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潘鲁生|宋人爱花赏牡丹

潘鲁生|宋人爱花赏牡丹

按:2024年11月9日,第六届会稽山讲坛暨第十六届文化中国讲坛在浙江绍兴市柯桥区稽山书院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天容海色本澄清——诠解人类文明中的东方智慧”。全国影响力建设智库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王国平先生;著名金融学家,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原主席、党委书记肖钢先生;美国汉学家,敦煌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史瀚文教授;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高奕睿;万科集团创始人,深石集团创始人,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先生;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程郁缀;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原党委书记,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章政教授;著名教育社会学家,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医学微生物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溯源预警与智能决策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建国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原副校长,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李焯芬院士、北京大学湛如教授等专家学者出席讲坛并发表主旨演讲。白岩松、郎永淳主持讲坛,潘鲁生教授受邀参加讲坛并作专题发言。在对话环节,白岩松与潘鲁生就现代花的礼仪与传统花的文化传承,牡丹作为老百姓心目中心的“国花”等话题进行了对话交流。

潘鲁生围绕“宋人爱花赏牡丹”主题,从三个部分展开阐述。他指出,中国是牡丹的故乡,野生牡丹沿着黄河从上游到下游、从南到北开枝散叶,被引育到大江南北,形成了中原、西北、西南和江南四个较大的品种群。

牡丹花名与传播

地处黄河上游的甘肃临夏等地是野生牡丹的原产地之一,伴随牡丹引种由黄河上游到中下游,经长安、洛阳、开封、曹州地区,逐渐传播到四川、江浙一带。在此过程中,牡丹的功能从药用到观赏,唐宋以来,牡丹的观赏价值、文化价值被逐渐推崇、使用和传播。

潘鲁生指出,黄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牡丹以及牡丹文化一脉相承。历代牡丹文学、牡丹艺术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文人的诗词歌赋中、艺术家的作品中,各种民间艺术中,日常生活器物的装饰中,牡丹早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唐宋以来牡丹作为重要的艺术题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共识和民族认同。这其中与宋人爱花赏花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牡丹由野生品种到家喻户晓的富贵花,其传播路径主要包括寺院种植、宫廷引育、文人创作、民间应用四个方面。

牡丹融入艺术与生活

南宋的园林文化、书院文化、品茶文化盛行,以及岁时节令丰富多彩的市井活动和民间风俗中,牡丹是必不可少的题材。

牡丹花型的演变

越州今浙江绍兴,越州牡丹对于牡丹艺术审美有着重要的影响。隋唐之前的野生牡丹为单瓣,隋唐后由复瓣到多瓣重瓣逐渐进化,人工嫁接技术不断成熟,花瓣层数越来越多。周师厚《洛阳牡丹记》中记载,出于绍兴一带的“越山红楼子”的多层花瓣成为牡丹的审美样式。

宋代牡丹纹的形式美‍

潘鲁生认为,宋代牡丹文化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北宋是牡丹的鼎盛期,伴随牡丹种植与观赏越加广泛,文人墨客争相以诗歌咏叹牡丹的品格;到南宋形成市井文化,牡丹也从宫廷繁华、文人风雅,又成为百姓家喻户晓的吉祥富贵之花。此外,牡丹还是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

红牡丹图(局部),徐熙(五代南唐) 玉堂富贵图,徐熙(五代南唐)

《宋神宗后坐像》局部

潘鲁生指出,两宋时期己将牡丹文化推向一个历史高峰,如今,国色天香的文化基因已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全国各地普遍种植牡丹,并形成新的牡丹节会、新的牡丹风尚和新的牡丹产业。牡丹在国内外的引种与牡丹文化的传播,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和文化认同。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从赏棣棠花,看宋人的诗意生活
宋人的游赏之乐
文化周刊丨宋人爱插花
院长潘鲁生参观2007届毕业作品展 [附图]
为何宋人爱戴花?——从宋人戴花看宋朝阶级等级和社会风气
九味宋韵|走进宋“潮”⑧:雅趣宋人爱插花
宋人把花玩的如此高逼格,21世纪的你呢?
洛阳花与万花会(古人如何赏牡丹)
鉴赏|花口碗——宋人的饮食雅趣
宋人与花与香与瓷器

网址: 潘鲁生|宋人爱花赏牡丹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01723.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美伦美奂,尽享芳华。 花乡花卉精
下一篇: 妇女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