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生物防治的特点范文

生物防治的特点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防治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防治的特点

篇1

关键词:园林植被;病虫害特点;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园林建设的发展,一些园林植物病虫害也在不断发生,有的已经对园林植物生长造成严重威胁,成为园林工作面对的一项重大难题。现就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现状、遵循的原则及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发展方向做一初步论述,以供广大园林技术人员了解和参考。

一、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园林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常常遭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使得很多花类植物出现花苞坏死、腐烂,植物的茎叶呈现残缺不全和畸形,不仅使植物失去了观赏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植物的绿化效果,有一些病虫害可以造成植物品种的质量逐年下降,并最终导致整棵植物死亡或者整片植物死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浪费,影响了整个城市的居住环境,虽然使用化学药剂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止效果,但是很难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的侵袭,因此必须使用生物防治等可持续发展手段来提高防止效果。

有资料显示,香樟树极易遭受黄化病和袋蛾类虫害的侵袭,黄化病是一种全株类病害,主要发生在生长季节当中,主要是因为土壤中石灰或者垃圾偏多,植株严重缺铁,根系生长受阻。一旦出现此病,香樟树的嫩叶就会呈现黄白色,叶片的下部出现淡绿色,如果不加以及时的治理,严重时会导致整棵树的树冠变成黄白色,新生枝叶焦头,甚至枯死,使当地政府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必须对园林植物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生物防治措施来维持环境的生态平衡,从另一方来将这也是存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遵循的原则

由于病虫害会严重影响到园林植物的生长,进而影响到城市园林生态建设,所以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十分重要,但是在防治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生态原则

生态防治是指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科学地协调绿地系统中各种生物或非生物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合理配置园林植物,增加物种多样性,实现园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良性循环,达到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应该从园林生态出发,从病虫及生态环境间的关系出发,综合考虑生态平衡及防治效果的关系,进而综合处理植物病虫害问题。

2、控制原则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在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的基础上,进行自然调控,人为干预,是提高自然控制病虫害的一项重要手段。如“栽植树种多样性的选择、栽植植物的合理配置、优质苗木的选择”等都是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基础。

3、客观原则

在展开病虫害的防治时,需充分结合本地区的各种因素和病虫害生长发育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例如采取熏烟及喷雾时,应综合考虑有利于施药的气象条件,同时要抓住病虫生长发育最薄弱的环节进行,病虫害发病初期或害虫在初孵化至3龄之前抗药性最弱,是施药的最佳时期,同时要分清防治对象的类别,不可盲目操作。

4、效益原则

开展病虫害的防治目标在于以最少物力、财力的投入,来控制病虫害,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例如,当发生病虫害时,要分清害虫是食叶、刺吸、潜叶性害虫

还是地下害虫;病害要分清是真菌还是细菌、病毒等引起的。分清病虫发生的类别,采取适当的措施,都有利于病虫防治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园林生态城市的构建对于处于西北偏远地区的县市而言,处于起步阶段,从构建的过程来看,由于缺少经验,在布局、病虫害的防治上均存在一些不足。

1、缺乏全民参与性

园林植物归属权的多样化使防治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漏洞,很难做到统一协调。病虫害大面积发生时,园林处管辖范围的植物容易及时治理,而城乡结合处山地植物发生的病虫害很难及时进行防治,致使这些地方的受害植物成为病虫害的繁殖体。

2、防治困难

园林植物差异很大,因此对器械的种类和质量要求很高。例如对于人行道树的病虫害防治,要求喷药高度必须超过树冠的高度,很多药器械难以达到要求;又如天牛的插毒签防治等方法,由于树体高,虫口多集中在顶部,人力、物力、财力均不能满足需要,从而影响防治效果。

3、环境污染

用药不当不仅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且还会威胁人们的健康,使园林病虫害防治上适用的农药种类受到限制。因此,许多农林业上使用效果好的农药,在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上却不宜使用。同时城市园林绿地或绿带往往是多种植物构成的,农药使用不当也会对某些植物产生药害,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观赏价值。因此,在不了解一些新型农药性状的前提下,不宜大面积使用。

4、人工防治病虫害存在一定的缺陷

比如防治天牛砍伐病枝、截干等方法,可以大幅度降低虫口数量,也是目前西部偏远城市广泛采取的措施,但同时也破坏了树形,失去了植物的整体美和破坏了植株间的协调性。

四、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未来发展

1、坚持可持续发展

植物――病虫――天敌间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的法则,存在某种自然控制关系,使病虫种群密度始终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上波动。只有病虫害的危害后果超出经济阈值方可考虑予以防治。防治上要求100%的防效是不科学的要求,它必然会导致生态失衡,造成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的严重后果,要达到持续的、有虫不成灾的效果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制定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策略时,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辩证地看待环境、植物、病害、虫害、天敌和各种防治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坚持可持续发展,从控制病虫害的基础抓起,把病虫害防治纳入园林建设总体工程范畴。

2、加强综合治理

园林植物的病虫害的综合防治逐渐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首先,科学的种植和管理,营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生态环境。在绿化设计时,从园林生态系统总体出发,依据主要病虫的发生、危害和发展的环境要求,抓住影响病虫的主要生态因子,通过科学种植、管理,营造出有利于园林植物和病虫天敌发生繁衍的生态条件,达到预防或减少病虫发生的目的。其次,要加强生态手段防治园林植物病虫的研究,大力开展生物防治。利用害虫天敌,选用生物农药和化学信息素来防治园林害虫,利用化学信息物质来控制害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园林植物害虫持续控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3、多种因素综合考量

从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生态调控、综合防治以及害虫生态治理的角度考虑,仅以杀害有害生物个体为唯一目的的做法,不是最佳的防治效果,它必然会导致恶性循环和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因此必须以生物间动态平衡规律去考虑防治措施,防治病虫的目的不是消灭害虫,而是要控制病虫,使其不对园林植物造成明显的危害。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将预防放在第一位,把防治作为预防的补充。

结束语

园林植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一项情况复杂、要求较高的系统性工作,不仅需要园林的管理者具备加高的责任感,还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不同季节的病虫害情况和防治措施,而且还要在工作中充分考虑人与生态环境等突出因素,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将其应用在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止中,提高园林植物的质量,促进生态的平衡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邹道标,张昊民.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深圳农业信息网,2013,(2):42-45.

