者。在羅馬帝國末期花的利用極盡奢華。通常頭戴花冠為特別光榮的標記,它是忠心,永生與重生的表徵,並且頭戴花冠被認為有醫療上的功效。月桂花冠更是用來授予加勉運動員、統治者、兵士與詩人之用。而主婦、女孩青年則戴玫瑰花冠。花綵常被掛在頸項、肩部或斜掛在胸前。花綵也被用來裝飾宴會桌、祭祀及典禮用旗竿與做為門與圓柱的裝飾。
希臘羅馬藝術少有瓶花的描述。影響花器設計數百年的古典甕,在當時僅用在家庭貯藏用具及宗教上使用,很少用來插花。
羅馬人是很好的園藝家,所培育與利用的植物範圍很廣,尚且將園藝技術介紹給大不列顛人(英國人)。

中世紀時期
中世紀時期開始於羅馬帝國後期(約500年)直到約1,500年,這一時期主要包含二個時期:
羅馬時期;
哥德時期。
羅馬形式和哥德形式主要和建築有關,這二個顯赫的形式遍佈歐洲,留下非常多的教堂至今仍令人讚歎。

羅馬時期(1,000~1,200)
中世紀人民的生活因疾病和戰爭非常的困苦,因而尋求宗教的慰藉,因此建築了多量大型的教堂。羅馬建築通常為有拱門,圓形屋頂的長方形建築。羅馬教堂為很少有裝飾物的樸素建築,牆壁厚、窗戶小的堅固建築,提供人們安全的感覺。
在西歐,自古代以來,競賽會使用植物素材如橡樹、白蠟樹、菩提樹和冬青樹葉。
橡樹葉象徵榮耀、力量和不屈不撓。冬青樹葉最常使用因為長綠的樹葉象徵永恆的生命。中世紀重視內在的內涵而非外在的美麗,所以使用植物來象徵意義。同時,開始在園中種植藥用香草植物來增加食物和酒的風味。

中世紀的人們對於花藝的想法和當今完全不同。花是不是漂亮不重要,美的組合不在考慮的範圍,只要花的象徵意義做裝飾和愉悅的氣味。花象徵快樂的天堂。當時的習俗之一會把芳香的花朵圍繞一圈在墓地製造愉悅的氣味。
裝飾的習俗因於宗教信仰。復活節使用九種不同種類的樹枝綑一大把,加上綠葉的花環用來裝飾教堂。聖靈降臨節使用具有“活的”象徵意義的花材,如玫瑰花瓣或牡丹花瓣。十二月份的教堂裝飾,主要為降臨節花環,天堂樹和耶誕樹。降臨節花環的架構為馬車的輪子,上面覆蓋綠色的葉片。降臨節花環上置有四根蠟燭,以供聖誕節前四個星期日,每次點上一根蠟燭。

哥德時期(1,200~1,400)
哥德形式起源自12世紀巴黎的近郊,建築主要為垂直形式,人們認為頂端愈尖愈接近天堂。教堂愈高、窗子愈大,村鎮愈有名望。
所以,相對於羅馬時期花藝外觀的圓形,哥德時期的花藝外觀為瘦高形。
和羅馬時期類似,哥德時期的花藝作品重點也在於花的象徵意義和愉悅的氣味。此時期開始使用漂亮的花瓶裝滿花。因建材的關係,人們始用玻璃器皿、瓶、各式各樣的花來做裝飾。建築形式可能是此時期花藝作品的靈感來源。

文藝復興時期(1,400~1,600)
文藝復興,照字面上的意思為重生,是14世紀至16世紀在歐洲興起的一個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現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義大利佛羅倫斯作為文藝復興的發祥地,在詩歌、繪畫、雕刻、建築、音樂各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人們又開始對希臘、羅馬有興趣。建築又有了古典時期的元素。
16世紀,人們對自然有極大的興趣,開始收集本土或外國的植物。花卉愛好者重視花卉的裝飾性用途,人們在家的周圍開始種植開花植物,使能從花圃中剪取花材佈置家庭,作品被散置在地板、窗台、寫字桌或架子上。花朵的安排有如自然生長的狀態,較高的花插在生長較低矮的花朵之上。通常人們喜歡採用花朵較小的小型花,但花朵較大的如芍要藥、貝母也會使用。
不再因宗教信仰而裝飾花。此時期因習俗留傳下來的花藝型式為五朔節花柱&凱旋門裝飾。

