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文艺论坛丨肖花、罗明金:乡村振兴战略中传统建筑的资源价值与转化路径

文艺论坛丨肖花、罗明金:乡村振兴战略中传统建筑的资源价值与转化路径

当前位置:

文艺论坛丨肖花、罗明金:乡村振兴战略中传统建筑的资源价值与转化路径

来源:《文艺论坛》 编辑:施文 2022-11-22 10:27:04

文艺论坛(原创).jpg

乡村振兴战略中传统建筑的资源价值与转化路径

——以侗族传统建筑为例

文/肖花 罗明金

摘 要:侗族传统建筑不仅蕴含着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价值,而且因其作为侗族文化呈现与表达的物化载体,还承载着丰富而独特的侗民族文化内涵,这其中特别突出的是围绕营造技艺而产生诸如典礼、仪式、节庆、习俗等系列化隐性观念文化,最具民族哲学观念的本质与真实。在党的十九大“五位一体”的乡村振兴伟大战略中,侗族传统建筑所承载的审美艺术价值与独特文化价值,成为经济下移化趋势下满足精神消费的潜在市场需求,从而具备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独特精神资源价值、“产业乡村”的特色经济资源价值和“文化乡村”的民族特质资源价值,为走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美丽乡村”“产业乡村”和“文化乡村”提供了可行与合理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

关键词:侗族传统建筑;文化艺术;乡村振兴;资源价值;发展路径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社会就是一个基于农耕文明而形成的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由宗法血缘形成的聚族而居村落和安土重迁的农耕生计模式共同构成相对稳定的乡土中国,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从乡土中国的建设开始,因为这里的“乡土中国建设”更为重要的是众多少数民族的乡土社会。①从人类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历程来看,乡村衰落和环境破坏是工业文明史上普遍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典型如“羊吃人”式的英国悲剧和“超前城市”式的拉美悲剧。在中国城市化率已经接近七成的工业化进程之中,如何吸取人类工业文明史上的悲剧教训并避免乡土中国的衰败,从而在传承和保护好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并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对于新时代背景下的精准扶贫和小康社会任务来说,是时代赋予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建设的崭新课题。党的十九大从党的伟大事业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工程高度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五位一体”的战略举措和规划来解决长期困扰乡土社会的“三农”问题,其实质就是五大发展理念在美丽家园建设上的具体实践,最终找到符合乡村自身实际的可行性发展路径与发展模式。侗族传统建筑不仅具有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还承载侗民族文化的“活化载体”,在经济下移化趋势下具有满足人们精神消费的潜在巨大市场需求,因而内在地蕴含了“乡村振兴”的资源要素价值和文化经济价值。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独特精神资源价值

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外化形式和物化载体,本质上是民族文化观念在建筑形式上的投射和反映,从而可以说一切建筑艺术形式都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观念化表达方式和艺术化表现形式。比如,“款”是传统侗族社会的契约化组织形式,“款约”是其处理侗族乡村社会公共事务的约定俗成习俗与民间法规范,②这其中既包括符号化的制度款约,也包括非符号化而口传习得的隐性观念款约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侗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中选址、型制、材料、营建过程中的手工艺制作与使用,营造工序安排、装饰元素选取与建造过程中的仪式活动等方面。“款约”作为一种文化观念本质上是侗民族解释世界的哲学认知在建筑型制与构建方式上的反映形式,成为侗民族共同体成员的“集体无意识”规范着侗族建筑的整体趋同性与一致性,并在千百年的传承中始终保持着侗族建筑风貌的民族性和独特性,从而呈现出与汉民族文化观念表达的巨大差异。比如,同样是承载宗法秩序伦理文化的建筑形式,汉民族宗法观念象征物建筑是宗祠,而侗族宗法观念象征物建筑则是鼓楼。“凡是成熟的建筑体系,都伴随成熟的哲学体系,其内涵包括人生观、审美心理、宇宙观和环境观等,建筑艺术的哲理就是建筑艺术在哲学高度上的深层阐释。”③西方现代工业文明进程中乡村衰败的悲剧就在于把建筑仅仅视为“人类栖身”的纯粹实用工具,并且其延伸的外部空间则被视为物尽其用的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这实际上就是普罗泰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哲学观念,在西方工业文明史上人和自然关系处理的进一步演进与恶化,也是“现代化”进程中西方乡村衰败的根源之所在。