篇2

总所周知,化学农药对植物、蔬菜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许多种化学农药严重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群健康,在某种程度上给人类的身体健康以及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为了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的发展,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物防治技术的重要性。生物防治是一种通过根据生态关系,以生物之间的习性和联系为特点,将一种或一类生物来控制或抑制另一种或者另一类有害生物的防治手段。生物防治技术由于具有无毒、无害、不产生抗药性、防治效率高等特点,在植物养护和蔬菜种植中的到了广泛的使用。

生物防治具有广义上的概念和狭义的概念,广义上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态关系链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所有方法和技术手段,它把在植物、蔬菜养护种植中用来抑制有害生物的动植物统一理解生物防治的主体。例如,在植物防害性、昆虫的不育性、抗生素的利用性等等,都是一种生物防治的方法。狭义的生物防治,也是我们在生产防护中常用的生态防治手段,如,利用生态链关系利用天敌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利用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性进行防治的方法以及常见的菌类生物对虫害的防治等等。

二、生物防治的手段

1.通过生态关系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进行防治

利用生态关系链通过有害生物的天敌对病虫害进行防治,这种防治方法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生态防治手段。根据生态关系,任何一种害虫都有其对应的天敌。在植物养护和蔬菜种植中,我们可以通过害虫的天敌,有效的控制害虫的大量繁殖。常见的利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种:猎杀性天敌生物防治,例如:蜘蛛、步行虫、青蛙(蟾蜍)、食蚊鱼、益鸟等;第二种寄生性生物防治,例如,甲寄蝇(Ceromasia sphenophori)、马来亚寄蝇(Ptychomyia remota)等,第三种:微生物病原体生物防治,例如,木霉菌、白僵菌、昆虫病毒等。

总之,利用有益生物对害虫的生长和繁殖进行防治和控制就是天敌生物防治手段,这种方法可以简单理解为:益虫吃虫、以虫治虫。例如,在对种作物或者蔬菜的养殖过程中,为了有效的控制鼠害,我们可以采用散养猫头鹰、黄鼬的方法,通过利用鼠类的天敌,对鼠类进行有效的捕食。在稻谷种植过程中,为了防治蝗灾,我们可以采用螳螂、灰喜鹊、山雀等益鸟,这些益虫可以对蝗虫进行捕食,降低蝗虫的数量,这些通过生态关系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进行防治的手段,可以完全脱离了化学农药的使用,使农作物、蔬菜实现绿色无公害的效果。

在利用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时,要注意保护益虫(害虫的天敌)的生活环境,改善益虫生存的条件,为了提高益虫捕食的能力,有关种植部门要定期给益虫提供补充性的营养。此外,在生物防治与药物防治混合使用的过程中,切记在对作物进行药物的撒播过程中,要选择对益虫(害虫的天敌)无任何伤害或伤害性较小的农药,如,利用生物制剂、利用植物杀虫剂等,都不会对益虫(害虫的天敌)产生杀伤性,同时也很难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对人类身体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危害性和污染性较小。

2.寄生性生物对作物或者植物进行生物防治

在植物养护及作物种植过程中,采用寄生性生物对其进行生物防治,是目前生物防治技术新型的手段之一。常见的方法有通过培育,在作物中使用寄生蝇。寄生蝇是一种从外观看酷似普通苍蝇的一种昆虫。一般寄生蝇体长在2至20公釐(0.1~0.8寸),这种昆虫喜欢以作物中的蚜虫、介壳虫作为食物进行捕食,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有近500种寄生蝇科昆虫。这些寄生蝇在农业作物、林业养护、果蔬种植中能够有效的将害虫杀死,起到了有效的生物防治作用。但在另一方面,寄生蝇由于本身具有寄生的特点,常常造成某些益虫的死亡,例如有些寄蝇寄生于家蚕中,造成大量家蚕死亡,严重的影响到我国蚕丝业的发展速度。寄生蜂也是一种寄生性的昆虫,分为外寄生和内寄生两种形式,外寄生是指将寄生蜂的卵缠在了寄生体的外部,而内寄生是将卵寄生在生物体的内部。寄生蜂的种类项目繁多,常见的有:赤眼蜂、黑青小蜂等等。一般寄生蜂的体长为1.0~3公分左右,最长的寄生蜂体长可以达到5~6公分左右,如:生长在北美洲的长针姬蜂。寄生蜂也是植物、作物养护种植过程中进行生物防治不杀害虫的天敌。例如,在棉花种植过程中,为了有效的防治棉红铃虫的繁殖和对棉花作物的危害,可以散养寄生蜂,他可以有效的对棉红铃虫进行捕杀,达到十分显著的防治效果。

3.微生物病原体对作物或者植物进行生物防治

在植物或作物的种植养护中,采用微生物原体对害虫进行抑制和控制,从而达到生物防治的作用,常见方法有菌类生物对虫害的防治,例如,医学上常见到的抗生菌类的药物,例如青霉素、洁霉素等多种真菌类物质。我们这里主要介绍一种微生物病原体—木霉菌,它一般存在于土壤之中,属于植物根基产生的一种腐生性菌类,具有生长速度快,形状呈现棉絮状,以绿色为主,生长环境一般在温度5摄氏度至30摄氏度左右为好,也是一种喜温性菌类。木霉菌可以有效的对多种植物病症的治疗起到拮抗的作用,产生抗菌物质阻止有害微生物的繁殖,并且木霉菌在代谢过程中能够对植物的病原体进行分解,起到很好的生物防治功能。

三、结语

总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的环境以及食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生物防治技术对农作物、果蔬、林业进行种植与养护,与化学农药相比,具有无毒、无害、无污染等优点,能够有效的实现全天然的养护,可以有效的使植物、蔬菜培育成绿色无公害作物,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对人类身体的危害和对周围环境的保护,为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高艳卫.蔬菜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5):136. [2]胡久义,樊春艳,蒋兴华.日光温室蔬菜病虫害的无害化生物防治对策[J].种业导刊,2007(2):34-35.

[3]张力.无公害蔬菜病虫害综合性生物防治技术概述[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6):20-23.

