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网络 赏花之悦:观外形的姿色生香 中国文人对于“花”形色之美的赞扬可以从很多成语上得到验证,比如“如花似玉”“闭月羞花”“花容月貌”等等,可见“花”的形象在中国文人心目中是美的极致的象征。在崇尚雍容华贵之风、以胖为美的唐代,牡丹以其花大色艳,富丽堂皇,号称“花中之王”,享有“国色天香”之誉。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令牡丹国色天香的绝代风华跃然纸上。刘禹锡的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短短二句,真是写尽了长安城赏牡丹的盛景。色为花衣。赏花重色,“万紫千红总是春”,这点可以从古诗词中得到印证。诗经中描写了一些花草的色彩,《周南·桃夭》中“灼灼”的桃花与“蓁蓁”的桃叶;《卫风·淇奥》的“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秦风·蒹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后续的诗词中有描写“李花怒放一树白”的白色、“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色等等。古人赏花最主要的的一个特点就是颜色对比,绿水青山和姹紫嫣红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反差。因此红绿对比最为多见,如:“千里莺啼绿映红”“绿丛又放数枝红”“山青花欲燃”“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花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香为花魂。鸟语花香是很多人追求的生态美,所谓“花香”是指花卉所产生的具有芳香气味的化学物质,能刺激人类的嗅觉细胞引起愉悦感,使欣赏者身心舒畅。春有梅香,夏有荷香,秋有桂香,冬有瑞香……古人对于花香的记录有“兰之猗猗,扬扬其香”的兰香、“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的丹香、“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桂香;“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梅香。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文人逸士大多喜欢清逸雅致,古代文人墨客尤为喜欢“兰香”和“梅香”。兰香“众香拱之,幽幽其芳”,被孔子认为是王者香,在北宋时称为“香祖”。因梅花傲雪凌霜的坚韧形象,“赢雪一段香”和“香自苦寒来”的梅香也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梅花的花格香品转而成为了赏梅者追求的人格与气节,“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和“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就是证明。 花形千姿百态,形态各异。清代画家松年认为:“花以形势为第一”。古人眼里的花姿,有“花姿人影波心竞”的荷花,“姿美鲜可掬”的菊花、“接叶开花玉瓣长”的百合、“叶概花姿天与真”的牡丹、“婀娜花姿碧叶长”的兰花、“花似金杯荐玉盘”的水仙花等等。历代国画讲究“山灵水秀花姿俏”,其中的花姿讲究既要有婀娜远尘之绝姿,又要有独立遗世之高韵。如明代陈洪绶的《玉兰柱石图》,构图疏朗,设色薄透清雅,用介乎写实与装饰的手法,以凝重的用笔、轻松的线条、简约概括的造型,来表现玉兰花端庄、隽永、清秀、淡雅的精神面貌。当花卉进入了艺术创作,赏花活动也从赏心悦目的感官愉悦进入到了一花一世界的审美意境。图片|网络 赏花之韵:品意境的诗情画意 正所谓“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古人赏花注重香味之外,还注重韵味和意境,很多花可比拟象征、可融诗入画。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和传统。艺术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个重要概念,琴棋书画、园林布局、物品陈设等等,莫不讲究意境之美。赏花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同样离不开意境趣味。带有艺术创造性质的插花艺术便自然而然演变成了一种赏花活动。在我国,花道即插花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著名的日本花道最早就来源于我国隋唐时期的佛堂供花。先秦时,当时民间已有互赠花束的风尚。《楚辞·九歌》中记载了每逢重要活动,先民们将折枝花插在头上,佩戴在胸前,系于腰间或集把成束地摆放神座前,或悬挂于屋梁、木车等上面,用来装扮自身,载歌载舞。在汉、魏及南北朝时期,原始容器插花意念由于宗教等原因形成,并得到发展,文人插花渐露头角。步入隋、唐、五代时期,插花成为一门艺术得到广泛普及,进入兴盛阶段。文士尚雅、仕女爱花,处处呈现出一派争奇斗艳的盛况。宋朝时,插花艺术进入了全盛阶段。斗茶、品香、插花、挂画被文人雅士称为“生活四艺”。