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精油调配,很多人还是杀鸡用牛刀

精油调配,很多人还是杀鸡用牛刀


无论是在公众号后台的留言,还是小香论坛的私信,或者直接是微信的咨询,很多小伙伴都会拿着她们自己“原创”的配方,来问我这个配方这样配可以吗?看多了这类咨询后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在单方精油的选择上,大家很容易出现杀鸡用牛刀(用力过猛),或者选油时思路混乱、“同款”叠加的情况。

先来看看几个例子——

个案一



丁香和肉桂都用上了,再配点姜、茴香和豆蔻~嗯~可以开店卖猪脚饭了!

个案二


鲁迅:还是在小香网找精油配方靠谱~

个案三

从上面几个例子分析看来,个案一是典型的牛犊不怕虎,纯油直接用的勇士;个案二是严重痤疮皮肤,所用的单方精油虽然都是强效消炎种类而且配方整体浓度下手不轻,但太过着重某个精油的功效(消炎),导致添加比例上还是过犹不及,个案二也反馈这个配方用下来一段时间,痤疮情况没有太大改善;个案三是最常见的情况,配方大问题是没有的,但就是用不出想要的效果,究其原因是选油时就是单纯考虑功效的叠加,没有深究各种精油的化学组成是否重复或者是否真的对症。

很多网络文章、资料、芳疗书上会告诉你茶树+薰衣草的组合适合用于青春痘,但是实际用起来的时候,时而有效时而失灵;网络上都说玫瑰精油护肤很好,那它的好是好在哪里,又能用什么其他精油去把这种好发挥更完整呢?

要分析一个配方好不好,用油是否妥当,避免出现“杀鸡用牛刀”(用错工具或者方式)的情况,最终还得要回到精油化学上!

我们人体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大多数来源于外部微生物的感染,如痤疮、腹泻、感冒等,大家常说的抗菌抗病毒其实就是抗微生物,而很多精油都具备这项特性,但【抗微生物】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它包括抗各种细菌(如葡萄球菌、痤疮杆菌、幽门螺旋菌等)、抗真菌、抗病毒等,而不同种类的精油的抗微生物能力也有强弱之分,有些效果还相差比较悬殊。

精油化学分子中,有部分具有非常强大的杀菌效果,并能强效抗感染,其中杀菌力排名第一位的是肉桂醛(锡兰肉桂、中国肉桂)、第二位是香芹酚,也叫香荆芥酚(冬季香薄荷、野地百里香、多苞叶尤加利)、第三位是百里酚(百里酚百里香、印度藏茴香)。此外,还有如丁香酚(丁香花苞、神圣罗勒)、柠檬醛(柠檬香茅、柠檬香桃木)、香茅醛(柠檬尤加利、爪哇香茅)等,都是具有强效抗菌效果的精油成分,常被用于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调理用途,但同时它们也有较大的皮肤刺激性,较少用于皮肤系统。

除去上面提到几款“杀菌大武器”以外,精油还有其他兼具抗菌消炎的精油,而且效果都很好,只是相对来说抗菌力弱一点,它们分别是牻牛儿醇(玫瑰草)、香茅醇(天竺葵、玫瑰)、对伞花烃(柠檬)、1,8桉油醇(藍胶/澳洲尤加利、绿花白千层、月桂)等,虽然浓度高时也有一定的皮肤刺激性,但相比起前面提到的几款“杀菌大武器”,它们更适用于皮肤系统或者脆弱的黏膜部位。

这些强效抗微生物成分它们有哪些具体区别呢?

从精油化学分类来看,它们分别来源于芳香醛类、酚类、单萜醛类、单萜醇类、单萜烯类、氧化物类。
先来看看这几类化学成分的特性:

芳香醛类

以肉桂醛未代表,抗感染效果最好,但刺激性也最大,不建议用于脸部皮肤,作用更偏向于消化系统,其次是生殖和泌尿系统。经皮吸收浓度建议0.5%以内。

酚类

酚类能强力抗感染、抗细菌、并能促循环和激励提高免疫力,但消炎效果相对弱一点,胜在发挥疗效非常迅速,适合短期急症使用,但皮肤刺激性高,经皮吸收浓度建议0.5%以内,不能常用,更不能长期使用,酚类是较难代谢的成分,长期使用会增加肝脏代谢负担。可低浓度用于脸部皮肤(痤疮问题)。

单萜醛类

单萜醛的抗细菌能力相对其他两类相对较弱,抗真菌能力一般,但抗病毒的能力则非常强。而且跟单萜醇一样,单萜醛还有相向调节免疫力的作用,即可以提高,也可以降低。皮肤刺激性较高,经皮吸收浓度建议0.7~1%以内,能低浓度用于脸部及身体皮肤护理。

单萜醇类

单萜醇也是很好的杀菌抗感染成分,并且它能够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实现抗炎的效果,而根据杀菌力的强弱,单萜醇可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醇有很强大的抗菌能力,包括牻牛儿醇(玫瑰草)、橙花醇(玫瑰)、香茅醇(天竺葵);

二级醇不仅能抗菌,还能抗病毒,包括薄荷醇(欧薄荷)、龙脑(龙脑百里香);

