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4月16日电(记者郭嘉轩 戴劲松)16日上午,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在武汉开幕,这是亚洲国家首次承办的国际植物园界最高规格会议。
来自世界89个国家和地区的726名境外植物、园艺专家,以及252名中国国内代表,将围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植物园的作用》这一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世界植物园大会”是全球植物园界最具学术影响力的盛会,由“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发起,选择世界上有影响的植物园每三年举办一次,旨在为世界植物园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并明确植物园在植物保护、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任务和目标。
负责承办本届大会的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始建于1956年,是中国三大核心植物园区之一,收集栽培了以华中地区资源植物和中国内陆水生植物为主的各类植物7500多种,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猕猴桃种质资源库和东亚最大的水生植物资源圃,并建立了“三峡植物园”和“华中地区珍稀植物基地”两个重要的植物迁地保护园区。
据武汉植物园主任黄宏文博士介绍,前两届世界植物园大会先后在美国和西班牙举行,此次是首次在亚洲国家举行。本届大会由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中国科学院、湖北省政府、国家林业局、武汉市政府共同主办。
国际植物园联盟(BGCI)秘书长莎瑞·欧菲德表示,在5天的会议中,专家们将通过回顾世界各大植物园履行《全球植物园2010年目标》所取得的成就,推动《全球植物保护战略》在全球实施,同时为全球植物园界在2007年—2010年的工作提供框架和指导作用。
据悉,中国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全球植物保护战略》16项措施制定的《中国植物保护策略》也将在本次大会上予以发布。
许天全说,华中地区是中国植物资源的核心地带
新华社武汉4月16日电(记者戴劲松 魏梦佳)16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副主任许天全在此间举办的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上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华中地区是中国植物资源的核心地带,华中地区植物资源无论是物种数量还是区系成分,在世界上均具有极强的典型性、代表性和特有性。
许天全介绍说,中国国土面积广阔,各个区域的植物种类特色不一,但南方与东南亚接壤,北边与蒙古、俄罗斯及中亚诸国毗邻,西疆又与印度等国紧靠,所以这些区域的部分植物并非中国独有,而真正有中国特色的植物在华中地区较为集中,像三峡、神农架一带就是许多中国特有植物的原产地。
他分析说,华中地区既是我国南部亚热带与北部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又是我国西南部高原与东部低山丘陵的连接区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植物生长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被列为世界上25个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之一。目前,中国植物的特有属92个、特有种4035个,其中华中地区分别为31个、1591个。
许天全说,100多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以各种手段掠夺了不少中国植物资源,尤其是华中地区的宜昌、鄂西一带,如1904年被新西兰人采走的猕猴桃,又如国际花卉市场上的西洋杜鹃就是江西、湖北两省的映山红。如今,国内市场上的洋水果、洋花卉、洋蔬菜有60%以上的原产地是中国。因此,我国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意识有待加强。
全球有34000多种野生植物被列为濒危物种
新华社武汉4月16日电(记者戴劲松 郭嘉轩)16日,记者从正在此间召开的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上获悉,全球目前已有34000多种野生植物被列为濒危物种。
国际植物园联盟(BGCI)秘书长莎瑞·欧菲德介绍说,据国际植物园联盟最保守估算,全球现存的30万至45万种野生植物物种中,至少有10%至20%的物种正面临生存威胁。
但有关专家最近通过多种计算方法重新评估,全球濒危野生植物物种的数量可能已高达94052至193513种。如不采取紧急保护措施,本世纪末人类将面临植物资源全面枯竭之灾。
莎瑞说,植物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除了供给人类基本食物和纤维的农作物外,植物也为世界各地众多人口提供食物、医药、能源、衣物和居所。同时,植物在维持生态系统基本功能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是动物生存的基础。然而,因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野生植物物种正以高于自然消亡近千倍的速度灭绝。
据了解,4月16日至20日在武汉召开的世界植物园大会,是国际植物园界声誉最高的学术盛会,有来自全球8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植物学家、园艺学家和政府官员应邀出席。
