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行行重行行:现代化下的“他者”与“自我”

行行重行行:现代化下的“他者”与“自我”

1前言

本篇观后感是基于观《上帝也疯狂》(1980年)、《上帝也疯狂2》(1989年)、《最后的部族——布须曼人》(2006年)三部影片有感而写。这三部影片都是围绕非洲卡拉哈里沙漠中的原始部族——布须曼人展开。在《上帝也疯狂》中呈现了一个未受现代文明影响的“淳朴高尚的原始人”形象,并着重刻画了一位布须曼人主人公——基为了扔掉可乐瓶这一“不祥之物”所展开的“英雄冒险之旅”,这趟旅程其实是现代文明之旅,是“原始思维”与现代文明碰撞的过程。在这趟旅程中他见到了现代文明中让他难以理解的、发疯了的神——现代文明滋养的人,尽管与这些“人神”经历了许多并体验了现代文明,但基并没有留恋现代文明,在“世界之边”扔掉“不祥之物”后,毅然踏上了英雄归程之旅。在《上帝也疯狂2》中则主要讲述了基为了找回误入偷猎者车中的子女的寻亲之旅,以及交叉于其中的动物学博士与法学女博士的荒漠冒险之旅,在这部中,是“现代文明人”闯入“荒芜之地”中的荒野求生和贪欲掠夺。相较于上述两部电影,《最后的部族》这部纪录片则更加客观的呈现了受现代文明影响后的布须曼人的真实生活。布须曼人不再是没有财产观念的“高贵的原始人”,因传统狩猎区减少,布须曼人开始养牛维持生计,原来与野生动物共生的他们,不得不处理如何在不伤害食肉动物的情况下,避免家畜损失这一从未有过的问题。这三部影片刚好呈现了在与现代文明的交流互动或者单向影响下,布须曼人的社会生活变迁。

2看“他”

作为观影者的我们,布须曼人无疑是他者的存在,他们生活在沙漠中,皮肤黝黑、身材短小、衣不蔽体,居住在茅草屋中,靠狩猎采集为生。以此来看,他们无疑是现代社会的原始人,但是从他们没有财产观念并且乐于分享与帮助来看,他们又是“高贵的原始人”。同样,从他们多样的食物来源和简单而又知足常乐的生活来看,他们又是“最初富裕社会”的原始人。

2.1环境与人口

在马文·哈里斯看来“只要狩猎采集者使其人口与猎获物相比保持在低水平上,他们就能享受颇令人羡慕的生活水平”。但是同时这种“最初富裕社会”会在生殖压力、资源枯竭、生产的强化的影响下被打破。但布须曼人却依旧处于最初富裕社会的状态,人们只要劳动较少时间就能满足生存的需要,布须曼人为何没有走向生产强化的道路呢?以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这或许与其生存环境有莫大关联,卡拉哈里沙漠气候干旱降雨稀少且季节差异明显,缺少灌溉水源,不适合农业的发展,但有着较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适合狩猎采集。为了生存最

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人口与资源的平衡,因为当地没有生产强化的可能,既不可能进行农业,亦不允许过渡狩猎采集,为保持整个群体的生活水平,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手段是控制人口。从影片中大致可以推出存在两种主要方式,首先是部族的“分裂”与“聚合”,为了获得生存所需要的水源和食物,布须曼人在雨季常常聚族而居,而到旱季,当水和食物不能满足需要的时候,便开始以家庭为单位向不同方向迁移。基所在村社的人口数量非常少,以家庭成员为主,大约在15-20人左右,狩猎采集范围广,周围并无其他人。其次是控制饮食与生育,当基初见女教师时,震惊于她体态的丰满,并感慨于其难以养活,在当地环境下是难以获得丰富多样而又富含高蛋白的食物,这些营养的不足是可以延长部族女性的生育间隔,减少人口出生。同样从第二部中基寻找失踪孩子可以看出,因为在恶劣环境和食肉动物的威胁下,孩子的生存几率很小,基花费大量时间急切寻找孩子,可以看出孩子在其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综合这两点布须曼人人口出生率较低。当然上述分析是基于理论和影片的“扶手椅”式的片面分析,真实状况有待检验。

