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全球公共艺术设计前沿

全球公共艺术设计前沿

课程概述

《全球公共艺术设计前沿》课程是主要面向建筑、艺术等专业学习者的学科基础在线开放课程,在天津大学校内作为建筑学大类基础课和文科大类基础课开设,也适合不同专业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结合个人兴趣在线学习。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习者重点了解2010年后全球公共艺术的最新前沿发展,包括现成品公共艺术设计、二维公共艺术设计创新、像素化公共艺术设计创新、能动公共艺术设计创新、生态公共艺术设计创新、反射型公共艺术设计创新、植物仿生公共艺术设计创新、声光电互动公共艺术设计创新八个主要部分。除了海量最新案例解析,还有延展阅读、拓展训练、优秀作业展示等模块,有助于提升专业学习者的设计思维、国际视野、空间艺术体验以及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审美修养、艺术创意思维、公共意识与人文关怀等多方面能力与综合素养。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预备知识

授课大纲

第一章 信手拈来——现成品公共艺术设计创新

第一小节 追本溯源——现成品公共艺术的历史渊源

第二小节 百舸争流——现成品公共艺术的发展

第三小节 爆发还是沉默?——现成品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

第四小节 中国式的诘问?——张江艺术花园“”

第一章单元测试 趣味知识点考察

辅助教学内容1:《全球公共艺术设计前沿》课程系列配套教材介绍、重要章节

1街头游击——公共艺术设计专辑(天津大学出版社)

2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天津大学出版社)

3界缘推移——天津大学、南开大学非艺术专业学生公共艺术设计方案50例(天津大学出版社)

4装饰雕塑(人民邮电出版社)

5生态公共艺术(机械工业出版社)

6植物仿生公共艺术(机械工业出版社)

7筑梦绿创实践队的生态推广与设计

第二章 影像的幻术——二维公共艺术设计创新

第一小节 影像的魔术——二维公共艺术的历史渊源

第二小节 渐入佳境——二维公共艺术的发展

第三小节 不甘命运摆布——二维公共艺术建设趋势总结

第四小节 为我所用——中国成都太古里的二维公共艺术

第二章单元测试 趣味考察知识点掌握

辅助教学内容2:课程在线教学创新路径展示——基于第二次卓越联盟青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的实践

1教学创新“生态公共艺术设计—— 新工科背景下提升理工科学习者设计素养的翻转课堂”

2对教学创新的师生评价视频与文本

3教学创新现场答辩环节

第三章 怀旧情怀与前瞻未来——像素化公共艺术设计创新

第一小节 并不简单的小点——像素化艺术的历史渊源

第二小节 在怀旧认同中畅想未来——像素化公共艺术建设趋势总结

第三小节 艰难求索——中国像素化公共艺术“像素立方体”

第三章单元测试 趣味考察知识点掌握

辅助教学内容3:公共艺术设计方案排版专题训练

1公共艺术设计方案排版的特性与前提

2 公共艺术设计方案排版的形式美法则

3 公共艺术设计方案排版的具体类型(上)

4 公共艺术设计方案排版的具体类型(下)

5公共艺术设计方案排版的次要因素

6案例全流程解析

第四章 星河光转——能动公共艺术设计创新

第一小节 永不停歇的梦想——能动艺术的历史渊源

第二小节 站在巨人的肩膀——能动公共艺术的发展

第三小节 泛化、转化和引申——能动公共艺术建设趋势总结

第四小节 与世界肩并肩——中国能动公共艺术《凤凰》

第四章 趣味知识点考察

课程作业——生态公共艺术概念设计

辅助教学内容4——“以学生为中心”背景下的学习体会与资源建构 为了更好地帮助同学们学习,这一单元提供了七位不同专业同学的学习体会、七篇同学的课程训练论文,以及近百份不同专业同学训练作业,通过为同学们提供更丰富资源,来更好达到同学们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目的。

1构成公共艺术训练专题

2管理、水利、机械等专业同学训练专题

3英语及建筑学专业同学训练专题

4化学、环境科学及城乡规划专业同学训练专题

5水利、生命科学及环境设计专业同学训练专题

6南开大学同学训练专题。2014年7-9月,课程参加天津大学、南开大学选修课互选并获批。在赴南开教学过程中,主讲教师得以接触更多不同专业如化学、汉语言文学、日语材料化学、生命科学、数学、广播电视学、智能科学与技术、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同学,从而在更广泛基础上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实现预定教学目标。通过实践反馈,南开大学的同学思维活跃,勤于动脑,在课堂上大胆提问,在课后作业中积极探索,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7自动化等专业同学训练专题 包括机械专业同学体会、生科专业同学论文及部分同学汇报场景与相关ppt

