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关爱留守儿童,呵护困境儿童健康成长,能充分衡量一个城市的温度和人文关怀,是一份饱含深情大爱的责任,是一项承载了无数外出务工家庭幸福的良心工程。近年来,我市各地各部门多措并举做好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爱保护工作,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合力提升留守和困境儿童救助保护水平,让这群“留守的花朵”在阳光沐浴下勤奋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浈江区花坪实验学校学生正在阅览室阅读书籍。图片由共青团浈江区委提供
南雄市亲情连线小屋。
连线小屋里,孩子和家长进行连线对话。图片由南雄市委宣传部提供
乳源瑶族自治县高质量推进乡村“复兴少年宫”全国试点工作。图为游溪镇柳坑中心小学乡村“复兴少年宫”开展拔河比赛。图片由乳源瑶族自治县委宣传部提供
志愿者在乡村“复兴少年宫”教长鼓舞。
“复兴少年宫”开展孝老爱亲厨艺活动。
孩子们在乳城镇云门村乡村“复兴少年宫”学习黏土手工。
孩子们在乡村“复兴少年宫”跟着志愿者老师一起画长卷画。
校园建成“家”为留守儿童温暖筑巢
整洁的校园里,不时传来整齐响亮的读书声和老师抑扬顿挫的讲课声,每当下课铃响,学生们在操场上或打球,或嬉戏,或阅读课外书籍,教师们或现场指导,或参与其中,一派其乐融融、和谐温馨的景象……这是近日记者在浈江区花坪实验学校看到的情景。在这所以留守儿童为主要生源的学校,孩子们快乐地学习和生活着。“学校就是我们的家。”这是采访过程中众多孩子给记者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地处粤北贫困山区的浈江区花坪实验学校,住宿学生有200多人,其中留守儿童不乏少数。“心疼这里的孩子们,他们已经被迫与在外谋生的父母亲分开,从小就缺少至亲的关爱,我们学校的师资人员一直致力给他们‘家的温暖’。”浈江区花坪实验学校团委书记、副校长沈穗嘶哑的声音中,记者感受到她发自内心对留守儿童们的怜惜与疼爱。她告诉记者,对留守学生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父母远隔、亲情缺失。为此,学校周期性举办卫生、体育、文艺等方面的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留守儿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此外,学校建立了留守学生住宿制,教师们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心也会更贴近一些。
为了不耽误工作,也为更好地照顾住校学生,沈穗和在校不少教师多年来“以校为家”,选择搬入学校与学生们同吃同住,视留守儿童如己出。每天清晨天还蒙蒙亮,沈穗和不少教师便早早起床陪学生们跑步晨练,承担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晚上还兼顾管理宿舍,寒暑假更为体育特长生提供训练服务,为了这个特殊的“大家庭”,在校教师几乎把全部精力用在留守儿童的日常工作和教学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在校的留守儿童都养成纪律严明、服从指挥、讲究卫生、做事认真、注重细节的良好习惯,以往部分性格孤僻甚至有些叛逆的留守儿童,经过在校寄宿后老师的教导和照顾,他们不但学会了自己洗衣服,周末回家还能主动照顾年迈的爷爷和奶奶,成了家里的“小主人”。
在沈穗的记忆当中,她培养过的众多学生当属小王的经历最让她难以忘怀。因父母早年离异,母亲将小王留给年迈而且体弱多病的奶奶照看,后来奶奶离开人世,她只能靠自己独自生活,稚嫩的小手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她热爱学习,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精神总是绷得很紧,以致心理压力太大身体亮起“红灯”——某日夜里,小王看书到深夜,突然全身抽搐,沈穗在例行检查宿舍时发现小王此种状况后,立即把她平放在床上做全身按摩,并舒缓她的情绪。在随后的时间里,沈穗充当了小王的专属“心理辅导员”,针对性地对她做好心理疏导,在广大老师的关心帮助下,小王以优异的成绩走出大山跨入了其梦寐以求的韶关市第一中学大门。
像小王这样情况的留守儿童为数不少。对于他们来说,日常学习生活中不仅存在生活困难的问题,更要紧的是缺乏亲情的关爱,给幼小的心灵带来不可磨灭的创伤。为此,校方多年来加强与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争取各个部门的支持与帮助,为几千名留守儿童尤其是困难学生筹集助学助养资金和关爱慰问物资,如今总金额已超过百万元。此外,浈江区政府和浈江区教育局为学校建立了乡村少年宫,团市委和团浈江区委为留守儿童建立了儿童乐园、希望家园,用心用情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亲情连线”搭起留守儿童与父母“连心桥”
“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了,你们什么时候回来,暑假我能不能过去陪你们?”日前,在南雄市水口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留守儿童小清对着屏幕和远在外地的爸爸妈妈视频聊天时哭红了眼,志愿者上前不断安抚着孩子的情绪,并有序指引在场孩子们与各自的家长进行连线对话,当听到父母亲切的叮咛,孩子们不禁潸然泪下,屏幕里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平安健康地成长,纷纷表示十分欣慰。这一幕正发生在南雄市“亲情连线”活动的连线小屋里。
为解决留守儿童、困境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的问题,近日,南雄市积极打造务实管用志愿服务,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启动“亲情连线”全民服务项目,常态化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提供亲情连线、综合服务、心理疏导等关爱活动,把贴心暖心的志愿服务送进他们的心坎,努力将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打造成党支部与群众的“连心桥”,打通亲情交流“最后一公里”。
据了解,江头镇现有留守儿童100多人,部分更居住在山村里头。为让亲情连线全覆盖,该镇还将组织亲情专员定时上门服务,提供精准化、高质量服务,用心用情守护农村青少年健康成长。“我们通过提前预约或者上门服务的方式,为留守儿童提供‘亲情连线’服务,积极搭建留守儿童与在外务工父母交流情感的桥梁,实现‘线上团聚’。”江头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亲情连线”服务项目是南雄市2022年重点打造的文明实践活动品牌,也是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探索,该项目通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青少年成长驿站)开展,免费为留守儿童提供与父母视频、电话连线服务。自今年4月启动以来,“亲情连线”服务项目覆盖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人数达4人或以上条件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有近200个,同时根据各实践所(站)覆盖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数量进行动态调整,做到应纳尽纳,服务全面覆盖。
乡村“复兴少年宫”为留守儿童撑起爱之伞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乳源瑶族自治县游溪镇柳坑中心小学的乡村“复兴少年宫”试点,伴随着下课铃响,学生们三五成群前往乐果园除草和给绿植浇淋水;瑶歌非遗传承人赵老师在教学楼前广场上的“瑶艺园”里,正与孩子们载歌载舞,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一幕幕活力四射的校园写真。这些画面得益于该县乡村“复兴少年宫”试点建设,各类有特色、有创意、有内涵的实践项目走进乡村学校和社区,成为广大农村少年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放飞梦想的“第二课堂”。
