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看不见、听不到的喜悦——

看不见、听不到的喜悦——

  看不见、听不到的喜悦

                    ——-读杜甫《春夜喜雨》

                                    孙绍振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开头两句可以说是起得平平,没有什么惊人的语句。勉强要说,好雨知时,知字,把雨当作有生命的,有意志的对象来表现,用得轻松,不着痕迹,轻轻带过,不再在这一点上下功夫,往下发展。如果真的要往下发展,把雨写得有生命,有意志,就不是这首诗的沉潜、凝重的风格了,而是强烈的情感的流泻的风格了。与全诗表现一种默默的、无声的、自我体验的温情的不相统一了。
      题目叫做"春夜喜雨"。春雨,是表现的对象;夜,提供了感觉的特殊条件。喜才是全部感情的主线。但是,全诗中没有"喜"字,着力表现的是无声的喜的感觉。因为是无声的,因而更加是内心深处的。
       喜,是因春雨而起,但是,这雨是在夜里。夜里的雨和白天的雨不一样,它是看不见的。所以第二联就写这个看不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雨随着风,一般应该是有声势的,但是这里却是"潜入"的小雨,偷偷的,无声无息的。接着是"润物细无声",不但看不见,而且听不到。感官无法直接感知,可是诗人还是感觉到了,凭着敏感的想象罢。关键词是"细"和"润"。这就让读者感受到了,这春雨的特点是:细,是小,是微,细微到视觉和听觉都不能直接感知,但是诗人还是感觉到了。这表现的是什么感觉?过细的感觉,"润"的感觉,不用看,也不用听,外在感官不可感,却流露了内心感受的喜悦的特点。所"润"之物,当然是植物--农作物。说的是物之被润,表现的却是心的滋润。无声的微妙胜过有声。只有心灵过细的人,才能感觉到这本来是不可感觉的感觉;只有具有精致的内在感受力的诗人,才能为生命看不出来的潜在生长而体验到默默的欣慰;只有关切国计民生的人,才能为一场无声的细雨感到由衷的欣慰。
        读这样的诗,第一,要抓住诗人表现的雨的特点,是夜里的雨,看不见的。第二,要抓住感觉夜雨的感觉特点,把不能感觉的感觉,感觉到内心深处去。虽然无声无息,但却感到了"润物",在那个以农为本的时代,在那个战乱的日子里,自然有一种欣慰之感。
       诗凭什么感人?一般说是以情感人,从陆机《文赋》就说了"诗缘情"。这大致不错,但是这还不完全,还要加以补充,情感直接说出来是不能感人的,诗要通过特殊的感觉来传达感情。如果在这里,杜甫直接说他为春夜的雨而感到喜悦,这不是诗。杜甫在整首诗里,一个喜字也没有,但是,却提供了一系列很微妙的喜悦的感觉,让读者体验这种别人感觉不到的精致的感觉。这就叫感染了。
这两句诗看来没有多少惊人的词语,但是在千年传诵的过程中,衍生出象征的意义来(如形容某种思想和人格对他人的熏陶),诗句的内涵的召唤性,其潜在量之大,正是诗句成功的标志之一。
       下面两联,转换到外部感官上来。第三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因为有利于国计民生,所以它是美的。这种美用光和色的反衬来体现:云一片漆黑,这是提示地域特色--平原和江河,只有在平原上,视野开阔,云才会在田野的小路上;大幅度的黑色背景,用船上惟一的灯火来反衬,很明显是为了突出雨夜之黑,和那一点温暖的光互相反衬。
        这种手法是我国古典诗歌常用的,例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飞鸟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前面用"绝"和"灭"来强调千山万径一片空白,后面用"孤"舟和"独"钓来突出惟一的人物,打破了空白。又如:
                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
      还有,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的: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光有这样一种大笔浓墨的图画,在杜甫看来,可能还不足以充分显示春雨的可爱、可喜。于是他用最后一联再来一个对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第二天早晨的明亮,反衬昨夜春雨效果:第一,这下子不是看不见了,而是看得很清楚,很鲜明,红红的,这还不够,还要把感觉的份量加重:"湿",这就点出了和一般日子里的红花的不同,红得水灵灵的,这是绘画上所强调的"质感"。第二,更为精彩的是:杜甫强调,雨后红花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重"的感觉。这是绘画艺术上强调的"量感"。花的茂盛,花的潮湿,变成了花的重量感。用重的份量,来表现花的茂盛,杜甫是拿手好戏,他在另一首诗中写过:
         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枝万枝压枝低。
       不过这一次用的字眼是"压"而不是"重",反过来,也有另外一种量感:这是秦观的《浣溪沙》:
         自在飞花轻似梦
      突出花的量感,说它轻还不够,还要把它和飘渺的梦联系起来,让读者去体悟其中意味。
      前面已经说过这首诗的题目中有个喜字,但通篇不见喜字,可是读者仍然感觉到了喜悦之情洋溢,这是因为,所有的喜悦,都渗透在关键性的感觉之中,在用得特别精彩的语言中,读者从无声的"潜入"、悄然的"润物",从"云俱黑"、"火独明",从红湿而从下垂的花朵中,感到了杜甫的欣喜。他的喜悦有两种:一是默默的、内在的、不形诸于色的喜悦;一是外在的、视觉的,突然发现雨后的花的鲜艳和分量,这是写雨水,同时也是写花的茂盛,到这种程度,传达出情不自禁的、不形诸于色的惊喜。但是,如果没有这些细微的感觉,这些恰到好处的语言,杜甫的喜悦就是直说出来,读者也是没有感觉的。

相关知识

栀子花香,守候一生的喜悦
喜悦生态农业环境教育基地
全国助残日会上的演讲稿
PNAS:果蝇子宫里看不见的解剖结构
萼距花花语:思念、浪漫、喜悦
天涯明月刀航海图鉴沧浪岛海兰花坐标看不见怎么办?
天涯明月刀航海图鉴沧浪岛海兰花坐标那里怎么看不见
世界噪音日·看不见的杀手究竟有多厉害?
《看不见的花园(景观大师匠心巨著,景观设计领域的经典读物。)》([美]彼得·沃克 [美]梅拉尼·西莫 著)【简介
《花开彩云南》|第四集 花魂 云南卫视今晚播出

网址: 看不见、听不到的喜悦——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92147.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植物的情感之谜
下一篇: 用花表达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