篇3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相关对策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政府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对林业方面的建设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多次召开了有关会议并安排部署了对林业保护的相关工作。相关部门同时也响应了政府的号召,并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社会服务体系,并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1 我国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的相关措施体现

1.1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并且林业有害防治的队伍也在不断的扩大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建站数量已经达到2861个之多,总的建站率达到89%,并且县级建站率也比往年有一定的增长。其中建站中达到建站标准的就有1974个,建站率高达69%。同时,从业人员也有着一定比率的增加。测报点的数量也相当巨大,其中有1000个国家级的监测点和800多个检疫检查站。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监测监督、检疫御灾以及防治减灾的3大防御体系。

1.2 我国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法律体系已经相对完善

国家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相继颁布了《森林法》、《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松材线虫病预防和除治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美国白蛾防治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国家林业局针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颁布了《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处置办法》、《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等规章制度,同时也了相应的国家标准。

1.3 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不断的完善,社会化防治服务组织也在积极的运作

我国现在正在全面的推行林业部门和政府双管其下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并建立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责任制。同时很多地方政府以及林业部门都会根据当下的形式来扶持和引导建立各种形式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服务组织并在实际的生产实践中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2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中的一些相关思考

2.1 需要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服务机构加大力度进行建设

当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管理体系中的基层防治管理和相关服务机构组织相对不健全。并有以下特点:

2.1.1 管理机构相对不健全

全国许多的县级地区没有设立相关的防治机构,其中一些地区只是靠差额拨款和自筹来维持,这些管理机构自身的生存空间小,所以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功能就更没有什么能力了。

2.1.2 人员编制相对较少

全国还有少许的机构没有编制,其中一些县级地区的森防站只有少许的几人。这就导致其无法承担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和防治的工作,也达不到预期的防治效果。如此少的工作人员会导致工作质量的下降,同时也会导致测报的数据相对不准确、应急防治的相关措施不到位等问题的产生。

2.1.3 服务能力相对较弱

因为当下许多的森防管理机构的经费相对不充足,没有交通工具、工作经费和专业设备的支持。这就会导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机构的服务手段和措施相对落后,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中缺乏公平的发展空间

因为受经济因素的制约,有些政府和林业部门关注的重点往往是自身防治服务体系的建设,这往往会对社会的防治服务体系的重要性没有一个深度的认知。更多的是受地方财政和地方体制的影响,有些政府把重点放在了官办服务上,相对于民办服务组织却少于关心。

2.3 防治服务市场发育相对不够完善

当下的防治组织大多数都是以应急救灾和除治为主的,对森林的健康理念相对的缺乏。这就会造成在进行技术方案开发的时候不按规定来进行实施,这就会导致防治服务组织的“业务量”相对减少,同时会阻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2.4 在服务机制上偏重指令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在服务防治机制上主要是执行上级指令和及时的完成所分配的任务。当下我国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管理体制还相对不完善,服务机构的资质管理、市场准入制度、监理制度、收费和验收标准等都还在初级的发展阶段,相关的服务行为还不够规范。

3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有效措施

3.1 进一步的深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改革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管理机构的职能受法律法规的保护并承担着相关的公共事务管理任务。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强化和管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积极有效的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管理机构的发展,并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相关管理职能,并为开展更好的社会服务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主要包括:健全相关的组织机构并使其发挥出应有职能;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进行一定的强化和管理;适时的进行对职能进行切实的转换。

3.2 坚持正确的市场取向和完善相关机制

加大对多元投入机制的改善;对内部管理机制的完善和管理;对利益连接机制加大管理和完善,使市场竞争得到完善。

4 结语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我国当下林业发展和适应集体林权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基础保障。在完善相关制度规范的基础上使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体系的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瑞祥,贺伟.植物病理学与植物医学浅谈[J].森林病虫通讯,1994(4):34-36.

篇4

关键词:林业建设;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存在问题

1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必然性

(1)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不断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使有害生物危害加剧,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加大;(2)成灾有害生物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3)危险性有害生物潜在威胁增大,尽管还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4)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例如,危害比较严重的松毛虫、松突圆蚧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在局部地区暴发

成灾。

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 1990年,原林业部提出了在全国开展以“一站三网”为主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后,各地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工作开始得到加强,普遍建立了一定数量的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点和监测点,测报工作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起点低,特别是部分地区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网络的建设进展缓慢,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工作还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一是基础设施落后,与当前有害生物严重发生的形势和监测工作需要不相适应;二是测报、监测手段落后、技术水平较低,预警能力不足;三是测报、监测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四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测报、监测网络作用的正常发挥。

2.2 科技力量不足,部门缺乏协调,防治手段落后,经费短缺 新技术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技术由于资金所限还未推广。目前林业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缺乏协调,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种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连造林规划设计也不认真考虑有害生物防治,预防机制差,使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

3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有效措施

3.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一是从加速生态建设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二是从减轻危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林业有害生物的严重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抓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损失,保护森林资源,而且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三是从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认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产业发展担负着支撑保障任务,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3.2 加强预测预报工作 预测预报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各地必须坚持把有害生物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有害生物调查监测,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动态作为基本目标,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一是加强林业有害生物测报信息网络的管理和测报制度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的投入,改善测报、监测点的基础条件,建立以先进的监测测报技术为依托,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基础,以区县监测点为辅助的测报网络体系,对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进行监测和短、中、长期预报。二是通过对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一般调查和系统观测,不断积累基础资料,建立起数据库,用高新技术和监测信息处理系统开展监测与预报工作。三是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岗位培训。通过对各级测报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岗位技术培训,提高测报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的体系的整体管理和科技水平,应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仪器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快速、准确的病虫情

预报。

3.3 增加森林防治科技含量,改进防治手段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针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防治手段亟需大力改进。一是坚持发展生态林业。在保护好现有林业的基础上,坚持适地适树,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增强林业自然抵御有害生物的能力,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有害生物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二是认真遵守国家有关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逐步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使用环境友好型农药,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三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技术和规模都应有一个大的突破,应加大推广普及力度。四是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研究和探讨新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上推广,积极推广利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技术。

3.4 加强林木检疫,严防危险病虫传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间或地区间的人员往来和产品交流日趋频繁,增加了危险性有害生物传播的机会。因此,要严格贯彻执行我国的检疫法规,抓好国内种苗产地检疫和林产品调运检疫工作,防患于未然。根据检疫工作政策性强、技术性强和涉及面广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促使人们对检疫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二是在干线公路路口增建检疫检查站,加强对过往运输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车辆的检疫检查,严防带疫传播。三是加强源头管理。重点是加强产地检疫,特别是在高速公路难以设站检查和其他公路又缺乏检疫检查站的情况下,产地检疫必须加强。四是对来自国外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虽经口岸检疫机构检疫,但运至目的地后,当地森检部门仍要认真复检,做到万无一失。