侗族传统建筑并不是凝固的静态空间,而是注满文化内涵的有机观念系统,诸如“崇拜自然、敬畏自然”的取材观、“取法自然、道法自然”的选址观以及“因地制宜、因材致用”构造观,体现和反映的是侗民族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一种文化生态观,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而非矛盾对立”的哲学认知在建筑内外空间观念上的投射,这与当下中国东中部大量乡村因为城市化与工业化而严重破坏自然、污染环境、生态失衡的现代乡村建筑相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差。侗族传统建筑所形成的生态之美、建筑之美、服饰之美、工艺之美、雕刻之美、音乐之美、舞蹈之美等所构建的“艺术乡村”和“文化乡村”,承载着现代化工业建筑群落所不具备的独特精神资源价值。“敬畏自然、取法自然”构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乡村”,描绘祥和生机的自然山水;因为仪式、习俗、节日的沐浴而不断传承和强化的乐善好施、与人为善的精神品格,营造出“和谐乡村”的邻里关系与乡土文明;由精美建筑艺术所形成的特色文化艺术产业则是“产业乡村”发展内生出独特的新经济增长点。由此而共同描绘出侗民族传统村落的“幸福乡村”之蓝图。

由此可见,侗民族建筑所蕴含的美轮美奂艺术价值和所承载的独特文化价值,具备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理想家园建设的独特精神资源价值。

二、“文化乡村”建设的资源优势与文化平台

梁思成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建筑史》中说道:“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④由此可见,建筑的型制、结构、布局、材料、装饰等并不是发明性的技术创新成果,而是民族文化适应自身生存环境需要的心智创造结果。特别是其中的隐性观念文化即“共同款约”,直接体现了一个民族解释世界和反映世界的元认知方式,具有民族认知世界的哲学本质与真实。这种口传相授的侗族“共同款约”营造技艺体现在建筑的各个方面:首先是建筑选址观念的图腾化。侗民族远古先祖迁徙至西南山地生存环境之后,一般将房子建在没有高大树木和地形破坏较少的空地,且依据地形将建筑局部建在坡地平整区,其他部分以吊脚楼的形式架空。地形与地势更加强调龙凤图腾的观念物化和活化,以形成“驱灾祈福”的“风水宝地”,从中可以看出房屋主人和村落营建工匠所寄托的图腾庇佑文化观和朴素自然的生态观。其次是材料选择观念的宗教化。材料作为建筑的物理性构成要素和构件元素,并不决定于自然环境的恩赐条件,而是文化对丰富自然恩赐的观念化选择结果,因为自然条件本身就具备的树木、石头、泥土、竹子、茅草等都可以作为材料选择对象。正如汉民族的阴阳五行观念对于木材的选择和古希腊灵魂不灭观念对于石头材料的选择一样,侗民族建筑在自身生存环境众多材料对象中唯独钟情于木材,这与山地民族的原始自然信仰是分不开的。山地民族相信“万物有灵”,因而树木就成为这个民族的“保护神”,房子既是侗人生活的栖息之地,也是神灵守护的避难之所。最后是建筑布局观念的宗族化。侗族村落传统建筑一般在中心地带建鼓楼,作为村落仪式和习俗活动的聚焦场所和宗法象征,所有的村落建筑围绕鼓楼呈“圆心波”形逐次迭序散开。这种村落建筑布局形式是侗族宗法血缘观念的象征和隐喻,血缘祖先和血缘谱系借助于“圆心波”形的建筑布局活化出形象的宗法伦理,成为村落侗人凝固的精神胚胎与情感纽带。盖言之,村落建筑布局并不是营造工匠的创造性发明成果,而是宗法血缘观念的文化映射。