野黄桂成为世界植物园大会纪念树
新华社武汉4月16日电(记者王敏 廖君)记者从在此间召开的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组委会获悉,野黄桂成为本届大会纪念树。15日,BGCI(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国际科学指导委员会的14位委员在武汉植物园共同栽下一棵野黄桂作为纪念。
野黄桂原产自湖北省神农架,这种樟科植物散发着桂皮的香味。上世纪50年代末,武汉植物园的科研人员将其引入园中栽培。四十多年来,科研人员不断发现这位深山远客的优点:繁殖容易,适应性强;生长良好,一年可长1.5米至2米;圆锥树形优美,四季常绿;树干通直、光滑;树皮可入药,枝叶可作工业原料。
武汉植物园研究员刘宏涛介绍说,目前,武汉植物园已取得野黄桂的驯化物种认定,正计划将其作为城市绿化树种,逐步推广到华中、华东、华南等地种植,为城市景观提供多样性选择。由于野黄桂是由武汉植物园驯化培育的本土树,为了纪念本届植物园大会首次在中国湖北召开,所以选择它作为大会的纪念树。
专家呼吁:我国植物资源亟待重新“摸底”
新华社武汉4月16日电(记者戴劲松、郭嘉轩)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主任黄宏文等专家在此间举办的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上呼吁:我国植物资源现状亟待重新“摸底”。
黄宏文分析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口增加以及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我国植物资源面临的破坏和压力是空前的,目前约有6000种植物的生存正受到威胁,占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黄宏文还强调,尽管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少数几个完成编撰植物志的国家之一,但大量资料过于陈旧,有些甚至依据19世纪初外国植物学家的标本资料。此外,按照国际惯例,植物志应20年左右修订一次,但在当前环境压力变大的背景下,修订周期还应缩短。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副司长贾建生说:“植物资源的家底不摸清楚,将很难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拥有高等植物3万多种,是世界上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专家们为此建议,国家应尽快对我国植物资源的准确现状展开普查,及时修编各类“植物志”及《中国植物资源国情报告》,每3至5年提交《国家植物资源动态监测报告》。
据了解,国家林业部门正在拟定“全国植物资源世纪大普查”行动计划,并适时启动植物标本馆网络建设。
植物园:植物的栖息地
新华社武汉4月16日电(记者 沈翀)植物园是栽培活植物,以供展示、科学普及和科学研究为目的并对公众开放的园地。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园长黄宏文介绍,现在全世界有各类植物园2500座以上,收集保存了8万多种植物。
黄宏文介绍,从最早的经典的植物园到当代植物园,其基本特征在不断变化,植物园的类型逐渐丰富,形式逐渐多样,内容不尽相同。当前植物园的功能包括科学研究、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和环保教育、野生植物的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珍惜濒危植物的迁地保护、引进并推广应用新的植物资源、种质保存等。每个植物园都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功能和宗旨。
目前植物园可以按照形式和内容划分为经典植物园、观赏植物园、高山或山地植物园、自然或野生植物园、园艺植物园、主题性植物园、社区植物园。
黄宏文说,植物园的发展与人们栽培和应用植物的历史密切相关。中国远古时代的神农本草园、西汉的上林苑、宋朝司马光的独乐园都可看作植物园的雏形。现代植物园伴随着植物学的发展起源于欧洲,位于意大利比萨始建于1545年的帕多瓦植物园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座植物园。
记者了解到,世界上比较著名的植物园包括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英国皇家爱丁堡植物园、美国密苏里植物园、纽约植物园等。中国现有各类植物园200多座,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北京植物园、西双版纳植物园、武汉植物园等。
中国拟建植物园网络体系加盟世界植物数据库
新华社武汉4月16日电(记者丁逸旻、戴劲松)“我很高兴地看到,中国正在试图建立一个国家级的植物园网络体系,并逐步进入国际植物园保护网络,从而成为世界植物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16日,由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上,美国密苏里植物园总裁彼得·雷文博士作了上述表示。
雷文说,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收集所有植物的标本、图片、相关文字资料,建立全球植物数据库,为各类科学研究提供数据。目前国际植物保护联盟正在加速建设这个数据库,把各个国家和地区尽可能多的植物标本图像以及相关研究成果放在互联网上,使科学家可以快速检索到他们需要的科学资料。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主任黄宏文说:“更重要的是,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没有一个国家的植物园是孤立的。参照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的相关标准及规定,中国正规划建立一个国家级植物园网络体系,整体提升植物园物种保护水平。”
