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兰州百年图志》旧影像书写城市历史

《兰州百年图志》旧影像书写城市历史

  中广网兰州11月18日消息 自摄影术发明以后,影像就渐渐成为书写历史的一种手段。

  从1875年兰州这座城市的首张照片切入,首部兰州图志——《兰州百年图志》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透过800多张珍贵照片,纵梳横展的是百年来这座城市波澜壮阔的文明演进史。

  十年心血

  等到《兰州百年图志》的出版,袁志学差不多熬了十年。

  他是图志的主编,现在的身份是中共兰州市委党史办公室副主任。因为多年从事的是关于地方历史的工作,袁志学说对此有了感情,加之一直以来就他个人而言,尚未见到一部以影像的方式全面再现这座城市历史的图志。

  《兰州百年图志》收集了800余幅珍贵、经典的历史照片,真实地再现了100多年来兰州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人文自然、社会风貌、城市发展等多个方面的重大变化。

  “用图片再现历史,再现历史车轮留下的印迹,再现先人所经历的苦难与欢乐,从一百多年来的兰州留给人们的记忆中迸发出执著的思想与理念,让生活在这座城市和关心这座城市的人们从历史和先辈的身影中以智者的姿态用理性的头脑去思索和感悟,就是这本图志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原动力所在。”袁志学说。

  实际上,袁志学收集的图片超过了一千余幅,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一些照片未能编辑入册。这让因为寻找一张照片而费尽周折的袁志学,多少留有些许遗憾。

  “图志中谷正伦的那张照片,应该说得来的确很不容易。谷正伦是贵州安顺人,1940年被国民政府任命为甘肃省政府主席、甘肃保安司令。几年后,谷正伦被调任去老家贵州省担任省主席兼保安司令。”袁志学说,谷正伦的照片少见,此次辑入图志的这张是他几年前专门去贵州寻来的。

  照片的长处是真实而感性,弱点是不知前因后果。行伍出身的谷正伦非一般人。谷正伦、谷正刚、谷正鼎三兄弟都曾经担任国民党中央委员,有谷氏“一门三委员”的美称。谷正伦20岁出头时从日本振武学校深造归来后,就跟随黄兴参加武昌起义,北伐战争时期,他率部攻克九江。到民国二十八年时,他已是鄂湘川黔绥靖主任兼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不过,对于兰州这座城市的老百姓而言,关于谷正伦这位曾经的父母官的残存记忆,应该就剩下抗战期间徐家山植树造林的事了。“1942年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到兰州视察,蒋介石指示谷正伦在兰州的徐家山一带进行植树造林。现在伫立在徐家山的那块题有‘中正山’三字的石碑的题字就是谷正伦的手笔。”袁志学说。

  十年间,袁志学为无数次的“第一次发现”欢欣过,更为历史的擦肩而过遗憾着。几年前,袁志学在隍庙搜寻旧照片的时候,还听说这样一个故事,兰州一市民家中收藏有一百多张很珍贵的历史照片,后来却被一位上海人以两万元的价格全部买走了。

  关于1875

  兰州这座城市,位于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居南北之中,扼东西要塞,黄河横穿境内,地势沿河起伏。据考古发现,距今一万五千年左右兰州就有了人类活动,以原始的狩猎业为生。史料中关于兰州得名的说法多认为自皋兰山而来。古时匈奴称天为皋兰,皋兰山也确有直薄云汉的突兀感。

  “兰州这座城市出现的第一张照片应该是在1875年,尽管图志中出现的第一张图片是隋文帝,但很明显它只是一张画像。”袁志学口中的这样的画像,还有1781年彻查“甘肃冒赈案”的乾隆皇帝和1842年途经兰州的林则徐。

