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寻找民乐的最佳表达

寻找民乐的最佳表达

“国乐中的诗书画”系列演出传递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图片由上海民族乐团提供

29日,上海民族乐团将举行一场名为《墨戏》的演出。这是一场音乐会,也将是一堂书法美学课。

作为“国乐中的诗书画”系列演出之三,上海民族乐团已经为观众呈现了两场用旋律表达诗歌意蕴的音乐会。

演出前夕,上海民族乐团团长、古筝演奏家罗小慈接受了记者专访,畅谈她的创作心得以及对当下民乐发展的思考。

书法与音乐都追求心到手到

《墨戏》是罗小慈创作的第一部古筝独奏曲。“墨戏”一词来源于宋代文人画,文人画家们以一种随性的心态即兴挥毫以抒发心境。

罗小慈与书法结缘比古筝还早,在父亲的影响下,她从5岁起就学书法。10岁时,作品就被送往日本进行文化交流。

2004年,罗小慈决定创作一部古筝作品,把自己对中国笔墨精神的感悟融入音乐之中。“我喜欢篆隶的高古、行草的流畅、楷书的端庄,而古筝这件乐器的性格亦刚亦柔,豪放与婉约兼备,非常契合我心中书法的意象。”罗小慈说。

起初,这首曲子取名为《书魂》,可写着写着就遇到了瓶颈,作品被搁置了。反复思量后,罗小慈决定不再执着于对书法史的描绘,也不具象地表现某位书法家及其作品,而是从书者内心的体验出发,传达书写者笔下的气息以及心中的情感。

2007年,《墨戏》问世,这部作品被形容为一个人的交响乐,时而深沉古拙,时而素淡空灵,时而淋漓挥洒,在多变的音乐律动中展现出中国书法的气象万千。

《墨戏》的第一个小标题叫“行云流水”。谱曲时,罗小慈想象的是王羲之的 《兰亭序》。她早就记不清曾经多少次读过此帖,但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王羲之的连笔是笔断意不断,就好像音乐中音断气不断是一样的。”罗小慈说。

书法和音乐其内在的审美意蕴是相通的。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寥寥数笔,但线条感极美。民族音乐讲究旋律,无论是江南丝竹还是广东音乐,都充满了音乐的线条。书法中墨分五色,音乐也有对音色、音质的讲究。书画中有“力透纸背”一说,音乐里则有“金石之声”的说法。书画讲究留白,中国音乐里也有“留白”,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音乐的留白。

多年来,罗小慈一直在找寻自己与古筝之间的关系,她追求的不是超越,而是人琴合一的状态。书法也是如此,笔是手的延伸,是身体的一部分。无论是创作、演奏音乐,还是写书法,她心中向往的都是那种游刃有余、心到手到的状态。

左手行韵是古筝独特的魅力

聆听《墨戏》,会听出些许古琴的味道。

古琴是罗小慈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时的第二专业,她的老师是古琴大师龚一。古琴的悠远与古朴成为了罗小慈日后进行艺术创作的底色。写《墨戏》时,她将旋律的主题设定在低音区,对古琴音乐的借鉴使整首曲子的气质与书法这一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国粹非常相符。

古筝虽然是一件古老的弹拨乐器,但它有4个八度,音域很宽广,表现力很丰富。尤其是近现代以来,古筝的演奏技法发展很快,对钢琴、琵琶、吉他演奏技法的借鉴,使它的表现颇具张力,既能表现小桥流水,也能表现气势磅礴;既能描绘月下独酌,也能展现千军万马。

在《墨戏》中能听到大量的现代古筝演奏技法。在开头的慢板过后,有一段行板运用了快速指序技法,这段演奏的力度并不强,却举重若轻地表达了墨在毛笔尖上连绵不断地流动。这部作品还借鉴了钢琴的手法,右手运用快速指序技法,左手则奏出和声与和弦,这种有别于传统音乐单线条的创作,让《墨戏》在听觉上更为立体。

尽管运用了许多现代技法,但开场那段慢板的古琴音乐为全曲定下了沉静的基调。“如果整首曲子全是现代技法的堆砌,如果我把古筝曲写得像钢琴曲,那可能听上去很热闹。但我觉得一首好的原创作品不仅仅要热闹,还需要文化底蕴,要体现出这件乐器的独特之处。”罗小慈说。

在罗小慈看来,古筝与其他民族乐器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弹奏时左手的行韵。左手按、滑、揉、颤的技巧使古筝奏出的旋律韵味无穷。

