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家林 曹琳 蔡亚南
花境是模拟自然界林地边缘地带多种野生花卉交错生长的状态,将多年生花卉为主的植物以平面上斑块混交、立面上高低错落的方式,营造出的符合美学原理和生态概念的植物景观。就全国而言,由于气候和营建技术等因素,北方地区的花境推广明显滞后于华东、华南与西南地区。本文以2022年第六届中国花境大赛金奖作品《篱影绰绰》为例,从植物材料选择、方案落地施工和景观养护管理等方面,总结归纳花境营建的技术要点,为今后北方地区花境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冬园实景
该项目位于山东省德州市行政中心绿地东北角地块,占地面积228平方米。现场地块以落叶乔木、常绿乔木为背景,草坪为前导,日照条件较好;地形后高前低呈缓坡,紧邻游园小路,排水和通达性较好。在空间上,作品分为春、夏、秋、冬4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的小空间。由幕篱演变而来的景观纱幔与花境植物有机结合,在半隐半现中营造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东方式美感,故取其名为“篱影绰绰”。
作品创作盐碱土壤改良 土壤盐渍化是制约北方城市园林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德州市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土壤盐度重、营养贫瘠。本作品采用隔盐技术措施,通过开挖30厘米深沟槽、铺设10厘米厚碎石做排盐层,在碎石与种植土之间用无纺布隔离。每100平方米回填细沙5立方米、腐熟牛粪5立方米、腐熟树叶10立方米(树叶、珍珠岩和蛭石按比例配置)、过磷酸钙50千克进行土壤改良,阻断地下盐碱的上浸。设置2%~4%的排水坡度,改善整体土壤环境,从而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春园实景
园林废弃物利用 本作品对园林废弃物采用了两种处理技术。一是有机肥堆制技术,将树叶粉碎后加入尿素、菌剂等辅料腐熟后形成有机质用于改善土壤密实度,提高绿地土壤肥力和透气性;二是有机物覆盖技术,将木质化程度较高的树枝经粉碎、染色、晾晒后形成大小3厘米以上的有机覆盖物用于花境裸露土地覆盖,既减少了土表水分蒸发和杂草滋生,又丰富了花境景观。
▲夏园实景
植物选择 植物选择合适与否,直接影响花境作品的主题表达、景观丰富度、群落稳定性与景观可持续性、花境日常维护的难易程度与维护成本。本作品根据山东德州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耐寒、耐盐碱、抗病虫害、花期长的花境植物,兼顾其自身观赏特征。在以多年生宿根花卉为主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常绿树和落叶树,以稳定花境景观结构和丰富冬季景观效果。形成了以鼠尾草、玉簪、银叶菊、黄金菊等宿根花卉为主调植物,造型柏、鸡爪槭、亮晶女贞、蓝剑柏、黄金枸骨等彩叶灌木为骨架植物,佛甲草、筋骨草、矾根等为填充植物的和谐统一、层次饱满的植物群落。
▲秋园实景
色彩营造 色彩设计要根据环境和花境主题确定基本色调,然后再根据美学原理选择色彩搭配。本作品在整体空间上,采用不同程度的绿色,以陪衬乳白色纱幔隔断和红色带状雕塑。选择紫色、蓝色、红色、黄色等开花植物作为点缀。在体现冬季景观的“冬园”中,以姿态苍劲的造型松、球形龟甲冬青、彩叶杞柳等,搭配高低错落、形态别致的景石,构成了“形胜于色”的局部景观。
意境营造光影元素是本作品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以点、线、面的“互破”与“立破”关系,让整个场景变得灵动、丰富,充满生命力。作品引入框景及漏景手法,用弧度柔美的景观纱幔作为隔断和屏障,将艺术感和花境植物巧妙结合,在半隐半现中衬托出植物的缥缈和灵动,亦在冷暖花境材料之间创造和谐对话。影影绰绰的植物光影在淡淡柔光中摇曳,素雅禅境油然而生,让前来观赏的市民都能够暂时忘却烦闷,沿着花境内部的蜿蜒小径,看那纱幔后朦胧摇曳的花草之姿,听那清风吹起的叶片摩挲之歌……全身心地融入自然,享受自然。
养护管理水肥 花境中植物类型相当丰富,尽管在选择时已经充分考虑“生态习性相近,形态特征各异”的原则,但仍然存在着植物间对营养和水分等因子的需求差异。因此,需要因时、因地、因树(植物)而异精细养护,以保证景观效果的可持续性。种植完成后连浇3次透水,即种植完成后马上浇1次,2~3天后浇第2次,5天后浇第3次。植物恢复长势后,根据不同季节和实际情况进行浇水。施肥以薄肥勤施为原则,在植物生长阶段,以追施氮肥为主,开花前追施磷肥,促进开花并延长花期。秋季叶枯时,在植株四周施以腐熟的厩肥或堆肥,以增强植物的抗寒性。
修剪 合理修剪可以使花境中的植物保持理想的形状和姿态,使草本花卉二次开花以延长观赏期。在花前,对鼠尾草等草本植物进行掐尖处理,削弱顶端优势促进侧枝生长和开花。花后及时修剪掉残花、枯枝以保证花境清爽整洁。细茎针茅观等赏草种植时正值春夏交替时节,由于运输过程中水分缺失,种植后缓苗期间易出现尖梢干枯的现象,应对其进行梳理以保证景观效果。进入冬季后,对地上枯黄部分进行修剪,一般斑叶芒、花叶芒、纤序芒、拂子茅等大中型观赏草留茬高度在15~20厘米,紫叶狼尾草、细茎针茅、日本血草、小兔子狼尾草等小型观赏草留茬高度宜在10~15厘米。
▲作品植物配置表
病虫害防治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减少病虫基数。控制栽植密度,营造通风透光的小气候,以减少病虫的发生。日常养护过程中定期观测植物病虫害情况,本着“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病虫害选择不同的药剂进行处理。如白粉病、锈病、炭疽病、灰霉病、叶斑病等叶部病害,针对不同的致病菌选择对应的杀菌剂提前预防。
植物调整更换 随着生长时间的推移,会出现花境局部植物生长过密或稀疏的现象,需要及时调整。同时植物的耐受性也存在差异,在生长恢复期间,有些植物在短暂性缺水、受涝或病害后,会表现萎蔫或死亡,在养护管理期间,应注意枯死或病死苗木的替换和补充,以保证观赏效果。
心得与建议充分考虑植物适生性原则 我国北方地区受气候、土壤、降雨、海拔等因素影响,很多优秀花境材料的景观效果表现参差不齐,但是北方日照充足、季相明显、色彩丰富,植物材料选择尤为重要。要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选择合适的植物材料组合,表现出最优的景观效果,需要因地制宜不断地实践探索和积累经验。
▲影影绰绰的植物光影在淡淡柔光中摇曳
利用植物语言表达花境主题 南北地区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差异,不同植物有不同的文化起源。在花境设计时,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将花境植物自身的文化内涵与地方特色、地域文化及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植物语言更好地突出花境作品主题的表达。
运用色彩美学提升景观效果 通过植物表达景观的丰富度时应充分考虑色彩搭配及季相变化。北方大多地区季相分明,自然色彩丰富,要发挥出地域优势。德州对色彩的审美取向偏向于暖色调,而大量运用红、橙、黄等明度较高的花境植物时会对视觉产生较强的冲击力。因此,在花境色彩设计中,应在符合大众审美的情况下填充合适比例的冷色调植物,使花境景观整体更加丰富和谐。
复制以下链接至浏览器下即可订阅:
item.taobao.com/item.htm?id=6
推广
点击在看
分享此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