2.2生态与文化

在人口与资源的平衡点上,布须曼人生活水平不错却又一无所有或者说没有剩余物。布须曼人所有的东西都要与他人分享,并没有所谓的所有权和财产观念,剩余物和私有制正是支配关系赖以建立起来的基础,因此布须曼人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平等关系,也因此,尽管基最先发现可乐瓶,但基没有其所有权,可乐瓶最初被村社内的人分享着使用。同样,在基狩猎家畜时并没有做错事的感觉(无罪)反而与试图与他人分享。作为工业文明的产物和体现,可乐瓶不可分割又用途广泛,激发了布须曼人的占有欲,产生了争夺与暴力,在布须曼人看来这简直是不祥之物,而这不祥之物正是所有权与私有制的萌芽的体现,它正等待悄悄发芽。

语言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媒介,是一定社会的产物,语言是对特定社会存在的反映。布须曼人语言独特,许多发音靠舌尖与口腔唇齿摩擦而成,被认为是人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很少有人会。在索绪尔看来,语言由“能指”与“所指”构成,用以表示抽象概念的语言符号是能指,而语言符号所表示的具体事物是所指,在布须曼人的社会种不存在“犯罪”现象,也不存在“犯罪”的概念所指,在其语言中也就并没有“犯罪”这一词汇所指。同样,布须曼人的时间是自然时间,并不存在星期的概念。此外,不同社会能指与所指的对应并不相同,例如在某一部族中摇头这一肢体语言表达肯定的意思,在现代社会,人们用握手表示友好和打招呼,而布须曼人则不是。

同样,生态也形塑了布须曼人对女性审美的偏好,丰盈高挑的白人女性被视为丑陋,他们或许更偏爱身材矮小瘦弱的本族女性。现代性服装也成了丑陋的蛛网,不适合在荒野中狩猎和做家务。

此外,在工业文明下,人们用机器创造了极大富裕却又受制于机器,身体机能退化,机器成了身体延申和不可拆离的一部分,人们需要车辆出行,需要枪支威慑猎杀动物。而在卡拉哈里沙漠这种缺少资源的荒芜之地,布须曼人最大化的利用身体和利用环境,或者说达到“天人合一”状态,在极度缺水的条件下,他们利用植物瓜果和根茎来获取宝贵的水,为了获得稳定的猎物,他们学会通过足迹和风向辨别猎物,通过制作弓箭和毒(麻)药来提高效率,他们崇尚万物有灵,会在猎杀猎物后“祷告”。种种技巧和习俗的产生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他们一无所有却又无物一身轻,即不陷于贫瘠也不耽于丰盛。

2.3遭遇现代文明

上述论述和影片呈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伊甸园式的高贵原始人神话,这种神话取代了原先的粗俗野蛮血腥的野蛮人传奇,但是这种神话将美好的轻纱笼罩在真实原始人身上,将真实遮蔽,并将神话转换成景观真实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为之反思、遐想与沉醉。在神话之下,布须曼人并不与世隔绝,在与现代文明的互动中并不美好也非势均力敌,现代文明的种子早已播撒在其中并逐渐生根发芽。布须曼人将现代工业文明下的人当成“上帝”,而现代人将布须曼人生活之地当成伊甸园,最终上帝真的改造了伊甸园,并将布须曼人从中驱逐到现代文明的“荒野”。

