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24日下午,清华大学“英美文学经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讲座第十三讲通过线上会议顺利举办。本次讲座以“解读《尤利西斯》的三条线索”为主题,由南京大学全球人文研究院戴从容教授进行演讲,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爱尔兰研究中心主任陈丽教授主持,并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刘燕教授与谈。本次讲座长达两小时,共有二百余人参与,气氛活跃、讨论热烈。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这部著作在18章的篇幅中,通过对1904年6月16日短短一天的描写,展现了都柏林城纷繁嘈杂的都市景象,也对几位主人公的内心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戴教授先简要回顾了作品的主要情节,并指出《尤利西斯》除了斯蒂芬·德迪勒斯、奥波德·布卢姆及摩莉外,还存在第四位主人公,即都柏林城。在演讲中,戴教授通过斯蒂芬、布卢姆与都柏林这三条线索,探秘《尤利西斯》表面的拉拉杂杂下的深意。
进入第一条线索——斯蒂芬,戴教授认为,小说开篇的早餐场景代表着斯蒂芬与其舍友穆里根人生价值取向上的分歧,并进一步指出,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自画像》后,斯蒂芬的形象无法轻易告别俗世,振翅高飞,而需要先行走在规训之间。联系《神曲》中的但丁和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一角,我们会发现,在《尤利西斯》的三位主人公间,只有斯蒂芬进行的是纵向而非横向的价值判断,从而更具有知识分子的自省与思辨。这份思辨在小说中体现为对陌生人的刻薄,但其表象下却是警醒锐利的头脑面对世界的敌意时的正常反应。作为思想者形象出现的斯蒂芬与其舍友,富于撒旦性的穆里根形成了鲜明对比。穆里根的撒旦性体现于对生活的玩世不恭的态度,对终极价值的彻底否定。与之相比,斯蒂芬的思想核心是“要么全要,要么全部放弃”,这类似于俄国虚无主义者的完美主义。在这个人物上,读者会发现乔伊斯着重表达的主题——精神瘫痪——这种现象正源自独立思想的缺失。
戴从容教授演讲
回到穆里根,戴教授认为,这一角色身上体现的gay(快乐)属性表现在他的insensitive上,对他人欠考虑,这再次与斯蒂芬触及他人情感的思维形成了对照。然而,穆里根的不顾他人本质上源自对他人强弱的判断,是一种势利的体现,在见识到斯蒂芬思想力量的强大后,穆里根便改变了先前的轻视态度。这样看来,穆里根表面无伤大雅的虚无主义,实际上却揭示了他墙头草般的怯懦。
与穆里根相反,斯蒂芬始终坚持着自己对现实的不满。联系乔伊斯的生平,书中斯蒂芬面对临终的母亲下跪祈祷这一情节,其实是将临终的母亲与腐朽的都柏林进行的一次并置,母亲并非斯蒂芬的精神家园,而正是斯蒂芬极力摆脱的爱尔兰社会。然而,斯蒂芬的母亲依然有辛酸的爱的一面,即便有温柔的侧面,斯蒂芬却依然要摆脱以爱的名义构筑的阻碍。这样看来,当代的儿子不仅要摆脱以穆里根为代表的与境外势力的勾结,还要摆脱家庭、宗教与道德标准的束缚。福柯认为,现代社会对人的规训愈发精细、愈加依赖话语,乔伊斯之所以如此处理母亲的形象,也是认识到现代社会对人的束缚起源自“各种声音”。在现代社会强大的规训力量面前,斯蒂芬没有大声疾呼,而选择用“沉默、逃避和狡黠”与之抗衡。但是,乔伊斯的沉默并不是逆来顺受,而是用沉默与压迫力量保持距离,书中斯蒂芬面对穆里根的讨好与拉拢时的脑中思绪,便是这种反抗的一个例子。
然而,规训力量的步步紧逼不是保持沉默所能完全化解的。当穆里根强迫斯蒂芬向海恩斯要钱时,斯蒂芬诉诸他的第二件武器,狡黠。狡黠原为奥德修斯所用,不带有道德评判的色彩,是夹缝求生的市民智慧。在小说中,乔伊斯使用“反讽”作为狡黠的手段。例如,在向海恩斯要钱时,斯蒂芬的肢体语言完全站在了他言语的对立面,用反讽消解了自己不愿的企图。在卡夫卡或约瑟夫·海勒的笔下,沉默或疾呼并不能逃避规训力量的压迫;而对乔伊斯而言,逃避也同样是摆脱规训的最终归宿。
借助同一片乌云,乔伊斯将描写的对象转移到布卢姆身上,这是戴老师理解小说的第二条线索。布卢姆代表乔伊斯对人类的包容和理解,他身上既有基督性的宽容,又有令读者感到不安的肉欲。在其创作历程中,乔伊斯的精神榜样转向奥德修斯,将他视为一位丰富完整的人,而这种转变与其妻子诺拉有关。诺拉出身底层,缺乏文学修养,但却有种大地的淳朴厚重。当乔伊斯沉浸于写作,对个人责任不管不顾时,诺拉能够包容乔伊斯,而这种婚姻关系也成了乔伊斯成熟的关键。
