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媒体报道 海南日报:生物入侵 海南的新威胁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媒体报道 海南日报:生物入侵 海南的新威胁

文海南日报记者 范南虹 通讯员 林红生

  美丽的蟛蜞菊,背后蕴藏着生态的灾难。蟛蜞菊已被列为“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开毛茸茸小花的含羞草,可以成几何倍数无休止繁衍。

一只桔小实蝇在蜜橘上寻找产卵地。

假臭草也被列入最有害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俗话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其实,在自然界也存在这种现象:外来的生物好生长,易成灾,给生态环境和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近日,第三届全国生物入侵大会在海口召开,会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专家公布了我省最新外来入侵生物情况:我省有外来入侵物种近200种,2000年以来,平均每年都有一个危害性的外来物种入侵。专家警告,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和国际间的交流将与日俱增,外来入侵生物的风险也将大大增加,必须高度重视外来有害生物这一问题,建立起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预警机制,确保我省生态安全以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椰心叶甲、螺旋粉虱、香蕉枯萎病、槟榔黄化病……这些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对我省农林业造成巨大危害的外来入侵生物,甚至大家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常以之为食的罗非鱼,在专家眼里,它也是一种危险的外来入侵生物。
  “要像防止军事入侵那样防止有害生物入侵!”多年以前,记者采访中科院院士宋大祥时,他说的话言犹在耳。他说,人们对入侵国境的敌人往往非常重视,但某种程度上,外来有害生物是一种更可怕的敌人,它的影响更有威胁性,也更长远。而海南作为一个独立的海岛地理单元,要更加重视外来有害生物对岛屿脆弱的生态系统带来的破坏。
  因而,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三届全国生物入侵大会上,专家们警告: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和国际间的交流将与日俱增,外来入侵生物的风险也将大大增加,必须高度重视外来有害生物这一问题,建立起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预警机制,确保我省生态安全以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几乎年年遭危害性物种入侵

  2007年-2009年,我国开展了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及其安全性考察”,在广东、福建、浙江、重庆和海南5省市,开展外来入侵物种种类及其分布危害的特征调查、对本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调查、对农林生态经济的影响调查等等。结果在这5省市共调查到外来入侵物种235种,还发现了13个中国新记录和46个物种的国内地区新记录。
  热科院在这一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海南外来入侵物种及其安全性考察”,通过以我省公路干线(东线、中线、西线)为主线,全省划分为60多个地理网格单元,主要调查了重点旅游景区、港口、码头、农田系统、森林系统等地方。该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负责人彭正强介绍,考察以普查与排查,集中和平时调查相结合进行,每年依据旱季、雨季,由病、虫、草研究人员组成3组,集中考察两次,最后获得我省最新的外来有害生物数据:入侵生物近200种,主要有入侵微生物、入侵害虫、入侵杂草、入侵水生生物等几大类。全国外来入侵物种资料记载520余种,这一调查数据显示,海南外来有害生物接近全国半数,超过5省市85%。
  “海南是我国遭受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彭正强说,这是因为海南周边地区疫情复杂,而且海南对外开放程度高,外来入侵生物对海南的威胁在不断加大,其表现为外来入侵生物传入频次加快、入侵种类多、危害重等特点。从2000年以来,海南发现的重要入侵物种有椰心叶甲、螺旋粉虱、桉树枝瘿姬小蜂、香蕉枯萎病等10多种,几乎平均每年都有一个危害性的外来物种入侵。
  宋大祥也表示,海南作为海岛,看起来容易与外界隔绝,但实际上,漫长的海岸线上却很难设立关卡,在各种经济往来、人类活动中,越来越多的苗木、水果、农作物会被带入境内,也就很容易造成外来生物入侵。

海南容易成外来生物的“中转站”