国家林业局野生植物保护司副司长贾建生在发言中表示,中国已经制定了与《全球植物保护战略》相一致的《中国植物保护战略》。着眼未来,中国植物园还需要增强科研能力,在促进植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秘书长莎瑞·欧菲德说:“中国如果建成一个协调植物园共同发展的国家级网络,将有利于资源的高效整合,更好地为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提供支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现有野生高等植物3万余种,约占世界总数的10%,是世界上具有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专家呼吁建立全球植物数据库
新华社武汉4月16日电(记者王敏 廖君)美国密苏里植物园主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彼得·雷文16日在武汉召开的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上呼吁,如果再不采取行动,很多珍贵的植物物种可能在人类尚未发现前就遭到灭绝,人类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全球的植物数据库。
近年来,由于植物迁移中的灭绝,人类过度采集植物,外来物种入侵及全球变暖等原因造成了大量植物物种灭绝。彼得·雷文指出,本世纪有超过2/3的维管植物物种将会遭到灭绝,如果我们不加快采取行动,许多珍贵的植物有可能在人类尚未发现前就会遭到灭绝。
“植物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提供我们吃穿等多种生活需求,净化生态环境,美化生活。但是目前全球变暖对植物造成的恶劣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他说,“根据最新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供的报告显示,世界温度每上升1.5摄氏度,就会有20%——30%的植物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他指出,人类应该尽可能利用现代科学的成果,收集、采集、编辑、保存关于植物学方面的资料,建立一个灵活、全面的数据库。所有植物及生长的地区可以用数据库反映出来,对稀少的、濒危的、灭绝的植物更应该建立数据库供人类认识研究。这个数据库应该尽可能在未来六年内完成。它能对植物进行科学分类以及管理,让人类对植物的保护更加科学化、有针对性。
他说,目前很多国家已经开始致力于这项工作。数据库的发展面临着植物采集标本不足、对植物数据库的最新完善以及补充不够、没有建立共享网络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数据库的建设需要呼吁全世界有关组织联合起来共同致力于这项工作。
据了解,中国已发现的植物有3万余种,还有万余种植物等待被发现,占中国本土物种的一半以上。目前,中国已经有相关植物数据库的建设。
新闻背景:植物园保护国际(BGCI)
新华社武汉4月16日电(记者 沈翀)植物园保护国际(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是全球最大的植物保护网络,联系分布于120个国家超过800家的植物园和植物机构,旨在植物保护、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
植物园保护国际前身是植物园保护秘书处,隶属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负责开展支援植物园发展的项目活动。1989年,该处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制定了纲领性文件《植物园保护策略》。1990年植物园保护秘书处正式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独立出来,并更名为植物园保护国际而逐渐为世人所知。
植物园保护国际在英国获得威尔士亲王及其皇室成员的赞助。除了总部设在英国邱园以外,在美国、俄罗斯、荷兰等设有地区办事处。现在获植物园保护国际支援的网络已遍布世界各个区域。
目前植物园保护国际的工作包括,启动实用的项目,保护数以万计的受危植物,与各级政策制定者合作,确保植物园在实践国家级和国际级环境协议时担当重要的作用。
<!--webbot bot="AdvContent" comstring="<Article><Title>TitlePh</Title></Article>" TAG="BODY" PREVIEW="标题..." startspan --><!--webbot bot="AdvContent" endspan i-checksum="0" -->【纠错】
相关知识
中国首次承办国际植物园界最高规格会议16日开幕
中国首次召开世界艺术史大会 北大央美共同主办
2024上海(国际)花展开幕 “名画花园”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2024上海(国际)花展4月18日开幕,五大亮点全剧透
2024年中国植物园学术年会通知
全城花事开门见展,2024上海(国际)花展即将开幕
国际植物学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六大亮点抢先看
官宣,中国首次!
2024上海(国际)花展即将开幕,五大亮点全剧透→
2024上海(国际)花展本周启幕,全城“繁花似锦”
网址: 中国首次承办国际植物园界最高规格会议16日开幕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3966.html
上一篇: 2024年中国植物园学术年会通知 |
下一篇: 植物化学与资源专业委员会议(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