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玉米籽粒脱水的分子机制被揭示

玉米籽粒脱水的分子机制被揭示

日前,《细胞》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严建兵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玉米籽粒脱水的分子机制,为快脱水宜机收玉米品种的培育奠定重要基础,我国宜机收玉米品种培育有望进一步“提速”。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长期受限于缺乏快脱水的品种,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面积不足15%,影响了生产效率和种植成本。严建兵介绍,如果是机收玉米籽粒,一般要求收获的时候籽粒的含水量在25%左右。目前,商业化推广的玉米品种收获时的籽粒含水量大部分在30%~40%。降低玉米籽粒含水量是实现籽粒机收的重大产业需求。

历经10余年攻关,严建兵团队研究鉴定到一个影响籽粒脱水的小肽microRPG1,是玉米及其近缘种中特有的一种含31个氨基酸的新型小肽,由非编码序列从头起源,通过精确调节乙烯信号通路关键基因的表达来控制籽粒脱水。

多年多点的试验表明,敲除microRPG1可使收获时的籽粒含水量下降2%至17%,平均下降7%。同时,其他农艺和产量性状没有明显的变化。

严建兵介绍,目前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品种间,这个关键的基因都能起作用。“所以,我们认为它有非常大的应用价值”。

据测算,应用该技术的玉米可以实现籽粒机收,从而节约人工掰棒子的成本、降低玉米烘干的能耗成本,加上因为水分少而减少的破损、霉变等,综合来看,每亩地大约能为农户节省成本100~150元。(记者王建宏、张锐)

(责编:李昉、郝孟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知识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揭示植物蓝光受体CRY的光激活机制
王海洋教授团队联合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所研究揭示玉米雄穗分枝数调控新机制
研究揭示植物病原细菌抑制植物免疫的分子机制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 学术科研 Molecular Plant|徐明良教授团队揭示ZmWAK蛋白激酶调控玉米丝黑穗病抗性的分子机制
最新研究揭示 天敌昆虫定位害虫的分子机制
光周期影响植物花时的分子机制
研究揭示植物激素茉莉酸跨膜转运分子机制
研究揭示环境湿度调控稻瘟病菌致病力和水稻基础抗性的分子机制
[优秀文章推荐]中科院揭示花型调控的分子机制和重要花卉植物起源
【科研进展】周涛教授团队揭示玉米矮花叶病花叶症状显现规律和机制

网址: 玉米籽粒脱水的分子机制被揭示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58317.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我爱的花儿在高原,她的美丽很少有
下一篇: 解析籽粒脱水机制为宜机收玉米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