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由于广西家蚕白僵病大面积暴发与流行,使家蚕养殖严重受损,严重影响了养蚕业的发展。对于广西近几年家蚕白僵病的暴发与流行,有研究认为是由于广西长期大量使用白僵菌生物农药防治松毛虫,使蚕区受白僵菌污染所致。为了探讨广西养蚕区家蚕白僵病发生严重的原因,特别是白僵菌生物农药对家蚕白僵病发生的影响,以期为家蚕白僵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开展了生物农药白僵菌对家蚕的致病性研究。本研究首先从我国不同地区收集6个白僵菌生物农药样品及从广西主要养蚕区收集3个僵蚕样品,从样品中分离纯化白僵菌菌株,通过对各菌株的菌落性状和菌体形态的观察结合分子鉴定技术对菌株进行鉴定。然后以分离纯化的菌株及收集的样品对家蚕进行致病力测定,并测定白僵蚕对家蚕的致病力,以探究白僵蚕在家蚕白僵病的发生及传播中的重要性。测定环境因素及消毒剂对白僵菌致病力的影响,以进一步研究白僵菌对家蚕的危害潜力。同时研究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并将菌株生物学特性与其对家蚕的致病力进行相关性分析。最后以酯酶同功酶技术结合各菌株的生物学特征,分析菌株间的致病力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形态观察及ITS序列分析,表明从全国各地收集的6个白僵菌杀虫剂样品及从广西养蚕区采集的3个僵蚕样品中分离获得的9株白僵菌菌株均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aina Vuillemin)。2、白僵菌杀虫剂对家蚕有极强的致病力,喷虫喷叶处理的家蚕死亡率高达88.3%-100%;从白僵菌杀虫剂和僵蚕体上分离获得的9株白僵菌菌株孢子不论以何种方式与家蚕接触,均能使家蚕发生白僵病而死亡;同时6株从白僵菌杀虫剂中分离的菌株也均能感染松毛虫使其发病,说明这些白僵菌杀虫剂菌株的寄主昆虫不止一种,也即各菌株的专化性不强。3、用白僵菌杀虫剂菌株感染家蚕发病致死后获得的僵蚕及蚕体分生孢子,以及经白僵菌侵染后获得的松毛虫僵虫及虫体分生孢子,均能感染家蚕使其发生白僵病。因此,白僵蚕和白僵松毛虫对家蚕白僵病的传播有至关重要的影响。4、环境因素及消毒剂对白僵菌孢子萌发及致病力的影响研究表明:高湿条件下易引发家蚕白僵病。家蚕正常生长的温度,也是家蚕白僵病发生的适宜温度(20-30℃)。紫外线对裸露的白僵菌孢子有很强的杀伤作用,但对白僵菌杀虫剂原粉中的孢子杀伤力弱。太阳光照射能在较短时间内(24h)使桑叶上的白僵菌孢子丧失致病力,但附着在桑叶上的白僵菌杀虫剂原粉中的孢子需要较长时间(78h以上)才‘丧失致病力。这些白僵菌杀虫剂原粉喷洒到桑叶上,48小时内采回喂养家蚕,会使家蚕大量发生白僵病;白僵菌杀虫剂原粉喷洒到蚕体上,也能引发家蚕白僵病。用有效氯为2%的漂白粉溶液对桑叶进行喷洒消毒防治家蚕白僵病效果好,喷蚕体消毒效果较差。5、白僵菌的产孢量、胞外蛋白酶活性与白僵菌对家蚕的致病力呈正相关,即产孢量大、胞外蛋白酶活性高的白僵菌菌株,其对家蚕的致病力也强。6、通过对各菌株酯酶同功酶分析,发现收集到的9株白僵菌菌株存在遗传差异。根据各菌株的酶谱特征,结合聚类分析,可将9株菌株分为5个类群:河南白僵菌杀虫剂菌株为1类,龙头新村僵蚕菌株为1类,北京和江苏白僵菌杀虫剂菌株为1类,南宁、桂林和环江白僵菌杀虫剂菌株为1类,横县和中王村僵蚕菌株为1类。各类群在对家蚕的致病力上存在一定差异,致病力强弱顺序为:龙头新村、横县和中王村僵蚕菌株>河南白僵菌菌株>环江、南宁、桂林白僵菌菌株>北京、江苏白僵菌菌株。白僵菌菌株各类群间在菌落颜色、性状等培养性状及菌丝营养生长量、产孢量及胞外蛋白酶活性等生物学特性上也存在差异,且生物学特征差异与酯酶间存在的差异具有一致性,说明用酯酶同功酶分析来进行球孢白僵菌菌株的分类是可行的,通过白僵菌的遗传差异能较可靠地反映出其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的差异。7、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家蚕白僵病防治的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相关知识
球孢白僵菌生物制剂产品不断涌现,应用开发潜力巨大
什么是生物农药?
家蚕真菌病的发病规律和综合防治
球孢白僵菌孢子
土壤微生态环境对白僵菌宿存影响的研究
中国生物农药建国以来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生物农药的研制与开发
生物农药研发的挑战和展望
生物农药的介绍及使用技术(培训).doc
生物农药防治森林病虫害
网址: 生物农药白僵菌对家蚕的致病性研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09847.html
上一篇: 2024年广西大学各专业考研复试 |
下一篇: 【行业动态】新型农业的四大种植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