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沈周《栀子花诗》课堂讲析

沈周《栀子花诗》课堂讲析


  沈周(1427-1509年)明代杰出书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优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蔑视恶浊的政治现实,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等。


  栀子花,花型很大,花浓郁芳香,过去妇女常常采摘来戴在头上,显得很香美。在黑色的发髻上,白色的栀子花也很显眼呢。《栀子花诗》,作者是明代的沈周,他是明代的大画家,被称为吴门画派的领袖人物。画家们很善于取用这些诗歌的意象,沈周的这首诗歌就做得很精巧。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雪魄冰花凉气清”,栀子花我们知道是洁白色的,像冰像玉,玉洁冰清,所以这里将其比喻为“雪魄”“冰花”。凉气清,因为它的色调让你感到一丝凉气,同时又是在什么时候啊?从诗歌的第三句我们知道是在时候啊?在夜晚,所以你感觉到它的清凉之气。而在晚上,你是如何感受到它们的清凉之气呢?因为晚上所散发的香气与白天所散发的是不一样的,温度不一样嘛。而在五、六月已经是夏天的空气里,它所散发的幽香让你感到它的凉气。
  “曲栏深处艳精神”,曲栏,过去中国的建筑,家庭的庭院都是很曲折幽深的。曲栏深处所载之物为什么?诶,栀子花,是在曲栏很幽深的地方。不是在路边,而是在角落里,在很幽深的角落里,由此点出了栀子花生长的地点。因为这种花树本身就是喜阴植物。“艳精神”,为什么讲它“艳”呢?因为栀子花开起来很多,而且花型很大,所以给人很艳的感觉。艳,就是色彩鲜明,在幽深暗淡的背景下,它的洁白显得很凸出。
  “艳”字后面带了两个字,是“精神”,说明是它的长势很好,花数花型以及个头都很丰硕,在曲栏深处暗淡的背景里似乎像明亮的星星。一般讲,艳有两种,杨贵妃那叫艳,而那个**姐姐也叫艳,而*姐也叫艳,但后两者叫什么艳啊?那叫俗,俗艳。李白写杨贵妃,“云想衣裳花想容”,连花都比不过她的容貌,她身上所穿的衣服飘荡,连游云都想索要,美丽到什么程度,是可以想象的。这是所谓有精神,有内在的气质。“艳精神”,关键在“精神”两个字。
  下面是描绘了一种情境。“一钩新月风牵影”,新月用钩,说明其弯,新月亮不亮堂?一钩新月怎么能亮堂呢?这时天上的月亮还是小月牙,在绘画上富有画面感。而一钩新月,光影比较蒙胧。风牵影,我们在陆龟蒙那首诗《怀宛陵旧游》里讲到“风影”,风怎么有影子呢?这里把风拟人化,风因吹动而牵动了谁的影子啊?……诶,栀子花的影子,幽暗里的栀子花怎么会有影子呢,是风在吹过,栀子花在摇曳,是“风墙影动,姗姗可爱”那一种。而这晃动的身形,就能够体现谁的精神啊?诶,栀子花的精神。
  栀子花说“我要上画,我要上画”,这样说是不是太俗白了?像小孩子耍赖,它是不会这样干的。而此时,诗人正在画庭里绘画,他所画的东西多了,他会在意幽暗角落里的栀子花吗?而画家一般不可能随意作画,因为绘画需要灵感,需要偶然因素的催发,所以要入得了画家的法眼,那得有非常的情境才是。而此时的栀子花似乎很有情味,很人情化的,它似乎在说,“你看,我很美啊,我很艳,我很有精神,你看我冰清玉洁的,你也画一画吧”,行不行呢?也是不行的。你有情,得他有意才行,是吧?