三级醇抗菌力相对温和,但有针对性,包括沉香醇(花梨木)、萜品烯-4-醇(茶树)。

PS:牻牛儿醇在单萜醇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成分,它跟酚类一样能促循环,浓度稍高时也有一定的皮肤刺激性,而其他醇类则没有这两个问题,但它能抗深层感染(如女性生殖系统感染),总得来说,醇类抗菌力强但整体皮肤刺激性不高,更适用于皮肤及脆弱部位的感染问题。

单萜烯类

单萜烯中抗菌最强的是对伞花烃,而对伞花烃这个成分其实是由右旋柠檬烯演变而来,而右旋柠檬烯又存在于大多数柑桔果皮类精油中(柠檬),所以这类精油大多数都有不错的杀菌效果,但浓度高或者存放时间久时,皮肤刺激性也随之增高,因为对伞花烃氧化后就是前面提到的杀菌大武器百里酚或香芹酚了。

氧化物类

以1,8桉油醇为代表的氧化物精油,既有很好的抗菌、提振免疫的效果,同时也能起到促循环、助消化、利脑的作用,而且相对来说皮肤刺激性不会很高,亲肤性高。

综上所述,虽然说大多数精油都能抗微生物(因为这是植物产生精油的原因),但它们的作用是有强弱之分的,而我们在设计精油配方时,应根据使用者目前的具体情况、症状轻重、使用部位、年龄、健康状况等诸多个人因素,去选择合适的精油化学成分搭配,做到杀鸡用鸡刀,杀牛用牛刀,不用力过猛,也不做无用功,避免杀敌一千自损三百的情况。

最后,回头来看看文章开始的几个小伙伴的配方,应该怎样调整呢?

个案一

灰指甲是真菌感染,是一种非常容易传染又容易复发的深层的皮肤感染问题,用杀菌大武器是可以,但不注意皮肤刺激性问题,恐怕真菌没杀掉,皮肤先灼伤。

调整后的配方:百里酚百里香/丁香花苞1d+柠檬6d+茶树3d+5ml琼崖海棠油。(10%)

个案二

原配方茶树15+薰衣草10+德甘10+乳香10+10ml金盏花浸泡油,浓度甚高接近25%,但依然效果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原配方重点考虑的是强效的消炎,但是这个配方抗菌力却比较弱(三级醇+酯类+倍半萜稀+单萜烯(左旋柠檬烯)),对于这个严重脓包+囊肿型痤疮的个案来说,有种以卵击石的无力感,此外,单独5%浓度的德甘也令个案在使用配方一段时间后皮肤变得异常干燥。

调整后配方:丁香花苞+柠檬细籽+德国洋甘菊+苦橙叶+广藿香+姜黄。5%浓度稀释。酚类+醛类+倍半萜烯+酯类+倍半萜醇+倍半萜酮——杀菌、消炎、促愈合、全方位兼顾考虑。个案用油20天后反馈痤疮情况明显好转。

个案三

个案三的两个配方其实是经过小香网中多位芳疗达人二次调整了,在修改了一些用油种类和比例后,针对不太严重的痤疮,总的来说其实问题不会很大,但可以更完美。

原祛痘配方:苦橙叶2d、穗花薰衣草2d、德甘1d、松红梅1d、绿花白千层1d、琼崖海棠油3ml、大麻籽油7ml(为清爽)、迷迭香抗氧化剂 。我个人比较喜欢用天竺葵处理痤疮问题,因为天竺葵同时含有香茅醇和牻牛儿醇两种一级醇,杀菌效果非常好,而原本配方中,穗花薰衣草其实是氧化物为主,也有酮类,消炎效果不及真薰但是胜在促愈合再生效果好,绿花白千层也是属于氧化物类,在这里我觉得就有点重复了,可以换成天竺葵。我个人较少用松红梅处理痤疮问题,但考虑个案是敏感肌,所以在这个配方中就保留下来,松红梅非常适合用于敏感皮肤的护理。如果是严重一点的非敏感痤疮皮肤,可以把松红梅换成柠檬细籽或者柠檬香茅、山鸡椒等醛类精油,抗菌效果更好。此外,大麻籽油不适合大比例使用,这款基础油虽然质地清爽,但气味较大而且非常容易氧化,建议用油比例在20%以内为宜。

调整后的配方:苦橙叶2、穗花薰衣草1、德甘1、松红梅1、玫瑰天竺葵1、琼崖海棠油3ml、葡萄籽油7ml(为清爽)、迷迭香抗氧化剂 、这样会更好。

还有哪些用油的疑惑,欢迎大家在文章下方给我留言互动~如果大家喜欢这类型“改作业”的文章,欢迎大家把自己的配方发给我,或者遇到一些有疑惑的配方案例,也可以留言给我沟通交流,我会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配方后续再跟大家分享。
么么哒~

相关知识

芳香疗法的作用与精油调配大全
推荐 | 芳香疗法的作用与精油调配大全
精油调配配方
调配精油一定要掌握精油的七大类别!收藏备用!
精油真的很危险-讨论精油的安全使用和调配
玫瑰精油的功效及调配方法
按摩精油
夏季自制作驱蚊虫精油调配配方(纯分享勿拍谢谢)
花续复方调配精油系列...
按摩精油的调制做法

网址: 精油调配,很多人还是杀鸡用牛刀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76222.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陈皮精油的调配建议
下一篇: 手把手教你调配保湿精华油