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检疫性植物病原生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检疫性植物病原生物(56页珍藏版)》请在素问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检疫性植物病原生物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种类很多 各种植物上都有许多种侵染性病害 但检疫性植物病害是指在本国 或本地区 尚未发生或局部发生并未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病害 植物病原生物的类群包括真菌 病毒 细菌及原核生物 寄生线虫和有害有毒的高等植物 杂草 等 此类病害对植物的破坏性强 具有流行势能 一旦传入某地 将成为农业生产的潜在威胁 这些病害生物中只有那些可以通过人为因素做远距离传播 并且适应性广 扩散速度快和防治 根除困难的病原菌才具有检疫意义 检疫性有害生物中真菌和病毒病害的数量最多 细菌病害和线虫病害相对较少 第一节病原真菌 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有几万种 通过种苗传播的约有3 5 例如
2、水稻上的真菌病害有100多种 绝大部分可经过种子传染 真菌病害列入各国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有100多种 危害性病原真菌除少数是专性寄生菌之外 大多数都是兼性寄生菌 寄主的范围较宽 在种苗上可以存活至少半年 它们的发生和流行条件并不苛刻 因此种传真菌很容易在异地引起危害 其中以鞭毛菌 担子菌和半知菌最为重要 病原真菌的检验 除具有明显症状的植物材料可选用直接检验外 对症状不明显或具有多种真菌复合侵染时 则可进一步选用洗涤检验 分离培养检验 吸水纸培养检验 种子部分透明检验和生长检验等方法 亦可借助电子显微镜 荧光显微镜和血清学技术进行检验 1 小麦矮化腥黑穗病 病原 Tilletiacontrove
3、rsaKuhn TCK 属于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腥黑粉菌属 英文名称 Wheatdwarfbunt 它是中国检疫性有害生物 它的冬孢子能随种子 进口粮 麸皮及包装材料 容器 运载工具等多种途径传播 它的适生范围和寄主范围均较广 病原菌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 一旦传入将难以根除 危害损失大 防治困难 1874年Kuhn在匍匐冰草上发现了矮化腥黑穗病 1935年杨在小麦上发现了矮腥黑粉菌 并将其作为网腥黑粉菌中的一个 新变种 小麦矮腥黑和小麦网腥黑粉菌极为相似 田间也存在天然杂交 分子生物学研究也揭示了这两种病原菌不能截然分开 因此现在还有研究者认为它们是同名异物 但是它们还是有明显的区别 矮腥仅侵染冬
4、小麦 且主要在分蘖期 冬孢子的萌发需要相对的低温和光照 网脊较高 自发荧光率较高 主要分布在 美洲 欧洲 大洋州 亚洲等40多个国家 尤其是美国中西部和东北部诸州发生较多 1 1简史及分布 TCK 1 2 1寄主范围1 2 2危害与症状1 2 3病原菌形态1 2 4病原生物学特性1 2 5越冬及传播1 2 6发生条件与适生区域 1 2生物学 1 2 1寄主范围 小麦矮腥黑穗并可侵害禾本科18个属的许多植物 山羊草属 冰草属 野麦属 绒毛草属 大麦属 毒麦属和黑麦属 黑麦草属 落草属 狐草族的雀麦草属 鸭茅属 羊毛属 早熟禾属和三毛草属 剪股颖属和虎尾草属 冰草属为天然发病的主要禾本寄主 1 2
5、 2危害与症状 症状 小麦矮腥黑穗为苗期侵染的系统病害 导致麦株矮化 麦粒变为菌瘿 被黑粉所代替 严重减产 病株分蘖增多 植株严重矮化 病株也能抽穗 但是所以的小穗里的子粒充满黑粉 病穗肥大 小穗小花增多 芒短而弯 颖壳炸开 菌瘿呈暗褐色 粗短近球形 较坚硬 亚碎后露出黑粉 即病菌的冬孢子 带有鱼腥味 每个菌瘿可含冬孢子30 60万个 多的可达300万个 某些品种的幼苗上会出现褪色的条纹状斑点 小麦矮腥黑穗病Tilletiacontroversa 株高极度矮化 可为健株的1 4 2 3 分蘖增多 可比健株多一倍以上 10 40个 病穗宽大 小穗 小花明显增多 全穗受害 菌瘿近球形较硬 有鱼腥味
