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姜洪,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新闻系,从业新闻30余年。迄已在海内外数百家媒体刊发以新闻为主的各类稿件近2000篇,其中,《从私人文献中追寻历史》(《光明日报》,1997)、《心中的宋朝》(《文汇报》“笔会”,1999),《1959:“看上去很美”》(《南方周末》,1999),《轻轻的欣悦——对巴乌斯托夫斯基的喜爱》(《国外文学》,2000)、《历史的十字路口》(《人民海军报》,2000),《思想史上还有多少失踪者》、《对史料的敬意》(均《山西文学》,2005)、《在最后一节车厢里》(《读书》,2011),《风景与祖国》(《湖北日报》,2011)、《行走在千秋家国》(《中华读书报》,2012)等散文随笔受到好评。获奖多次。曾任新闻媒体负责人。现居赤壁,主要从事近代史及茶文化等研究与写作。
屈原遭谗被放逐江南,踟蹰湖湘间,出没风波里。
据当代学者考证,两千多年前这位伟大爱国诗人流放曾经过赤壁。
俄罗斯汉学家曾注意到“屈原笔下的祖国面貌”:屈原一直生活在花草之间。他的长诗中有很多花草植物的名称。百花盛开的草原,是激发他的创作想象力的主要因素。他以满腔热忱观察植物、枝桠、绿野、飘浮的花朵、散发着熟悉气息的香草与晶莹的露珠。
从环境考古学角度看,那是植物在屈原诗中的映射投影。这位素食爱好者喜欢进食植物,如“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但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屈原可能在无意中勾勒出包括赤壁在内的古云梦泽地区上古环境史:植物丰茂,百草丛生,原始的茶也可能厕身其中。
从赤壁茶叶生产、边贸角度讲,唐、明、清三代,至为关键。
唐代,“蕲州茶、鄂州茶、至德茶,以上三处出者,并方斤厚片,自陈、蔡以北,幽、并以南,人皆尚之。”成书于856年的《膳夫经手录》让我们得知,晚唐时,鄂州等地茶在中国北方今河南、河北、山西一带地区广受欢迎,饮者甚众。
当时的鄂州,辖武昌、蒲圻等七县,其中产茶则有蒲圻、唐年、江夏。上文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方斤厚片”一语,似是指茶的形状,既“方”且“厚”,与今天的砖茶何其相似。12年后,867年问世的《茶谱》则有“鄂州之东山、蒲圻、唐年县皆产茶,大茶黑色如韭叶,极软,治头疼”的叙述。什么样的茶会“黑色如韭叶”呢?恐怕只能是采摘制作后。这里,既有疑似砖茶的形状,又有疑似砖茶的色泽,综合种种线索,我们有理由猜测,早期形态的砖茶,可能在9世纪逐渐出现。
唐代自陆羽著《茶经》后,“天下益知饮茶矣”。《新唐书》陆羽传还提到,“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中国内地和边疆的茶马交易,由此开始。
唐代中期,中央政府派官员出使吐蕃即今天的西藏,不料闹了一个笑话,这也可以解读成内地包括湖北茶在边地存在的侧证。
出使期间,这个名叫常鲁的官员“烹茶帐中”,吐蕃赞普问:此为何物?常鲁以为人家是个“刘姥姥”,没见过此等人间妙物,不由得好为人师起来: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这就是茶啊。没想到人家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听罢马上说:这我也有。当即命手下搬出花花绿绿一堆,以手相指一一介绍:这是寿州的,这是舒州的,这是顾渚的,这是蕲门的,这是昌明的,这是邕湖的,原来均来自内地著名茶产区。
常鲁故事发生在781年,差点颠覆大唐王朝的安史之乱平息十几年之后。提到的六个茶产区,今安徽二处,浙江、湖北、四川、湖南各一处,其中蕲门当是鄂东南一带,邕湖即今湖南岳阳县东南,赤壁正处其间,距两地都不远。内地包括湖北这么多名茶出现在青藏高原有可能是遭受重创,盛极而衰的唐王朝,对强大的吐蕃政权的一种绥靖与赎买。
黑茶的制造始于明代中期。据《明史》、《明会典》等记载,由于茶马互市发展,湖北、湖南一带黑茶生产逐年增多。嘉靖年间,有人记载当时的黑茶产销情况:“商茶低伪,悉征黑茶,产地有限,……每十斤蒸晒一篦,送至茶司,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給卖。”
今人研究认为,羊楼洞青砖茶的历史正可追溯到明中叶。其时,制茶业已相当发达,为了使边销茶降低运费,减少损耗,便于长途运输,人们改进加工工艺,将过去茶叶用米浆粘合成饼状,改为将茶叶筛捡干净,蒸汽加热,然后用脚踩制成圆柱形,是谓“帽盒茶”,即青砖茶的前身。