侗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共同款约”隐性文化观念还体现在建筑的型制结构上。建筑型制上通常采用“一明两暗”型,也叫三连间,即中间是堂屋,设有供奉祖先的牌位,作为家庭节庆活动、祭祖仪式等公共活动空间。两侧厢房作为起居之用,通常家庭在儿女成年后父母住在堂屋后面的隔间,兄长住在左边的“人间”,胞弟住在右边的“人间”。如果家中男丁较多,地形允许的就在左右“人间”增加房间,没有空地的兄长在祖屋周边另选址新建。这样整个村落建筑在外观型制和内部结构上高度一致,体现了侗族社会宗族秩序伦理观念和长幼等级秩序的家庭伦理观念。在建筑的装饰元素和装饰手法上,侗族建筑一般会对建筑构件、隔扇、窗花等部位进行装饰,主要是在木质材质上用浅浮雕、线刻,青砖墙体上用石灰粉白画戒尺画,在石质柱础等部件雕刻等。在题材选择上呈现多样化的地域和民族特色,也有受汉民族文化影响以反映农耕文明的“渔樵耕读”“戏文故事”“鱼龙变化”及传统的吉祥纹样等,利用相关图形的寓意或故事中的情节教化子孙后代。如雪峰山腹地高椅侗族古寨柱础以狮子抓蛇图案进行装饰,其谐音为“施舍”,告诫教化子孙乐善好施,自己富了要学会施舍,接济需要帮助的人。也有以图腾崇拜物作为装饰元素的,如高椅侗族古寨每家窗扇以老鼠、葡萄作为装饰元素,反映了当地寨民祈求多子多福和家族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⑤还有以村民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见的元素为观物取像元素进行加工装饰,如地处沅水边的溆浦乌峰村,村民的窗户雕刻有鱼、虾、螃蟹等常见的生活元素,体现了村落村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趣味,同时也反映了当地主要的生计模式文化——水稻种植,稻作文化深入每一个村民的内心。长期生活在一起的村民在建筑装饰元素与装饰手法上都有他们约定俗成的“共同款约”,构成建筑装饰艺术和文化内涵高度的一致性。

侗族村落建筑是与特殊的山地环境和生计模式高度融合而创造的文化结晶,精准地记录着侗族远古先祖历时性的迁徙历程和共时性的文化传承,延续着村落的历史文脉和文化基因,从而浓缩成一个相对静态的侗民族村落乡土社会。由此可见,透过一个侗族村落传统建筑,可以折射出侗民族整体的文化体系和文化模式,其神话传说、信仰崇拜、祭祀典礼、节庆仪式、习俗、生计模式、家庭婚姻、继嗣等,都可以在建筑内外空间的物质载体和观念形态上得以呈现与反映,构建起这个村落整体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平台。在乡村振兴“五位一体”的建设蓝图中,如果说生态乡村是乡村振兴的环境条件,产业乡村是乡村振兴的物质保障,组织乡村是乡村振兴的社会保证,则文化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情感寄托和精神纽带。一句话,没有文化的所谓现代工业乡村只是肉体的安放之所,既没有美丽家园的生机与活力,也没有田园牧歌的灵魂与归属。

职是之故,侗民族传统村落建筑所承载和容纳的丰富文化艺术资源,具备乡村振兴战略下“文化乡村”建设的文化特质资源价值。

三、“产业乡村”建设的转化路径与发展模式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物理条件和物质前提,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发展目标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任务,甚至是鸦片战争以来几代知识分子精英始终关注和致力于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19世纪末期以及整个20世纪,一部分知识分子精英把“乡村振兴”作为旧中国“救亡图存”的民族复兴之路,产生了诸如梁漱溟的以乡农学校作为乡村安分守法和伦理道德教育的“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的以“博士下乡”来推行平民教育以启发民智的“乡村建设”试验,以及卢作孚以“修铁路、开矿业、建工厂、兴贸易”的“实业乡村建设”方案。但这些只着眼于乡村本身的微观发展路径因为缺乏顶层制度设计以及配套设施的规划落实而充满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色彩,微观视野的乡村建设不可能成为推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进步的典范和榜样,甚至于旧中国“救亡图存”的民族复兴之路,从而最终都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可见,只有在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以及产业布局的规划设计中,整体统筹推进产业、文化、生态、治理的系统性规划和改革,特别是推动乡村传统封闭的自给自足型经济模式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基于不同乡村自身的经济资源优势和文化艺术资源优势而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产业形态与产业支柱,才能整体地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并最终解决困扰乡村发展瓶颈的“三农”问题。因此,如何形成符合侗民族传统乡村社会实际的产业路径和发展模式,就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必须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