  1875年这一年国内外发生了不少事。西欧的法国诞生了其历史上实施时间最长的1875宪法,不远处的北欧丹麦失去了一位伟大的作家安徒生。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七君子”之一的沈钧儒和鉴湖女侠秋瑾先后在这一年出生了……“俄国考察团进入兰州的时间是1875年5月23日,在这一支以打着考察中国,实为带着政治刺探为目的的外国考察团里,有一个名叫鲍耶尔斯基的摄影师对兰州这座城市意义非同,在一百多年后的1993年,由鲍耶尔斯基拍摄的藏于大英博物馆的一部分照片公布于世了,在这里面,就有兰州这座城市有史以来留存最早的影像资料。”

  据说,这支考察团到兰州拜会了陕甘总督左宗棠后参观了兰州制造局,第一次见到了中国所造的大洋炮和小车轮炮、三角劈山炮后,“俄国佬们”是目瞪口呆,抚摸着兰州制造局的火器,连连发出“这些武器我们国家没有”的感叹。

  和“俄国佬”感叹的“先进火器”相比,鲍耶尔斯基镜头下的兰州民众却一副灰头土脸的样子——照片中的女人最显眼的就是她们那尖尖的“三寸金莲”,裹在瓜皮帽下的男人们则多面无表情……一百多年前留存的这些模糊的旧影像背后是一个没有生机的城市。

  自1875年以来,像鲍耶尔斯基这样拍摄过兰州这座城市的外国人不少,1908年来兰州的芬兰人马达汉和美国人罗伯特·斯特林·克拉克以及1910年来的英国《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乔治·沃尼斯特·莫理循。

  生于兰州长于兰州的摄影家吴平关近一段时间在做一个暂名为《陇上旧影》的选题。这是一个同样以影像的方式呈现兰州这座城市的历史图书,“不同于《兰州百年图志》,它就是纯粹关注民众的历史生存状态。”吴平关强调。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吴平关关注到了这些来过兰州的外国摄影家,尤以莫理循为重。“我个人觉得,一百多年来,不管是俄国考察团还是马达汉、克拉克等,他们来兰州包括他们的拍摄都是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而莫理循就有些不同。作为《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用他的镜头记录这座城市面貌时,他是以一个新闻记者的视角出发的。”

  历史上的莫理循不只是一张西方报纸的驻华首席记者,其对当时的中国政治和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并通过手中的笔和相机,向世界介绍近代中国的发展变化、风土人情、地理面貌,揭露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利益争夺以及八国联军侵华后的暴行。对于在那个时代主要通过报纸、书信或书籍来了解其他国家的西方人来说,莫理循发自中国的报道无疑在平静的湖水中抛进了一块石头。1910年1月至6月,莫理循对中国西部的陕西、甘肃、新疆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考察,将旅途中的见闻以《穿越中国和中亚》为题在《泰晤士报》上发表,说明中国西北地区新政改革的程度和当地的发展。“史料记载,建造黄河铁桥的银子是哪里来的,就是第一个由莫理循在《泰晤士报》上揭秘的。”《兰州百年图志》上撷取了莫理循的多篇照片,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那张黄河铁桥的封面照。

  真正让吴平关对莫理循有了一种尊重之感的,不是莫理循的历史伟绩,却是1910年摄于甘肃会宁的一张照片。吴平关见到的这张照片上,是三个穿着破烂正在乞讨的孩子——一个小女孩背着一个小孩,旁边还站着一个,三个孩子都光着脚丫。“这样的场景莫理循一口气拍了三张,要知道,那可是一个胶片稀缺的时代。特别是这几张旧影像,站在专业的角度上看,多少都存有缺陷,不过我个人却从这个缺陷中看到了莫理循拍摄那一刻的心声——‘因为我的心在颤抖’。”