3.5 加大资金投入,保证防治需要 加大资金投入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基础。一是继续坚持“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以筹集更多的资金。二是各级政府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纳入当地防灾减灾计划,增加防治、测报、检疫性有害生物普查和基本建设投资等。三是按“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尽快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从收取的补偿资金中适当安排防治经费。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造林绿化步伐的加快,森林面积逐年增加,为各类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为害提供了大量寄主植物,加上许多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是林业有害生物的常发区和高发区。林业有害生物每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了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志臣,王安军,姜华,等,部分土农药植物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0(3):61,43

篇5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营林生产管理

发展与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高效开展密不可分,该项工作作为我国营林管理中的关键点,不仅能够对林业发展进程产生直接影响,它更是国家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旦有害生物防治效能难以充分发挥,就会为林业生产工作带来较多不利影响,因此在结合林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强化有害生物的防治效率也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针对有害生物防治作出了细化研究,从目前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强化措施,以期为提高林业发展实力提供参考及借鉴。

1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

生态环境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尤为重要的,为了使其更加具有可持续发展优势,国家也将发展侧重点放在了植树造林@一细化工作上。虽然近年来我国森林覆盖面积呈现出了不断增长的乐观趋势,但是生态环境也在人们过于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恶化现象,这就使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更是难上加难。一旦有害生物总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就会为林业健康发展带来极其严重的不利影响,危害程度更是难以预估。通过对可靠资料进行研究不难发现,病虫害防治工作目前已经被纳入到了林业建设的重点范畴中,相对的国家投入的资金数量也相当庞大,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家财政运行压力,更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带来了滞后性影响。

从当前形势来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之所以难以推进,原因就在:一是人工造林品种过于单调,虽然树木总量呈现递增趋势,但是这也会为病虫害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可乘之机,灾害拓展面积也会不断增加;二是目前的病虫害在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快速的融入到环境主体中,并且逐渐递延病害范围,形成高密度的灾害形式,防治难度也随之不断增加,这是对植树造林工作本身来说是极其不利的;三是有害生物灾害在快速扩散的过程中,需要按流程步骤逐步推进,因此也可以说有害生物爆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周期性特征十分显著,但是防治工作的难度与这一特性的存在是相互关联的,这种隐性威胁是难以在第一时间被发现甚至是解决的,因此也可以说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难度是相当大的。

1.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国林业部门在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时,往往会碰到一定难题及阻碍性因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点就在事前预防上,但是目前的监测体系却难以与实际需求高度相符,并且其健全程度明显不够。由于林区本身的森林面积总量就比较庞大,如果仅仅依靠人工对病害进行监测,就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就更不要提预报工作了。我国部分林业在建立了监测站以后,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也就更加精准及,相对的预报效率也有所提升,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却存在相应滞后性问题,严重影响预报效果。

由于监测预报点的应用设备不能实时更新,这就与适应性不断增强的病虫害难以契合,而监测预报水平普遍不高,更与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存在直接联系,这就造成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与预期目标难以相符的不良局面;其次,由于资金投入总量与需求标准存在较大距离,这就使得先进性的防治技术难以高效引入,这就使得有害生物的防治水平呈现出了停滞不前难以提高的趋势性特点。从当前形势来看,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所依托的方式方法大多是以喷洒农药为主,这就缺少一定的针对性,并且其有害生物存在位置及爆发程度也难以得到精准衡量及定位,这不仅不利于提高防治能效,方法运用不当更会直接带来不利因素,增强有害生物对药物的抵御能力,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加剧。

2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与营林生产管理的有效措施

2.1 强化预防工作

林业有害生物的存在必然会严重影响林业健康发展,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针对该类病害,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预防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目前的预防措施却并不完善,并且缺少针对性及时效性,防治工作形式化问题过于显著,预防措施的真正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强化预防工作首先就要做到根据林区特点,设定森林生态系统,增强整体抗病害能力。由于纯林本身对病害的抵抗能力较为弱化,这将会直接增加病害预防难度,因此这就对林业相关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林区抵御能力差这一关键问题出发,不断加大改造力度,确保林区质量能够始终处于最佳状态。除此之外,为了对林区生物进行多样化保护,应当将被有害生物破坏过的树木进行彻底处理,隔离绿化区域。

2.2 融入现代监控技术

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点就在预防上,这就需要从林区实际需求入手,强化监测及预防工作,并建立较为健全的监测体系。目前应用效果最好的就是三位一体的监测预报体系,由于其强大的应用优势其拓展范围也相当广泛,它不仅能够最大化发挥其监测与预报作用,更能促使省市级区县的监测网站更为健全,因此现代监控技术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首先,针对技术应用,结合现代林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开展培训工作,避免工作水平参差不齐的不良问题长期存在;其次,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需要全民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有害生物的防治水平,这就需要建立健全有害生物举报制度,通过奖惩措施提高全面林业保护意识,使其能够从思想上认定有害生物高效防治的重要性最后,利用遥感等现代先进技术推进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提升预报精准度。

2.3 加强森林抚育工作

强化后备资源培育,森林抚育工作质量和成效稳步提高。从调查设计着手,强化对森林抚育的质量管理,对不合格的设计一律返工,不合格的地块退回后不得重复上报,同时本着全年作业,设计一块审批一块的原则,随时为林业局规划设计,为保证抚育工作的全面完成提供了保证。在森林经营上实行立体开发,复合经营要按照森林经营方案和各项技术规程执行,对生态功能弱的禁伐区,以抚育为主,防止森林病虫害发生,以发挥森林的最大生态效益;对限伐区可进行抚育,进行更新性采伐、更新造林和野生植物的采集;对商品林,宜抚则抚,宜改则改,宜造则造,同时尽快转变森林单纯捉供木材的传统思维,充分发挥和利用森林自身特有生态优势,实行立体开发,建立复合经营模式。为加速后备资源的培育力度,改正对天然中幼林的经营管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急需抚育的林分实际情况,划分为抚育型、封护型、补植改造型,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分别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

从我国林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入手进行研究不难发现,由于我国山区面积普遍较大,而气候及地形等又具有一定的多样化特点,这就进一步增加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难度,虽然目前我国营林生产中存在一定问题,有害生物防治效率与预期标准难以相符,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不断融入新技术,从多个细化方面强化有害生物的预防及治理工作,就能有效提升营林生产水平,促使其经济及生态效益能够双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长期进行化学防治使病虫抗药性增强,并杀死大量的害虫天敌,最终造成农药残留超标,影响人类健康,对农业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生物防治是指利用自然界各种有益的生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进行病虫害防治,基本途径主要有天敌昆虫的保护利用、昆虫性信息素与不育性的利用、生物农药的应用、拮抗微生物和害虫致病微生物的利用等[2]。生物防治朝天椒病虫害,具有安全、经济、高效、无污染的特点,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降低朝天椒农药残留的有效措施。具体方法有利用活体病毒、光合细菌防治病毒病,利用生防细菌、真菌防治朝天椒疫病,利用生物源药剂防治朝天椒灰霉病、镰孢根腐病、白粉病、枯萎病、青枯病,利用生物农药防治茶黄螨、红蜘蛛、烟青虫和棉铃虫,利用生物防治植物防治朝天椒蚜虫和棉铃虫等,现将朝天椒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综述如下。