  然而画家并不知道,然这栀子花也像多情的女子,就像我们读《聊斋志异》,看到那些妖狐鬼魅啊,它们采用了很多手段来引人注意,那么这里它可能会采用什么手段呢?但我们要知道,这大画家很挑剔的,动用明显的手段勾引,怕不一定能够奏效。而对栀子花来说,你看,它不是那种卖弄的女子,它是那种丰姿绰约、含情脉脉的女子,但是又有点做作,而不很夸张的那种,做作隐含在含羞里的那种。我们看诗歌,“暗送娇香入画庭”,这里用了两个什么字啊?……诶,是“暗送”,偷偷地,悄悄地,送那么一缕微香过去,过一会儿,再送去一缕,不行,再送一丝。香气不能浓艳了,一浓艳就俗了。用“熏”香“袭”人,那太像《红楼梦》里王熙凤做人的风格了,太放肆,太霸道了。要河东狮吼啊,太吓人了。
  “暗送娇香”,这一切,都借助于那夜晚的微风,由微风时不时地送来一款特别幽微的香气,结果挠到了画家的痒处,为什么?似有似无,似近而悠远,于是,终于引起作画的画家的注意了。也许,很可能就是那一阵暗香飘来,那种清香,冲淡了夏日的热气,沁人心脾,醒人耳目,啊,好舒惬啊,“嗯,我得瞧瞧”,于是引起了诗人沈周的注意,再牵动他的眼睛,引得他四处寻找,终于让他在蒙胧的月色下,一窥在“曲栏深处”像颗颗天上星星的栀子花的神韵了。所以情绪受了感染,他才写了这首诗歌,说不定还揽花入画呢。
  在那么一个宁静的、静悄悄的夜晚,诗人怎么去画栀子花呢?怎么想着要去写这样一首栀子花诗呢?关键就在于,就是那一缕清香飘过了。它是有风骨的,多情的,是婉约的,含蓄的,所以使诗人感到,这栀子花也像一个丰姿绰约,冰肌玉骨的……,就像我们读庄子《逍遥游》里那个藐姑射之山上“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神人,她“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是有精神的,是很高雅的,但同时又是绝艳的。……好,就到这里,不能再分析了。……沈周这首诗是一首艳诗,我们就不分析了。(下面哄笑,杂然)
  诗写得很巧妙,还很含蓄。这是我们要注意的。至于其它的话题,我们课下再讨论,好吧?因为青春的思绪总是那么惆怅又绵长,……所以我们课下再讨论。好吧?我们上课还是要集中精神,把该做的事情做掉。
  下面我们看第一题,栀子花为常绿灌木,夏季开花,首句为什么会有冰雪之喻,为什么呢?主要是由于栀子花的花型、花色,所以将其魂魄比喻为冰雪所铸,突出栀子花给人带来的印象与感觉。如果夏天你家里都涂成红色,那种感觉你受得了吗?所以颜色涂抹,要尽可能地淡一些。是吧?涂成红色,人的情绪很容易烦躁的。
  第二题,诗的后二句尤为奇妙,历来颇得诗歌评家的青睐,试作简要赏析。“诗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栀子花的在夜晚的风情,一牵一送,夏月微风的情态可掬,说影说香,栀子花的魂魄大有飞动之态”。……资料所说“飞动之态”,可能是失当了。不好。所以这首诗是抓住哪两个字来写的?精神。另外,我们看,最后两句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面,一钩新月,暗香浮动,视觉嗅觉相结合,营造了幽美恬静的意境。

     (2011-10-25,据录音笔整理)

相关知识

沈周笔下的秋菊:有酒有花皆乐事,人间无日不重阳
沈周笔下的重阳与秋菊:“有酒有花皆乐事,人间无日不重阳”
国学课堂|十大名花的故事
『海外馆藏』沈周《四季花卉卷》,得花之天趣
师者周论第五讲:16
栀子花家庭种植漫谈
植物学家周繇的“诗和远方”
邓虹文学课堂:春日花树下听花语悟诗心
趣谈中国市花文化:栀子花
栀子花的嫁接与制作

网址: 沈周《栀子花诗》课堂讲析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70728.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沈周【栀子花诗】全文、注释、翻译
下一篇: 《栀子花》咏栀子花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