既是音乐会又是书法美学课

2000年,罗小慈在首演《陆游与唐婉》时,将古筝演奏、现场书法、交响合唱、诗词吟诵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在中国民乐界开创先河。从那时起,她就试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打破单一演奏的模式,并将中国历史人文精神和书画的意境融入音乐之中。

从去年起,上海民族乐团推出了“国乐中的诗书画”系列音乐会,《空山》和《月影》两场演出用音符带领观众行走崇山峻岭,在音乐中寻找诗意。

作为这一系列的第三场演出,《墨戏》既是一场音乐会,又将是一堂书法美学课,除了罗小慈创作的古筝作品《墨戏》,观众还将听到其他音乐家创作的一批兼具传统神韵和当代气质的民族室内乐作品。

音乐会制作人周薇说:“我们想试着探索在一台音乐会的时间里既不通过影像视觉,又不借助舞美手段,纯粹用音乐让观众感受书法的魅力。”这场音乐会的编排和设计并非按照书法的历史脉络,也不是根据篆、隶、草、行、楷等分类的风格呈现,而是通过书法名家、名作、典故,甚至是一个笔法为主题,由表及里,由小见大地挖掘书法艺术的深层文化基底。

在中国的美学表达里,留白似乎随处可见。大到山水丹青的天地之间,小到书法技法里的线条之中都讲究留白。“飞白”就是这样一种很有意思的书法技巧。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给人以飞动的感觉,故此得名。由作曲家老锣所写的琵琶重奏《侠心飞白》将通过琵琶、高音笙、中音笙和大提琴来表达飞白的意境。

第一次听到作曲家刘星的《无形之剑》时,周薇就想起了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描写的场景:文人们把酒盛入酒器中,随着曲水缓缓流淌,依次与诗意的灵魂相遇,于是便有了37首精彩的诗篇。由无膜笛、高音笙、琵琶、中阮、大阮、镲芯鼓等乐器呈现的重奏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兰亭曲水的笔墨意韵。

除了老锣、刘星等知名作曲家,“80后”“90后”的作曲家也将用新颖的音乐语言表达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理解。琵琶与打击乐《望岳》用澎湃激越的旋律展现颜真卿的祭侄悲歌;竹笛与钢琴的《竹石》苍劲雄浑,展现郑板桥笔下的竹石风骨;打击乐独奏《墨思》,在跌宕起伏间呈现自然赋予的精气神;合奏《临池》,则在灵动流转中讲述着人们对书法之美的追求和渴望。

引领半步创新要有分寸感

除了“国乐中的诗书画”系列,上海民族乐团近日还在进行原创音乐会《外滩故事》的京沪穗巡演。此前,《海上生民乐》已经成功进行了世界巡演,《栀子花开》则广受年轻观众欢迎。

这些年,罗小慈一直在寻找民乐在这个时代的最佳表达。在她看来,民乐的发展不能一味地守。“传统的文人音乐之所以到后来走入瓶颈,就是因为它比较小众化、程式化,与观众的生活与欣赏习惯形成了一种间离。”

民乐必须要创新,但创新也要把握好分寸感,既要保留传统,也要符合当代听众的审美。罗小慈把这种创新称为“引领半步”,她说:“创新不是拍脑袋,一味追求刺激与新奇的创新是没有底蕴的,是没有根和魂的。民族音乐的根基就在于它特有的美和意蕴。”

罗小慈坦言,优秀的原创民乐作品太少是目前民乐发展的瓶颈。上海民族乐团已经连续几年推出了演出季,但和西方乐团有浩如烟海的演出曲目可选择不同,民乐作品的数量没有那么多,尤其是优秀的现代作品更少。

“民乐的创作很难,因为民乐器都很有个性,好的作品既要体现乐器的个性,还要体现乐团的特点,更需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欣赏节奏。目前我们已经与许多年轻作曲家进行了合作,也希望更多的作曲家能够以民乐为载体进行创作。”罗小慈说。

相关知识

听张音悦讲民乐经典
民乐:用“花经济”激活“花产业”
母亲节送花:表达爱意的最佳选择 母亲节送花
甘肃民乐:西部花卉生态游好去处
民乐: 兰花产业多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以民乐讲述文化故事——《世代音韵》主题晚会大运村上演
花卉被视为表达浪漫和情感的最佳方式之一
龟背竹养殖土壤配比与方法(如何为龟背竹寻找最佳土壤)
畅享“花漾生活” 创意花艺课程走进民乐社区
人民的节日 民乐的盛会——2023兰考桐花节盛大开幕

网址: 寻找民乐的最佳表达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71108.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怎样使栀子多开花
下一篇: 栀子花的花期有多长,栀子花什么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