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但汉松|托马斯·品钦的《秘密融合》

但汉松|托马斯·品钦的《秘密融合》

11月1日下午,清华大学“英美文学经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讲座第十五讲如期举行。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但汉松教授以“托马斯·品钦的《秘密融合》” (“The Secret Integration” by Thomas Pynchon)为题进行演讲。本次讲座采取线上腾讯会议模式,吸引了校内外两百余名师生聆听讲座并参与讨论。讲座由清华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曹莉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刘雪岚副研究员担任与谈人。

讲座聚焦托马斯·品钦的中篇小说《秘密融合》,以种族歧视问题为切入口,以品钦的后现代叙事特点为线索。但教授娓娓道来,着重阐释了品钦作品中的风格杂糅、话语碰撞、多元美学与科技母题,呈现了品钦眼中的美国与他对美国文化、美国社会中的种种问题的回应与思考。

但教授首先指出品钦在美国文坛中的重要地位并着重介绍了品钦“奇怪的文学声誉”。一方面,品钦在美国后现代文学中独树一帜,其代表作《万有引力之虹》因其庞杂恢弘和包罗万象被誉为百科全书,但另一方面,他是继霍桑之后美国作家中对被“文化美国”所接受持最深刻怀疑态度的一个,对文化选择接受他并不感激,反而认为可能是一种阴谋和算计。他以一种“文学隐士”的形象出现,躲避采访,甚少出镜,颇具争议,书迷将喜爱品钦当作是一种文化符号与特殊品味的象征。演讲人分享了品钦的趣闻轶事,讲述了他与品钦的联结,让师生们对这位特立独行的作家有了更加生动立体的认识。

品钦的后现代风格是本次讲座的重点。文学评论中对品钦作品的评价十分矛盾:“brilliant but difficult”。品钦的作品在知识面、词句、主题等方面展现出全方位的难度,需要词典和百科全书辅助,即便是对于西方的资深文学评论家亦是如此。他的小说主题十分广泛,除了强调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等社会政治主题,以及对传统高雅文化和文学形式中众多元素的认识和借鉴之外,还深入探讨哲学、科学、神学和社会学的思想并深度运用各类科学知识。

但教授随后介绍了美国希利斯·米勒教授“托马斯·品钦的后现代叙事——《秘密融合》”一文中的主要观点。该论文首先介绍了后现代主义,并以《秘密融合》为例分析该作品如何体现后现代叙事的特征,指出品钦的《秘密融合》堪称后现代叙事的教科书。

在深入分析文本之前,但教授介绍了《秘密融合》创作的时代背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是历史最跌宕起伏的十年,也是对品钦影响最大的十年,以至于他在后续创作中还是会不可避免地携带这十年的色彩。“吉姆克劳法”宣布种族“隔离但是平等”(separate but equal)。种族隔离被高度自然化(naturalized),直到最高法院宣布其违反宪法。从隔离(segregation)到融合(integration)的转变非常之艰难,中间甚至要经历反隔离(desegregation)——少数族裔群体也不愿融合。而《秘密融合》即讲述了这样的时代里一群白人孩子和一个幻想中的黑人朋友的故事,采用成年人的世界和儿童的世界并行、黑人的世界和白人的世界并置的设计,从多个维度展现了“秘密融合”的自然发生。

在小说的前半段,品钦将儿童文学的体裁特点嵌入其中,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叙事的风格杂糅(hybridity)的特点。书中采用儿童文学的叙述模式刻画了一位天才男孩(Boy Prodigy)格洛佛(Grover)。他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甚至会与父亲“在晚餐时就柏林墙的问题发生争吵”。但教授特别指出,柏林墙象征着隔离,而《秘密融合》一方面是关于种族隔离,另一方面即是冷战局面的一种隔离(demarcation)。他指出,政治的本质就是不断地把事物进行区分,而《秘密融合》反对这种区分。孩子们秘密地策划反抗大人的“革命”,展现出一种天然的颠覆性。这种颠覆性不可被一笑置之,而是具有很严肃的政治意义。一旦社会被隔离开,这种颠覆的冲动就已然出现了。

但教授深入分析了小说透过儿童的视角所展现出的种族主义的话语。孩子们天然地无法接受种族歧视思想,也实在不能理解其背后的缘由。具有大学生词汇量水平的神童Grover“敲敲脑袋才想起这个词——种族主义者”,当他得知提姆的父母给镇上刚搬来的黑人夫妇打匿名骚扰电话时,格洛佛有很多的猜想,还以为是“革命”的秘密泄露了,但联想不到黑人父母受到的骚扰竟然是出自白人父母的恶意。但教授进一步补充了White flight与blockbusting的背景知识:White flight是指白人居民由于种族偏见和对治安下降、房价下跌的担忧而选择从逐渐多元化的社区搬离到郊区的现象,而blockbusting则是房地产经纪人利用白人业主的恐惧心理低价收购房屋再高价出售给少数族裔居民。通过背景知识的补充,听众理解了白人对少数族裔的仇恨心理的成因,也更感受到了种族歧视心理的底层逻辑(rationale)是孩子们天然纯朴的道德感所无法接受、无法理解的。