第五章 镜中世界——反射型公共艺术设计创新

第一小节 曲“镜”通幽——反射型公共艺术的历史渊源

第二小节 古老东方的思辨——反射型公共艺术的发展

第三小节 对碎片化世界的回应——反射型公共艺术建设趋势

第四小节 引领时尚——中国反射型公共艺术:上海新天地广场境面反射装置

第五章 趣味知识点考察

辅助教学内容5——教学资源的提供与教学模式的普及 这一教学辅助内容主要为教师服务,为了更好普及教学模式,课程团队上传大量教学资源,包括教案、课件等,以帮助采用这一教学模式的教师减轻工作量,提升教学效果,促进交流。

1兄弟院校教师评价与多媒体课件、教改论文等教学资源的提供

2“全球公共艺术设计前沿”课程发布及艺术类慕课建设经验交流会

第六章 顺时而动——生态公共艺术设计创新

第一小节 赤子之心——生态公共艺术的早期探索

第二小节 枝繁叶茂——生态公共艺术的发展

第三小节 未有穷期——生态环境公共艺术建设趋势

第四小节 为时不晚——中国生态环境公共艺术“cola-bow”

辅助教学内容6——生态公共艺术设计训练专项 十九大报告首次将“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限定词之一,“美丽”一词要求我们在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发展的形式。生态公共艺术设计训练正是“全球公共艺术设计前沿”课程思政的重要体现,旨在提高青年学子对环境、生态的保护意识。也可作为专业教学的专项训练与考核。

1 生态公共专项训练

第七章 为了明天——植物仿生公共艺术设计创新

第一小节 千树万树——植物仿生公共艺术的渊源

第二小节 步入正轨——植物仿生公共艺术的发展

第三小节 润物细无声——植物仿生型公共艺术建设趋势

第四小节 来日方长——中国植物仿生公共艺术成都太古里部分作品

第七章 趣味知识点考察

辅助教学内容7——植物仿生公共艺术训练专项植物仿生公共艺术特指尽可能模仿植物外观和组织结构,普遍具有遮阳、发电、标识等实用功能,体现生态、低碳特征的公共艺术形式。植物仿生型公共艺术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城市环境设计与基础设施设计领域有极大需求。这一教学辅助内容以2018-2019年秋冬学期天津大学同步课堂开展的植物仿生专项设计训练为基础,使学习者能够有效掌握城市环境中植物仿生型公共艺术的设计方法。

1植物仿生型公共艺术概念设计训练 从20世纪末出现以来逐渐成为各路艺术家创作的热门,到2010年英国墨西河畔的《未来之花》成为成熟标志,相关案例在2010年后快速增加,成为一种值得引起高度关注的文化现象,有效节约了不可再生能源、改善空气质量。美化城市环境、促进社区交流,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必然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城市建设的一个热点所在,由此产生对教学方法的强烈需求。

2建筑学专业同学植物仿生公共艺术训练 生态公共艺术设计训练对当前国内教育领域有着重要意义,在提升创意设计素养,提升就业竞争力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指导同学进行公共艺术创作的同时,有必要加强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同学们为实现建设美丽、绿色中国的目标不懈奋斗。

3工程管理专业同学植物仿生公共艺术训练 通过教学实践,不同专业的同学已经能够通过设计方案传达自己唤起社会良知,呼吁大众保护生态环境,并有很多出色的发挥。这里列举了多份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同学的作业,供大家启迪思路。

4环境设计专业同学植物仿生专项训练 在以往的公共艺术设计训练中还发现,植物仿生这样带有生态属性的公共艺术设计,特别需要结合中国国情,重视生态美学审美价值的实现和可维护性的提高等,需要大家在训练中注意并活学活用。

第八章 数字原住民的精神图腾——声光互动公共艺术设计创新

第一小节 殊途同归——声光互动公共艺术的渊源

第二小节 飞向无垠——2010年以后声光互动公共艺术的最新发展

第三小节 给未来的自己——声光互动公共艺术建设趋势

第四小节 弯道超车——中国声光互动公共艺术《声波》

第八章单元测试 趣味知识点考察

参考资料

1、王鹤,街头游击——公共艺术设计专辑,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11);

2、王鹤,公共艺术创意设计,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3(5),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重点立项成果;

3、王鹤,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年(12

4、王鹤、闫建斌,装饰雕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年(12),普通高等院校艺术类“十二五”规划教材。

5、王鹤,界缘推移——非艺术专业本科生公共艺术设计50例,天津大学出版社,2015年(8

6、王鹤、《环境设计专业公共艺术教学实训》,天津大学出版社,20181月出版。

7、王鹤、生态公共艺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8月。

8、王鹤、植物仿生公共艺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8月。

9、王鹤、公共艺术设计——八种特定环境公共艺术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7月。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十三五规划教材。

10王鹤、公共艺术赏析——八种特定环境公共艺术案例,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7月。

常见问题

问:“全球公共艺术设计前沿”这门课的开设背景是什么?

