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古植物学(paleobotany)

古植物学(paleobotany)

1、第10章古植物学 (Paleobotany)110.1 概述 10.2 低等植物特点 10.3 高等植物的形态和结构 10.4 高等植物的分类特征210.1 概述1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是属于植物界 的,远在距今32亿年的太古代就已发现过 最原始的原核生物兰藻类和细菌化石。 2 植物界有绿色植物和非绿色植物,绿 色植物是自养性植物,是大自然的生产者 。非绿色植物是异养性植物,是大自然的 分解者。绿色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菌类还原者33 植物和动物的区别:(1)植物具有自养性,动物为异养生物。(2)植物一般固着生活。(3)植物有坚硬的细胞壁。(4)植物用孢子和种子进行繁殖。自然界有一些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类型: 如眼虫类、夜光虫类等。44 植物的细胞结构:(1)细胞壁是植物坚固的外壁,一般 由纤维素组成。可木质化、角质化、栓质 化、矿质化等。 (2)原生质体细胞壁内的流质体。其 中有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等。55 低等植物从单细胞到多细胞都有,结 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也称为叶状 体植物。 6 高等植物形体结构复杂,分化出根茎 叶,称为茎叶植物,也可称为维管植物 ,又可称为有胚植物。610

2、.2 低等植物特点 10.2.1 特征 (1)单细胞或多细胞 (2)无根、茎、叶的分化,为简单的丝状体 或片状体 (3)生活于水中或阴湿环境中710.2.2 分类:可分为两大类菌类、藻类 (1)菌类-一般无叶绿素、无细胞核、寄生、 腐生、异养型(最早化石产于南非无花果树 层) (2)藻类-有叶绿素,自养型。分多个门类p叠层石p生物成因的沉积建造8叠层石p生物成因的沉积建造p层状、深-浅色(有机 与无机)层相间(春 天生长富有机质-色深 暗,夏天无机质多-色 浅亮)p由蓝绿藻和绿藻与沉 积物组成互层p有地层意义,也有指 相意义 910.2.3 低等植物的研究意义(地质学方面)(1)地层划分与对比 (2)古环境分析 (3)生物找矿,如前寒 武纪铁细菌(Fe)、 硫细菌(S)p早古生代藻类形成石 煤p细菌与藻类形成石油 、油页岩、天然气陆表海礁后潮汐沼泽泻湖 波纹状叠层硅化云岩,白云石具条带状晶粒 结构、条带状纤维结构,顺层硅化,含有机 质。正交偏光,25。 蓟县系雾迷山组,河北省任丘油田任239井 3146.83147.4m 1010.3 高等植物的形态和结构10.3.1 根根主要机能是吸

3、收水份和溶于水中的无机 盐,支持固着植物体。根的形态可因环境不 同而异,如旱生植物根系能扎入深层土壤或 膨大贮水。根部化石最常见于煤层的底板层 中。111.直根系主根明显的称为直根系2.须根系无明显主根的称为须根系3.板状根潮湿地区植物根系较浅,常水平 延伸或自茎基部起就逐渐扩大成为板状根加 强支持4.不定根(气生根)有的具有悬垂空中的 不定根(气生根),起呼吸或吸收作用5.块状根如土豆1210.3.2 茎茎具有顶端向上生长、分枝和形成大量 叶的能力,行使输送水份、无机盐、有机养 料和支持树冠的功能。1 茎的形态和生活类型茎的外形以圆柱形为主,绝大多数植物 的茎是直立茎。 13(1)按茎的生活状态分类直立茎绝大多数的茎再地表直立匐匍茎湿热地区还常发育横卧地面的匐匍茎 攀援茎用触须附着他物缠绕茎用茎缠绕她物地下茎有些植物除地上茎外,还有埋在土 中的地下茎 14(2)按茎的质地分类木本植物 质地坚硬,茎可次生加粗乔木高大并有显著主干的称为乔木,寿命 长 灌木无或主干不明显的称为灌木 藤本攀援的木本植物 草本植物茎一般不能次生增粗,不管一年 生或多年生,其地面部分于生长季节之末死 亡。152

4、 茎的分枝茎的分枝方式有一定的规律性,它反 映了植物的进化过程。 (1)等二歧式分枝 (2)不等二歧式分枝 (3)二歧合轴式分枝 (4)单轴式分枝 (5)合轴式分枝161710.3.3 叶叶是高等植物重要的营养器官。叶数量多 ,表面有角质层保护,被掩埋后保存的机会最 多,叶的形状和叶脉的多样性最能反映各植物 的特征。 1 叶的组成和叶序: (1)叶的组成: 叶片叶的片状部分,一般垂直阳光伸展 叶柄枝状,叶片与枝条的连接部分。没有叶柄的称 为无柄叶 叶鞘有的叶基部相连形成包围茎节上的叶鞘 1819单叶叶柄上只有一枚叶片的称单叶。复叶叶柄上有多片小叶者称为复叶。羽状复叶奇数羽状复叶、偶数羽状复叶、一次羽状复叶、二次羽状复叶、三 次羽状复叶。掌状复叶一个叶柄上长多个小叶片,呈掌状。202122(2)叶序叶在枝上排列的方式称为叶序,有互生、 对生、轮生、螺旋生等,其排列的规律是使相 邻叶之间互不遮盖,使叶以较大面积接受阳光 。 232 叶的形状:包括叶的整体轮廓、叶的顶端、基部及叶边缘。叶的轮廓通常以叶的长、宽之 比及最宽处的部位为标准而划分为基本的 几何形态,并结合常见物体形象而命名。24(

