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课件
园林植物病理学;园林植物病理学;教学内容及安排: 上篇:1-5章,阐述园林植物病害的基本理论、病原学及防治原理; 中篇:6-11章,主要介绍各种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特点、发生与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 下篇:12-15章,介绍园林植物病害的研究方法。 重点章节:1-11章。 ;课堂要求及课程考核办法;绪 论;二、 病害特点及防治重要性;园林植物病害造成巨大损失;葡萄霜霉病;松材线虫病;菊花白锈病;三、园林植物病理学相关学科 ;第一章 园林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一、定义: (1)沿用定义: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干扰程度超过了能够忍耐的程度,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这种偏离了正常状态的植物就是发生了病害。;(2)修订定义:1992年,俞大绂 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 )是指植物的正常生理机制受到干扰所造成的后果。 ;二、特点;(3)植物病害防治必须具有经济损失观点。;韭黄:改变了普通韭菜的种植条件,即遮光栽培所致;;美丽的郁金香杂色花是病毒感染所致; 引起植物发病的原因很多,既有生物因素(外来生物、植物自身),又有不适宜的环境因素(物理、化学),还有环境与生物相互配合的因素。;植物病害病因;(一)生物性病原 ; 植物遗传性病害:与外界环境无关,无外来生物的参与,是植物本身遗传因子异常,属非侵染性病害。 例如常见的白化苗(叶片不形成叶绿素) ; 指引起植物病害的不良环境条件。;四、病害三角;病害三角;1976年鲁滨逊(Robinson)提出:农业生态 系内除了寄主、病原物和环境外,应加上人类干预这个重要因素,即“植病四面体学说”。;常用分类方法 病因类型 病原物类型 寄主作物类型 病害传播方式 病害症状等;1、按照病因类型划分 :最客观、实用。 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2)非侵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 由于生长环境条件不合适,物理或化学因素造成的病害叫做“非侵染性病害”,又叫“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无病原物参与,是由于植物自身遗传原因或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劣所引起的病害。;(1)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如葡萄灰霉病。 (2)由细菌侵染引起的细菌病害,如菊花细菌性萎蔫病。 (3)由病毒侵染引起的病毒病害,如香石竹病毒病。 (4)由线虫侵染引起的线虫病害,如松树线虫萎蔫病。 (5)由寄生植物侵染引起的寄生植物病害,如菟丝子。;3、 按照寄主作物类型划分 可分为果树病害、花卉病害和草坪病害等。;5、按照受害器官类型划分 可分为叶部病害、枝干病害、根部病害和果实病害等。;一、病变;定义:指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的侵扰后,其外变形态的不正常表现,是感病植物内部发生病变的结果。;定义:病状是指在病部观察到的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1、变色(discoloration): 植物发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颜色。 主要原因是叶绿素或叶绿体受到抑制或破坏,色素失调造成的,其细胞并未死亡; 多现于病害症状初期,常见于植物病毒病和缺素症;多危害叶片。 ;两种表现形式:均匀变色与不均匀变色。 (1)均匀变色:整个植株、叶片或其一部分均匀变色。 褪色:叶绿素减少,均匀变色,直至变浅。例如茶花缺铁褪绿症。 黄化:叶绿素减少,均匀变色,直至变黄。例如杜鹃花黄化病、香樟黄化病。;茶花缺铁褪绿病;樟树黄化病;苹果花叶病; 变色的应用价值:;2、坏死(necrosis) : 是指发病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死亡,其细胞已经死亡。 因受害部位不同(叶片、果实、枝干、茎部等)而表现为各种症状。;坏 死;兰花炭疽病;桂花叶斑病;桃穿孔病;溃疡(canker):常见于枝干皮层,有时部分树干木质部坏死造成凹陷病斑。多年生溃疡被愈伤组织包围造成局部肿大,形成癌肿。;杨树溃疡病;苹果树溃疡病;3、腐烂(rot):植物幼嫩多汁组织大面积坏死,组织或细胞破坏消解。 主要是由于病原物产生的水解酶对组织进行了分解和破坏。 ;腐烂的分类:根据组织解体和水分流失的快慢等因素,可分为干腐、湿腐和软腐。 ;山茶花腐病;4、萎蔫(wilt): 指植物的整株或局部因脱水而枝叶下垂的现象。 主要是由于植物的根部生理活性受到破坏,使根部水分运输不能及时输送到顶梢,致使地上枝叶部分表现萎垂。 ;萎 蔫;5、畸形(malformation): 是指因病原物的破坏而使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生长发生了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病变,导致植株整株或局部发生异常。
相关知识
《百合花》PPT课件3
《病毒》PPT课件5
园林常用绿化花卉ppt课件课件下载.ppt
《土壤环境污染》PPT课件.ppt
课件:《园艺植物病毒病害》PPT课件.ppt
《花钟》PPT免费课件
临床流行病学概述 ppt课件
《花卉的繁殖》PPT课件
如何制作ppt, 如何制作ppt课件
花卉养护知识课件.ppt
网址: 植物病理课件.ppt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93946.html
上一篇: 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第4 |
下一篇: 普通植物病理学.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