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羽叶点地梅属的起源及分类演化研究。

羽叶点地梅属的起源及分类演化研究。

1881年,俄国植物学家卡尔·马克思莫维奇(Karl Maximovich)首次记录并描述了羽叶点地梅,并建立了单种属羽叶点地梅属,凭证标本由俄国探险家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普热瓦利斯基(Nikolay Mikhaylovich Przhevalsky或N. P. Przewalski)采集自中国的唐古特地区(Regio Tangut)[15]。卡尔·马克思莫维奇在建立羽叶点地梅属时,指出应将其放在苣蒴报春属(Bryocarpum)附近。Spanowsky W通过研究报春花亚科植物的花粉形态,将羽叶点地梅属置于由点地梅属(Androsace)和卧地梅属(Douglasia)构成分支的基部。[3]

根据Sarkar(1988)提出的点地梅属染色体进化趋势以及该属局限的地理分化和特化的形态特征,指出羽叶点地梅属很可能就是由点地梅属直接衍生而来。[14]分子生物学证据表明,羽叶点地梅属及其近缘类群的分化可能是在第三纪中新世以来才进行的。分子地理标记的结果支持形态学研究提出的中国东南部及青藏高原东部地区为羽叶点地梅属及其近缘属的起源地的假设。[14][17]

播报

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4]株高3-9厘米,具粗长的主根和少数须根。叶多数,叶片轮廓线状矩圆形,长1. 5-9 厘米,宽6-15毫米,两面沿中肋被白色疏长柔毛,羽状深裂至近羽状全裂,裂片线形或窄三角状线形,宽1-2毫米,先端钝或稍锐尖,全缘或具1-2牙齿;叶柄甚短或长达叶片的1/2,被疏长柔毛,近基部扩展,略呈鞘状。花葶通常多枚自叶丛中抽出,高(1)3-9(16)厘米,疏被长柔毛;伞形花序(3)6-12花;苞片线形,长2-6毫米,疏被柔毛:花梗长1-12毫米,无毛;花萼杯状或陀螺状,长2.5-3毫米,果时增大,长达4-4.5毫米,外面无毛,分裂略超过全长的1/3,裂片三角形,锐尖,内面被微柔毛;花冠白色,冠筒长约1.8毫米,冠檐直径约2毫米,裂片矩圆状椭圆形,宽约0.8毫米,先端钝圆。蒴果近球形,直径约4毫米,周裂成上下两半,通常具种子6-12粒。[1]















羽叶点地梅

播报

近种区别

羽叶点地梅

点地梅

羽叶点地梅属与点地梅属在外部形态上的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在于其蒴果为盖裂。从外部形态,尤其是从花和果的形态及结构看 ,它与点地梅属植物非常相似。两属植物的花萼均为杯状 ,花冠简 坛状,喉部收缩且具环状附属物,蒴果近球形;这些性状的组合在报春花族乃至整个报春花科都是独一无二的。此外,羽叶点地梅的花粉粒为近长球形,具三孔沟,萌发孔明显,外壁具细网状纹饰。[3]

羽叶点地梅



点地梅



播报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甘肃( 甘南、卓尼、玛曲、夏河)、青海(达日、玛多、兴海、泽库、贵德、湟源)、四川(石渠、德格、松潘)、西藏(比如)和新疆。生长于高山草甸和河滩砂地,海拔3000-4500米。[1][11][19]羽叶点地梅喜欢湿润温暖和向阳肥沃的土壤,比较耐寒耐贫瘠,可在冰天雪地顽强生存。[10]

播报

繁殖方法

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羽叶点地梅为种子繁殖,种子相对较小可以通过风力传播。[9]

播报

主要价值

药用

全草有药用价值,[10]清热、祛瘀血。用于肝炎、高血压引起的发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及关节炎等症。[4]藏药“热衮巴”在中国藏医药典籍《月王药诊》《四部医典》《蓝琉璃》、及《晶珠本草》等中均有记载。据调查,在各地使用的“热衮巴”原植物有3科4属共13种。考证发现,“热衮巴”的正品原植物是羽叶点地梅和尼泊尔黄堇Corydalis hendersoniiHemsl.(或为尖突黄堇Corydalis mucroniferaMaxim.),其他植物为地方习用品。在中国青海、甘南和川西等地区主要使用羽叶点地梅,在中国西藏的拉萨、阿里、山南及日喀则等地区则主要使用尼泊尔黄堇。[13][18]

羽叶点地梅含有酚性物质、糖类、皂苷、黄酮类、内酯、植物甾醇、挥发油及氰甙等化学成分,具有镇静、镇痛、解热和抗炎等作用。[13]

学术

因为它的珍稀性,故还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10]羽叶点地梅耐寒,其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的台面地区,因此是研究青藏高原台面植物物种冰期进化历史的理想材料,对揭示青藏高原高寒植物区系第四纪演化史具有重要意义。[9]

观赏

羽叶点地梅属于典型的高山物种,植株矮小,常形成密丛或垫状体,花色艳丽,株型优美,是较好的观赏植物。[10]

播报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1999年,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Ⅱ级。[5]

2004年,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Ⅱ级。[6]

2013年,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无危(LC)。[7]

2021年,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Ⅱ级。[8]

种群现状

随着全球升温,羽叶点地梅的适宜分布区也在减少。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将促使羽叶点地梅向更潮湿、更寒冷的高海拔地区迁移。在未来羽叶点地梅的适宜分布区将会集中到中国青海省东南部的三江源地区。[16]其分布地狭窄,种群数量稀少,自然更新能力较差。[10]

保护措施

在羽叶点地梅的自然分布区内,包括中国甘肃祁连山,青海可可西里、三江源等地建立了多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

https://www.xhspx.com/index.php/vod/detail/id/72019.html

相关知识

羽叶点地梅属的起源及分类演化研究。
棱子芹属的系统演化及植物地理学研究
凤仙花属植物种子微形态与演化研究获进展
毛茛科17属植物表观结构植纹鉴定及其系统演化研究
武汉植物园在凤仙花属植物种子微形态与演化研究中取得进展
被子植物的曙光:揭秘花的起源及陆地植物生殖器官的演化
毛茛科植物花形态发育性状的演化研究
中国史前农业起源演化研究新方法与新进展
昆明植物所等在被子植物唇形分支花粉性状演化研究中获进展
植物所揭示丁香属全基因组、演化历史及花香形成机制

网址: 羽叶点地梅属的起源及分类演化研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393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猕猴桃性别演化
下一篇: 昆明植物所在被子植物单子叶分支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