5、1)叶的整体形态a 以长宽比例为标准:5:1线形、剑形4(3):1披针形、长椭圆形、倒披针形2(1.5):1卵圆形、阔椭圆形、倒卵形1:1阔卵形、圆形倒、阔卵形 b 以物体形象为标准:方形、菱形、舌形、心形、肾形、镰刀形、 扇形、匙形、楔形2526(2)叶的边缘全缘边缘光滑无缺 锯齿、重锯齿、波状缺刻1/4 全裂缺刻深达叶柄27(3)叶的顶端急尖、渐尖、钝圆、凹缺、短尖头、截形28(4)叶的基部楔形、心形、偏斜、截形、下延、圆形293 叶脉: 叶脉是分布在叶片中的维管束 叶迹叶脉留在茎、枝上的痕迹脉序叶脉在叶片中排列的方式称为脉序,其形式多样化,且比叶形有较大 的稳定性,是鉴定植物化石的重要特征。脉序有下列基本类型:30单脉叶片中只有一条脉,从基部伸达顶端 扇状脉叶脉几次二歧式分叉,呈扇状展布叶 面。如银杏 放射脉叶脉自基部就多次二歧式分叉,较直地呈放射状伸出 平行脉叶脉只在基部分叉,甚至叶面彼此平行 弧形脉叶脉自基部伸出后,平行叶缘至叶顶端汇合 掌状脉叶内有几条等粗的脉(主脉)自基部一点射出 31羽状脉有一条中脉,它向两侧分出羽状排 列的侧脉。侧脉分叉或不分叉 邻脉在羽状脉中,有的侧

6、脉不是出自中脉 ,而是出自羽轴 网状脉又称为闭锁脉序,指叶脉分叉并连 成网状 简单网脉侧脉分叉并结成网,也称单网脉 复杂网脉侧脉连成网后,网眼内又有细脉 组成次一级小网 盲脉网眼内不连成网的细脉3233叶脉的分叉形式反映了植物进化的 规律: 没有叶脉-单脉-扇状脉-羽状脉-网状 脉-单网脉-重网脉3410.3.4繁殖1 营养繁殖有植物的一部分再生形成新的植物体。如扦插土豆块茎芽的分殖等。352 无性繁殖孢子是一种在植物体上通过无性繁殖生成 的生殖体,它直接由母体生出,无需授粉。原始类群如原蕨、石松、节蕨和真蕨各门的生 殖器官为孢子囊。孢子叶载孢子囊的叶称为孢子叶同孢孢子囊内的孢子母细胞有的大小一致异孢有的大小不一致 363 有性繁殖即由雄雌两性细胞相配合产生新的植物体配子植物的性细胞,由雄雌两种配子合子由雄雌配子结合而成,合子萌芽形成新 的植物体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是异孢植物,雄性 的孢子囊称为花粉囊,可聚成各种形式的兄子 叶,着生于生殖枝(小孢子叶球)。雌性生殖 器官叫胚珠,受精后发育成种子,裸子植物各 门种子形状多种多样,被子植物的种子和果实 也多样化。 374 世代交替在高等植物

7、和某些低等植物的生活史中, 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有规律的交替进行。例如:蕨类植物的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 彼此独立,以无性世代的孢子体占优势。它 可产生大量的孢子繁殖后代。又如:种子植物世代交替不明显,配子 体退化,寄生在孢子体上,产生种子繁殖后 代。3810.4 高等植物的分类特征10.4.1蕨类植物(Pteridophyta) (一)特征1 有乔木灌木草本等,但只能适应潮湿 气候,是植物从水生到陆生的先锋。392 除裸蕨外都有根茎叶的分化,具小型叶和大型叶,角质层薄。3 具有维管束, 但输导组织比较原始。4 世代交替明显,彼此独立。孢子体占优势,同胞或异孢。配子体微小,称之为叶状体。配子形成合子必须在水中完成。405 晚志留世出现,石炭纪和二叠纪繁盛,中生代较盛,晚白垩世到现代衰落。6 分类瑞尼蕨植物门工蕨植物门原(裸)蕨植物门石松植物门节蕨植物门真蕨植物门41(二)原蕨植物门(Protopteridophyta ) 1 原蕨植物也称裸蕨植物,它是最早而原始 的陆生维管植物。2 本门共同的特征是植物体一般矮小(十几 厘米至2m),分化不明显。3 茎二歧式分枝,无叶,无真正的根,为拟 根状