6、 症状特征 TCK冬孢子浸泡液 小麦矮腥黑穗病Tilletiacontroversa 病健穗 籽粒比较 危害 20世纪60年代及70年代在美国西北部发病严重 病田约26万公顷 重病田可达80 几乎颗粒无收 1972年平均减产17 小麦损失达12t 重病田减产高达90 在美国蒙大拿州该病的发病率可达20 严重损失达45 1 2 3病原菌形态 小麦矮腥黑穗病菌的冬孢子球形或近球形 黄褐色至暗褐色 直径为16 25um 表面有多角状的网纹 偶见脑纹状 网脊高1 5 3um 网目直径3 5um 胶质鞘明显 其厚度等于或略高于网脊 有时 胶质鞘不明显 冬孢子萌发产生有分支的无隔菌丝 其顶端轮生大量线形初
7、生担孢子 一般为8 66个 经过异性结合成H型 萌发后产生双核侵染菌丝或产生镰刀形次生担孢子 由次生担孢子萌发形成侵染菌丝 小麦矮腥黑穗病Tilletiacontroversa 小麦矮腥冬孢子萌发需有长期低温与光照 5 400 600lx 3 4周 小麦矮腥冬孢子通过短时间的激发就有自发荧光现象 50W高压汞灯 2 3分钟 发光率80 小麦矮腥冬孢子网脊基部至顶端的垂直高度较大 1 425 0 144 m 病原菌特征 1 2 4病原生物学特性 分散的小麦矮腥黑穗病菌的冬孢子在土壤可存活1年 菌瘿可存活3 10年 冬孢子萌发需要长期低温一定时期的散射光照 有积雪覆盖 萌发率更高 萌发的最低温度为
8、 2 最适温度为3 8 最高温度不超过15 在5 及光照条件下 萌发至少需要21d 盛期出现在第56 72d 冬孢子对湿度要求不严 土壤含水量35 88 均可萌发 小麦矮腥黑穗病菌是典型土壤带菌侵染 落入土壤中的冬孢子在冬小麦播种后遇适宜条件 萌发产生双核侵染菌丝 由麦苗幼嫩的分蘖侵入 侵染后菌丝在细胞间蔓延 约经50d达到生长点 也即 于小麦拔节前侵入生长点 导致病害的系统侵染 随着寄主生长发育 菌丝进入穗原基 进而侵入各个花器 当子房分化时 病菌由缓慢的营养生长期转入快速发展的繁育期 破坏子房 形成冬孢子堆 病菌的侵染期长达4个月 萌发的冬孢子遇干燥条件时在30d内仍有侵染能力 1 2 5
9、越冬及传播 病菌以冬孢子或菌瘿在土壤中 种子表面或粪肥中越冬 冬孢子附在种子表面或菌瘿混入种子间调运而作洲际传播 也可以通过被污染的的包装材料 容器和运输工具等远传 病区土壤带菌是主要的侵染源 在收获或储运期间 菌瘿或冬孢子常会撒落在田间和被风吹到附近的田块 脱粒时孢子粉亦可随风飞散 随河水 灌溉水在田间传播 冬孢子经过家畜消化道而不影响它的活性 所以粪肥和秸杆也能传病 1 2 6发生条件与适生区域 多数情况下要一定数量的孢子才能发病 条件特别适宜 人工接种微量甚至单个的TCK冬孢子就能引起小麦发病 凡降雪早 积雪厚 稳定积雪70d以上的地区和年份 病害常大发生 并造成流行 由于初生担孢子在湿
10、润的土壤中在 5 5 条件下可以存活56 84d 所以长期积雪为冬孢子萌发提供了长时间的低温和适中温度 我国西北高原冬麦区和新疆 青藏高原晚播冬麦区的条件极为适宜TCK的发生 为高危险区 江淮流域及华北 东北的冬麦区也基本适宜于病害的发生 属危险区 西南高海拔地区有时也具备病菌入侵的条件 故也可能受害 1 3检验与检测 1 3 1直接检查1 3 2洗涤检验1 3 3冬孢子形态鉴定1 3 4冬孢子自发荧光显微检验1 3 5冬孢子萌发实验1 3 6PCR技术检验 1 3 1直接检查 将样品放在台式放大镜下检查 观察有无菌瘿 TCK的菌瘿短小近球形 压破后散出黑粉 1 3 2洗涤检验 将样品充分混合
11、后 抽取50g样品加100ml蒸馏水 再加1 2D土温20进行洗涤 振荡5min 将洗涤液倒入10 20刻度离心管内 1000r min离心3分钟 弃去上清夜 重复离心 直至用完全部洗涤液 制片观察 对于麦麸中TCK的检测 一般要用淀粉酶处理 将淀粉水解后再制片观察 1 3 3冬孢子形态鉴定 在油镜下随机测量30个冬孢子的网脊高度 每个孢子按上下左右测量4次 求平均网脊高度值 按照GB T18085 2000标准 TCK的冬孢子的平均网脊高度值约0 71 1 42 若大于等于1 43um或网脊高度值小于或等于0 7um时 不是TCK 1 3 4冬孢子自发荧光显微检验 从菌瘿上刮取冬孢子于载玻片
12、 置于防尘处干燥 然后加一滴无荧光栽浮剂 封片后置于激发波长为485nm 屏障滤片波长为520nm的落射荧光显微镜下 确定视野后开始记时 每个视野照射2 5min后 开始检查视野中呈荧光正负反应的冬孢子数 统计冬孢子自发荧光率 全过程不能超过3min 每个样品观察5个视野 200个冬孢子 冬孢子自发荧光率大于等于80 为TCK 1 3 5冬孢子萌发实验 当冬孢子自发荧光率为31 79 时 加之形态又不能确定时 需要进行冬孢子萌发实验 将孢子悬浮液接种于3 的水琼脂糖培养基上 分别置于5 1 和17 1 有连续的光照或12h黑暗条件下培养 TCK在5 1 下12d后萌发 17 1 不能萌发 1
