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创新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揭示了植物病原细菌丁香假单胞菌(Pst DC3000)通过激活植物茉莉酸信号来抑制水杨酸信号,从而抵御植物免疫、促进病原菌侵染的分子机制,这为进一步理解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病原菌可通过操控植物不同激素信号来抑制寄主免疫,从而达到成功侵染的目的。茉莉酸和水杨酸是植物体内两种重要的防御激素,二者拮抗调控关系赋予植物能够灵活防御不同的病原菌。Pst DC3000是研究植物病害的模式细菌,该菌在侵染过程中通过激活寄主茉莉酸信号来抑制水杨酸信号,但Pst DC3000如何操控两种激素信号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该团队研究发现,植物转录因子ZAT18被Pst DC3000侵染诱导表达,并直接受到茉莉酸信号通路核心转录因子MYC2的靶标调控。遗传分析证明,功能缺失突变体抗病性增强,而过表达植......阅读全文
重楼属(Paris)植物,常生于深山老林,叶单轮,生于茎顶,形如伞状,在单轮叶的上方生花1朵,花萼叶状,形似第二轮叶,与其单轮叶组成重叠楼台之状,故得“重楼”之名。由于该属中许多种类的单轮叶常为7枚左右,故常也俗称为“七叶一枝花”。其根茎的干燥品是民众熟知的名贵中药材“重楼”。中医认为,重楼有清
转座子(Transposable elements,TEs)是较多生物基因组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在玉米中可达到80%以上)。与单碱基变异相比,转座子序列长、突变速率快,可更快速地产生大效应的突变。转座子能够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基因的功能和生物的表型。尽管已有较多关于转座子的研究,但尚不清楚转座子对生物
植物在土壤-植物-大气的连续系统中,植物的根茎不断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叶片又不断地向周围环境蒸发散失掉水分,在这种水势的梯度系统中,植物的根——茎——叶之间也一定存在着水势梯度关系,使木质导管中的细小水柱受空气低水势的负压影响,形成水分向上运输的拉力。当植物枝条或叶片被切下时,导管中这种被拉紧的
植物根据黑暗或光照环境的差异采取截然不同的生长模式。在黑暗中,植物幼苗快速长高(暗形态建成),这种方式便于穿透土壤,并见光进行光合自养生长;而在光下,幼苗的纵向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光形态建成),有利于减少能量消耗并保持茎干粗壮。植物的这种生长方式由光信号转导通路调控,但其调节机制仍不十分清楚。
一、目的要求 通过对代表种类的观察,掌握藓纲植物 的形态、构造、生活史,了解不同的生活型。 二、实验材料 葫芦藓属、金发藓属等十几个属的配子体,生活的原丝体,孢蒴纵切、孢子体、精子器纵切.三、实验内容和方法1.取葫芦藓(Funaria)配子体和孢子体,观察下列内容
“植物表型是指能够反映植物细胞、组织、器官、植株和群体的结构及功能特征的物理、生理和生化性质,其本质实际是植物基因图谱的时序三维表达及其地域分异特征和代际演进规律”。这是目前所见最精辟的定义。 那么什么是高通量植物表型的?高通量植物表型技术是从器官、个体到群体水平上高通量、自动化获取产量、抗性
植物水分生理研究的指标有很多,植物水势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指标之一。为什么要研究植物水势?植物水势可以直接反应出植物水分的缺少程度以及抗旱性强弱。一般来说,当植物水势低时,则是植物需水的反应。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常利用测定的植物组织水势的变化作为灌溉的参考指标,而测定植物组织水势变化时我们通常会使
实验方法原理1. 了解植物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认识分生组织在植物体上的位置及其类型。2. 掌握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征;掌握分生组织的结构特点。实验材料洋葱根尖鸭跖草大蒜苗永久制片油菜茎尖新鲜茎段胡桃刺槐枝条小麦幼茎试剂、试剂盒冰醋酸醋酸洋红龙胆紫醋酸碘化钾番红水仪器、耗材显微镜水
植物病毒不含聚糖,没有凝集素的作用位点,因此植物凝集素对植物病毒无抑制作用。Peumans和Van Damme(1995)综述道,一种称为核糖体失活蛋白型的特殊类型凝集素对植物病毒具有抑制活性,其机理尚不清楚。但有杀虫活性的凝集素可能会阻止或减少虫传播病毒病害的传播。