当时的茶叶,在中国边疆治理中已具有非同小可的重要性。明代中叶一位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将茶提到极高地位:“至细之物,而寓莫大之用,君子不可以轻视之者,茶是也”。他指出,“西戎、吐蕃古今皆仰给之”,“茶可制诸蕃之命也”。茶已成为中国西北、西南民族地区须臾不可离开之物与命脉。这个名叫王廷相的人的结论是:茶“关系国家政理之大经”。
也是在嘉靖年间,禁止私人经营茶叶,而官营茶叶只销往各边疆地区,“内地皆不得行”——由于悉数用于茶马交易,內地难得见到茶,而“茶盐皆所日用而不可缺者”,已是民生必需品。这就是说,包括赤壁在内所产的茶叶,为中国边疆治理作出了贡献,内地人民也为民族关系和谐稳定付出了牺牲。
19世纪前期的某一天,蒲圻金叠山——唐代、明代,这里都是学宫、书院即学校所在地,有人在潜心著书。他叫周顺倜,字玮斋,嘉庆乙亥(1815年)贡生,从他为乡人一部诗集作序的时间看,他至少活到了道光三年即1823年。
他所写的是一部随笔集,从今天能看到的少量篇章看,题材是多样的,如涉及蒲圻县考略等。其中也保存了两首竹枝词。
从考证赤壁砖茶生产、贸易史的角度看,《莼川竹枝词》之二尤其值得注意:“茶乡生计即茶庄,压作方砖白纸封。另有红箋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蓉。”后注:“每岁(山)西客于羊楼司、羊楼洞买菜,其砖茶用白纸缄封,外粘红纸,有本号监制、仙山名茶等语。”
莼川即蒲圻。在周顺倜,这可能只是随手一笔,到今天,却成为关于赤壁砖茶史及晋商在赤壁经营茶叶史的稀见史料。
从中,我们知道,至少在19世纪前期,“西商”——晋商已在“芙蓉”:羊楼洞一带收购茶叶,压制砖茶。也知道当时的砖茶外部样貌:白纸包装,上贴红色笺纸,写有监制者名号及广告语。还知道茶庄、砖茶产销关系到“茶乡生计”,已是非同小可的支柱产业。
根据湖北省志中的贸易志,羊楼洞在清初便成为鄂南湘北茶叶集散中心。清初开放蒙汉民族间的民间贸易,使茶叶边销贸易迅速发展,清乾隆年间,山西帮茶商三玉川、巨盛川到羊楼洞设庄购茶加工,运销西北,”川“字号茶砖驰名边疆。
清代,全国范围内形成以茶类为中心的6个栽培区域,即红茶、绿茶、乌龙茶、砖茶、边茶、珠兰茶生产中心。茶文化研究专家姚国坤指出,湖北蒲圻等地,正是砖茶生产中心。
《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一书近年译介到中国,颇受关注。它的作者美国学者罗威廉以对近代湖北(汉口、麻城等)的研究而闻名。该书主要考察1796——1889年间的史实,其中谈到,17世纪后期和18世纪,汉口在全国茶叶流通网络中占据中心地位,其时全部国内茶贸易额增加了三倍,“这种需求的主要受益者是华中的产茶区——湖南省和湖北省南部地区”。又指出,第二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是19世纪初期,起因是俄国茶叶需求突然加大,而中国输俄茶叶总量的95%是经过汉口运送。
罗威廉提到的“湖北省南部地区”,肯定离不开以羊楼洞为中心的茶产区,成为“主要受益者”之一,则说明产出交易量之大,是茶叶主要供应地。“中国输俄茶叶总量的95%是经过汉口运送”,作为主产区的羊楼洞茶区自然功不可设。而在这一时期成为洞茶贸易主力军的,不言而喻,自然是晋商。
笔者近年曾在黄土高原上的晋中盆地跋涉,平遥、祁县、太谷、榆次、太原……寻找昔日在赤壁营茶的晋商的足迹。可以肯定地说,赤壁植茶不自晋商始,但晋商营茶也不是一些晋商史料所说的自太平军兴始,而是更早,可能要早半个世纪或更长。应当承认,晋商确为赤壁茶业作出过无可替代的贡献,在赤壁直至中国近代茶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我们推测,素有经商传统和眼光,及接进北方游客牧区地缘优势的晋商,手里不乏销售渠道、市场,剩下的就简单了:找到产地、货源,再将茶叶产品按边销、外销要求,加工成所需样式,经由他们开辟的茶叶之路,输运至中国边疆地区蒙古和俄罗斯。
晋商的这条茶叶之路,一路经过山西右玉杀虎口。18世纪晚期,蒲圻人张开东曾见证过。
那是1772年,自费旅行家张开东赴山西旅游,览古出雁门,十月十五日宿广武,夜梦明妃——湖北籍美女、汉代出塞的王昭君,“惊而起视,月白霜清,声息犹闻”,遂驱马往祭。张开东出茶叶之路所通过的杀虎口,“沿路晤商贾往来之通晓古迹者,”终于到达距归化(今呼和浩特)不远的青冢并拜祭。“沿路晤商贾”,证明这是一条贸易之路,“通晓古迹”,则说明商贾们在这条路上频繁来往,故对情况了然于心。
这段漫长的历史,是赤壁茶叶走向世界的前史。机会从来只垂青有准备者。赤壁悠久而高度发达的茶叶生产及边贸、外贸史,为它后来成为中俄茶叶贸易的重要角色,承接万里茶路源头的转移,奠定了雄厚基础,准备了充分条件。19世纪,“洞茶”,突然在亚、欧两大洲广阔的地域,迸发出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