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内在规律即克拉克洪理论认为,经济下移化的必然趋势会滋生和衍生巨大的精神消费需求,使得传统的文化艺术成为当下文化经济的一种资源性生产要素,与传统的资本、技术、劳动力一样成为市场配置的资源要素,并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精神消费经济”的新形态。“艺术生产不仅为艺术消费生产出消费的对象,也生产出消费的主体和消费的方式。”⑥党的十九大报告基于社会主义新阶段而确定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充分既体现在物质财富的地区与阶层差异上,也体现在“精神消费需求产品”对于“美好生活向往需要”的需求满足差异上,即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之后的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消费产品的巨大需求。可见,精神消费需求的满足不仅是经济下移化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生活精神消费需求的必然趋势,这就为侗族传统建筑提供了满足精神消费需求的产业路径和发展模式。侗族传统建筑凝聚了侗民族的建筑、绘画、音乐、舞蹈、雕塑与文学等众多的艺术样式,因为其建筑的独特性艺术特色以及所承载文化的独特性民族价值,成为当下精神消费需求新经济形态下一种无形而丰富的经济资源。诸如整体的侗族传统建筑所形成的旅游观光产业,民族服饰、工艺、雕刻、竹编等民族传统手工艺所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即文创产业,民族仪式、习俗、风俗、节庆、生产等文化事象所形成的文化娱乐产业,以及特色艺术产品、文化器具、特色生计模式产品等所形成的文博会展产业等,都是侗族传统建筑作为“产业乡村”发展的资源转换价值和特色产业要素,具备了“产业乡村”建设的独特发展路径。

总之,侗族传统建筑所容纳的多样化艺术和所承载的特色化民族文化,共同构建起侗民族村落乡村振兴战略中可资利用的丰富文化艺术资源,具备满足当下巨大精神消费需求而建设“特色民族产业乡村”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

乡村振兴是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缩影,内在地包含了“共同富裕的产业梦”“精神传承的文化梦”和“邻里和谐的乡邻梦”等。侗族传统建筑村落优美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完整的文化形态,共同构成了侗族建筑特有的资源价值和精神财富,从而为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乡村”“产业乡村”和“文化乡村”的发展路径,提供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资源平台。

注释:

{1}费孝通:《乡土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53页。

②杨当:《侗款制的产生年代》,《民族论坛》1990年第3期。

③斯克鲁登:《建筑美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第167页。

④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50页。

⑤罗明金:《高椅侗寨古建筑装饰解析》,《文艺研究》2012年第12期。

⑥王家新、傅才武:《艺术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35页。

*本文系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特色建筑营造技艺的整理与传承研究”(项目编号:19EG208)、2021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南传统民居‘礼制’研究”(立项编号:21YBA052)、2020年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设计特色课程‘微+’教学平台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HNJG-2020-1242)、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湘西侗族传统建筑装饰木构件设计创新与产业化研究”(项目编号:18A51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来源:《文艺论坛》

作者:肖花 罗明金

编辑:施文

204

相关知识

重建心中的桃花源 ——从中国艺术乡村建设展·深圳看艺术化的乡村振兴
乡村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以南京市六合区“茉莉花”文化为例
文旅活动成共富新引擎 永嘉乡村振兴战略闯出崭新路径
“百千万工程”的南海实践 南海打造全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居第一梯队,走出和美乡村新路径
商洛市棣花古镇乡村旅游提升路径研究
弥勒:蹚出乡村振兴“花”样新路径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2023昆明花木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研讨会圆满举办!
建行安徽省分行:金融活水浇灌“乡村振兴之花”
初探宋代花鸟画对织物中花卉装饰纹样的影响

网址: 文艺论坛丨肖花、罗明金:乡村振兴战略中传统建筑的资源价值与转化路径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080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暖新闻】让老电影重上银幕,用胶
下一篇: 特别关注丨安阳市龙安区:开出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