植物表皮蜡质对于减少水分蒸腾、提高耐旱性、减弱紫外光伤害以及抵抗病虫害等具有重要作用。蜡质主要由超长链脂肪酸及其衍生物(醛、醇、烷烃、酮和酯类等)组成。超长链脂肪酸分别进入酰基还原途径生成偶数碳链的伯醇和酯类,脱羰途径生成偶数碳链的醛和奇数碳链的烷烃。在拟南芥茎表皮中烷烃进一步转化为仲醇和酮,而
一、目的要求通过对代表种类的观察,掌握藓纲植物的形态、构造、生活史,了解不同的生活型。 二、实验材料葫芦藓属、金发藓属等十几个属的配子体,生活的原丝体,孢蒴纵切、孢子体、精子器纵切.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1.取葫芦藓(Funaria)配子体和孢子体,观察下列内容 : (1) 配子体形态:矮小,高约1—
原生质体是指植物细胞去掉细胞壁的裸露部分。它在培养条件下,①具有再生细胞壁,进行连续的细胞分裂并再生成完整植株的能力;②具有摄取外源大分子、细胞器,以及细菌,病毒的能力,因此是进行遗传操作,基因转移的好材料;③通过同种和异种植物的原生质体融合,可产生异核体,实现体细胞杂交,培育出新品种。 实验原理去
5. 植物细胞的内含物观察(1)淀粉粒 取马铃薯块茎做徒手切片,先在低倍镜下观察,可见到其薄壁细胞中含有许多白色 的颗粒即淀粉粒。换高倍镜观察,可以看到淀粉粒的轮纹,并可找到具有两个脐的淀粉粒。 (2)贮藏蛋白质取蓖麻种子,剥去种皮,用肥厚的胚乳做徒手切片。先把切片放入盛有纯酒精的培养皿中洗涤数分
实验方法原理 1. 了解植物细胞形态的多样性;简易染色技术。2. 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和植物徒手切片技术。3. 识别和鉴定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后含物。实验材料 洋葱青辣椒红辣椒马铃薯块茎鸭跖草菠菜叶山楂番茄麦粒蓖麻扁豆花苹果种子根试剂、试剂盒 甲基蓝碱性紫间苯三酚酒精氢氟酸蒸馏水仪器、耗材 显微镜解
碳四植物常写作C4植物。生长过程中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首先合成苹果酸或天门冬氨酸等含四个碳原子化合物的植物,如玉米、甘蔗等。而小麦、水稻等作物先合成磷甘油酸等三碳原子分子,为C3植物。C4植物较之C3植物具有生长能力强、二氧化碳利用率高、需水分量少等许多优点。禾本科经济植物中约有300种属C4植物。
实验方法原理1. 了解植物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认识分生组织在植物体上的位置及其类型。2. 掌握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征;掌握分生组织的结构特点。实验材料洋葱根尖
植物病毒不含聚糖,没有凝集素的作用位点,因此植物凝集素对植物病毒无抑制作用。Peumans和Van Damme(1995)综述道,一种称为核糖体失活蛋白型的特殊类型凝集素对植物病毒具有抑制活性,其机理尚不清楚。但有杀虫活性的凝集素可能会阻止或减少虫传播病毒病害的传播。
植物依赖细胞内免疫受体NLR识别病原菌分泌进入胞内的效应因子(effector),并触发ETI (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 免疫。NLR蛋白根据其N末端结构域可分为三类:TIR-NLR (TNL),CC-NLR (CNL) 和 CCR-NLR (RNL);根据NL
植物利用多个层次的抗病反应抵抗病原菌的入侵,包括表面受体激活的抗性(PTI)和胞内免疫受体激活的抗性(ETI)。内吞作用可将表面受体运输到胞内进行降解和循环利用,在PTI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是植物主要的内吞方式,然而植物如何调控内吞作用以及内吞如何参与先天免疫反应并
植物血凝素皮内试验介绍: 皮肤试验是用于测定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最常用的体内试验方法。其本质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第Ⅳ型)。当机体被一些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布鲁菌)、病毒、或真菌等显性或隐性感染,或接触一些小分子物质,半抗原物质,当与体内组织蛋白接合成为完全抗原时机体就会产生针对这些抗原物质的特异性致
由两个保卫细胞所组成的气孔是植物与外界环境进行水分和气体交换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病原菌入侵植物的天然通道。遇到病原菌侵害时,植物会主动关闭气孔以阻止病原菌的入侵。为了打破植物的这种防御机制,病原菌产生冠菌素(COR),使气孔重新开张,以促进其顺利进入植物体内。一般认为,植物激素脱落酸(ABA)在