  “海南不仅自己深受生物入侵的危害,它还很容易成为外来有害生物的‘中转站’。海南高温高湿,适宜于有害生物的繁殖与蔓延,加上入侵物种在入侵地往往缺乏有效的天敌控制,来自世界上、尤其是来自周边热带国家及地区的有害生物,许多很容易在此繁衍成灾,这些成灾的入侵物种很容易通过种植材料及农产品交流等途径‘中转’至其他省区”。热科院环植所研究员符悦冠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原产南美洲、我国于1993年底在三亚市首次发现的美洲斑潜蝇,如今已分布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危害寄主植物多达110余种。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重要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影响机制与监控基础”项目首席科学家万方浩博士,在其《中国生物入侵研究》中指出,外来入侵生物物种密度以我国东南部沿海城市居高,且在1998年-2008年的10年间,新入侵我国的外来有害生物中,首次发现入侵物种最多的地方便是海南和广东两省。这些有害生物在无意中被带入后,随寄主、种子及产品,再蔓延扩散至其他省市。
  该所副研究员蒲金基介绍,外来生物入侵的方式主要有人类活动和自然入侵两种渠道。比如种子、种苗交换,物流运输,交通工具携入,贸易往来等等,上述种种人类活动可有意或无意带入外来有害生物,而比如像气流的运动、自然迁徙、潮流的交换等,也可能带来外来有害生物,但这种概率较少,其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海南岛相对隔离,但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贸易和旅游业发达,与东南亚地区国家的地缘接近,气候环境相似,这些国家的有害生物通过贸易和引种等途径,很容易传入我省。
  在我省比较有名的外来入侵生物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引进种子、种苗、购入绿化观赏植物,或者进口宠物等造成的。椰心叶甲就是我省引进棕榈类观赏植物时无意带入的,它以棕榈类植物的嫩叶为食,繁殖力惊人,入侵海南之后,由于没有天敌,岛上四处分布的椰子树又为它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便迅速扩散成灾,给我省的椰子产业和自然景观一度造成致命的危害;俗名水葫芦的一种水生植物,早期是作为观赏植物引入的,殊不料,它繁殖迅速,很快就成为一种灾难,在我国危害最重的就是浙江、福建、台湾、云南、广东和海南6省,水葫芦蔓延之处,造成河道堵塞、鱼类大量死亡、水体富养化,给环境和经济都造成巨大损失。
  我省由于特殊的光温条件,是全国的种子“硅谷”,来自全国各省区的近500家科研单位在岛上育种,专家们从四处带来种子,又把种子从海南带向四面八方。如果不加强南繁育种的检疫检验,那么,海南,通过南繁育种的方式,将可能成为有害生物的“集散地”。在本届生物入侵大会上,就有专家建言,对南繁应实行严格的登记制和报告制,加强南繁育种的规范管理,严防有害生物入侵。

打好生物入侵阻击战

  生物入侵造成的危害,是本届生物入侵会上,专家们关注得最多、最为热点的话题。
  小小的椰心叶甲,使海南近两百万株椰子树受灾,海南“椰岛”之美名也受到挑战。“破坏生物多样性、挤占本土生物生存空间、影响农林业健康发展、给人类身体健康带来威胁……”谈及外来入侵物种带来危害,蒲金基一口气列数了很多。
  蒲金基告诉记者,1993年美洲斑潜蝇入侵海南,让人们了解到外来有害生物的危害性,而2002年椰心叶甲的再次入侵,让当地政府和科研单位都加强了对外来有害生物的研究。“其实,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不断地引入外来物种,以丰富本地物种资源。”蒲金基说,只要引入的物种在可控范围内不逃逸为野生、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发展有益,就不会被称为外来入侵生物或者外来有害生物。而且有少数引进的物种经过与本土物种长时间的融合后,已成为当地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也会被视为本土物种,比如原产东南亚的椰子树,现在不仅是海南的乡土树种,还是海南的象征。
  “但是,海南四面环海,地理单元相对隔绝。岛上生态系统在长期的独立演化进程中,与其他生态系统交流少,非常脆弱,很容易受到外来生物的攻击。”蒲金基打了个比喻,这就像温室的花,缺乏与其他外来对手的竞争,一旦遭遇竞争,往往落败。比如微甘菊,在其他植株上攀爬覆盖,可导致这些植物缺乏阳光等窒息而死,迅速降低生物多样性。“微甘菊在我省10个市县都有发生,通过人为和自然途径不断扩散,甚至蔓延到了五指山自然保护区外围。”
  宋大祥院士曾在一次报告中提醒海南:海南光温、水热、土壤条件都很好,不仅适合本地生物生长,也适合外来生物生长。在缺乏天敌的情况下,外来生物一旦进入海南,就会很快找到适合种群繁衍扩散的空间,产生巨大危害。因此,应像防止军事入侵那样防止有害生物入侵。 
  本版图片由海南日报记者苏晓杰摄