歐洲巴洛克&荷蘭-法蘭德斯式時期
(1,600~1,800)
與文藝復興時期一樣,歐洲巴洛克時期也從義大利開始,開始於米開蘭基羅式的過度裝飾。從義大利漸向北移襲捲全歐洲。巴洛克風格在荷蘭-法蘭德斯畫家的傑作中表現無遺,他們及其他歐洲藝術家的繪畫對當時的花藝設計有重大影響。
這時期的花果繪畫中所描繪的常是此時期的簽名插花創作,這些插花作品為大型、不對稱構造,有大的花朵及很明顯拖曳至桌面的S曲線。
當時花卉繪畫傾向於闡明科學,不但注意到植物學上的正確性,且連昆蟲的翅膀亦仔細描繪。但令人驚訝的是,此時的花卉繪畫卻未特別描繪當時已存在的花卉設計。畫家保有各季花卉的草圖,詳加研究後才動筆畫。
本時期的設計特點在傳達:
˙密集且隨意使用很多不同品種、構造的四季花卉,以深色為主,以較淺色做為點綴。設計更傾向於深紅、深藍和深紫。
˙花型多為圓形、橢圓、方形,高度為花器的2~3倍。整盆花的結構邊緣常有空隙,有助於造成優雅的側影。
˙大朵且重要的花插在高處。
˙花常顯示其背面或側面,但每朵花仍以表現其最美的一面為主。
˙有垂曳而下的S曲線,在時期之末尤為常見。
˙用一些折損的花莖、破損的葉片及果實做重點點綴。
巴洛克時期所用的花器通常是大而堅實。寬敞的房間最適合擺設巴洛克式插花。巴洛克時期所用的花材範圍極廣,顏色多且具有去構造,大而顯眼的花與具有顯著線條的葉片較受歡迎。鬱金香很風行。

洛可可時期
洛可可這個字是從法文演變而來,原意是一種混合貝殼與小石子製成的室內裝飾物。對比於巴洛克時期沉重題材和暗色色彩,洛可可的特徵為豐富、高雅、趣味和明亮。
洛可可式建築是巴洛克末期建築風格的代表。它的主要特徵是將貝類、樹葉以極其豐富、半抽象的裝飾形式表現出來,並充滿了曲線花紋或漩渦花紋的裝飾。洛可可式室內傢具也出現了相當獨特的宮廷式金編鑲嵌的風格。
瓶花作品變得較小或高些,較柔軟,長的S曲線為C曲線所取代。最常見為花面與花莖造成弧線或雙曲線。大花較少用,插花時保持大花都看得見,小花及葉圍繞在旁。設計內外需保持空間,花莖需看見,花面不集中。
巴洛克風格和洛可可風格在法國宮廷大受歡迎,所以亦被稱之為宮廷風格或路易斯(法國國王)風格。18~19世紀風格
此時期的主要風格形式為:
新古典主義風格;
比德麥亞風格;
青年風格。新古典主義風格,花藝型式代表為William
Hoarth。他認為「蛇」曲線或「S」
曲線包含直線和曲線,如同自然一般。流行於荷蘭。
比德麥亞風格,主要在德國和奧地利。此型式滿足於中等家庭。此型的特徵為使用有握把的籃子插滿環狀花材,色彩為淡色調。
青年風格,起源自19世紀末的德國,在法國和英國此時期稱新藝術風格此革新的風格亦用在建築上。浪漫時期(英國,維多利亞時期) — 1830~1901
此時期又稱風格之戰。隨著工業格命的來臨,中產階級的社會地位愈來愈重要,一般大眾也得以負擔得起追求「美麗事物」。由於生產充裕,此時期給人舒適、混亂、物質過度供給與充塞的感覺。
浪漫時期漸離古典主義,趨向個人主義,適於家庭擺設的手工藝興起,引燃人們對園藝與插花的興趣。此時期的人們目睹了歐洲嘗試制定花藝設計的規則,花藝設計亦得到真正的藝術地位。
在維多利亞時期與花卉不可分的是浪漫主義者附在其上的象徵性小語,一束小的花束抵得過整封信的感情訊息。
典型的維多利亞作品為大型、精緻、使用大量花材的花束,常用弧形或螺旋形的花材,如下垂的花苞或長春藤,以突破其外觀。通常為密集、無明顯中心點的圓形或橢圓形。

維多利亞人趨向於奇異花卉,會先選用奇特色彩、形狀和構造有特色的花卉。

相关知识

新娘捧花設計課程
花森安治的設計書
第二十六屆中國國際花卉園藝展覽會在北京開幕
 花文化、花生活、花藝術 豐台邀市民假期樂享“國潮”賞花新體驗
花藝的英文單字,花藝的英文是什麽
花藝素材百科:600種切花、乾燥花、永生花材完全圖鑑
韓正:必須下更大決心花更大力氣保留保護更多歷史建筑
您好 花園城市!——首都市民花園節盡顯花園城市繽紛魅力
平山里榮《好療癒!設計一瓶自己的浮游花:女孩兒都想擁有的夢幻逸品!擺在自己的小天地裡,或是送給自己喜歡的人 讓花朵保持流動性、營造空間感的獨家技巧!》瑞昇
北京菊花文化節陶然亭公園展區開幕 5萬余株菊花香漫金秋

网址: [转载]基本的花藝設計歷史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5742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花徒日记:花艺沙龙详细方案,怎么
下一篇: 果树管理技术书籍 农业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