8、或假根。4 孢子囊常位于枝的顶端,或侧生穗状。 5 原蕨植物始现于晚志留世,繁盛于早、中 泥盆世,晚泥盆世就全部绝灭。 424344原蕨植物的出现是植物界进化史上重要的转折 点,它们完成了从水域扩展到陆地的飞跃。陆地环 境的多样性,又是促使它们迅速分化发展的外因。原蕨植物是无叶的,其他维管植物都有叶的 分化,它们的发生与原蕨植物的进化有关。一种是由原蕨植物门二歧分枝的顶端枝系逐 渐扁化,并合而形成大型叶(顶枝起源叶);另一 种叶由茎表面突破物延伸发展而成小型叶(延伸起 源叶)。因此原蕨植物门在植物界演化及系统发育 上有重要意义。45(三)石松植物门(Lycophyta)石松植物的茎二歧式分枝。单叶,小而密布 于枝,呈螺旋状排列,单脉。孢子囊单个着生于 孢子叶的叶腋或叶的上表面近基部处。叶座石松植物化石最常见的是叶的基部 膨大,脱落后在茎、枝表面留下的印痕称叶座例如晚古生代最发育的鳞木,其叶座结构最 典型。鳞木叶座螺旋形排列。46474849叶痕叶座上部心形或菱形、微凸、呈低 锥形的部分称为叶痕,为叶基部脱落留下的痕迹 。三小点叶痕表面有横列三个小点痕,中 间是叶脉痕迹称束痕,两侧边为通

9、气道痕或称侧 痕。通气道痕有的在紧邻叶痕之下的叶座表 面另有2个通气道痕。叶舌穴叶痕的上方有叶舌留下的叶舌穴 。中脊及横纹叶痕的上方或上、下方正中 有微凸的中脊及横纹。叶座的形状、结构及排列方式各不相同是鳞 木划分科、属的依据。5051石松植物门始现于早泥盆世,晚泥盆 世开始繁盛,极盛于石炭纪,是当时造煤 的物质基础,二叠纪后期开始衰退,除中 生代早期尚残少量木本类型外,中生代至 现代都为草本。现在仅存草本的少数属。52(四)节蕨植物门(Arthrophyta)1 有乔木草本小型藤本各种类型2 茎单轴式分枝,明显地分为节与节间,节间上 有纵脊和纵沟,枝和叶都从节部伸出3 单叶,叶小,轮生4 孢子囊着生于孢囊柄上,聚成孢子囊穗5 出现于早泥盆世,石炭纪和二叠纪繁盛,现代 仅存木贼属535455565758(五)真蕨植物门(Pteridophyta)1 以草本为主,木本较少2 真蕨植物的茎不发育,常着生于地下或少量 露出地表,呈块状3 它最突出的特征是叶很大,绝大多数为一次 至多次羽状复叶,也有单叶或掌状分裂叶,总称蕨 叶。叶柄和茎均以二歧合轴式及单轴式分枝为主。 由于真蕨类的叶子很大,保存为化石时常不完整 ,不易确定蕨叶分裂次数,故通常以蕨叶的最小单 位起始来计算羽次。小羽片是鉴别蕨叶的最基本单 位,其轮廓、基部、顶端和边缘都有很多种类型。叶脉多样化,有扇状脉、羽状脉等,尤以后者 最普遍。部分真蕨类具网状脉。 59606162634 孢子囊不聚成穗而是单个或成群着生 于叶的下表面(背面)。 5 真蕨植物门的蕨叶与种子蕨植物门的 蕨叶形态极为相似,对未发现生殖器官的几 乎无法区别,常根据叶形态而建立形态属。6 真蕨类最早出现于中泥盆世,石炭纪 起繁盛,并可能为聚煤原始物料之一。新生 代本门在植物界中仅占很次要地位。现代真 蕨类以热带、亚热带暖湿地区最盛。6410.4.2 裸子植物 (Gym

《古植物学(paleobotany)》由会员kms****20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植物学(paleobotany)》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相关知识

古植物学
科学网—古植物学的故事(51):流行亦经典、经典亦流行
科学网—为什么北京植物园与古植物学同园异梦?
科学网—英国皇家学会首位植物学女院士Agnes Arber(1879
考古植物学,Archaeobotany,音标,读音,翻译,英文例句,英语词典
古植物学 (Palaeobatany)
科学网—古植物学的故事(45):两个“古植物学之父”的学术简史
科学网—古植物学的故事(64):澳大利亚古植物学的历史概况(下)
科学网—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该如何资助古植物学项目?
科学网—歌德对植物变态的研究(1790年)&托布勒对大自然的赞颂(1782年)

网址: 古植物学(paleobotany)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1882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冬季绿化树木怎样修剪?
下一篇: 11古植物学Paleobo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