一物降一物,生物和生物间总是相生相克的,直到形成新的平衡

生态防控应对生物入侵

文海南日报记者 范南虹 通讯员 林红生

 

2008年,文昌椰子大观园椰树遭入侵害虫红棕象甲肆虐。
 

椰树“杀手”椰心叶甲成虫。
 

电子显微镜下的椰心叶甲天敌啮小蜂。

  椰心叶甲的蛹,乳白色,细长,不足1厘米。一只椰甲截脉姬小蜂飞过来,停在蛹上,它更小,不足1毫米,不仔细观察,很难看到。它飞啊飞啊,找到了蛹最柔软的部分,将尾针插入,开始产卵。“卵会在蛹里孵化成幼虫,并以蛹为食,直到羽化为成虫,咬破蛹飞出来,从而导致椰心叶甲死亡。”专家彭正强说,生物和生物间,总是相生相克的,直到形成新的平衡。
  

相关链接
  外来入侵生物———主要是指非本地的(中国境外的或者原产地不在中国的),对农林牧渔业生产、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人类健康产生威胁与导致危害,能在自然界自我繁衍的生物。它包括入侵微生物、入侵动物、入侵植物。
  

  12月3日下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一试验室里,海南日报记者观察到了椰甲截脉姬小蜂、椰心叶甲啮小蜂,是如何以椰心叶甲为食,上演了精彩的一物降一物的大自然食物链节目。
  “应对生物入侵,生态防控是首选。”这是中科院院士宋大祥对海南的忠告。他说,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有人工防治、生境管理控制、化学防除、生物防治、综合治理等多种手段,无论哪种防治手段都应该尊重自然规律。


  热带雨林是道保护墙


  外来生物“入侵后,生态防控是首选的有效手段,但在入侵前,一则严查严控,加强出入境检验检疫,同时应加强环境保护、生态治理,提高环境自我保护能力。”宋大祥院士说,这就像一个人要不生病,首先得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因而,他也认为我省生态环境良好的热带雨林能有效防止生物入侵,起到保护墙的作用。
  “生物入侵这一现象在亿万年前就有了,大自然就是通过物种交换才变得生物多样性丰富起来的。但它却在近一百年变得严重起来,危害性也越来越大,根本原因就是环境被严重破坏。”宋大祥院士说,如果森林里人类活动过度,其天然林的自然属性大大降低,这非常危险。"
  热科院环植所研究员符悦冠认为,没有绝对的有害生物的概念,生物之所以有害,是因为物种在一个地方不为人类控制,泛滥成灾。“此地有害,彼地并不一定有害,只要有制约机制存在,达成新的生态平衡后,危害性就会降低。”符悦冠说,该所研究调查也发现,热带雨林里植物群落错综复杂,会形成自然的生物生长隔离区,外来有害生物不容易扩散。以海南最常见的入侵物种飞机草为例,它最容易扩散、占领的地区是天然林被毁的地方,而在长势良好的天然林或者热带原始雨林里,鲜见其踪影。
  因此,宋大祥院士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提醒海南:“要保护好海南现有的热带雨林,保护好原生态环境,慎重引进外来物种。大面积、单一地连片种植经济作物,对防止外来物种入侵有不利的影响。即使要发展经济作物、种植经济林,也应综合考虑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以制订好发展规划,更合理更科学地进行产业布局;同时注意科学环保的种植方法。”