5月15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研究员王二涛团队、张余团队以及何祖华团队在水稻免疫机制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发现了植物蛋白泛素化的新机制。相关研究发表于《自然》。“这是一个非常有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特色的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祖华强调,“一方面,我们开展的基
来自Oregon州立大学的植物学家最近发现,单个基因在帮助植物产生对一种疾病的免疫力的同时又会产生对另一种疾病的易感性——这是科学家首次在植物中观察到这一不寻常现象。 研究结果发表在本周的《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试剂盒使用说明书本试剂盒仅供研究使用。检测范围: 96T150ng/L - 4000ng/L使用目的:本试剂盒用于测定植物组织、细胞及相关液体样本中维生素C(VC)含量。实验原理本试剂盒
异源三聚体G蛋白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对细胞生命活动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在动物细胞中,G蛋白α亚基与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结合,GPCR感受胞外信号后,发挥鸟苷酸交换因子作用,促使Gα亚基结合的GDP被GTP替换,从而导致G蛋白激活,Gα亚
植物有时候在刚感染病害的时候,其表征一般不太明显,因此不容易进行辨别,这也给植物的病害防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针对于植物病害的防治,一般都是采取及早发现,及时防治的方式,因此借助农作物病害检测仪及时发现植物的病害情况,不管是对于农业生产还是植物保护,都是非常重要的。 农作物病害检测仪是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卫邦研究员为第一培育人,孙卫邦、李从仁、罗桂芬、韩春艳、吉利、傅旭阳共同培育的含笑属植物新品种“玉馨含笑”、 “点绛唇”、“妃子笑”、“胭脂醉”、“赤龙爪”,近日获得国家林业局颁发的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品种权号依次为:20120005、20120006、 201
检查时要求: 为避免干扰检验结果,请勿使用棉花棒挖取。 粪便采集量请勿过少,以避免无足够的检体以供检验。 检查前准备:不要进食大量纤维类食物。 不适宜人群:没有不适宜人群。
植物根系对植物起着固定、支撑的作用,承担着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功能,还能合成某些重要的生命物质,在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利用浅层植物根系采样器来开展土壤根系的研究工作,对于农林业、生态、环境、地质等方面都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实长期以来,人们主要的研究是针对于植物的地上部分,而
日前,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依托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京市植物园现有相关资源,构建南、北两个园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挂牌、统一标准,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国家植物园的设立经过了长期推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植物学家作出了怎样的努力?当前北京南北两座植物园的格局又是怎样形成的?如今国家植
相关知识
研究揭示植物病原细菌抑制植物免疫的分子机制—论文—科学网
植物病原菌抑制植物免疫之谜被揭示
清华大学、中科院Science文章揭示天然植物免疫机制
植物免疫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研究揭示十字花科植物PTI免疫反应的进化机制
植物病原细菌操弄“黑箱”首次被揭开
植物免疫研究与抗病虫绿色防控:进展、机遇与挑战
科学家揭示十字花科植物免疫进化机制
辛秀芳研究组揭示高空气湿度抑制植物免疫和促进病害的新机制
学校作物抗病遗传与病原致病机制研究团队在植物免疫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网址: 研究揭示植物病原细菌抑制植物免疫的分子机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17008.html
上一篇: 超级计算机系统 |
下一篇: 虫草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