1 利用拮抗微生物防治朝天椒病害

1.1 利用活体病毒、光合细菌防治病毒病

活体病毒用来诱发作物产生抗体,提高植物抗病毒能力。主要有弱毒疫苗N14(抗烟草花叶病毒病)、卫星病毒S52(抗黄瓜花叶病毒病)、植物病毒疫苗(抗CMV、TMV、PVY、PVX,具有免疫和治疗作用,在朝天椒苗床上施用)。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PSB)是一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的总称。光合细菌菌剂主要是增强植株光合作用,不仅能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还可改善农产品质量,同时对病毒病等植物病害有抑制效果。光合细菌在光照及黑暗条件下均有钝化病毒致病及抑制病原菌的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抗植物病害的作用。试验表明,光合细菌(PSB-1)50倍稀释液对田间辣椒病毒病的防治效果可达58.2%,优于常用药剂病毒A[3]。光合细菌减轻病虫为害,可以显著提高辣椒产量[4]。光合细菌菌剂施用方法:含有效活菌数200亿CFU/mL的液体菌剂,稀释成

1 000倍液灌根,以渗入土壤30 cm深为标准。

1.2 利用生防细菌、真菌防治朝天椒疫病

光合细菌菌株对辣椒疫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对辣椒疫病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用量为3 750~7 500 mL/hm2[5]。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是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的非病原微生物,枯草芽孢杆菌喷雾和灌根处理对辣椒疫病均有明显的防治效果,防效分别达到56.83%和57.81%,使用方法:用有效活菌数≥100亿CFU/g的枯草芽孢杆菌颗粒剂300倍液灌根。哈茨木霉对辣椒疫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平板测定抑菌率分别为68.2%,田间小区防治辣椒疫病的效果达68.3%[6];罗晓华[7]研究报道,哈茨木霉对辣椒疫霉平均抑制率为69.1%。健根宝可湿性粉剂由绿色木霉TR-8和枯草芽孢杆菌BA-21复合发酵后经特殊剂型加工工艺加工而成。每100 g对水45 kg灌根,每株250~300 mL,以后视病情连续灌2~3次。

2 利用生物源农药防治朝天椒病害

2.1 利用生物源药剂防治灰霉病

可选用1%长川霉素乳油100~150倍液、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0%井・蜡芽悬浮剂500~625倍液、0.3%丁子香酚可溶性液剂650~850倍液、2.1%丁子香酚・芹酚水剂560~700倍液、1.1%儿茶素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1%武夷霉素水剂100~150倍液、宁康霉素200~400倍液进行喷雾,每隔7 d喷一次,连喷2~3次。

2.2 利用生物农药防治镰孢根腐病

可选用50%井冈霉素水剂1 000~1 500倍液或0.05%核苷酸水剂500倍液。

2.3 利用生物农药防治白粉病

可选用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210~420倍液、10%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5%嘧菌酯悬乳剂800~1 100倍液、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2 000~2 500倍液、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

3 500~5 200倍液、25%唑醚菌酯乳油1 750~3 500倍液、5%烯肟菌酯乳油650~1 300倍液、10%宁南霉素可溶性粉剂900~1 400倍液、1%农抗武夷菌霉素水剂100~150倍液、4%抗霉菌素水剂300~400倍液、0.05%大蒜素浓乳剂50~100倍液、5%萘乙酸水剂900~1 100倍液、1%蛇床子素浓乳剂420~525倍液、0.5%小檗碱水剂90~120倍液。

2.4 利用生物农药防治枯萎病

可用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310~420倍液、4%抗霉菌素可湿性粉剂400倍液、1%申嗪霉素悬浮剂500~1 0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200~400倍液、0.5%氨基寡糖素水剂400~600倍液、0.3%多抗霉素水剂80~100倍液、10%双效灵II 200~300倍液。

2.5 利用生物农药防治青枯病

可选用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剂1 000倍液、100万单位新植霉素3 000~4 000倍液、70%抗菌剂3 000倍液、杀枯肽7 000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3 利用生物农药防治朝天椒虫害

3.1 利用生物农药防治蚜虫

可选用毒力虫霉菌200倍液。植物源杀虫剂可选用10%烟碱乳油500~1 000倍液、27.5%油酸烟碱乳剂400~700倍液、27%皂素・烟碱水溶剂300倍液、30%茶皂素・烟碱乳剂1 500~2 000倍液、2.5%鱼藤酮乳油500倍液、7.5%鱼藤酮乳油1 500倍液、35%高渗鱼藤酮乳油1 000~1 500倍液、0.65%茴蒿素水剂200~250倍液、0.88%双素碱水剂300~500倍液、0.3%苦参碱水剂700~1 000倍液、1%苦参碱醇溶剂400~1 000倍液、40%硫酸毒藜碱水剂500~1 000倍液、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500~600倍液、3%除虫菊素乳油1 000倍液、5%烟碱・楝素乳油400~500倍液或1.1%烟碱・百部碱・楝素乳油1 000~1 500倍液。

3.2 利用生物农药防治茶黄螨

可选用10%浏阳霉素乳油800~1 200倍液、20%复方浏阳霉素乳油1 000~1 500倍液、2.5%华光霉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0.65%茴蒿素水剂500~600倍液。

3.3 利用生物农药防治红蜘蛛

可选用10%浏阳霉素1 000~1 500倍液、2.5%华光霉素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1 500~2 000倍液、1.2%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2 000~4 000倍液、0.5%富表甲氨基阿维菌素乳油1 000倍液或0.15%增效阿维菌素乳油600~1 200倍液。