13、3 6PCR技术检验 对和它近似的种用引物进行PCR扩增 看它们的带呈现的多态性 来判定是否为TCK 1 4检疫与防治 1 4 1检疫1 4 2高温灭菌1 4 3化学防治1 4 4农业防治 1 4 1检疫 禁止带菌种子输入 调运是最有效的根治措施 1 4 2高温灭菌 TCK冬孢子的抗逆性很强 它的热致死温度为130 30min或是120 1h 对于麦麸和下脚料的处理 不得低于上述标准 热水水浴与NaOCl结合处理 可以有效的杀灭它的冬孢子 1 4 3化学防治 用药剂拌种 王铜 苯莱特 TBZ 五氯硝基苯甲醛熏蒸 1 4 4农业防治 用抗病品种 2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 病原 Tilletiaind
14、icaMitra TIM 属于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腥黑粉菌属 英文名称 Wheatkarnalbunt 有40多个国家将TIM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 它的冬孢子能随种子 进口粮 麸皮及包装材料 容器 运载工具等多种途径传播 它的适生范围和寄主范围均较广 病原菌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 一旦传入将难以根除 危害损失大 防治困难 2 1简史及分布 1909年在巴基斯坦发现了一种新的腥黑穗病 1930年首先在印度的北部卡纳尔地区正式记载 故有称为卡纳尔腥黑穗病 后来在旁遮普邦地区发生 1953 1954年在当地流行 由于广泛种植感病品种加之环境条件适宜 20世纪70 80年代 该病从一个局部地区 地方发生的病害
15、上升为印度麦区广泛发生的重要病害 而且病情逐年递增 1972年传入墨西哥 1996年美国正式报道了在亚利桑那州的小麦上发现了该病 后来扩展至少有3个州 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目前有分布的主要有 阿富汗 伊拉克 巴基斯坦 尼泊尔 墨西哥 巴西 伊朗 南非 2 2生物学 2 2 1寄主范围2 2 2危害与症状2 2 3病原菌形态2 2 4病原生物学特性2 2 5越冬及传播2 2 6发生条件与适生区域 2 2 1寄主范围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在自然条件下主要侵染普通小麦和硬粒小麦 也能威胁一些禾本类植物 人工接种时 山羊草属 雀麦草属 黑麦草属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感病性 2 2 2危害与症状 症状 小麦印度
16、腥黑穗病属于局部侵染病害 在小麦抽穗至开花期侵染 可导致小穗的减少和麦穗变短 通常田间的症状不明显 当田间症状表现明显时 病害已发生多年 病株仅部分麦穗和子粒受害 不引起麦粒肿大 病菌不侵染胚 只侵染胚乳 从种脐开始延伸至腹沟 多数在种子腹面表皮下形成长椭圆形或卵圆形的黑褐色的孢子堆 但种子背面完好 轻微侵染时 在种脐上呈现一个黑点 严重时病粒的胚乳全部被冬孢子代替 TIM 危害 印度在1970年引进了感病品种后 在北部的麦区每2 3年就暴发一次 发病率达到15 30 流行年份一般减产不大 但是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 使加工的面粉具有浓烈的鱼腥味而不能食用 一旦某地发生了此种病害 该地区的小麦在国
17、际上的市场和价格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也由于谷物出口必须采取检疫措施 使墨西哥每年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达700万美圆 TIM 2 2 3病原菌形态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的冬孢子成熟时呈褐色至深褐色 球形至亚球形 直径24 47um 外胞壁具疣状突起 无胶质鞘 未成熟的冬孢子黄色 外壁常常附有短而透明的尖形尾丝 菌丝残体 平均长7 23um 成熟时尾丝逐渐萎缩 不孕细胞泪珠状或球形 半透明至淡黄褐色 常附着有尾丝 冬孢子休眠后萌发 顶端部形成先菌丝 担子 担子长度不一 2 2 4病原生物学特性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的冬孢子在土壤中可以存活5年 冬孢子不能直接萌发 须经6 8个月的休眠后才能萌发 1 2年后
