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间作绿肥高效栽培技术
《甘肃农业科技》 2012年04期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玉米间作绿肥高效栽培技术
黄涛 包兴国 王婷 胡志桥 张久东 开通知网号
【摘要】:<正>间作套种是我国传统精耕细作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高作物复种指数、减少肥料投入、有效利用有限资源,具有相对稳产、高产的优势[1~2],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河西走廊玉米间作绿肥作物,主要利用玉米前期
下载App查看全文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个人查重>> 个人AIGC检测>> 文献综述>>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包兴国;曹卫东;杨文玉;舒秋萍;李全福;张久东;王婷;胡志桥;刘生战;甘肃省绿肥生产历史回顾及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11年12期 2 杨蕊菊;包兴国;孙建好;舒秋萍;刘生战;不同种植模式对小麦/玉米带田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2006年06期 3 宋亚娜;MARSCHNER Petra;张福锁;包兴国;李隆;小麦/蚕豆,玉米/蚕豆和小麦/玉米间作对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6年07期 4 王春丽;李增嘉;小麦花生玉米不同间套作模式产量品质效益比较[J];耕作与栽培;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涛;包兴国;王婷;胡志桥;张久东;玉米间作绿肥高效栽培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2012年04期 2 董华芳;番茄玉米间作对番茄白粉病的防治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3 李方杰;常志杰;史大坤;卫晓轶;魏锋;洪德峰;马俊峰;郑秋道;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对气孔特征和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24年08期 4 刘维佳;曲明静;焦坤;韩鹏;修明霞;曲春娟;万书波;杨珍;花生/玉米间作对昆虫群落多样性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23年03期 5 乔冰洁;杨小华;吴静;徐宝连;马铃薯-玉米间作模式研究进展[J];中国马铃薯;2021年05期 6 陈梦非;辽宁省推广应用花生玉米间作种植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2022年02期 7 周臻;玉米间作马铃薯节本控害增效栽培技术研究[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2年05期 8 李涛;戢正华;蔡建波;夏文建;薛利红;余文畅;林杉;丹江口库区坡耕地玉米间作模式经济与环境效益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20年07期 9 储凤丽;李淑敏;刘亚军;王明乾;王文静;胡启国;石静;杨爱梅;甘薯玉米间作对土壤性质与作物产量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20年09期 10 杨小琴;王洋;齐晓宁;孙露莹;宋凤斌;刘胜群;李向楠;朱先灿;田畅;玉米间作体系的光合生理生态特征[J];土壤与作物;201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国璠;王彦飞;地膜玉米间作花生的增产增效机理研究[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12[C];2012年 2 安曈昕;周锋;杨友琼;贺佳;吴伯志;坡耕地玉米间作草带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研究[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12[C];2012年 3 蔡丽丽;段有;王昊苏;田旭;洮南市绿豆—玉米间作覆膜模式的农业气候研究[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4 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保障农业丰产增效[C];2016年 4 安曈昕;欧阳铖人;杨友琼;龚爱民;李元;张连根;吴伯志;玉米间作草带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A];2014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4年 5 刘增亮;汪茜;周双云;宋娟;李冬萍;陈廷速;生姜与玉米间作并接种AM真菌对其生长及姜瘟病的影响[A];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9年 6 马永翠;石安宪;马永琼;龚声信;赵庆友;杨应雁;张汉学;李昊朕;贾世康;吕建平;玉米间作马铃薯节本控害增效栽培技术研究[A];云南省植保学会2018年度学术年会-绿色植保支撑高原特色农业论文集[C];2018年 7 张久东;包兴国;曹卫东;车宗贤;胡志桥;卢秉林;杨文玉;李全福;间作绿肥作物对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王宇先;寒地玉米育苗移栽间作中草药防风高效栽培技术[A];作物多熟种植与国家粮油安全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5年 9 刘天学;王秀萍;李潮海;双基因型玉米间作对南方锈病的防控[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殷文;柴强;冯福学;赵财;于爱忠;郭瑶;少耕秸秆还田及地膜两年用小麦间作玉米的碳排放与水分利用特征[A];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桂国;苜蓿玉米间作系统饲料生产潜力及其机理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2 高莹;小麦/玉米间作系统生产力与养分光热资源利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3 王自奎;小麦/玉米间作复合群体光能和水分传输利用试验与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叶优良;间作对氮素和水分利用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5 刘天学;双基因型玉米间作控制气传病害的生态生理基础[D];河南农业大学;2008年 6 刘朝巍;石羊河流域留茬免耕对小麦/玉米间作土壤碳和硝态氮变化的调控[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7 黄成东;小麦/西瓜/玉米间作体系综合分析及其优化[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8 胡发龙;氮肥后移与玉米间作豌豆对土壤温室气体减排的协同效应[D];甘肃农业大学;2017年 9 刘屹湘;小麦/玉米间作体系竞争—恢复过程的根系互作机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10 樊志龙;密植提高玉米间作豌豆氮肥利用率的碳氮协同机理[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巴晓博;覆盖作物-玉米间作对土壤肥力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22年 2 李倩;马铃薯玉米间作的种间作用效应研究[D];宁夏大学;2019年 3 高飞;水肥调控对苹果-玉米间作系统种间互作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7年 4 周兴炳;不同种植模式对佛坪县魔芋产量、品质及其综合效益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5 张洪勇;辣椒/玉米间作对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8年 6 滕园园;免耕密植玉米间作豌豆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特征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7年 7 蔡莉娟;一膜二年覆盖玉米间作豌豆水分高效利用的驱动机制[D];甘肃农业大学;2017年 8 格格;双接种对紫花苜蓿/玉米间作体系C、N、P营养元素运移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9 李强;覆盖与玉米间作豆科牧草对土壤温度、呼吸及作物生产效应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6年 10 龚军;黄精与玉米间作的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徐树忠张志国 本报记者 孙毅;“洋博士”拜师“土专家”[N];河北经济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刘天颖 邓璐璐 通讯员 王东岭;高标准农田绘就乡村好“丰”景[N];承德日报;2024年 3 张建芳;玉米间作大豆喜丰收 新农艺添力“金豆豆”[N];粮油市场报;2021年 4 记者 朱梦莹;花生玉米间作联合种植装备实现量产[N];中国农机化导报;2022年 5 本报记者 郭秩铭 通讯员 亢江飞;大豆玉米间作 农户稳定增收[N];洛阳日报;2020年 6 记者 王立忠;昌图县花生玉米间作试验成功[N];铁岭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刘君祥;王文柱:让农民在土坷垃里“啃”出高效益[N];农民日报;2008年 8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惠;苜蓿玉米间作高效生产技术助力优质饲草供应[N];农民日报;2024年 9 本报记者 郝卫通讯员 霍刚 张志国;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N];经济日报;2007年 10 通讯员 纪雷 实习生 姚景光;西瓜大豆玉米间作实现“三变五”[N];长春日报;2006年
相关知识
玉米高效施肥模式与高产栽培技术初探
豌豆轮作栽培间作管理技术
棉花—花生间作制度栽培技术及生态生理初步研究
浏阳小溪河地区玉针香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玉米
荔枝的高效栽培技术详解
山蚂蝗绿肥新品种在海南选育成功
“花卉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交流会通知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推介发布2022年农业主推技术的通知
猕猴桃果园绿肥间作对土壤质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网址: 玉米间作绿肥高效栽培技术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13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