3.4 利用生物农药防治烟青虫、棉铃虫

可选用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NPV)、苏云金杆菌(Bt)制剂和菌毒畏(NPV与Bt复配剂)。还可喷洒0.5%川楝素乳油800倍液、0.3%印楝素乳油500倍液、10%烟碱乳油1 000倍液、27.5%油酸烟碱乳油2 500倍液、5%鱼藤酮2 000倍液、0.05%异羊角扭苷水剂1 000倍液、0.5%藜芦碱醇溶液400倍液、1%苦参碱醇溶液400~800倍液、0.65%茴蒿素水剂300倍液、20%苦皮藤素500倍液、2%参酮合剂200倍液、1.3%鱼藤・氰戊乳油500倍液、27%皂素・烟碱可溶剂2 000倍液、2%阿维・苏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烟碱・楝素乳油400~500倍液或6%烟碱・百部碱・楝素乳油1 000~1 500倍液。

4 利用生物防治植物防治朝天椒虫害

生物防治植物包括抗虫植物、诱集植物、拒避植物、杀虫植物、载体植物、养虫植物以及显花(虫媒)植物等,它们是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8]。在朝天椒田里间作玉米、高粱诱集带,可以引来蚜茧蜂、蜘蛛、瓢虫、食蚜蝇和花蝽等多种食蚜天敌捕食蚜虫和低龄棉铃虫。诱虫作物(玉米、高粱)占主栽作物(朝天椒)种植面积的5%~10%,条状间作。也可把诱虫作物种植在朝天椒田四周。以玉米作为诱虫作物时,可加重棉铃虫、玉米螟对与玉米邻近的朝天椒植株的为害,要在玉米苗期、大喇叭口期、结穗期施用溴氰菊酯等杀虫剂进行防治。

参考文献

[1] 权俊娇,马行,刘莹莹,等.园艺植物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1):102-108.

[2] 蔺忠龙,郭怡卿,浦勇,等.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烟草学报,2011,17(2):90-84.

[3] 刘勇,张德咏,王小平.光合细菌PSB-1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治作用[J].湖南农业科学,2000(6):30-31.

[4] 文吉辉,黄志农,徐志德.光合细菌菌剂对辣椒产量及其病虫害的影响[J].辣椒杂志,2013(1):19-22.

[5] 罗源华,陈冰,张卓,等. 光合细菌对辣椒疫病的田间防治试验[J].南方农业学报,2013,44(10):1 658-1 661.

[6] 刘畅.辣椒疫病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9): 99-101.

篇7

关键词:林业经济;病虫害生物防治;管理探讨

1引言

病虫害生物防治和管理工作是现阶段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如何有效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实行不同的处理措施是现阶段相关林业部门考虑的关键,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其进行重视。

2我国林业病虫生物灾害概述

2.1我国林业病虫生物灾害现状分析

林业病虫生物灾害是指,树木等自然资源受到病虫等生物性灾害的破坏,进而影响树木的生长,甚至出现大规模的死亡现象的一种灾害现象。根据病虫生物灾害的来源不同,可以划分为国家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外来林业有害生物这两大种类,本文将分别对其进行阐述。对于国家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来说,是指在我国林业部门进行检疫的过程中发现的在我国境内产生的病虫灾害生物,由于其产生于我国,因此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相对较强,且具有非常强的传播性,因此对其进行彻底的治理是非常困难的。对于外来林业有害生物来说,其主要指的是从国外传播到我国境内的有害生物,由于其产地是国外地区,因此大部分对我国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差,治理起来也相对比较简单。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这两种病虫生物灾害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方式,并严格防止其传播,在大部分地区都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但是仍有少部分地区,不仅不能达到有效地抑制,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亟待解决。

2.2林业病虫生物灾害的种类分析

根据现阶段我国相关林业部门对林业生态结构的一系列调查研究,将现阶段存在于我国的病虫生物灾害初步总结为100种甚至更多。目前,我国相关病虫灾害的检测部门已经能够对发现的病虫灾害进行实时的监测,同时对其发源地和发源原因进行详尽的分析,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解决措施。

3针对现阶段我国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与管理探讨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止与管理的工作经验,参考国内外先进的防治管理案例,将其相关措施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1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法是现阶段在我国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与管理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方式,其主要是利用生物手段去对病虫害问题进行治理,具体来说也就是所谓的“以鸟治虫、以虫治虫”等等,根据不同病虫害的特性,利用其天敌对其进行消灭。随着现阶段我国生物科技的不断发展,相关科研部门还研制出了利用生物有机体对病虫害进行治理,例如:相关林业科技部门研制出了针对松毛虫的黑蚂蚁生物防治手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生物防治法的治理力度相对较强,同时也能根据不同的病虫害情况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因此现阶段在我国应用相对广泛。

3.2林业基础技术防治

林业基础技术防治主要指的是在进行林业苗圃种植时,根据该区域土质的特点和自然环境的不同事先对土壤进行消毒。同时,在种子的选择方面根据病虫害的情况进行严格地挑选,尽量选择那些抗虫害能力相对较强的种类。在进行种植之后,需要相关部门定期安排人员对苗圃卫生情况进行治理,对杂草和枯叶现象进行及时的清除。除此之外,很多地区由于对抚育伐的时间没有进行合理的调控,导致病虫害在这一过程中迅速滋生,并逐渐蔓延,严重影响了林业经济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还需要根据林业和苗圃发展的情况制定合理的抚育伐计划,并采取一定的防虫措施。根据现阶段我国苗圃及林业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在其实际的工作中,病虫害生物一般比较容易出现在干枯和水分含量相对较大的树木之中,这种环境下细菌滋生相对较快,因此病虫害繁殖能力也相对较强。对于这一部分的治理措施来说,一般会采用砍伐和焚烧的形式,直接切断整个病虫害生物的传播源头,对其进行彻底的治理,但是由于其杀伤力和规模相对较大,且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因此一般情况来说不提倡这种做法。

3.3化学防治法

对于化学防治措施来说,其主要是利用化学农药产品来对病虫害生物进行消除工作,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在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病虫害生物的化学防治法进行调查,将其具体的种类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其化学防治法中较为常见的就是药物喷洒或者喷雾剂的形式,工作人员将化学药品稀释,利用喷雾剂等设备对病虫害地区进行喷洒,进而达到消灭病虫害生物的作用,这种模式应用起来较为简便且喷洒范围相对较广,效果非常良好,因此在现阶段已经开始大规模进行使用。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化学防治法就是人工涂抹、撒布和包扎等,这些方式一般都在一些经济和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地区应用,相对来说耗费人工,且效果并不是十分良好,相关林业部门并不是很提倡该种形式。一般来说,只有在一些极其贵重的树木和植被的病虫害生物的防治中才会对其进行使用。

4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当下在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病虫害生物防治和管理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对未来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

作者:李琼 单位: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林业局永定林业站

参考文献:

[1]冯莹,黄茂俊,许少嫦,等.浅谈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工作[J].广东林业科技,2012(02).