作为布须曼人的基,因为没有所有权的观念猎杀了作为私有财产的家畜,因犯罪而成为阶下囚,被生物学博士所“拯救”,在此过程中他接触到一系列现代社会的产物与概念,如可乐瓶、枪、车、钱、“犯罪”、“星期”等,无意义的钱随风飘散,而完成扔掉不祥之物的任务之后,他毅然返回村社,结束了他短暂的现代文明冒险之旅。但现代文明的触角却已然伸向了布须曼人的世界,不断有动物学家、偷猎者、动物保护组织、士兵、政府机构、游客涌向这片世外桃源。传统的狩猎采集生活方式因为多种因素所造成的狩猎区破坏而难以为继,养牛成为新的生计,这种新的生计方式使得原本不存在的“所有权”凭空出现了,野生食肉动物对牛的猎食无疑是对财产的侵犯,食肉动物可没有物权观念,不可能成为“文明的”家畜。布须曼人传统的与动物和谐共生的观念受到冲击,是否猎杀食用动物成为一个问题。最后通过布须曼人敏锐的追踪技术和现代科技的结合,通过开发生态观光旅游的形式合理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原先“只着片缕”的他们,也给“羞体”套上文明的外衣,他们似乎已然走在了现代化的道路上,从狩猎采集到畜牧再到观光旅游,从进化论来看,他们短短几十年从原始社会跨越到现代社会,这不得不让人归功于现代工业文明的神奇魔力,不得不让人赞叹现世人神把土著从蒙昧中拯救出来的“无私”。

布须曼人是如何看待这种现代化,现代化到底好不好?“遗世独立”可不可能?我们该不该鼓吹和推动这种狂飙突进的现代化,我们该不该说最初富裕社会的虚假丰盛没有现代社会的丰盛堆积好,哪一种是真正的幸福?这些都无法回答,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迈入现代化的神圣之路伴有阵痛。

3看“我”

“我”是动物学家,是女教师,是观影者。“我”是现代文明浸润的人。“我”是有差异的,最理想的“我”是身材高大、金发碧眼、皮肤白皙,生活在科技最发达、物质最富裕社会中的我。“我”可以通过十几年知识掌握人类几千年的知识,“愚昧”不再可能。“我”可以快速流动到世界任何角落,时间空间不再是束缚。“我”可以得到任何物质上的满足,匮乏不再可能。“我”有着无限能力,但“我”也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我。“我”在“他”那里看到了另一我,是以前的我,还是另一半我?绝大部分人相信“他”是以前的我,但以前的我既野蛮又高贵,这种矛盾在心中不断斗争,最近“我”沉溺在以前的我的美好回忆中,时常惋惜赞叹追忆,“我”四处传播以前高贵我的神话,遮掩忽视以前野蛮我的不经之谈。小部分人相信“他”是另一半我,只是在这些人还未触及到时,“他”已经破碎,但是这一部分人也深知成为另一半“我”并不可能,“他”最终成了“大他者”。

3.1造物者受制于造物

作为文明人的“我”不甘于屈服自然环境,创造了文明,却不得不适应乃至屈服所造之物。工业文明之初,凭借强大的造物魔法,现代人神一往无前,横扫世界,传播文明,拯救荒野中愚昧的野蛮人。现在工业文明的发展暴露了不足,也助长了人性缺陷,人神受制于造物。交通和通讯工具使我们超越时空的束缚,失去他们我们会迷失方向无法行动。通过十几年的教育,我们可以掌握几千年的知识,日新月异的社会每天又会产生数不清的知识,在这个信息和知识爆炸的时代,拥抱知识会头脑爆炸,失去知识无法立足现代社会。人们工作是为了生活,工作反而占据生活的全部,使人发疯。作为充当一般的等价物交换的货币成了人们的终极追求和表达感谢的主要手段。人们创造了高楼大厦的宏伟奇迹,却又用绿色来点缀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极大丰盛与极端饥馑共存,不满足丰盛的人们去追求象牙等稀有之物来标榜自己。作为“现代文明之子”的我们是矛盾的,我们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和色欲,却又歌颂土著的忠诚、慷慨、正义、坚韧、节制、节俭、平等。自然和土著从最初的被拯救者成了反思参照物并最终成了“偶像崇拜”与符号象征,他们象征美好与自由,象征人性的善,这些东西被塑造成景观在大众传媒中一再被呈现。

