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联播头条,首先继续来看我们的系列节目—湿地保护调查。目前,我国的自然湿地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受土地不合理利用、湿地保护管理困难等因素的影响,湿地的面积急剧缩减,近十年来,湿地面积共减少2.9%。目前,全国累计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国际重要湿地41处,国家湿地公园213处,超过一半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今天我们关注的是比较特殊的一块湿地,它位于甘肃敦煌茫茫的戈壁滩中,存在于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的西北极干旱地区,湿地位于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名叫敦煌西湖湿地。这块湿地的存亡直接关系着文化名城敦煌以及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安危。不过严峻的现实是,在与风沙的抗争中,这块湿地正节节败退。
记者宫佳奇,从敦煌市区出发,一路向西南,走了110公里,我们来到了这个叫南大湖的地方,大家看在我右手边还是一片戈壁,但是神奇的是我左手边就已经是一大片原生态的湿地了,有湖泊有沼泽有芦苇,而整个保护区内,湿地就是以这样的姿态零星地分布在茫茫的戈壁滩中,这些湿地成为不仅是敦煌,乃至是整合河西走廊,守护他们生态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就在不到100公里以外,库姆塔格沙漠正像一直张开大嘴的野兽,在虎视眈眈地觊觎着这片绿色。
为了让记者更清楚地了解敦煌西湖湿地的重要性,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吴三雄特意带了一张卫星影像图。
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吴三雄说,这是敦煌市,市区的绿洲,这是莫高窟,这是月牙泉,我们保护区就是顺着这面出西南,我们现在的位置是在马圈湾,湿地面积主要是在这,湿地比较集中的地方,再往西走就库姆塔格沙漠,这就到新疆去了,再往西走就是罗布泊
令人忧心的是,就是这样一片直接与沙漠对抗的湿地,现在湖泊沼泽化、沙丘活化的现象都已经出现。
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袁海峰说,这地方在以前是属于湖泊类型的,这个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都是很大的水面,是四季的湖泊,现在很少看到大片的水面,只能看到每年五六月份返潮形成沼泽
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孙志成说,(指着植物)这个是死的,这个是新发的,如果不死的话就是不断地生长,形成大的沙包,死了以后这些沙子就能吹走了,沙漠化加剧的一种表现
忧患不仅来自于湿地内部,更来自于沙漠的扩张。2001年,兰州人何延忠来到敦煌市阳关镇,这里紧挨着库木塔格沙漠北端,何延忠说这十多年,自己亲眼见证了沙漠的疯狂。
敦煌市阳关镇居民何延忠说,前面有两千米的防风林已经被埋了,现在看到的这个树,下面的身子全部已经埋完了13‘43我们正在抢救这个防风林,如果不抢救,整个阳关也就出问题了,阳关保不住,敦煌出的问题就更大了
保护区的大门和围栏拦得住违规放牧的人们,却拦不住肆虐的风沙。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库姆塔格沙漠正以每年4米的速度向东,也就是敦煌方向挺进,来势汹汹。与此同时,湿地不断萎缩。2001年,敦煌西湖湿地的面积是11.35万公顷,现在已经不足9.8万公顷。这块生态屏障正以每年超过1500公顷的速度消失,照这样的速度,60年后,敦煌西湖湿地将全部消失。
湿地保护调查
新闻特写:正在消失的湖泊 垂死挣扎的胡杨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敦煌西湖湿地是我国西北极干旱地区湿地的典型代表,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地区气候、涵养水源、保障敦煌地区的生态安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在几天的采访中,我们的记者却见到了许多令人痛心的景象,所到之处笼罩着死亡的阴影。
记者,我们现在是来到了保护区一个小湖的湖边,大家朝我手指的方向看,现在可以说应该是这个湖一年中的丰水期,大家还是可以看到这个湖底已经一块一块地裸露出来了,大家再往我脚下的这部分来看,现在我们脚下已经是白白的一片,为什么会变白呢,就是因为水分蒸发量太大,而又没有充足的水源进行补给,所以这块地已经开始盐碱化,而盐碱化的下一步是什么呢,大家看就是像旁边这块地一样沙化,我们在这还能看到以前树木的一些根,都已经死掉了,再往远处看,岸上的芦苇已经都死了,现在这个湖面每年都在缩小
白花花的地面寸草不生,裸露的湖底显得格外刺眼。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说如果没有及时的水源补充,这个湖泊很快就会消失,而一个湖泊的消失往往会导致周围一大片区域的荒漠化。现在他们也数不清保护区内到底有多少湖泊面临着这样的境况。而依旧是在保护区内,胡杨林的情况则更让人揪心。