答:世界范围内公共艺术发展日新月异,进入2010年以后在移动互联、新材料、基于文化创意转型的城市再生等大背景下,像素化、植物仿生等新兴公共艺术形式异军突起。

中国公共艺术从20世纪90年代末也开始加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有巨大发展空间,深化对全球公共艺术设计前沿的跟踪,能够有效促进中国公共艺术对世界先进思想、技术的借鉴,加速赶超。

需要看到,公共艺术创作与设计是培养公民成熟公共意识与发达设计文化的重要手段,而后两者正是构建现代公民社会与创意经济时代的关键要素。以当代大学生为教学对象,介绍世界公共艺术前沿进展,能够有效提升中国青年人的公共空间审美意识与批评力的提升,有助于在不久的未来营造高素质公民组成的现代社会。这是“全球公共艺术设计前沿”建设的宏观背景。

能介绍课程中一部分有趣的内容吗?

可以,我选择为了明天——植物仿生型公共艺术设计创新。

近年来,欧美公共艺术领域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趋势,即模仿植物外观和组织结构,具有生态、低碳特征的公共艺术大行其道,并列举英国墨西河畔的《未来之花》、澳大利亚墨尔本维多利亚公园的MPilivion 2015等案例。我将其这种高度借鉴植物造型甚至组织结构的公共艺术形式命名为植物仿生型公共艺术,认为它们集中反映了欧美近年来在此领域不断探索并借鉴最新科技的成果,对其的研究可以为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课程首先梳理欧美植物仿生型公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并从1998年由法国艺术家皮埃尔·维维安在伦敦完成的《信号灯树》过渡到美国亚利桑那州首府菲尼克斯(凤凰城)的口袋公园中的金属森林《阴影游戏》。再分析耶路撒冷市中心Vallero广场上出现的《Warde》,

和美国“重塑波士顿”组织选择法国艺术家设计的人造树项目也着重于对物理环境的改造。这一项目通过大量树木形态的空气净化设备实现自身效能,在美化空间环境之外每年可吸收9万吨二氧化碳。

通过对上述案例纷繁多样的形态进行深入,课程归纳出了植物仿生型公共艺术非常鲜明的总体特征:大量运用最新的材料及工艺;普遍具有遮荫、发电等实用功能;大多成对或成组布置等,但最统一的特征无疑是它们在形态上高度模仿树木、花朵等植物。并介绍了植物仿生学的最新进展。

植物仿生型公共艺术在当前城市环境下有何优势?这样的问题对单纯的学术研究可能没有足够的意义,但是对教学来说,却是最符合学习者需求的教学内容。毕竟面对这样一种新生事物,只有解释清楚相对于以往的传统公共艺术(特别是构成型公共艺术)的优势,以及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方面的进步,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学习者的热情和尝试创新的勇气。 因此通过案例分析和对比研究,将植物仿生型公共艺术的优势归纳为:更容易融入都市环境;更方便采用互动技术以及更利于结合实用功能。

如何理解这三点优势,首先需要天然树木是都市中不可缺少的固有景观之一,模仿树木造型、尺度的公共艺术不会让人感到突兀。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都市环境寸土寸金,再像纪念碑时代那样为每件作品设计独立的广场已是奢侈。公共艺术的布置方式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尽可能不阻挡交通流线。特别是植物仿生型公共艺术可以模仿树木的排列方式,如奥斯汀《太阳花》那样沿道路一字排开以节省空间,或者如《Warde》那样成对布置于空旷空间中而不显喧宾夺主。其次,追求与公众互动一直是当代公共艺术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这方面,由于植物本身即有生命,相当多的种类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反馈,因此植物仿生型公共艺术采用与人互动的技术更易为公众所接受。而且与几何形体或动物造型公共艺术相比,植物型公共艺术与人的互动更不具威胁感,这都对营造社区空间的积极友好氛围大有帮助。最后,由于植物本身就具有遮荫、通过光合作用转化能量、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等功能。因此植物仿生型公共艺术具有这些功能就变得顺理成章。由于新材料、新技术的采用,植物型公共艺术的此类功能远远强于同尺度的天然树,波士顿的“人造树”项目就是典型案例。这在当前城市热岛效应加剧、空间日渐逼仄、空气污染状况愈发严峻的形势下具有积极意义。