有色(colored)人种中的color在孩子们的眼中被理解为色彩缤纷的,很美的词。在提姆想到卡尔时,总觉得卡尔“一定把波克夏的秋天永远带在了身上”,他“熠熠生辉,发着亮光”。儿童有自己特殊的秘密的政治,也有特殊的秘密的美学。在白人成人唯恐避之不及的肤色,在儿童们的眼中象征着光辉,极具反讽意味。类似的情节在马克·吐温作品中也有体现:哈克不顾密西西比州帮助逃跑的奴隶就会下地狱的法律,拒绝检举揭发好兄弟吉姆,勇敢地决定 “All right, then, I’ll go to hell”。这样的细节不仅展现了儿童的道德观念与成年人道德观念的差异性,更在无形之中将美国社会的种族主义话语去自然化。

在小说的后半段中,品钦以后现代叙事的技巧为读者设下了一个“局”:黑人孩子卡尔。他在小说中段第一次出现,和别的人物的塑造方式并没有什么不同,让读者下意识地认为卡尔也是孩子之一。但读至书末品钦才揭露真相,卡尔并不存在,只是三个孩子共同脑补出来的一个想象中的玩伴。品钦在叙事中埋伏了一些蛛丝马迹,例如孩子们点四杯柠檬汁的时候冷饮店的店员用奇怪的眼神看了他们一眼,卡尔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打了个响指才想起自己的名字等等,体现了品钦绝妙的后现代叙事技巧。让自己笔下的人物变成一个鬼魂不仅是一个超现实的写法,而且相当于解构了作者自己的虚构。它将文学虚构自我暴露在读者面前,诱导读者陷入自我怀疑的危机,体现了作品中的后现代美学。

卡尔的原型来自孩子们见到的第一个黑人麦克菲。他虽然是成年人,但具有和孩子们相似的特质(childlike)。麦克菲和孩子们相谈甚欢,这让孩子们意识到,种族之间的界限本就不存在,进而促成了第一次在地化的秘密融合。

但教授不完全同意希利斯·米勒的观点,他认为,孩子与种族他者的天然亲近恰恰是小说后半段的温情之处,后现代小说并不一定缺乏情感或比较“冷”。当麦克菲情绪低落用小孩子的方式嚎啕大哭时,孩子们成为大人的守护者(babysitter),倾听他、照顾他,黑人与白人融洽相处的温情瞬间在五十年代的美国是几乎不可想象的,十分可贵。

此处,小说的腔调陡然一转,从儿童文学变成黑人文学,语言富有黑人文学中特有的一种强烈的、口头的韵律感(rhythm)。品钦通过麦克菲展现了美国的布鲁斯(Blues)美学。它起源于种族主义盛行的密西西比州,是贫困黑人在艰苦生活中的情感表达。它打破了多种音乐形式之间的壁垒,具有开放、包容、即兴、自由的特质,与《秘密融合》的主题非常契合。与此同时,品钦也通过麦克菲从一个朝鲜战争老兵沦为狱中帮派混混的悲惨经历展现了美国黑人的种族哀歌。

最后,但教授阐述了作品中展现的科技母题。孩子们利用业余无线电(Ham radio)可以听到来自全世界的声音,亦是一种形式的秘密融合。但教授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互联网时代人类的孤独。从远程无线电短波通讯到光纤互联网的高速连结,现代世界的融合仿佛变得更加容易了,但事实上,在互联互通时代迎接人类的是一种另类的孤独:

“Welcome to the modern loneliness

Where you are always connected but never together,

Where you are never alone but always lonely”

在讲座的最后,但教授以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作结:“我们融合了吗?”

书中,白人孩子们最终还是抛弃了卡尔回到了家中,融合在事实上并未成功。品钦在《秘密融合》中体现了他年轻时代作为一个作家在涉及到他者政治时的困惑感。他有一种white liberal guilt,因为他知道被想象出的卡尔不过是白人作家心中的一种情愫。此处,品钦带我们领略了文学思维的力量:它在让我们看到了融合的必要性的同时,也看到了融合的不可能。

在与谈环节,刘雪岚老师首先讲述了她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研究品钦的经历,分享了她当年阅读品钦作品的初体验以及与但老师结交的“品钦缘”。接下来,刘老师强调了品钦小说中常被忽略的温情与现实关怀。她同意但老师的观点,认为后现代小说中看似有很多戏谑的、颠覆性的内容,但细读文本会发现品钦的很多描写非常写实,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温情。刘老师还建议同学们勇于阅读品钦的大部头作品,体味叙事和文字背后的玄机与意蕴,在智力挑战中收获阅读的快乐。

在讨论环节,演讲人、与谈人和主持人进一步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网络对社交的重大影响。但老师结合品钦的另一部作品《致命尖端》表达了对身处算法社会的担忧,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方便人们保持便捷的远程交流, 另一方面将人类置于被异化、被控制的环境之中。来自各大高校的师生也积极以提问的形式参与了讨论。

文|胡崔璨

图 |张晓蝉 道日娜

编辑|沙克尔江

审核|高阳

相关知识

哈钦松系统是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于1926年在《有花植物科志》一书中提出的。该系统
两性花原始,单性花进化;雄蕊离生原始,合生进化是哈钦松系统的观点
花道/ 泰国托马斯·迈·范
20世纪重要的跨学科符号学家:托马斯·西比奥克
两性花原始,单性花进化;雄蕊离生原始,合生进化是哈钦松系统的观点。
从生态保护到文旅价值挖掘,汉丰湖区域文旅融合发展研讨会干货满满
松材线虫病及其媒介昆虫松墨天牛的生物防治
郑钦文、西蓝花与种子战争
古代神秘部门“钦天监”,到底是干啥的?
舌尖上的中国

网址: 但汉松|托马斯·品钦的《秘密融合》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0553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热血传奇评弹赏析
下一篇: 文学的艺术之美——美术鉴赏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