  寻找入侵害虫的天敌


  相信海南人对2002年以来发生的那场生物入侵灾难记忆犹新。道路边、村庄里、田野上、风景区……很多很多的椰子树仿佛一夜之间,刚出的嫩叶都枯黄了,然后,有些椰子树慢慢死掉。   
  刚开始,人们不知道椰子树到底生了什么病,而且病害扩散非常快,三亚、陵水、海口……慢慢地,连生态环境非常良好的中部山区的棕榈科植物,都出现了和椰子树一样的症状。先是嫩叶枯黄,接着整株植株枯死。后来,人们在枯死的叶片中找到了一种虫子,非常非常小的一种甲虫,扁平狭长,头部红黑色。专家们查阅资料发现,它叫椰心叶甲,原产印度尼西亚与巴布亚新几内亚,是一种重大危险性外来有害生物,在国家林业局最新公布的19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中名列第三位,具有繁殖快、破坏性强和防治难度大的特点。
  “应急防控手段最初也是化学防治,用药剂,在椰子树上挂药包等。”在椰心叶甲防治获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后,彭正强向记者揭密了成功防治椰心叶甲背后的故事。化学防治的手段并不理想,因为椰子树太高了,喷药很不方便,而且虫子藏身于叶片里,喷药的效果也不理想。
  专家们想到了天敌。“当入侵物种一旦大规模扩散后,要完全消灭它,几乎不可能。而采用化学手段防治,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椰心叶甲防治专家彭正强教授告诉记者,引进天敌防治入侵生物,是可持续的理想防治手段。
  2004年3月15日,由热科院、省林业局、海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几家单位联合组成的“利用寄生蜂防治重大入侵害虫椰心叶甲的研究与应用”课题组,经严格的检验,从越南引进了100头被椰甲截脉姬小蜂寄主的椰心叶甲蛹;同年10月2日,又从台湾引进了100头被椰心叶甲啮小蜂寄主的椰心叶甲蛹。在引进的10天-15天内,这些小虫子们都成功地羽化为成虫,羽化率高达100%。
  正是这些毫不起眼的小虫子,成功地抑制了椰岛虫害,挽救了椰子树,也保住了海南“椰岛”的美名。如今,繁殖饲养天敌防治椰心叶甲,已成为最为重要最有效的防治手段。“在引进天敌前,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做了充分的风险评估,姬小蜂和啮小蜂的食性非常专一,只以椰心叶甲为食,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生态都没有危害。”彭正强告诉记者,从卵到成虫,两种寄生蜂需要20-25天,生产周期较短,如今我省每天有5家单位,可生产椰心叶甲的天敌250万只,能满足全岛防治需求。
  有了防治椰心叶甲的成功例子,我省在防治螺旋粉虱、防治瓜实蝇、桔小实蝇等其他有害外来生物上,都在努力寻找、生产它们的天敌,并取得了有效进展。


  储备技术 群防群治


  在热科院热带外来入侵生物研究中心,记者看到,这里根据不同的研究课题,设置了很多试验室,生物专家和学生们在试验室里忙碌着,观察和记录不同生物的食性、生长特征、繁殖规律等各种性状。“并不是所有的研究对象都是已入侵的,还有很多研究对象是未入侵的,但它们具有潜在的巨大的威胁性。”热科院环植所副所长黄贵修介绍,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入侵生物科研机构,必须做好防治生物入侵的技术储备。
  “生物一旦入侵,第一步就是应急防控,希望能迅速加以消除,将不良影响控制在极小范围内;如果第一步失败,就是一场与入侵生物的持久战。”因此,热科院储备了一大批未入侵生物的防治技术,如橡胶树南美叶疫病、香蕉危险性病害、非洲木薯花叶病毒病的防治研究等,防患于未然。
  当然,阻截、防治生物入侵,并不单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更需要政府各相关部门积极联动。把好入境关口,将外来入侵生物有效堵截;政府各职能部门,如农业部门、林业部门等等,要加强管理与防控;科技部门提供技术支撑;普通群众积极参与。
  这是记者在采访这一话题时,专家们描述的一种防治生物入侵的理想模式。
  “生物入侵目前是个热点话题。”热科院研究员符悦冠说,抵御外来有害生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政府部门应给予充分重视,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及机构网络建设并发挥其作用,科研教学部门应提供可靠的防控技术支撑,普通群众也应提高意识,发现当地动植物病虫害异常发生或者从未见过的有害生物等等,都应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以期进行鉴别,做到及早发现及早防治,同时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不私自携带、调运政府禁止携带或调运的生物产品,共同捍卫美丽的海南岛。
  本版图片由海南日报记者苏晓杰摄
 

相关知识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媒体报道 海南日报:热带兰花产业含苞待放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媒体报道 【海南发布】红粉白黄绿棕......海南这支团队,带你1秒进入花花世界→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花卉研究中心:市场上,自育花卉“向阳开”
关注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新热点——生物入侵及其危害、防治对策
海南周刊|中国热科院热带花卉研究团队:天涯绽放 中国花芯
海南周刊丨中国热科院热带花卉研究团队:天涯绽放 中国花芯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海南日报】南繁热土“新”意涌 温带花卉三亚喜安家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创新团队 热带花卉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创新团队
新品种+150!海南如何走好“花路”?

网址: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媒体报道 海南日报:生物入侵 海南的新威胁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4151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千万别碰!看到立即上报!多地已发
下一篇: 植物背后的“微生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