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朋友和小朋友,欢迎收听玉米熊放学小报,今天是2018年9月28日星期五,这里是玉米实验室。
古植物学家怎么找化石?他们该拿一块化石怎么办?
大家好,我是和化石有不解之缘的杨婴。许多小朋友都喜欢恐龙,但其实啊,在生物界充当布景的植物也同样有趣。植物化石比恐龙化石好找多了。为了找到它们、研究它们,古生物学家也开发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
古生物学家的藏宝图
古生物学家有自己的藏宝图,它的名字叫“区域地质图”。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各地的地质学家对我国的地质情况进行过一次综合大考察,把我国的领土分为百余个近相等的区域,以每个区域中代表性的地名为名,分别绘制成地质图。此后的古生物学家在外出考察时,一般会先查阅这些地质图,了解工作区域的地层情况。
地球上的岩石是从老到新一层层叠覆的,叫做地层,一般越下面的越老,产出的也是老的生物。那么地球表面现在全是新的岩石了吗?并非如此。地震、水流、风、生物(特别是植被)的作用也会让地层的顺序被打乱,或者挪走新的岩石暴露出古老的地层。地质图上不同颜色的区域就指示着不同年代的地层。因此古植物学家在出发去野外时,就应该明确自己要搜寻什么年代的植物,通过地质图缩小包围圈,作好功课。
广东省及港澳地区的区域地质图
按图索骥,顺藤摸瓜
除了海藻外,植物大多生活在陆地上,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寻找“陆相”或“海陆交互相”地层,这些地层常保留着河流或湖泊作用的痕迹,比如砾岩中磨得溜圆的砾石、偏灰绿色有细密水平纹理的石头等。锁定它们后,就尽量在周围找岩石中组成颗粒较细的岩石(我们叫它泥岩、粉砂岩等)。
找到它们后,先别急着拿锤子敲。暴露在阳光风雨下的岩石会自己崩解、变色,藏在里面的化石也会因此而变得轮廓清晰、易于发现。所以,得弯下腰,先瞧瞧脚下。哪里有黑色、褐色的植物碎片,再朝哪里抡锤。
黑黑的植物碎屑
发现植物化石啦
做了那么多准备工作,接下来才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把可能藏有化石的潜力股岩石敲下来,用锤子一一剖开。耐心剖,一棵小草或一枝花儿就会出现啦。
化石类型有几多?
植物化石有很多种保存形态:只剩下一个印子的(印痕化石)、压扁的(压型化石)和呈三维立体形态保存的(带解剖结构化石)。此外,植物为了生育下一代,还会散布数量惊人的孢子和花粉(孢粉化石),这些小东西肉眼不可见,要用显微镜才能暴露它们的行踪。
印痕化石是植物的某一侧在石头上留下的痕迹,就像一张美美的“肖像画”。
先用大锤敲
再用尖锤剖
石头硬了还要出动挖掘机
压型化石就像柿饼,虽然被压得变形了,但生物体所有的信息都在。这样的植物化石被一劈两半后,标本就分成了正面和背面。古植物学家可以透过显微镜,通过小钻头、针(硬制的钨钢针等)等把同一植物压在一起的不同器官一点点“修理”出来。有一些地方压得太紧了,得拍完照后完全移除上面的部分,才能见到其他部分的真容。
带解剖结构的化石可以采用“包埋”“切片”的方式研究。用过AB胶的小朋友可能知道,有时候,两种粘稠的液体会在混合后凝固。仅仅对化石下刀容易破裂,把它们封在与AB胶相似的胶里,切起来就容易啦。将各个切面置于高倍显微镜下观察,植物体内的小秘密也能一览无余。
处理孢粉化石时,得戴上护目镜,穿上实验服,戴上橡胶手套在通风橱里操作
孢粉化石的处理有一套专门的流程。实验人员需要用至少两种酸液腐蚀带孢粉的岩石样品。做这件事时,得戴上护目镜,穿上白色的实验室工作服,戴上厚实的橡胶手套,尤其重要的是,涉及酸的一切操作都得在“通风橱”——这个如强力抽油烟机的设备中进行,我们只能把手伸进去。岩石被溶解后,被筛出来的孢粉有点儿黑不溜秋的,再用第三种酸可以让它们变得白净,在显微镜底下也能漂漂亮亮地被看到了。
小朋友们,现在你是不是觉得,古植物也和恐龙一样有趣呢?
落潮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中国科学家发现1.25亿年前两性花化石
被子植物“变果”化石 助力花朵演化研究
中国科学家重大发现,侏罗纪时期的花朵化石、命名“南京花”
1.32亿年前的神秘化石的真实身份终于揭晓
本内苏铁花化石“花”落何处
该团队在南京花化石研究取得新进展,证实被子植物在侏罗纪的存在
樱花“近亲”等珍稀化石南京展出
被子植物“变果”化石为花朵演化研究提供新启示
中国古植物专家发现最早典型花朵 化石出产于辽宁
南古所科学家发现最早“花骨朵”化石
网址: 古植物学家怎么找化石?他们该拿一块化石怎么办? | 玉米熊小报No.601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18890.html
上一篇: 古植物学与孢粉学文集第1号 中国 |
下一篇: 科学网—古植物学的故事(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