与之前的教学内容创造一样,课程最后提出了建设植物仿生型公共艺术需要注重的问题,这也是将海外公共艺术发展的先进经验进行中国国情的转化,从而更有利于教学的关键环节。

文献认为,从目前国情看,要开展高水平植物仿生型公共艺术建设,观念、材料和配套技术的进步缺一不可。首先需要观念创新,毕竟作为一种从本质上强调“低碳”、“环保”、“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艺术形式,植物仿生型公共艺术近年来在欧美的快速发展与所在社会对环境的重视整体提高直接相关为公众接受奠定了理论基础并营造了必要的社会舆论氛围。

其次需要材料突破,因为植物仿生型公共艺术普遍在形态上借鉴了植物的简单构型,因此实现巧妙构思和复杂功能相当程度上落在了先进材料的使用上。比如MPilivion 2015对碳纤维的使用,同样,法国的风树能够利用小尺寸风力涡轮发电,离不开对合金化程度高的单晶高温合金的利用。因此对公共艺术的后起国家来说,扎实的材料科学基础,以及能够使最新材料成果运用于公共艺术设计制造的顺畅合理机制实在是必不可少的。最后需要配套技术突破。将植物特性运用于公共艺术设计既需要材料科学的进步,更需要相关工业领域技术的突破,比如智能电网技术的突破和LED光源的普及。由此可见,植物仿生型公共艺术的推广对整个社会的科技水平与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程度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课程最后,还鼓励对植物仿生型公共艺术的大规模应用进行技术哲学视角下的思考,以避免矫饰的生态中心主义和某种程度上的技术迷思。

问:在当前中国国情下我们如何界定公共艺术?

答:当前在艺术批评、实践、教育领域,围绕“公共艺术”展开的激烈争辩有些混乱,以致很难达成共识。这些并非因公共艺术自身形式多样和定义模糊特征导致,而是理论界对“公共艺术”的界定标准见仁见智。有观点认为传统意义上的环境雕塑、壁画即公共艺术,这佐证了当前中国公共艺术研究领域存在的“‘泛公共艺术’倾向” ;有观点认为所有经过艺术化设计的街道设施均为公共艺术,如此,某些学者批评中国公共艺术建设“肤浅”也就并不为过; 还有观点认为,应该严格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界定公共艺术。那么,中国当前能够归为公共艺术的作品实在少之又少。因此,中国公共艺术建设尚处萌芽阶段就陷入窘境,公共艺术批评亦如是。

首先说,对公共艺术进行广义和狭义的划分是客观需要并有助于实践的。广义公共艺术几乎包罗万象,我们必须本着由简到繁,由易入难的原则,以“造型艺术中的城市雕塑、景观艺术”为主的原则先从狭义来进行具体分析。

在狭义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应该是当前国情下实现公共艺术建设最好的实践承载形式。因为较之壁画这一基本属于平面的艺术特征,雕塑的三维特性与公共空间既有本质上的契合,又比景观能表达更多的内涵;其次,中国城市雕塑发展已有一定积累,国内多座大中城市都出台了自身《城市雕塑规划》和《城市雕塑管理办法》,以城市雕塑为依托推进公共艺术建设有可靠的法律法规保障;再次,中国雕塑界对公共艺术概念已有一定深度的探索,以城市雕塑为依托推进公共艺术建设具备人才和相关环境理论支撑;最后,在当前国情下以城市雕塑为依托推进公共艺术建设能依靠相关建设部门的财力支持,并为借鉴欧美艺术基金会形式逐步创新推进公共艺术建设筹款机制提供一个较长的过渡期。

如果确定这样的理念,尚需注意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二者的区别,不是所有当前存在的城市雕塑都属于公共艺术作品。目前看来,狭义公共艺术在位置上应具有开放性、题材上具有通俗性、形式上具有综合性、内涵上具有现代性、功能上具有实用性、空间关系上具有互动性、对所处环境具有归属性、表现手法上具有趣味性。不具备这八种主要特征的城市雕塑,如位置上有专属性的、题材严肃的、形式上传统的、历史悠久的、排斥实用功能的、空间关系上具有高度独立性的、并非为所处环境专门设计创作的城市雕塑就不属于公共艺术范畴。从这八个主要方面深入展开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的比较研究,将有利于在当前中国国情下更准确地界定公共艺术个体及整体特征,以求更有效地进行公共艺术理论建设、实践探索及艺术批评。

相关知识

公共艺术设计赏析八篇
艺术设计|公共空间的设计焕新
公共环境艺术设计0022分析.ppt
校园艺术设计精选(九篇)
鹿石推荐课程:公共空间的装置艺术设计与模块化组建运用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解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装潢艺术设计怎么样
花卉艺术设计范文
城市公共环境设计案例

网址: 全球公共艺术设计前沿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26843.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枣强县人民政府 媒体枣强 【衡水
下一篇: 圆桌|公共艺术的当下与未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