花道、茶道、香道也经常被人们称为“三雅道”。明朝插花艺术无论是在技艺上和理论上都已达成熟和完善,确立了中国传统插花的主要特点与风格,建立了中国传统插花的理论体系,一批插花专著问世,如张谦德的《瓶花谱》、袁宏道的《瓶史》、屠东竣的《瓶花月谱》;其中,袁宏道的《瓶史》最具影响力,后传入日本,备受其花道界推崇,奉为经典并成立有“宏道流“。袁宏道《瓶史》:“插花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多不过两种三种,高低疏密,如画苑布置方妙。”我国的插花和盆景艺术,大多来源于山野的自然材料,经过艺术家高低疏密的巧妙布局、巧夺天工的加工雕琢,创造出了饱含自然气息的花木艺术精品。插花和盆景点缀案头,赏花由原生态的自然状态走向了人们的生活,自有一番浑然天成、生机盎然的审美意境。 赏花之品:比品格的比兴比德 当花卉获得丰富的寓意,赏花活动也从天然神韵的美学意境进入到悦心诚意的心灵层面。人们所赏之花便不再是花,而是一种人格,一种人生理想。中国历代文人通过歌咏花草树木,托物言志,借物咏人,表达自身高洁的道德追求。例如:咏梅之凌寒傲雪,咏竹之高风亮节,咏荷之出污泥而不染,就产生了松竹梅“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 等固定说法。“咏花”诗词作为咏物诗词的一个大类,蔚为壮观,历代留下的赏花颂花的诗词更是数不胜数,据不完全统计,古代仅咏牡丹的诗词就达四百多首。[图片] 花有花品,人有人品。花事即人事,赏花即赏人。清代文学家张潮说:“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比兴手法早在《诗经》中就已广泛运用。“比”是譬喻,以彼物比此物也;“兴”是寄托,寄情于物,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以花起兴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如:《关雎》以荇菜起兴,引出淑女。所谓“比德”,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即指从大自然的山水花木、鸟兽鱼虫的欣赏中体会到某种人格美,主张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体验自然美。例如:《荀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受儒家君子比德思想的长期影响,古人赏花不只单纯从绿化功能和造景功能着眼,也注重以花木言志,使花木人格化,讲究植物花草的“比德”情趣。在《诗经》中出现了不少用花来喻人的诗篇。如“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有女同车,颜如舜英。“华”、“英”都是指花,舜华是指木槿花,在《小雅·常棣》中还用棠棣花来表示兄弟之谊。在《诗经》中以花喻人,以花抒情的有30多篇。以花喻人的这些诗已经将自然的花变成了文化的花。再比如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其中吟咏的花木45种。《离骚》中的:“启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以幽幽香草自喻其高洁的品格,这样以幽兰香草等花卉自喻的句子,在《楚辞》中不胜枚举。花作为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种植物,因为融入到诗人的生活之中,变得意蕴丰厚。正如屈原以兰蕙自喻,陶潜以菊自况、周敦颐以莲明志、郑板桥以竹寄情……凡此种种,诗人把花卉和情怀联系起来,都是中华民族的高尚品格和至美心灵的绝佳表现。 北宋诗人林逋曾在杭州孤山北麓结庐隐居,作画吟诗,他一生写了许多咏梅诗,其中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通过“疏影”、“横斜”、“浮动”将梅花的品格形态写到了极致。他以种梅养鹤自娱,有“梅妻鹤子”之称。以花自喻,与花为伴的生活,是审美的生活。[图片]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生活是美好的,繁花似锦时节,赏花者,所看到不仅仅是姹紫嫣红的表象美,还更应该通过这些表象,领略其内在的意境美,品味其背后的文化美,让生活多一份风雅,添一份美丽,看山河远阔,观人间秀色,这才不枉盎然兴致,任它疫情困扰折腾,依然觉得人间值得!相关知识
201@365 植物闲话:有一种草本花卉叫蛤蟆!
【付丽赏花】围炉闲话冬月赏花(五)老北京的茉莉花儿茶之花乡茉莉
赏花文化焕发时代活力
推动“文化+创意”“文化+生态”“文化+消费”融合——五华区赏花经济蓬勃发展
推动“文化+创意”“文化+生态”“文化+消费”融合—— 五华区赏花经济蓬勃发展
踏青赏花正当时 文化魅力不可挡
赏花文化焕发时代活力(墙内看花)
花力释放美好文化,青岛借“赏花”打造多元化文化消费场景和业态
2019贵州春季赏花旅游启动!300余项精彩活动让赏花游更具文化魂
文化赏花创意赏花,这个假期“花”样百出
网址: 闲话赏花文化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98798.html
| 上一篇: 華道家元 四十五世 池坊專永 |
下一篇: 2019您最喜爱的非遗评选: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