3.2异文化:疗养院与消费景观

女编辑厌倦于都市生活的无意义感,选择到非洲的农村中进行“支教”,这当然是播撒知识与文明的种子,但是非洲农村只是一个短暂的疗养院,她最终可能依旧要返回都市文明。男生物学家完成博士论文之后依旧要回到文明之地,女法学博士只想短暂的观光非洲景观然后返回纽约。在一系列冒险中,失去“文明”,“我们”暴露在自然之中,面临生存危机。在沙漠中,我们不会找水,我们不会狩猎,“人神”变成比土著更弱的普通人,我们在过程中被土著所拯救,我们在过程中震惊于其道德高尚,不禁赞颂并恼于以往的不全认知。

殊不知现代文明的触角早已将“伊甸园”包围,并且在其中生根发芽,现代人对整个伊甸园的心态是矛盾的,他既想维持和保护这个美好的与世隔绝的地方,又无法控制已经异化的现代文明的渗透和土著的好奇,并且不得不试图将其纳入文明的国度。土著最终真的被驱使到了文明的荒野。

我们从土著身上看到了我们所需要的什么呢?异文化的景观享受?异文化的知识了解?基于异文化的自我反思?或许都有,但是绝大部分人获得的是异文化的景观享受和些许的异文化了解。生态观光旅游就是体现,土著本身成了异文化景观的组成部分,异文化成了虚假的诗和远方,成了资产阶级的休闲消费品,当然,在现代,在当地的环境下,在土著现有的发展水平下,这种方式或许是最合适的生存方式。

总而言之,从人类学家的视角来看,我们去接触和了解作为异文化的他者,不能将其当作疗养院和消费景观,而是要从他者反观自我,在反思中改善自我,但是更要警惕将他者符号化、景观化来满足虚妄的自我。

4殖民主义、现代化与全球化

从这三部影片中我们依旧可以看出殖民主义以及现代化、全球化给以布须曼人为代表的土著社会带来的影响和改变。

4.1殖民主义

三部影片都是西方社会的白人拍摄制作的,其中不乏反思视角,三部影片讲的都是殖民地独立后的故事,但是殖民主义的思潮并没有褪去,布须曼人是典型的未被纳入文明和国家统治的“原始人”形象,动物学家们作为知识分子亦延续了人类学家的特质,第一部中作为生物学男博士的助手的布迪,作为掌握现代文明又深谙布须曼人的土著,是典型的“报导人”形象,白人牧师依旧以传播文明和拯救异教徒为己任,在面对女教师询问是否要对土著的问候礼仪致以回礼与感谢时,平淡的说不用。影片中有关政府军与反政府军、以及古巴士兵与黑人士兵之间的搞笑故事有着深刻的政治隐喻,尽管殖民地已经独立,但是殖民者留下的时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同一部族因为地盘瓜分而分属不同国家,殖民者以夷制夷的策略造成的阶级对立和民族分立,为新成立国家的混乱埋下基础。同时,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取代前殖民者的留下的政治真空,扶植代理人企图建立亲美/苏政权,因此就有了苏联支持古巴志愿军和美国支持南非进入安哥拉打代理战争,殖民地的独立成了冷战前线。

三部影片中都有动物学家的身影,动物保护组织也在其中若隐若现,缘何动物保护成了影片的重要背景与内容?这与殖民主义也脱不了关系,我们往往把殖民主义与人联系起来,却往往忽视殖民者对自然的破坏和对动物的猎杀。在殖民者统治非洲期间,大量野生动物灭绝。在欧美社会,狩猎是一项传统的贵族活动。在非洲成为殖民地后,大量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使欧美社会的资产阶级趋之若鹜,非洲成了资产阶级的狩猎天堂,他们以此来彰显自己的阶级和品味,在当代这种活动在欧美社会依旧存在甚至逐渐平民化。当下,许多国家建立动物保护区,为动物保护立法正是为了给殖民主义的恶果善后。或许有人会说土著人也加入到了资源攫取当中,但不应忘记土著对动物资源是有节制的利用,他们存在一种精神的敬畏,例如,布须曼人在猎获猎物后会祷告。即便是土著人对动物的大量猎杀也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的刺激下产生的,归根结底,土著人承受了当初的代价,今天土著人依旧为动物保护付出代价,他们世代栖息的领地成了动物保护区不允许随便进入,他们的生存食物成了被保护的动物不得轻易猎杀。土著人不得不转变狩猎采集的生存模式,走向现代化。我们不反对保护动物,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动物保护的肇因和为之所付出的代价。