记者宫佳奇,这里是保护区的核心区,我身后是一片胡杨林,由于生命力极其地顽强,所以胡杨又被成为沙漠英雄树,也有人叫他沙漠之王,但是很遗憾,在这里我们没有见到胡杨的飒爽英姿,更多地是看到了胡杨正在逐步地走向死亡,大家看我身后的这颗胡杨树,是以一种近乎惨烈的姿态倒在了沙丘里。
胡杨树是戈壁沙漠常见的一种植被,被人赞誉是“长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地千年不朽”,然而走在这片胡杨林里,随处可见的是早已风干的胡杨枝杈,裂痕斑斑,像是被鞭子抽过,散落一地。一截截干枯的主干顽强地屹立在沙丘里。有些胡杨一半已经死去,另一半还在顽强地挣扎着。
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吴三雄表示,这是一棵胡杨树,大概四五十年了,上面很绿,下面都枯死了,你看这个枝子,这个都干了,这个还在挣扎着,向人们在呼吁,快救救我吧
吴三雄告诉记者,由于地下水位严重下降,保护区内的一万公顷胡杨林,至少有三分之一走到了死亡的边缘,胡杨林里笼罩着死亡的气息。而每倒下一棵胡杨,每消失一寸湖泊,都会有成千上万颗沙粒朝敦煌袭来。
湿地保护调查
缺水之殇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争
标题2:现有经费杯水车薪 缺钱影响湿地保护
前面我们看到了一系列敦煌西湖湿地里正在发生着的令人心疼的现象,造成破坏的原因很多,比如过度放牧、非法采矿采药等。到2003年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这些现象逐渐消失,而湿地萎缩依然继续。在调查中记者了解到,由于地处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上下游争水才是造成敦煌西湖湿地陷入种种困境的最根本原因。
记者宫佳奇:大家看我身边这一大片干涸龟裂的土地,相信很多人都很难想象,这里其实是一条河的河谷,名叫疏勒河,从理论上来说,这条疏勒河是甘肃敦煌西湖湿地最重要的水源补给来源,但是大家现在看,这条河的河道已经完全干涸了,并且基本上是处于常年断流状态,大家顺着镜头往远处看,在这个河道里已经长出了沙生植物红柳,这就说明这个河道现在正在逐步地沙化。
敦煌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480毫米。水资源严重短缺。疏勒河发源于祁连山,历史上流入下游敦煌的水量平均为5亿立方米,但是自1958年修成瓜州双塔水库后,敦煌境内长达300公里的河道就基本断流。
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孙志成表示,疏勒河流域农业县市有三个玉门瓜州敦煌,都在用河水,人口耕地灌溉面积增加,农业用水量增加,水越来越少
除了疏勒河,历史上党河也是湿地水源的一大补给。1975年,党河水库建成蓄水,自此开始党河地表水也无法直接补充湿地。建国初期,敦煌市常住人口只有3.6万,现在超过18万,有效灌溉面积由13.4万亩增加到将近40万亩。湿地的生态水源被绿洲区截流,经济发展用水与湿地生态用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地表水消失,地下水水位也在逐年下降。在玉门关保护站,站长何东告诉记者,由于水位不断下降,供站里吃水的水井已经越打越深。
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玉门关保护站站长何东表示,这个井当初(2012年)我们打的是100米,上一个井是2003年打的,当初我们打的深度是70米,就必须往深了打,不深抽不上来。
统计数据显示,1975年-2001年,敦煌地下水位下降了10.77米,目前每年仍以20-30厘米的速度下降。 除了缺水,当地保护区资金的匮乏也在严重制约湿地的保护。这一片湿地有两百公顷,恢复前湖面萎缩,岸边芦苇成片死亡。通过补种等措施,这片湿地又恢复了生机,水面扩大了,鸟也回来了。吴三雄说恢复这两百亩湿地,他们只用了不到40万,如果资金充裕点,效果会更好。
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吴三雄表示,投资少缺钱,严重缺钱
一公顷是15亩,200公顷3000亩,
11‘26 3000亩,一亩不到100块钱
吴三雄说每亩这一百块钱投入要包括种子、机械、还有人工,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眼前这一片芦苇枯掉的不少,需要人工割掉枯萎的,种上新的。现在没钱只能眼睁睁看着。目前保护区约有近万公顷这样的湿地急需抢救性人工辅助恢复,资金缺口上亿元。
相关知识
珠海西湖湿地国际花园怎么样?西湖湿地国际花园好不好?
珠海西湖湿地国际花园一期怎么样
西湖湿地国际花园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公示
城市湿地局地小气候调节效应研究——以杭州西湖为例
县区要闻
重磅文物到位!“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有序布展中
铜陵文明网:西湖湿地公园布置姹紫嫣红喜迎“国庆”佳节
湿地保护勾勒武汉城市诗意空间
“沙漠之花”常沙娜
腾格里沙漠湿地金沙岛:花气袭人香满袖
网址: 消亡阴影笼罩敦煌西湖湿地 沙漠每年推进四米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96209.html
上一篇: 果园生草覆盖技术的好处 |
下一篇: 飘绿精准植保-最新全年园林植物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