18、的冬孢子的萌发率最高 在土壤浸出液培养基上可获得61 的萌发率最高 一些植物提取液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 稀的醛类 脂肪酸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冬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2 35 最适温度为15 22 短期光照可促进萌发 萌发适宜的Ph6 0 9 5 冬孢子抗逆性强 在 5 条件下处理7 21d对萌发无影响 在 18 条件下处理84天才停止萌发 2 2 5越冬及传播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除了具有种传 土传特征外 还具有气传的特点 2 2 6发生条件与适生区域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的流行程度与湿度呈正相关 与温度成反相关 在小麦孕穗至扬花期遇多云 寡日照 细雨多雾的高湿天气容易发生该病 灌溉
19、失度 施肥过多 特别是氮肥过多 也利于发病 2 3检验与检测 2 3 1直接检查2 3 2洗涤检验2 3 3冬孢子形态鉴定2 3 4冬孢子自发荧光显微检验2 3 5冬孢子萌发实验2 3 6PCR技术检验 2 3 1直接检查 仔细观察种子的腹面种脐至腹沟处 观察是否有无灰黑色的带状斑 当表皮破裂时 可以看见黑粉 也可以将种子在水中浸泡1h以上 疱斑呈更为明显的黑色 发病轻时病粒外观不易识别 可将样品在0 2 氢氧化钠溶液中浸泡24h 20 倾去溶液 将种子摊在吸水纸上检查 病粒发病部位乌黑发亮 而健康部位呈灰黄色 将发黑的病粒刺破 取黑色的粉末制片观察或取少量冬孢子 加适量的席尔氏液镜检 2 3
20、 2洗涤检验 将样品充分混合后 抽取50g样品加100ml蒸馏水 再加1 2D土温20进行洗涤 振荡5min 将洗涤液倒入10 20刻度离心管内 1000r min离心3分钟 弃去上清夜 重复离心 直至用完全部洗涤液 制片观察 2 3 3冬孢子形态鉴定 在油镜下随机测量30个冬孢子的网脊高度 每个孢子按上下左右测量4次 求平均网脊高度值 按照GB T18085 2000标准 TIM的冬孢子的平均网脊高度值为0 53um 0 19um 2 3 4冬孢子萌发实验 将孢子悬浮液接种于3 的水琼脂糖培养基上 分别置于5 1 和17 1 有连续的光照或12h黑暗条件下培养 TIM在5 1 和17 1 能萌发 2 3 5PCR技术检验 对和它近似的种用引物进行PCR扩增 看它们的带呈现的多态性 来判定是否为TCK 2 4检疫与防治 2 4 1检疫2 4 2高温灭菌2 4 3化学防治2 4 4农业防治 2 4 1检疫 2 4 2高温灭菌 当温度为85 相对湿度为80 处理3min 可以杀灭TIM的孢子 处理5min可以杀灭菌瘿 5 6min可以杀灭麸皮中的病菌 尤其原粮的处理 热水水浴与NaOCl结合处理 可以有效的杀灭它的冬孢子 2 4 3化学防治 用药剂拌种 王铜 苯莱特 TBZ三唑类 降低萌发率扬花期药剂防治 2 4 4农业防治 与鹰嘴豆间作用聚乙烯薄膜于分蘖期间覆盖
相关知识
植物检疫性病毒病害
二植物病原原核生物.ppt
植物病理学 第二章 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细菌.ppt
第04集 第二章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下载
第二章动植物检验检疫法规
植物生物性病原及其所致病害识别 ppt课件.ppt
检疫性植 物病毒(10页)
园林植物病害知识—侵染性病原(二)
国门生物安全|带您了解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植物病原物篇
【教学课件】第二章植物检疫法规.ppt
网址: 第二章 检疫性植物病原生物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36118.html
上一篇: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 |
下一篇: 一北方住宅建筑,外墙采用2砖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