[2]郭丽洁.陕西省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及防控对策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3]杨利娜,惠会峰.林业的培育及病虫害防治管理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9).

篇8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 概念 防治方法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必须从维护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采取综合防治和生态控制措施,强化预防工作,实行综合治理。在指导思想上,要实现由重除治向重预防转变。在防治策略上,采取综合性营林措施,搞好重点林业工程项目,将有害生物预防措施纳入规划设计中,实现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转变。林业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林业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林业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林业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林业有害生物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林业有害生物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林业资源的浪费。因此,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林业有害生物的概念

林业病害是指林业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着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林业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林业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林业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二、防治方法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方法很多,各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单靠其中某一种措施往往不能达到防治的目的,有时还会引起其它的一些不良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专家小组对综合治理下了如下定义:害虫综合治理是一种防治方案,它能控制害虫的发生,避免相互矛盾,尽量发挥有机地调和作用,保持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的防治体系。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林业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林业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林业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林业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林业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林业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林业病害的防治。

20世纪70年代后期,全世界都在探索利用生物技术来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的方法。通过几十年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探索发现,化学防治具有防治效果好、收效快、使用方法简单、受季节性影响较小、适合大面积使用等优点。缺点是如果使用不当,能够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杀伤天敌,造成植物药害,长期使用还可使某些有害生物产生抗性等。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治有很大的优点:不仅能直接消灭大量的害虫,而且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具有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杀伤天敌和其他有益生物,不存在残留和污染问题,不会引起害虫的再次猖獗和产生抗性,对一些害虫具有长期控制等优点,即在林区内使用了生物制品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达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但生物防治也有局限性,一般见效比较慢,人工繁殖技术较复杂,防治效果受使用技术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等。

篇9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现状病虫防治 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也面临着机制创新和机构职能转变,迫切要求我们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以适应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形势,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桦甸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现状

1.1总防控能力低。随着造林绿化、退耕还林步伐的加快, 桦甸市人工林面积逐年增加,由于人工林结构简单,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御和控制能力都很低,极易遭受病虫危害,是林业有害生物的常发区和高发区。2004年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后,桦甸市现有林业有害生物1207余种,其中病害103种,虫害1083种,鼠害9种,有害植物12种。具有一定危害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近30多种,包括境外传入2种,本土30余种,年均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5000公顷,经济损失高达600万元。

1.2害虫危害严重。因日本松干蚧危害,桦甸市2005年采伐赤松、黑松、油松林164公顷、2008年采伐39公顷、2010年采伐掉68公顷寄主赤松、油松林。蛀干性害虫危害过去几年发生面积曾高达近8000公顷,经过5年来人工采伐、灯光诱杀、化学防治措施,投入经费上千万元,效果明显,但目前仍有200公顷蛀干性害虫没有得到彻底根治。去冬今春暴发成灾的食叶害虫花布灯蛾,发生面积高达近7600公顷,能过人工捡除越冬虫苞191吨,投入防治经费几百万元,虽有效的遏制了其继续扩散蔓延,但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2林改后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监测预报等自身建设的薄弱环节。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是以森防检疫机构为中心,对国有林和集体林分别在林场、乡镇设置测报点,由兼职测报员负责日常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林改后,林权性质发生变化,民营林的监测预报出现缺位,影响整体监测预报覆盖率和准确率,加之使缺乏有效的虫情监测手段,不能及时掌握病虫情的发生发展动态,使防治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2.2单个林农经营风险大,抗灾能力弱,防治成本高。由于林业有害生物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潜伏性、暴发性和毁灭性,使林农经营风险加大,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高科技设施不能应用到实践中。因缺少适用的大型防治器械和技术,出现林农“有心管,无力防”现象。

2.3林农个体防治意识和防治能力差距较大。由于林农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认识不足,对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规律不了解,责任意识不强,互相推委,造成交叉感染,错过最佳防治时期,最终会导致无灾变小灾,小灾变大灾。

2.4造林苗木安全性差,给防治带来隐患。林改后农户选购苗木更加自主化,检疫处置由过去的一个集体变为很多个体,由于受检主体增多,频次增加,检疫管理难度加大,导致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和传播几率大,防治任务加剧。

2.5林农缺乏科学防治理念和生态观。林改后林地归个人所有,林农更注重的是经济效益和当前收益。在防治时,为了收效快,滥用农药甚至使用高毒农药,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

2.6资金不足,筹集困难。对于小面积轻度发生的病虫害,主要采取群众自主自愿自筹资金进行防治,而有些病虫害的发生,具有突发性、暴发成灾的特点,仅靠个人的力量难以遏制,必需联合防治,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资金不足,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7没有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防控机制。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基本是以林业部门为主导,财政投入为主要筹资方式,没有推向市场,向社会化防控转变。防控机制还不健全,使防控范围和效果都受到限制。

3适应林改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3.1健全防治体系,激发林农护林防灾意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民依法享有对林木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做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责权利相统一。为确保山林资源的经济产出、确保劳动成果不因林业有害生物危害而付诸东流,农民更加关心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问题。林业部门和森机构要抓住机遇,把防治体系建设的重点延伸到农村,建立有效的鼓励政策,大力培养林业“赤脚医生”或“全科大夫”,将群众的管护积极性引导到主动预防、科学防控的正确轨道上来。

3.2加强监测预报。加强专兼职监测预报关键岗位培训,不断扩大测报队伍,提高测报员专业素质。坚持专业测报员和群众测报员相结合,以村为单位选一名群众测报员,进行重点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测报知识,协助乡镇兼职测报员,按照“监测全面、预测准确、预报及时”的要求, 以提高监测覆盖率和预报准确率为目标,对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进行监测和短、中、长期预报,做到早发现、早防控。建立有奖举报机制,鼓励公众参与有害生物监测和举报,防止“小灾变大灾”。

3.3建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市场化运行机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势必引起防治机制变化,逐步建立起多种所有制组织共同参与、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灵活高效的新型市场化防治机制,稳步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除治有偿服务。积极培植社会化防治服务力量,加快建立防治组织市场准入、资质认定和承包防治等制度,完善社会化防治服务体系运行规则,规范防治市场秩序,推进防治服务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进程。通过政策引导、物资鼓励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开展承包防治、技术咨询等防治业务,解决农民一家一户“防不了、治不好”的有害生物防治问题,形成以各级林业防治队伍为主导、社会化防治组织为骨干、林农互助防治为基础的社会化防治新格局。