记者走进乡村“复兴少年宫”试点的乐果园,随处可见已经长成的嫩黄瓜和吐丝的玉米,“‘清明种芋谷雨种姜,沙种花生泥种豆’,在乐果园里,我们不仅学会了怎样松土、施肥、种植农作物,而且还学到很多农事谚语。”正在学习耕作的小赵同学告诉记者,这些来之不易的农产品,正是师生们去年在校园的角落共同用辛勤与汗水开垦出10亩荒地后换来的成果,眼看即将迎来的收成,校长冯亚南乐开了花,“乡村‘复兴少年宫’办起来后,孩子们找到了自己的特长爱好,变得喜欢上学了,也更自立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冯亚南向记者分享令人期待的美好蓝图,他计划今年给孩子们办个“丰收节”。
游溪镇柳坑中心小学有290多名留守儿童,该校通过乡村“复兴少年宫”结合学生家庭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打造乡村学校“四小园”——强健园、瑶艺园、香草园、乐果园,通过开设农耕实践、瑶族刺绣、竹竿舞、足球、竖笛等16门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课程,引入“乐善义工”、韶关学院志愿者等社会专业力量,通过常态化开展“金色童年梦想启航”等志愿服务项目,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安全健康教育、阅读陪伴等服务,引导孩子养成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的良好品德,提高交往合作和服务社会的能力,逐步成长为“乐善少年”。
作为广东省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乳源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早在2021年5月,乳源入选全国首批50个开展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的试点县(市、区)。一年多以来,该县积极探索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路径,提出了“1323”工作模式,并通过“共建、共享、共联”的开放性、融合性思维创造出“个性化、精品化、多元化”的高质量建设成果,全力筑就广大农村少年儿童学习益智、快乐成长、实现梦想的乐园。截至2022年初,该县已开展相关活动近200场,服务农村少年儿童近3万人次。
“民政情”让留守儿童不孤单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更是人民和谐幸福和社会稳定的保障。近年来,我市民政部门积极推进“大儿童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全面落实疫情防控、加强部门协作、完善服务体系等措施,让全市留守和困境儿童生活有保障、困难有帮扶、心灵有关爱,积极推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开创新局面。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市采取多种措施切实保障因疫情影响造成监护缺失儿童的权益,积极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监护责任落实。各级民政部门依托乡镇儿童督导员、村(居)儿童主任,并发动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力量,对农村留守儿童及困境儿童进行全面排查,掌握其身体健康状况、监护状况、防护措施落实及生活保障等情况。目前,全市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监护和救助保障等责任全面分类落实到位。
为营造未成年人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切实做好困境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保障工作,我市今年成立了“韶关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该中心的成立,意味着我市有了一个专门从事未成年人特别是困境儿童保护工作的部门,也标志着我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我市调整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经过长期的探索,如今已建立起多部门、多领域、多层次参与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共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等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我市在省内率先建立市级弱势群体权益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家庭、政府、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弱势群体工作格局。
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市民政局还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儿童关爱保护,联合社会组织持续开展“牵手行动”,走近留守和困境儿童开展儿童保护、家庭教育、心理团体辅导、政策宣讲等教育活动,形成长效帮扶机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通过依托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村(社区)儿童主任等建立工作队伍,不断夯实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力量,目前,全市所有镇(街)、村(居)配备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基层儿童工作队伍实现全覆盖,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村(居)儿童主任培训率达到100%。此外,通过依托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借助社工覆盖面广、深入村居、直接面向基层的优势,我市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列为社工站重点工作,目前全市105个乡镇(街道)社工站、603名社工从社区、学校、家庭、个人等多层面、多维度开展专业化服务。
相关知识
我市多举措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关爱让“留守花朵”璀璨绽放—韶关新闻网
新州镇:让“留守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
千里赴湘安,关爱花愈灿——记湘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暑期调研
爱心爸妈陪伴留守娃 春节礼包送出幸福花
《雏菊花》:关心留守女童成长 用爱打造有温度的儿童剧
让“祖国的花朵”在文明的阳光下灿烂绽放——青海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综述
东营有热度 听,这些温暖的故事
以“志愿清泉”灌溉“善美之花”——志愿服务让韶关人心更善、风物更美
休宁县开展“圆圆月儿明,小小花灯亮”留守儿童中秋节主题活动
四川新闻网
网址: 我市多举措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关爱让“留守花朵”璀璨绽放—韶关新闻网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1611.html
上一篇: 新雷一声,催开产业立市“卫生之花 |
下一篇: 当父母病重,你有底气说“花多少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