类似的婚姻关系同样出现在布卢姆与摩莉的初登场中,并体现了布卢姆对女性的尊重与体贴。对布卢姆来说,与摩莉的感情不仅是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更是他保持与生命相联系的手段。“带着克制的爱慕和仰慕”,这是布卢姆对妻子感情的描述。虽然并非女性主义者,布卢姆却从未歧视女性,他理解、同情并接纳女性,甚至是出轨的妻子。
然而,布卢姆对女性不仅有尊重,还有欲望。这份欲望不是社会层面的优雅,而是动物性的肉感。为了满足自己的动物欲望,布卢姆采取了偷窥等手段,不论其相貌而平等视之欲之,这体现了布卢姆令人动容的一视同仁。
布卢姆是一位自卑的角色,他为儿子的死而深深自责。无论对女儿可能的失身还是对妻子的偷情,他都感到不安却又无可奈何。布卢姆对妻子不忠虽然十分在意,却选择隐忍克制。包容、希望而站在大地上的布卢姆,构成了接纳人性的崇高内核。将斯蒂芬与布卢姆进行对比,后者的判断总是基于事实而不加褒贬色彩,这种区别也体现了哈姆雷特式批判社会的斯蒂芬与包容社会、施以援手的布卢姆间的区别。布卢姆有知识也有追求,这使他成为了斯蒂芬的精神父亲。他的包容并非源自怯懦、无知或无能,而源自其基督般的爱——这种爱是以世俗甚至粗俗的方式表现出来,既崇高又低俗,这也让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不禁感慨:“很难找出一幅比乔伊斯塑造的波尔迪更丰满的自然人物的画像。”
戴教授紧接着指出,乔伊斯笔下的文学空间构成了具备生命的都柏林城,这可以作为理解小说的第三条线索。此外,城市中的人物一再交叉穿过他人的足迹,纳博科夫称其为“福楼拜的极端发展”。戴教授以小说中的神父为例,说明乔伊斯的笔法与监控中心的显示屏,这是领先于时代的。如果考虑到小说中的十九个情景的时间维度,便会发现乔伊斯构建了一座五维的都柏林城。既有整体,也有局部;既有外表,也有内心——正印证了乔伊斯自己的说法,“如果都柏林城被摧毁,人们完全可以凭借他的小说重建一座都柏林。”
演讲的最后,戴教授为了帮助同学们的拓展阅读,推荐了《都柏林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自画像》《乔伊斯传》(理查德·艾尔曼著)三本读物。演讲结束后,刘燕教授进行与谈。刘教授指出,戴教授所谈虽然是《尤利西斯》,但使用的方法却是阅读名著的普遍路径。如何阅读经典?刘教授认为,首先要多读文本,抓住文本本身,寻找其中的互文性。其次,要通过纵向(时间)和横向(空间)的方式进行阅读,融入当代读者的视角,积极与文本对话。再者,所谓“所有的文学都是作家的传记”,读者在理解名著不仅仅局限于原文,还要阅读作家相关的传记或研究文献。最后,叙述中的时空形式成为阐释乔伊斯笔下主人公的切入方式。作为当代的读者和写作者,我们可以向乔伊斯学习多种具有创造性的写作技巧,记录或塑造自己所寄居的城市现代风貌。
刘燕教授与谈
点评之后, 刘教授向戴教授询问如何以女性主义的角度理解《尤利西斯》。戴老师回复,《尤利西斯》的第18章的确因不加标点的形式和露骨的内容广受关注,但其丰富性不如乔伊斯对一座现代城市的呈现。乔伊斯对女性的塑造带着一厢情愿的色彩,这也是他的局限性之一。戴老师回答过后,陈丽教授进行了简要的补充。她指出,关于乔伊斯的性别维度的批评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方向,布鲁姆的男性气质的变化,他的反英雄形象对古典文学中的男性英雄以及爱尔兰革命民族主义推崇的男性英雄形象都形成对话和潜在颠覆;这位爱尔兰作家对goddess of sovereignty(主权女神)的关注,体现乔伊斯对“红颜祸水”的感性认识。
陈丽教授主持
最后,讲座进入观众互动环节。三位教授就观众所提的有关乔伊斯对爱尔兰社会的态度、乔伊斯对《哈姆雷特》的戏仿、《哥林多前书》对爱的理解、《尤利西斯》的时空理解进行了讨论。在一番丰富、精彩的论辩后,本次演讲迎来了尾声,与会者纷纷表示收益颇丰。
文|方仁和
图 | 张晓婵
编辑|沙克尔江
审核|高阳
相关知识
尤加利的作用这么多,尤加利花束推荐!
尤加利
尤加利的花语是什么?
尤加利修剪原则
尤加利的花语和寓意
献给爱米莉的一朵玫瑰花
尤加利怎么做干花
尤加利叶怎么做干花
伊西斯:埃及神话中的魔法与母性
提神醒脑的尤加利花语和养护
网址: 戴从容|解读《尤利西斯》的三条线索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05530.html
上一篇: 素质教育学院举办“与美有约”系列 |
下一篇: 玉雕艺术讲座4月25日(本周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