3.4创新防治投入机制。探索建立多途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融资和筹资机制,拓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融资渠道。逐步建立公益林有害生物的预防和重大危险性病虫的治理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商品林有害生物的防治以经营者投入为主、各级政府补贴为辅的投入机制。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方式,积极开展林业生物灾害政策性保险制度试点工作,保护群众造林积极性,规避林业经营风险,保障林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3.5建立联防联治机制。完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联合会商制度,及时通报情况,交流信息,共同研究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建立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联防联治机制。充分调动林农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积极引导林农以村、组、户联合等形式建立防治合作组织,给予必要的资金、技术和物资支持,逐步形成群防群治机制,确保林业有害生物“小灾不出村,大灾不出县”,达到以“最少投入获得最大防治效益”的目标。

3.6加强业务培训,普及科学防控知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自身的特点,决定必须有相应的科学防治知识和专业素质。森防机构要定期组织业务培训,鼓励农民积极参加,使其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症状、发生发展规律,并就防治进行现场演练,为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整体水平提供人才保障。全面普及无害化防治技术,加强虫害天敌的保护、引进和繁育,推广生物、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快形成以生物防治为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体系。

篇10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体系;构建;应用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与治理是当前林业生产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林业有害生物对患区当地及周边地区林业生态造成的灾害往往是灾难性的、不可逆的、永久性的,并且其危害也严重阻碍了林业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控,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控制在生态社会经济允许的可控范围之内,而不至于遏制或阻碍林业生态建设的进程,是当前林业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1森林有害生物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危害形式、预防治理措施、生态经济评价及其法律政策制订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有效保护当地森林资源,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1-8]。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治理实用技术体系,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立体防治网络,难以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持续监控和有效治理,无法满足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传播途径、传播机制、发生发展的特点,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实施好、落实好,从而达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 

2.1预警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采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治理策略。对通报发现有疫情的区域,应全面调查和清理病死木,做到全面无公害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加强对疫区苗木的监管,严控从疫区调运苗木,加大对苗木的检疫检查力度,杜绝疫病向外传播。加强对隶属不同区域的苗木及其木制品调运的检疫检查力度,特别是应加强对外贸进出口的苗木及其木制品的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检查力度,对检疫出有害生物的物品应就地封存,尽快查明传播源后做无害化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因此,加强植物检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植物检疫水平和科技含量,建立以林业苗木检疫检测为主、进出口检测检疫为辅的联合防御体系,实现共建共防,联合预警。 

2.2干群联动机制建设 

目前,我国造林类型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造林面积大且较为零散,伴随而来的森林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加之防治经费有限,专门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相对缺乏,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务十分繁重,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当前森林经营管理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条件下,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林农参与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控效率及其防控效果,而且对提升营造林的治理效果、增加林农的收入、缩减投入产出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彰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群控群防,干群联动,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成败至关重要。 

2.3生物防治技术体系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除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销毁外,还可以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等对成虫进行诱捕,利用化学试剂进行药物毒杀等。然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根据有害生物特性选择适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如推广使用对有益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根据对有害生物的系统分析研究,在系统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引进、释放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如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利用大唼腊甲红脂大小蠹等[9]。此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1]。 

相比人工物理化学捕杀及诱捕措施,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投入少、无公害、无污染等诸多优势,而且也有利于保护林业生态平衡。因此,加大在生物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对促进今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4实用技术应用与开发 

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损害,除强化对有害生物本身的防治,采取生物、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有害生物消灭,达到保护林业

资源的目的外,更为直接科学有效的措施是充分利用森林植物本身的持续抗性作用,即通过混交的方式建立抗病虫的林分结构,或通过加强森林抚育管理,将森林植物的防御、耐害、补偿和诱导抗性等调整到最佳状态。如福建省南平市在油茶、油桐林内,均匀套种山苍子225~300株/hm2,可以有效地预防油茶煤污病和油桐叶斑病及毒蛾的发生蔓延[1]。 

此外,充分挖掘有害生物的潜在利用价值,变废为宝,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如云南云县、贵州关岭等地,利用有害生物紫茎泽兰通过“脱毒、脱苦、脱臭”处理,变成优质饲料,一方面,提升了群众防治有害生物紫茎泽兰的自觉性和推动力,有效地抑制了紫茎泽兰的蔓延,保护区域生态经济;另一方面,为当地畜牧业提供了廉价的饲料来源,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畜牧业的发展。

2.5奖惩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治理,应坚持“奖惩并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决不能顾此失彼。为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除林业检测检疫人员恪守职责、严格执法外,应通过立法或建立风险基金的方式予以规避[10],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发生的机率。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之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进而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应用前景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通过构建与运用具有一定实际可操作性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治理相结合,防控治理与有效利用相结合”,采取激励与奖惩并存的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广大林农的积极性,才能将林业有害生物数量和危害规模控制在生态社会经济可允许范围内,而不至于形成广谱、持续、不可控的林业有害生物灾难。 

通过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推动对林业有害生物利弊的综合博弈分析研究,有助于实施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与治理,同时也利于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开发与应用,有助于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标本兼治,加快林业生态平衡进程的发展,实现林业生态经济的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

[1] 宋建英,杨君.福建省森林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j].林业资源管理,1999(4):22-25. 

[2]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77-80,90. 

[3] 严志文.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111,113. 

[4] 于宝生,田淑艳.森林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对策[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8,32(1):11-12. 

[5] 杨昌举,韩蔡峰.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经济损失的评估[j].自然生态保护,2005(7):29-33. 

[6] 钟晓青,黄卓,司寰,等.深圳内伶仃岛薇甘菊危害的生态经济损失分析[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4,12(2):167-170. 

[7] 李明阳,徐海根.外来入侵物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间接经济损失评估[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20(2):156-159. 

[8] 刘松柏.论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j].现代农业科学,2008(9):29-32. 

相关知识

生物防治技术在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范文
生物防治原理范文
生物防治的含义范文
园林花卉常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分析(文化科学范文)
病虫害生物防治措施范例6篇
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及措施范文
生物防治优势范例6篇
生物防治原理范例6篇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方案(范文五篇)
生物防治方案范例6篇

网址: 生物防治的特点范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0977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深圳结婚——季节的婚礼用花技巧
下一篇: 春天主题婚礼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