  1910年莫理循是从泾川进入甘肃的,在吴平关看来,在进入兰州这座城市之后,莫理循就有了官员的陪同,这样一来,他的镜头下就少了底层的气息,多了些粉饰太平的景物。

  起点1909

  《兰州百年图志》集中展现点是在1909至2009年的一百年。

  “以1909年为起点,通过第一手图片资料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兰州经济社会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袁志学说,1909年兰州这座城市因为黄河上的第一座铁桥而“从沉睡中苏醒了”——黄河铁桥从开工建桥时黄河岸边矗立的第一座锅炉房冒出的第一缕煤烟开始,它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近代甘肃乃至中国走向对外开放的一个先声和见证,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国现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一个标本……

  就在这一百年间,又有不少外国人来到了兰州,而一个叫安特生的瑞典人的到来在中国考古史上产生了惊涛骇浪般的影响。

  “1923年,安特生逆黄河而上到了兰州,这是距离他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中国史前文化——仰韶文化的两年后。在兰州的旧货市场转悠时,发现了一件装着烟渣的破旧彩陶,安特生两眼发出了奇异的光,在得知这件彩陶来自临洮后,他立即从兰州赶往临洮,在临洮马家窑村和村西的瓦加坪发现了史前文化遗址和大量完整无损的彩陶。1944年这种彩陶被中国考古学家夏鼐定名为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曾在21世纪初,溯洮河而上走进马家窑的甘肃文化出版社总编管卫中在他的《洮河畔:有座小山叫马家窑》文章中,记述了这样一段历史。

  《兰州百年图志》是由管卫中所在的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管卫中个人对图志的评价是“有价值,也很有意思。”他说在图志中看到不少自己之前没有见到过的影像资料,比如1912年成立的甘肃省临时议会议长李镜清的照片。

  几年前,管卫中听到了一个鲜见史料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和李镜清有关。“李镜清是临洮人,这个以优廪生考取拔贡,又获朝考一等的聪明人,是个具有民族理想的人物,当时,掌握甘肃兵权的是军阀马安良。马安良有‘甘肃的袁世凯’之称。李镜清在担任临时议会议长期间,因政见不同,和马安良之间逐渐产生矛盾,随着双方矛盾的尖锐,后来,李镜清听从劝说回临洮老家暂避一时。随后,李镜清就被马安良派去的刺客暗杀身亡。”

  《兰州百年图志》中的李镜清是一身戎装,军帽下是一张还很年轻的、写满美好的脸庞,这一张没有考据摄于何时的照片背后,不仅仅是李镜清走过的41岁的短暂人生,还有那一个乱世的印迹。

  旧影像总是让人轻易地回到过去。管卫中就被图志中一张文字说明为“1977年,西北师范学院恢复招生后学生在上实验课”的照片触动了。管卫中是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1977年的冬天,我还是兰州维尼龙厂的一个青工,一天厂里通知说高考恢复了,当时我和同一车间的十几名青工秘密组织了个读书小组,读的书像《第二次握手》都是手抄本,当时,全国像这样的秘密读书小组非常多。半个月后,包括我们读书小组的十几个青工在内,整个维尼龙厂有百多号人参加了考试。”管卫中还清晰地记得当时考的作文题目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牛皮纸装的录取通知书寄到厂里的时候,管卫中成了同事眼中的“神”,谁能想到这个平时不入人眼的电炉工居然成了全厂考上大学的3名幸运儿之一。

  30多年后,双颊已染霜的管卫中想起于1978年春季进入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的自己时,真正体味到了岁月乃是最大的小偷……

  其实,人生的百年,就如同这座城市的百年一样,在一张张影像中被翻过……

相关知识

蔣 志
从草药志到植物学:历史转变的切口
向“新”而兴|上海奉贤百年花园修旧如旧“还园于民”
兰州:让城市变花园 为生活添色彩
兰州攒劲
民国时期兰州城市空间变迁与社会发展研究
蒋志——去来
寻找历史的人
兰炼+兰化=兰州石化
清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1644—1911

网址: 《兰州百年图志》旧影像书写城市历史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1890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广州理想花地瑧园(售楼处)202
下一篇: 头发上的文化演变:中国历代发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