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艺术是人们表现自然的生命、展示自然的魅力以及人的内心世界对自然、人生、艺术和社会生活体悟的媒介,是人们借助于自然界的花草作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的一种方式。
到海沧赏菊花,除了欣赏菊花造型千姿百态,还能浸润在传统文化的陶冶中。上周末,在海沧市民公园中庭,举办了“花语千言”花艺知识大讲堂。活动邀请专业花艺老师,现场就如何选择花材、花器,及不同场合搭配鲜花的方式方法等花艺知识,进行详细介绍。
花材的排列组合让花变得更加的赏心悦目,更可以体现花种蕴含的微妙心思,花艺师还现场指导大家制作鲜花手环。↓↓↓
传统文化和时尚花艺结合,成为许多家庭周末亲子活动的首选,小朋友们学得可认真了~↓↓↓
本届菊花展执行单位厦门海沧城建园林景观工程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将中国花卉艺术文化传播给市民,丰富了市民游客的观展内容同时,也增强了市民对菊花的深刻认识。
第五届福建省菊花展厦门(海沧)展区,600多种、数万盆菊花在这里争奇斗艳,那么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些菊花文化吧...
菊花在我国自有文献记载已有3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养菊、赏菊、品菊、咏菊、画菊的传统中,培养了人们雅洁高尚的情操、品德素养和民族气节。菊花不断地融入文化与生活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一种与菊花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菊花为中心的文化体系,这就是中国传统。
菊种类
菊,在植物分类学中是菊科、菊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按栽培形式分为多头菊、独本菊、大立菊、悬崖菊、艺菊、案头菊等栽培类型;有按花瓣的外观形态分为园抱、退抱、反抱、乱抱、露心抱、飞午抱等栽培类型。不同类型里的菊花又命名各种各样的品种名称。
菊文学价值
宋代文人推重菊花,因为菊花最符合他们理用相兼的评价标准。菊花傲霜而立,有君子之风度、隐士之气质。同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与审美功能,同时兼备“岁寒之操”。
此时期,赏菊、咏菊、绘菊氛围颇为浓厚,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的南宋钱塘人李安忠的《野菊秋鹑图》:画中两只鹌鹑悠闲觅食于数丛白色野菊中,其旁点缀一丛翠竹,生气盎然,怡然自得。透露出菊花外在清雅脱俗,仪态万千。南宋杭州画家郑思肖作菊画,并题诗《画菊》,以借用菊花表现出一种空灵幽绝的境界和不屈的爱国情怀,借菊言志。女词人李清照在杭州居住期间更是咏出“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物是人非的无奈。杭州崇文书院的胡书农还曾作《东城菊圃赋》,以勾勒出菊花在秋风中英姿绽放,意韵无穷的场面。
在宋高宗时期有位“菊夫人”擅长歌舞,精通音律,才貌双全,在宫廷乐府仙昭院技艺最高,被称作“菊部头”。由于未得皇帝青睐,被宦官安置在今天杭州花圃内的“小隐园”。后被宋高宗召回宫中得到重用,并对举世之作《德寿宫舞谱》的创作做出极大贡献,从此以后“菊部”演变为“菊坛”成为戏曲界的雅称。
菊食用价值
苏东坡曾在《后杞菊赋》中把吃菊描绘得淋漓尽致,不亦乐乎。自古以来,就有关于菊花作为食蔬的记载,著名医学家华佗、孙思邈早有“闻香祛病”的临床经验,以药枕医治头颈诸疾。《本草纲目》中载:菊味甘苦,性微寒,有清热解毒、平肝明目的功能……其囊可枕。
菊工艺品菊花工艺品,实则是将菊花提炼成一种文化符号,并运用于各种器皿等生活用品上,在我国尤以雕刻、绘画、剪纸、陶瓷等工艺品居多。
花卉随着季节的转变呈现生命周期,而花卉工艺品的价值在于经过艺术的淬炼,将人文情怀蕴含其中,并能长久保留其鲜明的形象特质。同时,工艺品作为花卉文化的拓展,以纪念、鉴赏、装饰等形式在消费者之中流传保留,更能促进花卉文化产业的自我完善。
第五届福建省菊花展
厦门(海沧)展区
乘车指南
乘坐801路、805路、824路、828路、830、842、846、857、858路等到海沧区政府站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