4.2现代化与全球化

在现代化的力量面前,全球不存在任何“地方”,所有“地方”都变成了可以到达和塑造的“空间”,土著社会不可避免的受到现代化力量的影响与形塑,成为全球化中的一员。土著社会的变迁速度太快,不可避免的经受传统与现代之间巨大张力所产生的痛苦、迷茫与不适。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或许会提高其生活水平,但他们也可能成为高低依赖工具、时常“疯狂”又笨拙的“神人”,他们又会成为新的受制于现代文明的人,同时,在现代化驱动的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和进步充满不可知,而不平等和剥削依旧存在,而且更加高效和隐秘,作为世界边

缘的殖民地和土著社会依旧依附于世界中心。在现代社会,资本和劳动力高速流动,风险性因素也能随之扩散全球,而土著人缺乏有效力量抵御现代性风险。如,布须曼人的生态旅游高度依赖于欧美游客,在新冠疫情之下,旅游业无疑陷入寒冬。布须曼人需要一条适合自己的可持续的发展之路,而这是我这种夸夸其谈之人无法提供的。

5总结

我们反思现代文明,却又无往不再其枷锁中,我们不是也不可能抛弃现代文明,我们能做的却又是如此之少,每一步都有无数陷进。或许我们能做的是做人,而不是做技术的人。而人类学或许提供了些许可能,“人的科学以它最细致和深邃的形态,应该在理解其他人类观念的基础上指引我们达到这种见识、慷慨和宽大。”

在马林诺夫斯基看来:“研究土著人最令我感兴趣的,是他对事物的看法、他的世界观、他所呼吸的生命气息和他生活在其中的现实。每一个文化都给它的成员某种确定的世界观、某种确定的对生命的热情。漫步人类历史,游历世界各地,最令我入迷的是能够从不同的、为某文化所独有的角度体谅生命和世界,并由此激励我深入探究其他文化,理解其他类型的生活。”对我而言也一样,人类学是一门充满生命热情的学科,是一门使人在了解他者的基础上达致对自我的反思与理解的艺术。

对于普通人而言,人类学的“他者”是相对遥远的,我们所能接受的是大众传媒所呈现的他者景观与他者神话,我们需要借助他者反思,但更要警惕这种景观和神话背后妄图以虚幻取代真实的计谋和借以牟利的动机。列维斯特劳斯笑称自己不喜欢旅行,但正是巴西的调查经历在其思想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费孝通先生晚年依旧“行行重行行”,对于我们学生而言应当是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并重,在行万里路中真正认知他者与反思自我。

相关知识

2022国考行测常识速记之古诗中的季节与花
2023年福建省考行测备考技巧干货:常识速记之古诗中的季节与花
重慶渝中:守住文化根和魂 收獲產業“花”與“果”
花果同枝敬屈子 相逢屈乡论楚骚——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九届年会侧记
花生种植技术之灌溉技巧
【统战故事】(五十一)薛觉先:粤剧文化传承发扬人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举办2023届中外学生毕业欢送会
用自然疗法进行自我治疗的经历
我眼中的春晚——家庭与家国价值的维系者和促进者
随着昆虫数量的减少植物花演化出自我授粉

网址: 行行重行行:现代化下的“他者”与“自我”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495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聚焦文旅博览会|明磊:神农架阔步
下一篇: 《我爱鄂家乡》(13)民间文化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